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
”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 A.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C.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2.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C.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3.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
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D.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4.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制造“风舟”的新闻。
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
对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这则新闻是假的B.飞机制造技术传入中国C.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D.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5.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
上述材料说明(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6.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
”“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看看看,活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7.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
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5分)(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6分)(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5分) 【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
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思想解放。
(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
由材料“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可以归纳为主张:放足、断发、易服。
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
结合材料,可以归纳为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
结合所学,以上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归纳。
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思想解放。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
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归纳。
可以表述为: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2.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材分析: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的社会生活:“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读报刊与看电影”及“礼仪的革新”。
学情分析:本班是高一重点班,学生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因此我采取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中国社会对结辫、缠足的革除;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民居的变化;中国近代报刊和电影发展情况及影响;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礼和葬礼的革新。
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了解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进一步领会“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知识要点虽然比较复杂,但脉络清晰,可采用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注重创造情景让生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的学生安排一个课题,利用规定的时间自己探讨,可以采取表演、讲解等各种形式,在课上的时候展示给大家。
学法: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辕犁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多种形式的多种私有制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金属冶炼术的进步衣被天下从烧陶到制瓷官私手工业的消长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诚实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重农抑商”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八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西得早期殖民活动“海上马车夫”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蒸气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第十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民族资本的困境第十二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第十三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铁路,更多的铁路水运与航空从驿传到邮政第三单元各工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四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第十五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第十六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队经济的大力干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的出现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十八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第十九课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十一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从数据看沧桑巨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二十三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第二十四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欧洲联盟初具规模第二十五课欧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亚太经合组织的建设第二十六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问题与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趣味探究1、“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
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茅盾《子夜》材料说明了什么?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2、下列歌谣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尚?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断发易服1、易服:(1)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改革服饰。
(2)特点:长袍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服饰;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3、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原因: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维新人士的倡导。
4、断发的表现: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5、不缠足运动的表现:清政府多次下令禁止缠住;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维新派倡导发起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4)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5)《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6)(6)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的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晚清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答案】 D2.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导学号:72040077】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解析】材料中“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是指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C项正确。
【答案】 C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B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不是说难以推行,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B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由“贸易,贵乎信息流通……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可知,其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导学号:72040078】A.报纸B.广播C.电影D.电视【解析】由题干信息“1909年”“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艺术。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课,由于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初中的教材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及经济的影响,而本课教材主要是从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了更宽更广及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能力。
本课设计理念: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走进历史,体会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达到对历史背景要素的深层次思考?这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着眼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特点,我主要从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入手,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
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近代服饰、剪辫、不缠足、娱乐传媒、礼仪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社会习俗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社会习俗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的演变;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中西融合的特点。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故A项正确。
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D项错误。
2.从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由抬轿等仪式到简约文明的结婚照,说明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可以排除。
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历史巨变。
这一巨变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即从见面时的跪拜到握手的变化,称呼也用“先生”代替了“老爷”“奴才”,这体现了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B项。
5.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6.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A.皮影B.电影C.戏剧D.杂技,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描述。
第12课 _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1.服饰变迁(1)特有景观: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官定服饰:民间服饰变革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3)民国期间: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4)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4)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5)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传入中国: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的新式娱乐活动。
(2)主要成就:1905年《定军山》,1913年,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报刊与电影的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风俗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2)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3.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的注目。
4.对生活变迁的认识(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
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2)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概念阐释]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
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轻巧识记]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2.近代报刊[名师点拨]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向西方化发展,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2.影视事业发展的影响(1)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2)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3)引导人们消费,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4)一些不良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1.鸦片战争后,民间、政府的服饰改革兴起,出现中西合璧趋势;“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2.19世纪,近代报刊和电影相继出现,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
3.近代日常礼仪、婚葬礼仪的变化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简洁等文明精神。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教你读史]材料“华人争先购归”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材料二] 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到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注意结合材料出处“民国”“内务部”等信息理解。
[提示] 政府政策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改革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 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教你读史]注意“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从中归纳其现象。
[提示] 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教你读史]抓住女性服饰变化的信息,如“欧式鞋”“曼彻斯特式的头巾”等进行分析。
[提示] 现象:中国(或广州)姑娘生活习俗(衣着打扮)西化(或欧化)。
[材料二]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
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2)据材料二,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教你读史]抓住“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等关键信息进行理解。
[提示] 变化: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
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二、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
(2)“报”“刊”不分。
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
(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创办的。
3.影响(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题组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解析:选C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旗袍和中山装是服装的变化;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可知“头”为剪辫运动,“脚”为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属于政治思想观念。
2.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解析:选C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项。
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 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题组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4.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选B “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5.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B.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D.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解析:选D 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礼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