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纲高考系列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16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3题“家国”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伦道德的基本场域,家国情怀则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特质。
阳明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既可以表征为宏大的圣人志向,也可以是个体人格所展现的儒者气象。
阳明诗歌以“言志”为重要创作导向,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其理想在于:一者,以诗言志;二者,以圣人之道治世。
在阳明的“居夷诗”中,家国情怀正是其诗歌创作的核心主题。
《龙冈漫兴五首》中写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
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
”阳明被贬龙场的心境是复杂的,而谪居龙场时的心态则显得坦然许多。
“未忘忧”中的“忧”显然是指家国天下之忧,以“官卑得自由”为喜则说明他期待儒家“乐以忘忧”的境界。
虽然个人的心态、心境可以调适,但家国情怀与“乐以忘忧”的人生境界并不对立,相反,阳明是以诗歌的方式证合圣人之道,以及儒者之志的恒久价值。
以儒家的价值追求审视,个体无论“穷”抑或“达”,都应该调适心态,修养身心,彰显自身的价值。
阳明的诗歌正蕴藏着这样的诗学品格。
《庐陵诗六首》中写道:“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载培。
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
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
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尽管此时的阳明处境艰难,却仍然心系“家国天下”,字里行间可窥见他作为儒者所秉持的气节操守。
在《立春》一诗中,阳明的家国情怀同样有所流露:“荒村乱后耕牛绝,城郭春来见土牛。
家业苟存乡井恋,风尘先幸甲兵休。
未能布德惭时令,聊复题诗写我忧。
为报胡雏须远塞,暂时边将驻南州。
”阳明身居“南州”而胸怀天下,该诗充满了诗人的关切和忧虑。
“滁州诗”《林间睡起》中写道:“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闲愧俸钱。
”在看似闲适、怡然自得的心境中,诗人仍然胸怀儒者之志,以及为“家国天下”奉献的理想与抱负。
如果说家国情怀是儒者的气象,显得宏大而辽阔,那么济世情感则为儒者的个体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百姓人伦、日用的关切。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
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
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材料二: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
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
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
《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
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
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
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
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
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
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最早给“法治”下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后人对法治的定义无非是对亚里士多德原初“法治”定义的不断修正。
19世纪英国宪法学家戴雪结合英国法治的历史实践对法治(法律主治)的概念作过三个层面含义的概括:一是法律具有至尊性;二是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三是宪法保障个人权利。
戴雪的法治定义强调了个人权利的宪法保障。
20世纪英国法理学家约瑟夫·拉兹认为,“法治”一词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它由一些重要的原则构成,如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不溯及既往、相对稳定性、公正审判、司法审查、司法程序的简便性及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等。
1955年6月,来自48个国家的法学家受国际法学家委员会邀请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上,对“法治”的概念作了三点阐述:国家必须遵从法律;政府应当根据法治原则尊重个人权利,并为实施个人权利提供有效的手段;法官应当受法治引导,公平地捍卫和实施法治。
1959年1月5日至10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大会上再次肯定了雅典会议通过的法治原则,由于本次国际大会有来自53个国家的185名法官、律师和法律教师参加而使法治精神广为传播。
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
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
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
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
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
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
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
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
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
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
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
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搭载.(zài)倔.强(juè)狗血.喷头(xuè)飞来横.祸(hèng)B、渐.染(jiān)羞赧.(nǎn)解.甲归田(jiě)噤.若寒蝉(jìn)C、脂.肪(zhī)弄.堂(lòng)怙恶不悛.(quān)差.之毫厘(chà)D、龋.齿(qǔ)笨拙.(zhuō)韦.编三绝(wěi)不落窠臼.(ji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无上光荣仗义执言波澜壮阔气势磅礴B、故步自封鸠占鹊巢委屈求全融汇贯通C、人才汇萃针贬时弊一愁莫展老羞成怒D、无庸置疑脱颍而出不径而走纷至踏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赵柯的定妆照有恰到好处的美,有些青涩..,又带些害羞,更有些期望,与小乔的年龄、心理相符。
B、垂花门后檐柱处常设的门扇,作用类同..仪门,平时关闭,人由门前左右廊道绕入,贵客莅临才开启。
C、雨中逛南山,游人热情倍增,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谈笑自若....中感受生态文化、福寿文化和佛教文化,体验着别样的乐趣。
D、明代官员要在朝中求得一个好的职位,盛行行贿请托,一旦出现肥缺,请托之人如同过江之鲫....。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请你问问她,花瓶是不是她打破的,是不是她答应了愿意赔钱?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D、课文《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鲁讯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京拉开帷幕,参展的各个省区市纷纷亮出民间艺术绝活,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020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三)(含解析)本试题卷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赵建永“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
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
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
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
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
“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2017届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新考纲)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
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
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
‚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
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
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
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
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
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
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
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
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
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
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
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
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鲍勃·迪伦:迷人之谜柏琳鲍勃·迪伦是谁?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
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
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
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
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
‛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
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
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
‛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
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
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
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
‚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
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
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
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
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