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探索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36.02 KB
- 文档页数:5
(1)能力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眼服务地方的
图1 宏观策略效果纵向比较
图2 微观措施效果横向比较
结语
应用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本科培养面临巨大挑战,南京工程学院依托项目化教学传统优势,从学校统筹顶层设计、学院建设课程资源、班级落实全面发展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小龙, 陈瑞瑞.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与发展愿景
教育评论, 2021(9):37-45.
[2] 李月军.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21(6): 95-99.
[3] 胡纯蓉, 廖翠娇, 刘强等. 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教育, 2021(11): 67-71.
[4] 宗欣露, 徐慧.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人工智能专业教学模式
软件导刊, 2020(11): 245-248.
[5] 史金飞, 郑峰, 邵波等.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迭代方案设计与实践[J]. 高等工程。
数字化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趋势。
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数字化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进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创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出现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推送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和自主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此外,数字化教学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答疑和讨论的功能,促进师生互动和思政思维的交流。
二、构建数字化思政课程设计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设计需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
通过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思政课程。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微课程、课堂小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还可以设计思政课程的线上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字化思政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培训与应用数字化教学的创新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技术和操作能力。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培训与应用。
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掌握线上教学的技巧和方法,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高校还可以引入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进行思政课的创新教学。
四、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需要注重实效性。
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实践活动,如模拟演练、社会实践、虚拟实验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移动技术的背景、意义、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技术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是指将移动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移动设备、移动应用等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具有以下背景:1. 移动设备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工具,为实践教学移动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
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提供了政策支持。
3. 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创造,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意义实践教学移动技术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移动技术,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移动技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促进师生互动:移动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丰富教学资源:移动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方法与策略1. 创设移动学习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移动设备,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 设计移动学习课程: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移动学习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移动应用辅助教学:利用移动应用进行教学资源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4. 强化移动学习评价:通过移动学习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浅谈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论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各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论文篇一《浅谈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各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面临许多挑战,亟待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支撑学科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中。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成为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与计算机间的交互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和板书的形式难以表述清晰的重点、难点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课件一般是以课堂演示的方式使用;另一种是以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
电子教案中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的演示,还包括一些习题及习题的分析与解答等内容。
因为受到支撑学科及计算机水平的限制,CAI软件的实现水平远远落后于CAI理论的发展。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CAI软件系统。
众所周知,这种软件通常都是基于框面,采用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学生在使用这种软件时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现在,我国CAI软件的总体制作水平不高,软件的智能性和通用性不强,使得CAI软件的局限性比较大,有的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改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进行恰当的个性化教学,从而达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而且软件如果需要增加新的结构相似的教学内容时,开发人员还需重新编程,这样既给开发者增加了许多重复性劳动,又给学习者造成了诸多不便。
目前使用的CAI软件存在着以下一些缺点:(1)网络支持不足:现在的大多数CAI软件是以光盘形式存在,在单机环境下运行。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教学改革及理念研究[摘要] 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着教育的走向。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高校教师教学力被赋予新的内涵。
本文在对高校推行人工智能在教学上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树立高校教师智能教学理念,强化高校教师数据思维,提高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字] 人工智能;高校;教学改革一、人工智能对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高校教育环境、教育工具、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1、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丰富的智能化教学工具,高校的智能化教学开始走上实践,如智慧课堂的应用和智能机器人的引入。
智能化的教学平台方便了教师备课,减轻了教师负担,方便了学生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助于老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情绪和学习状态,通过智能评价和决策,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人工智能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促进实现学生个性化主动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可以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可以去探索通过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结合提供的虚拟环境。
人工智能能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路径,大大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人工智能还可以扮演多重角色与学习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实现了寓教于乐的重要理念。
3、实现智能化教学评价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过程监测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的诊断。
能够预测教学实施时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维度上的特点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支持教师灵活构建教学材料、活动计划、评估方案等,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化,使得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功能都走向了多元化。
高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
首先介绍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然后分析了单片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如何将单片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方法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总结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论部分总结了高校单片机教学的关键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展望则为未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希望为高校单片机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 单片机原理, 应用, 教学方法, 探讨, 案例分析, 教学效果评估, 总结, 展望, 研究展望1. 引言1.1 高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探讨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单片机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自动化控制到智能设备,单片机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有效地教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成为了现代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高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
我们将介绍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编程方法。
然后,我们将对单片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单片机在自动化控制、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作用。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高校单片机教学方法。
我们将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高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展望未来教学发展方向,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高校单片机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2. 正文2.1 单片机原理介绍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了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计时器等功能于一体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广泛用于控制系统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智慧”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教育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尤其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智慧”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研究,旨在为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借鉴。
1.1、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它涉及到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把机械、电子、仪表、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兴技术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于多种技术综合应用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推动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1.2、“智慧”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互动化、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设备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合作,实现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中,将“智慧”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2.1、整合课程资源,提供多样化学习途径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中,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网络课堂等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2.2、建立智能实验教学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可以通过建立智能实验教学中心,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仿真实验平台,以满足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实际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远程互动、在线答疑等功能,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让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校园设施利用的最佳实践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园设施的利用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正在被新的网络技术所重塑,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互动性和改善学生的整体体验。
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校园设施的最佳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学校需要对其设施进行重新审视,以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的过程。
在校园里,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场馆等各类设施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介入而实现更高效的利用。
这些设施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不仅能提高使用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课堂作为主要的教学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尤为重要。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教师能够在课堂外与学生保持互动,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许多学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内容,课堂上则着重于讨论和实践。
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其功能也在不断演变。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高校图书馆引入了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使得学生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电子书籍、期刊和研究资料。
此外,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图书馆能够实时监测资源的使用情况,分析读者的需求,从而优化馆藏结构和服务。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但传统实验室往往因设备限制、时间安排等因素而影响研究效果。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远程模拟实验,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的约束。
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在线实验课程,借助先进的模拟软件,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积累实践经验而不必要面对实验设施不足的问题。
体育场馆同样受益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可以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进行资源调配和预约,提高使用率。
此外,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教练更好地评估运动员的表现,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通过移动应用,学生可以方便地了解场馆的开放时间、使用情况,从而合理安排运动时间。
“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一、背景与概况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新型教学工具,“电子书包”有助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实现多元信息交流,从而真正促使每个学生进步。
学生人手一台PAD版“电子书包”。
学生的教科书、学案、测试、作业、讨论等方式都在“电子书包”上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
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进程;学生课前积极完成老师发布的个性化学案或测试,也可以参与老师或学生发起的在线讨论。
课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之中。
1.世界各国使用“电子书包”的概况用电子课本取代现今的纸质课本,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
迄今世界上已经有至少5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书包”。
2.我国试用“电子书包”的情况上海2009年开始试点,到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全市每个区都将有部分学校试点使用“电子书包”,其中闵行区将有40所学校使用。
3. 学科教学对“电子书包”的功能需求“电子书包”是将教学需要的教材、学案、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智能教学资源包。
可以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按需提供大量针对性强、能及时反馈指导、可自主生成的智能练习,能进行问题积累、错题收集、资源及时更新的智能学习工具。
二、特色与创新“电子书包”是支持模拟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工具。
1.支持模拟学习模拟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自然、社会学科)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学科特点,在电子书包中使用动画、视频、互动游戏,能很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如学生知识积累不多、见识不广;语言学习中辅助听读、理解文章内容;宏观、微观领域的学习;无法进行或破坏性很大、不安全的实验;过于抽象、理解难度很大的内容的学习……让学习变得比较轻松、有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18, 8(3), 326-330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18.83050The Research and Study of IntelligentEquipment in Un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Ying Yang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May 7th, 2018; accepted: May 22nd, 2018; published: May 29th, 2018AbstractSmart phon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our lives, which have impact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learning effect is always an important topic in front of teachers. Here, we have preliminarily researched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i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tradi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xamination.KeywordsIntelligent Teaching, Internet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智能设备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探索与研究杨迎南京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江苏南京收稿日期:2018年5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9日摘要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冲击。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始终是摆放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与高校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方面,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程考核三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杨迎关键词智能化教学,网络教学,传统教学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显著增加。
教育人数的增加导致的部分学校生源质量下降,高校关注的重心由教学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等导致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向研究方向倾斜、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使得学生受到的“诱惑”大大增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的问题。
2. 传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而高等学校通常面临课程多、学时少的问题,讲授法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多的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举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尽管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仍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1] [2] [3]。
2.1.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渐深入,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同时随着内容的逐渐增多,知识体系的逐步加深,课程难度的逐渐增大,部分学生由于进度没有跟上,上课的兴趣会下降,甚至有学生迟到或者缺勤。
2.2. 师生交流时间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出充足的时间与同学就某一知识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有一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主动,面对提问,很少有举手甚至是主动回答问题的。
这两面的因素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
2.3. 作业抄袭,同质化严重课后习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补充部分。
学生独自自主的完成课外作业将有利于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借鉴”,抄袭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作业同质化比较严重。
3. 智能设备所导致的新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产品的普及,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位老师,见证了智能手机在学生、教师群体中的广泛使用。
然而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化杨迎设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网络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智能设备的使用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对各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受到极大的干扰,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有些班级已开始采取行动。
如有的班级要求大家在上课之前将手机集中起来装在手机袋中。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长或学委不可能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学生使用多个手机来避免“收手机”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国家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新的问题也将进一步导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是目前教学活动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立足于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满足学生“玩”的天性,采用智能化产品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程考核、三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究和思考。
4. 智能设备在传统的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4.1. 课堂教学4.1.1. 课堂点名传统的课堂点名方式通常按照点名册的学生信息依次顺序点名,该种点名方式对于小班比较方便,点名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少。
但是当遇到大班教学的时候,由于人数众多,点名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较大;而且由于人数较多,不能排除某些同学会“代答到”的情况出现。
当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仍然不能排除“代答到”的情况出现;同时,某些同学还会存在侥幸的心理,试图蒙混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智能化设备和教学类App进行课堂点名。
例如,依靠“教学派”软件,采用智能手机GPS定位的方式或者蓝牙功能快速匹配的方式进行签到。
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策略,在一定距离的范围(比如说10米)内的签到视为有效签到,对10米以外的签到视为可疑签到,具体的点名结果在手机上即时显示出来,显示结果一目了然。
当然这种点名方式仍然会出现漏洞,比方说上面提到的“可疑签到”和未签到,针对以上签到和“未签到”的同学可以采取传统的“点名签到”方式进行人工复核,缩小签到所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4.1.2. 课堂教学讲授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地使用。
使用该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可以极大的提高讲课的效率。
但是讲授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讲授法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容易走神、“出小差”等;另一方面,随着智能化产品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得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上课时玩手机的情况,并且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感知情况,或者有时候老师了解到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困难,但是由于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教学效果,也会按照既定的章程授课,忽略了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智能手机和教学软件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进行调整与改进。
1) 讲授法与视频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讲授的方式对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解释归纳总结;在讲述的具体的问题和现象的时候,则可以采用教学软件将相关教学视屏推送到学生的智能设备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转换的过程中,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杨迎2) 课堂检测与反馈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常会在课程上讲解例题,有时会布置少量作业并及时讲解。
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对问题或作业置若罔闻。
通过智能设备,可以将例题和课堂作业快速发送给全班的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通过手机、pad等拍照及时反馈给教师。
哪些学生没有做题,哪些同学认真做题都会及时在教师智能设备上显示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老师可以根据反馈的效果对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较好的了解,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采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题目应尽量覆盖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二、题目的难度要适当,不要太难,以免占用过多的上课时间;三、在出题的过程中,应采用随机出题的方式,保证每位同学接收到的题目不完全雷同,从而避免抄袭。
4.2. 课外教学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和较大的知识储备是一对矛盾体。
课外学习一方面包含课外知识储备的建立,也包括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所布置的课外作业。
在传统课外教学过程中,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构建知识储备主要途径,但是教师却很难获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与质量;课外作业质量通常会作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评价标准,但却难以避免课后学生间抄袭作业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教师可方便的获取各种资料,智能设备的普遍应用,可以促进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的建立。
而智能手机作为一个良好的传播工具,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应用、最前沿知识点及时传送给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迈进。
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合理使用,让教师能够将课后习题快速发送到学生手机上。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后习题之后,并将已完成内容将上传至教师智能设备上,教师审核之后以分数的方式及时显示到系统之中并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为了减少抄袭的问题,可以对相同的分数进行匹配,并进行人工复核,确认抄袭之后,可以将结果反馈到相应学生,减少学生作业抄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