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精品教案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文题目:《星星变奏曲》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星星”的象征意义。
▲▲▲积累∙欣赏《嫦娥》唐代·李商隐·七绝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评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星星怎么能奏出曲子,又怎么能奏出变奏曲呢?请读课文。
▲▲▲基础练习: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思考练习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3.《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课堂结构导学流程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享成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探究随堂检测提升探究导学引航目标方法独学指导内容学法合学策略内容形式展学方案内容方式评学摘记规律总结读:知大意1、读题目初识文眼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背景明确意图4、读文本感知大意一、导学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独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疲倦..( )三、合学(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对学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自主探究落实基点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整地再写一遍)展示主题:品读感悟方案一:内容:基础落实我最棒!!!建议:1、课前小组长统一检查基础落实情况,并做好记载、评价。
2、对子之间听写,夯实基重点摘记夯实基础【写我遗憾!!!】说:谈见解1、说内容理清思路2、说见解撞击个性3、说特色展示成果4、说感悟交流智慧品:赏美点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四、展学(对以上问题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点拨)A小组展示“合学”(1)B小组展示“合学”(2)C小组展示“合学”(3)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点拨:五、评学1、请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2.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合作探究突破重点点拨探究攻破难点3、小组长统计本组出现的问题,常规问题组内解决;特殊问题上交学科长,汇集后交由老师答疑解惑。
3、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精品教案新人教版2020-12-12【关键字】教案、语文、建议、方法、空间、传统、地方、问题、难点、整体、现代、合理、开拓、合作、保持、了解、突出、内涵、信念、理想、思想、基础、需要、环境、重点、能力、结构、反映、关系、进取、激发、把握、形成、拓展、丰富、指导江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⑵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⑴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⑵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品诗句内涵,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师:请同学们读提示框里的文字,说说获取的重要提示是什么。
(请三四位学生表达)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韵律、情感和诗意。
1、师:(根据生前面表达赞赏性评价引入)那么接下来我们在阅读提示的指导下一起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1.3《星星变奏曲》学案教师寄语:“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江河(1949—),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原名江友泽,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工人。
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
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它作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火把,发出对光明的呼唤。
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的重要特征。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凝.望安慰.朦胧..静谧.憧憬..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而是。
《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中星星象征意义。
2、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预习导学:【学法指导】1、自由朗读,勾画并学习生字新词,完成【预习自测】;2、认真阅读【教材助读】中内容,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
【教材助读】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十年动乱,目睹了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十年动乱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了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中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也表达了他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生和现实的表现。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mì)闪烁.(shuó)劫.难(jié)凝.望(níng)角.落(jiǎo)僵.硬(jiāng )朦胧..(méng)(lòng )憧憬..(chōng)(jǐng)颤.动(chàn)深邃.( suì ) 弥.足(mí)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弥足珍贵:十分珍贵。
形容某样非常珍贵的东西。
静谧:寂静,平静。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5分钟)【学习指导一】:①听音频朗读,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星星变奏曲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方法目标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研讨探究法情感目标感受时代,体味生活,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80年“青春诗会”推出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它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导读]
《沁园春·雪》描写雄壮而又妖娆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雨说》它借助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倾诉,唱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星星变奏曲》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蝈蝈与蛐蛐》和《夜》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蝈蝈与蛐蛐》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3、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理解诗的主题,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一、预习检测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政治抒情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古代神话组诗___________。
他是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凝.望()闪烁.()
朦胧
..()疲倦.()覆.盖()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凝望:集中目力远看。
B、颤抖:哆嗦;抖动
C、朦朦胧胧:诗中指明光不明。
D、疲倦:疲乏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朦胧诗。
朦胧诗的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去表现。
在本诗中,作者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来代表黑暗冰冷现实世界的物象又有哪些?
(1)象征光明美好世界的物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表黑暗冰冷现象世界的物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渴望?
三、拓展反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níng)望安慰.(wèi) B.颤.(zhàn)动闪烁.(shuî)
C.朦胧
..(méng 1ïng)寂.(jì)寞 D.僵.(jiāng)硬疲倦.(juàn)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聚精会神地看)
B.有一个柔软
..的晚上(柔和,温柔)
C.闪闪烁烁
....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D.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
..的星星(因压抑、束缚得不到温暖而发抖)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遥远的安慰”指星星,人们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B.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朦朦胧胧”描写出白丁香的朦胧美,将人们带进一种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
C.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周围都是黑暗和寒冷,只能燃烧起一堆篝火,温暖自己寂寞的心)
D.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
..丛中游动(“睡莲”在这里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
4.下面有关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新时期兴起的朦胧诗歌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诗歌主题上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
B.本诗多用拟人手法,诗中的“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C.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D.诗歌上、下节分别以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为主,形成强烈对照,并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5.仿照下列句式写一段话。
例句: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仿句:
6.请写出两句你学过的有关“星星”的诗句。
(二)课外类文拓展
黎明鸟
程光锐夜是辽阔的,
夜辽阔得像海洋一样。
你困惑于夜的遥远的航程,
在这被长久的黑暗封锁的林子里,
很久很久,你没有唱出歌声了。
夜里,一切对你都太适宜,
夜里,一切对你都是讽刺。
夜的寒流包围着林子,
你蜷曲于白杨和槐树的枝丫上,
忧郁地期待着谛听黑夜崩溃的声音。
有时月光像雪花一样凝结在树丛里,
凝结在树丛以外的土地上,
于是,你为这雪亮的月光所诱惑。
突然从梦中醒来,惶惑而又急速,
你就殷勤地开始歌唱了。
夜,始终走着溃灭的路,
夜,终要被你的歌声放逐。
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你被透明的光亮惊醒,
甚至还未擦亮蒙咙的眼睛,
还未抖一下被沉重韵忧郁压抑的羽毛,
你又激动地唱起了黎明的歌。
你愉快地歌唱着,歌唱着,
一直到最后一颗星星从天边逝去。
当黑暗的闸门打开的时候,
看那从远方奔泻而来的
使你久久等待的炫目的金色阳光啊!
看那劳动的人们在最初的阳光下,
又开始忙碌于苦难的土地了。
你心中的众多忧郁的云被阳光逐走,
你殷勤的歌声赞颂着永恒的太阳。
当我第一次看到黎明
我就爱上你的歌声。
当我第一次在黎明里听到你的歌声,
我就更爱太阳。
我说,太阳对于一切生物就是生命,
对于黑夜的受难者就是一支美丽的歌。
对吗?我的黎明鸟,
——我的天才的伴侣!
(选自《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这首诗中的“夜”、“黎明”和“黎明鸟”分别象征什么?
2.本诗借黎明鸟的叫声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味下列诗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突然从梦中醒来,惶惑而又急速,你就殷勤地开始歌唱了。
(2)你殷勤的歌声赞颂着永恒的太阳。
4.诗中多次写到黎明鸟的“忧郁”,黎明鸟为什么“忧郁”?
5.如果把结尾两句“对吗?我的黎明鸟——我的天才的伴侣”去掉,行不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