王力《古代汉语》 章节题库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578.02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篇一: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每空1分,共15分)1、从____顾炎武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段玉裁--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29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王先谦__的《庄子集解》和__郭庆藩_____的《庄子集释》。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流水对___和__借对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 精清从心邪___,舌上音是指_____知彻澄娘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 仄仄平平平仄仄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颔联___、__颈联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韵目答: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1分)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分2、之为言答: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1分)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分)3、粘、对答:所谓“粘”,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1分)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1分)4、疏答: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1分)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1分)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5分)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给?饭吃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送饭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用如名词,硬度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的样子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禀告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开始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屋檐下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遗憾11、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急忙1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拾取1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水中高地1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王⼒《古代汉语》章节题库(11-14章)【圣才出品】第11章古汉语通论(25~26)⼀、简答题1.举例说明“四六”的基本结构。
答:“四六”的基本结构有六种:(1)上四下四缛旨星稠,繁⽂绮合。
(沈约《谢灵运传论》)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吴均《与顾章书》)⼼⾮权衡,势必轻重。
(《⽂⼼雕龙·熔裁》)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萧统《⽂选序》)(2)上六下六缀平台之逸响,采南⽪之⾼韵。
(沈约《谢灵运传论》)镂⼼鸟迹之中,织辞鱼⽹之上。
(《⽂⼼雕龙·情采》)盖踵其事⽽增华,变其本⽽加厉。
(萧统《⽂选序》)穷者欲达其⾔,劳者须歌其事。
(庾信《哀江南赋序》)(3)上四四下四四张蔡曹王,曾⽆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沈约《谢灵运传论》)两岸⽯壁,五⾊交辉;青林翠⽵,四时俱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舒布为诗,既⾔如彼;总成为颂,⼜亦若此。
(萧统《⽂选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滕王阁序》)(4)上四六下四六譬陶匏异器,并为⼊⽿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之玩。
(萧统《⽂选序》)钟仪君⼦,⼊就南冠之囚;季孙⾏⼈,留守西河之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5)上六四下六四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
(庾信《哀江南赋序》)屈贾谊於长沙,⾮⽆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6)上六六,下六六,此种格式极少步北园⽽驰惊,庶翱翔以解忧;望洪池之晃漾,遂降集乎轻⾈。
(曹植《节游赋》)前期骈体⽂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两种句式;后期骈体⽂的对偶,则以第三四两种为最常见。
四字句的节奏⼀般是⼆⼆,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三(“酌贪泉⽽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四(“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两种。
三三的句式,⼀般是第四字⽤个虚词,也可以划分为三⼀⼆;⼆四的句式,是以⼆字为基础的,也可划分为⼆⼆⼆。
王力古代漢語題庫第一單元漢字一、結合字義,說明下列各字屬於“六書”中的哪一書: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二、指出下列形聲字的字義,並分析形符聲符的位置關係: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三、說明下列各組字之間是什麼關係:暖、煖;從、從;備、備;舍、捨;赴、訃;禮、禮;糧、糧;淚、淚;疲、罷;伸、信;反、返;說、悅;雲、雲;拿、拏;矢、屎;慚、慙;強、彊;淼、渺;知、智;要、腰;四、名詞解釋:1、甲骨文;2、小篆;3、會意字4、異體字5、金文6、部首五、試述《說文解字》一書的作者、成書時代、該書性質以及釋字體例。
六、簡化漢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用法上的異同。
1、發、發、髮;2、饑、飢、饑;3、鐘、鍾;4、醜、醜;5、後、後;6、餘、餘;第二單元詞匯一、什麼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怎樣辨別詞的本義?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並指出是單音詞還是複音詞?1、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莊子•秋水》)2、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易經•革卦》)3、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左傳•桓公二年》)4、布帛尋常,庸人不釋。
(《五蠹》)5、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杜甫《兵車行》)三、指出下列各句加點號的複音詞是哪類單純詞或複合詞。
1、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岳陽樓記》)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3、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孔雀東南飛》)4、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過秦論上》)5、秦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韓非子•初見秦》)6、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四、解釋下列各句加點號的詞的意義,並說明它們古今詞義有和變化。
1、項羽乃疑範增與汗有私,稍奪之權。
(《史記•項羽本紀》)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古代汉语王力版习题及答案绪论:1.古代汉语课程是什么性质的课程?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培养古书阅读能力的工具课。
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如何分期?一般将"五四"以前的汉语成为"古代汉语",以后的称为"现代汉语"。
但是吕叔湘在80年代又提出应该把"五"四以前的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时期,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
3.何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大支流?文言和古白话。
4.什么是文言?什么是古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
古白话是后期的另一种书面语言系统,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文字(上):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
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
(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
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
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古代文学家的作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鹿鸣》C. 《蒹葭》D. 《桃夭》答案:A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之涣B. 王勃C. 王维D. 王安石答案:A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哪位诗人的《春晓》?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昌龄答案:C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的名言?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 《子衿》B. 《采薇》C. 《击鼓》D. 《无衣》答案:A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高适答案:A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勃D. 陈子昂答案:B10.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________,________”是《论语》中孔子对学习态度的描述。
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2. “________,________”是《左传》中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3. “________,________”是《孟子》中对仁政的阐述。
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4. “________,________”是《庄子》中对逍遥游的描述。
答案:逍遥游,无为而治15. “________,________”是《史记》中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通论题库通論知識點梳理第一章一.填空題1. 漢字的形體演變分為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
今文字主要包括和。
2. 古人分析漢字構形而總結出的六種條例依次為象形、、、形聲、、假借。
3. 是漢字由古體演變為今體的一次質的飛躍。
二.選擇題1. 古文字與今文字之間的過渡字體為()。
A. 秦隸B. 漢隸C. 草隸D. 小篆2. “三”一字是()字。
A. 象形B. 指事C. 會意D. 形聲3.(多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假借所記錄的兩個同音詞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繫B.“六書”一詞最早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提出的C.指事字都是獨體字D.形聲字的義符可以表示字的具體含義4. 以下哪一條不是金文的特點:()A. 比甲骨文符號性更強B. 存在不少同字異構的現象C. 形聲字很少D. 在書寫形式上注重協調美觀5.(多選)以下哪幾種字體中大量存在著同字異構的現象:()A. 甲骨文B. 戰國文字C. 小篆D.隸書三.判斷題1. 楷書產生於漢末,一直沿用至今。
2. 漢字點畫結構的典型字體是隸書。
3. 總體來講,漢字構型在演變中趨於簡化。
4. “上”“下”兩字純用符號構成,是象形字。
5. 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 隸書;楷書2. 指事;會意;轉注3. 隸變二.選擇題1. A2. B3. BD4. C5. ABD三.判斷題1.對2.錯3.錯4.錯5.對第二章一.选择题1.《鞌之戰》中有“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一句,其中“桀”屬於()A.異體字B.古今字C.通假字D.繁簡字2.《孟子·滕文公上》中,“五谷不登,禽獸偪人”一句,其中“偪”屬於()A.異體字B.古今字C.通假字D.繁簡字3.下列各組字,關繫為異體字的是()A.佗——他B.翦——剪C.說——悅D.反——返4.《晋灵公不君》中有“晋靈公不君。
厚斂以彫牆”一句,其中“彫”属于()A.異體字B.古今字C.通假字D.繁簡字二.填空题1.在文字發展過程中,某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只是形體不同的字稱作___。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
一、填空题
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解析】《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俗称“三家注”。
《史记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史记正义》除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二、名词解释
1.笺(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
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
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
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郑笺
答: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
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
《郑笺》训诂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
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
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大的启发。
3.疏(首都师范大学2011、2012年研)
相关试题:正义(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別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4.声训(武汉大学2010、2012年研)
答: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5.章句(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
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
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
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6.曰、为、谓之(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谓之(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7.谓(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谓是古书注解术语。
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
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
”
8.之言,之为言(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之為言(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
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
9.读为(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
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10.读若(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读若是古书注解中用于注音的术语,与“读如”相同。
如《说文》:“哙,咽也。
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有时候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
11.读破(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
答: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
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áng而读zh ǎng,‘喜好’的‘好’不读hǎo而读hào。
zhǎng、hào的音称作破读。
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12.如字(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
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
古书上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旧读入声。
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有不同的读法。
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又如字。
”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
13.衍文(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
答: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
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
“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
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
”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
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
”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14.脱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脱文是训诂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
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
三、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
1.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齊怒。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齊怒:疾怒,马上恼怒起来。
2.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离骚》)(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武:足迹。
3.诚既勇兮又以武。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武:武艺,指战斗的能力。
4.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羌:语气词。
5.友直,友谅,友多闻。
(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
答:诚信,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