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的性观念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99.85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显。
本文通过对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进行了分析。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65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90%。
调查结果基本信息•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65岁-70岁(35%)、71岁-75岁(25%)、76岁-80岁(20%)、81岁及以上(20%);•调查对象的性别:女性(65%)、男性(35%);•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已丧偶(60%)、未婚(10%)、离异(15%)、已婚(15%)。
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独居(75%)、与子女同住(25%);•调查对象的生活来源:退休金(60%)、子女赡养费(20%)、社保福利(10%)、其他(10%);•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身体较好(40%)、有慢性病(55%)、残障(5%);•调查对象的社会参与情况:经常参加社区活动(30%)、很少参加社区活动(40%)、不参加社区活动(30%)。
社会支持•调查对象的家庭支持:子女经常看望(25%)、子女偶尔看望(55%)、子女很少看望(20%);•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社区服务机构提供支持(35%)、没有社会支持(65%);•调查对象的心理状态:快乐乐观(40%)、孤独压抑(30%)、不知如何度日(30%)。
分析与建议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空巢老人获得更好的关爱和支持,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提高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鼓励和引导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交能力和减轻孤独感。
2.鼓励家庭成员多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经常性地进行陪伴和关爱。
3.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增加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保障。
关于空巢老人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空巢老人问题的调研报告1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象也呈日益加剧状态。
根据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有1.77亿万人,是总人口数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19亿,约占总人口的8.87%,这就是所谓的“银色浪潮”现象,而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则是本报告所讨论的“空巢现象”。
所谓“空巢现象”是文学上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喻子女在成长或成年后像鸟儿一样离开家庭,仅留下老年成员居家生活。
城市老龄人口“空巢化”形势正呈大大加深的趋势,因此关注空巢现象,关爱空巢老人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空巢现象也由此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
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城市空巢老人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成因城市空巢老人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个人主观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物质经济基础“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以家庭代际关系为基础。
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打破,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诸方面的支出,导致人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平时家庭收入大多用于抚养下一代,等到中年又要为孩子的成家而大量投入,老年时期则没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来实现自助养老。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通用6篇)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通用6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工作在忙,不妨打个电话慰问以下,不要让等待变成遗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篇1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
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2010年的全国两会,就有一批提案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现实情况。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心理健康一、导言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而就整个武汉市而言,据其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09年5月,武汉市有老年人130余万人,空巢老人约占30%,约39万人。
并且随着独身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可以预见,武汉市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近年来,以汉口百步亭社区为代表,武汉的一些社区正在大力倡导空巢老人关爱服务,开展了针对空巢问题的“结对子”等志愿服务活动,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和政府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武汉市空巢老人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因此,对武汉市空巢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今后关爱空巢老人这一方面,具有可参考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一)调查目的一方面了解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在武汉市社区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从中探讨让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并预测未来空巢现象的发展趋势。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形成了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中,有一部分是由空巢老人组成的。
空巢老人是指已经退休或者离退休不久的老年人,在家庭中子女已经成年或者工作、生活在其他城市,因此没有与老人同住的家庭成员。
空巢老人存在诸多的生活问题,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我们针对一定规模的空巢老人群体,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开展了一项空巢老人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也探讨了当前我国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关注的风险。
一、调查数据我们选取了来自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域的空巢老人,一共询问了100名空巢老人。
其中,男性40人,女性60人,年龄在60岁到80岁之间。
在受访者当中,70%的人与儿女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但也有30%的人沟通不畅或者完全没有沟通。
与此同时,88%的受访者感到孤独,与外界交流偏少;有27%的受访者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或者抑郁症状明显。
二、调查结果1.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生活状态的分布是不均衡的,60岁至70岁之间的人有一定的退休金或者养老保险,资金相对较为充裕,80岁以上的人由于生活日渐困难,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50%的受访者生活水平一般,35%的受访者生活拮据,15%的受访者生活条件较好。
2.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70%的受访者得到了周围亲友的支持,但在社交层面40%的人左右都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在外出办事方面,60%的人需要别人帮忙,意味着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所下降。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和支持。
3.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空巢老人表示自己的心理健康良好,但仍有近30%的受访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空巢老人缺乏家庭成员的陪伴,生活孤独化导致的。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并独立生活,而自己的父母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
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生活无助等问题。
为了解空巢老人的真实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并将结果汇总整理如下。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一个城市的居民区,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调查数据。
调查问卷包括了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日常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困境。
二、调查结果1. 空巢老人的人数调查结果显示,在所选择的居民区中,空巢老人占比约为20%。
这说明空巢老人的人数较多,在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2. 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绝大多数的空巢老人表示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情绪容易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长时间的孤独感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3. 生活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空巢老人中有一部分人生活较为优渥,有一定的养老金和子女的经济支持。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贫困,仅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
4. 社会关系大部分空巢老人认为与社会的联系逐渐疏远,社交圈越来越小。
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5. 对子女的期望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普遍希望子女能够关心和陪伴自己,但实际情况却常常与期望相背离。
这让空巢老人感到失望和无助。
三、调查结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空巢老人面临的孤独和生活困境问题亟待解决。
2.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扶助政策。
3. 子女们应该主动关心和陪伴空巢老人,给予他们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
四、解决方案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生活帮助。
2. 政府在养老金政策上进行完善和调整,确保空巢老人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3.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开展关爱活动,照顾和陪伴空巢老人。
关于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背景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指居住在城市里,家庭成员全部或大部分离开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
空巢老人常常面临社交、经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市里,年龄在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等方面。
问卷由10道选择题和3道开放式问题组成。
调查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有效问卷共192份。
研究结果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调查对象的性别以女性为主,占比61.5%。
2.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之间,占比47.9%。
3.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以丧偶为主,占比52.6%。
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1.调查对象的居住环境多为老旧小区,占比60.4%。
2.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多数属于中下层,占比62.5%。
3.调查对象的饮食多选用独居老人饮食,占比53.1%。
4.调查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占比38.5%。
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1.调查对象存在明显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占比分别为78.1%和59.9%。
2.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为脆弱,占比73.4%。
3.调查对象的社交活动较少,占比46.4%。
4.调查对象在面对生活中疾病和突发事件时,有较强的悲观情绪,占比51.6%。
结论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和困难,需要社区和政府多方面的关注和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较为孤独,经济和生活方面的状况较为困难,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相应较弱。
因此,社区和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空巢老人关注和帮助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满足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保障需求。
2.加强社区关怀。
多开展文化、体育、娱乐、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加空巢老人们的社交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3.提供经济援助,帮助空巢老人缓解经济上的负担,从而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023年空巢老人调研报告2023年空巢老人调研报告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2023年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我团队进行了此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1. 调研方法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对象为年龄在60岁及以上,已经退休,并且同时自己独立生活且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
我们共收集到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2. 调研结果(1)年龄与性别调研结果显示,我们所研究的空巢老人的平均年龄为69岁,男性老人占比为40%,女性老人占比为60%。
(2)居住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77%的空巢老人是通过自购房居住的,而其他23%的老人则是通过租房或是居住在子女的房屋里。
(3)生活水平60%的老人生活水平较高,他们收入稳定,拥有一定的储蓄,可以满足日常所需,另外,对于生活的安全保障也较有保障。
但是,40%的老人生活水平较低,他们经济困难,属于低收入人群。
(4)社会参与度调查结果表明,80%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社会参与,其中近四分之一的老人会参加老年协会,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并与其他老人互动交流。
另外,还有20%的老人社会参与度较低,存在社交困境。
(5)健康状况调研结果表明,55%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每周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打扫卫生,做一些保健操等活动,并且会进行定期体检。
剩余45%的老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一些老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关注,而另外一些老人则存在健康问题、养生问题等需要加强关注。
3. 调研分析201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65周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近16%。
另外,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子女更多追求自己的事业、生活质量,而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更多样化。
由此,家庭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空巢老人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我们此次调研发现,空巢老人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其中以女性老人占比更高。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引导语:为了更清楚空巢老人的状况,美文网整理了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欢迎参考!【空巢老者调查报告】一、调查出发点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目的(1)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问题更是值得人们关注。
他们有的没有孙儿,孤苦无依;有的想念自己的子女,忙碌却可能远隔红袖添香或因工作忙碌没有在身旁;他们渴望沟通交流,却找不到能够诉说的对象;他们希望能够帮助融入社会,然而他们能做的越来越少。
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与不便,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得到社会风气的关注关爱。
(2)空巢通过此次对长安区周边社区独生子女老人的走访调查,能而使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好的为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献出爱心。
二、关于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及意义(一)调查长安区户县空巢老人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水平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愈加老化也日趋普遍,空巢我国老年空巢贫困家庭数量也呈上升之势。
所谓空巢家庭,是去指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可以预料,失地农民贫困者家庭将逐步在我国城市地区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老翁基本状况,分析影响长安区空巢老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继续实现长安区的进一步和谐构建。
(二)关爱长安区空巢老年老人的意义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定建设工程要求;是国家、社会、每一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定建设工程要求,是国家、社会、每一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务求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一份力量。
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第一篇: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空巢家庭”特指那些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空巢”现象,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社会问题。
所谓“空巢”,只是一种比喻。
“巢”,鸟窝也。
两只老鸟养育一窝小鸟,当小鸟长大、能自立觅食而飞走了,留下来的只是巢和老鸟。
人们以此来形象比喻子女长大成人后,相继与父母分“巢”而居,或者到外地打工、创业和学习,家中只剩下单独生活的老人。
一:空巢老人缘何越来越多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老人的增多。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逐渐退化,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处境(一)农村空巢老人困难面比较大。
据了解我国苏北农村老年人处在较重度困难状态的有35万多人,而其中占60%左右是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
他们养老经济收入普遍偏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
有10%以上的空巢老人年均经济收入在850元以下,处在特困状态。
还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虽然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处在相对贫困状态,遇到大病大灾,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
“看病难”问题很突出。
苏北农村已经普遍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达到广覆盖要求。
目前,老年人看病药费自己负担占75%以上,政府补贴和镇村报销约占25%,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矛盾。
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看病难、药费贵、报销少”,仍然是一个突出“短腿”。
有些地方老年人看病报销药费比例还不到10%。
因而许多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因付不起药费只好“小病扛、大病挨”,发生过不治而亡现象。
城市空巢老人的性观念调查——武汉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之四陈兰兰高红波对老年人尤其是对空巢老人的性观念作调查,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或者说是很少的。
我们不得不在问卷设计及调查中做得很小心,尽量避免太过直接和敏感,但尽管这样,调查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不过结果仍然取得了些可喜的成绩。
“太随便了,我们看不惯”大多老人不认同年轻人的性观念及行为在询问空巢老人对年轻人一代的性观念、性行为及婚姻自由等方面的看法时,我们发现大多数老人对年轻人的做法持不认同态度。
在“目前年轻一代在性观念、性行为上的开放以及婚姻上的自由(结婚、离婚、再婚)等方面的做法,您认为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上,524位被访者有109位“不太赞成但可以接受”,占20.8%;“不能接受但不反对”的有47位,占9.0%;直接选择“反对”的有252位,占48.1%,接近一半。
从累积百分比来看,77.9%的被调查者是不认同年轻人的性观念、性行为开放及对婚姻随便自由的。
大致选项百分比图示请参见图13。
“现在的年轻人啊,也不分个场所,大街上搂搂抱抱,我们老年人看不惯。
”年轻人“公然亲密”仍是为空巢老人们主要反对的;“现在的风气都让那些不成气的人搞坏了,那些个年轻人都没学好,我们那里有好多什么休闲屋,鬼知道是些什么人。
”认为社会风气不良,也是老人们反感的重要原因;“那些小姑娘才几大呀!就跑去打胎,造孽呀!”很多老人对年轻人太轻率而不计后果很是担心;“结婚、离婚真是像儿戏一样,这对我们这些老年人不好,对伢们成长更不好!”不少老人对于目前结婚离婚的草率现象显得忧心忡忡。
当然这其中也有些不同的声音,仍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对此十分开明,“年轻人不容易,竞争激烈、压力大,不应苛求。
”理工大某退休教授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我们对性、对婚姻的认识不应太狭隘、太固执。
”他表示自己很欣赏杨教授在大讲坛上讲李清照。
另外一些老人则从“婚姻自由是时代的进步”来认识这一问题,甚至有一些老人则表示十分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自由恋爱、自由婚姻。
解放公园的某婆婆谈到这里就很激动,“真希望生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几好啊!我们那时候封建了,哪个敢谈恋爱呀!谈恋爱是思想不先进,是作风问题,要被领导批评的。
”在调查的524位老人中,有4人表示“非常赞成”,占0.8%;有45人表示“比较赞成”,占8.6%;另有67人表示“不好说,没想过”。
综合来看,仍有近一成的老人对当前年轻人性观念、性行为的看法是较开明和理解的。
“艳照门”里来看“性”近半老人仍趋保守性,一向是中国人比较禁忌的话题。
艳照门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折射出中国人的性观念,似乎更值得玩味。
著名学者李银河2008年3月在武汉的一次讲座中指出,“为什么阿娇的代言广告会遭到投诉,这没道理啊!这背后人们的逻辑是什么?她是代表清纯的,她不能做爱,她一旦做爱就不清纯了,就不能代言广告了。
但问题是,讲这些话、投诉她的人也在做爱,他们自己一边做一边还骂——这是肮脏的!”再有谈到中国人关于性教育的做法和理念,就是当未成年人知道了“性”就会变得“不纯洁了”,所以让他们知道得越晚越好。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性教育逻辑。
那么老年人关于性观念和性教育的看法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调查“老人是否有必要进行性观念、性行为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问题时,524人中给予正面回答的有415人,没有回答的109人(占20.8%),即二成老人不愿提及这一话题。
另外一项“认为老年人是否有必要进行性观念、性知识的普及与教育”的问题调查中,选择“不好说没想过”的老人有91位,占17.4%,也是有近二成的老人回避这类话题。
总之不回答或回答“不知道”、“不想说”的情况在我们对空巢老人的性观念调查过程中时常遇到。
此外,在老人是否有必要性观念更新、转变的调查中,回答选择“很有必要”的有27人(占5.2%);回答“有些必要”的134人(占25.6%),累积30.7%。
这说明,约三成的空巢老人认为老年人性观念“有必要”更新。
另外有254人(占总数的48.5%)表示“不必要”更新。
在更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大多老人对已有的观点观念比较固执,认为已有的且较为传统的观点很好,不需要更新。
“年轻人太闹了”,“西方那套,咱老人不学!”再有就是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关于性的东西无所谓了”。
在“老年人是否有必要进行性教育”的调查中,回答“很有必要”的有21人(占4.0%);回答“有些必要”的有156人(占总数的29.8%),累计33.8%,即三成多的空巢老人表示有必要对老年人进行性教育。
选择“不必要”的有256人(占48.9%),将近一半。
调查结果与上个问题类似。
但要看到,仍有三成多的老人在性观念和性教育上态度比较开明,乐意去尝试和转变。
“老来伴,老来相伴”“老来伴、老来伴,老来相伴”,就是说子女都离开了,人老了,希望有个“伴”。
在调查过程中,使我们对“老伴”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更形象的认识。
在公园里相互挽扶、相互依偎的老年夫妇总是很让人感动。
老年人对自己的另一伴格外倚重。
这点表现在老年人的婚恋上,也尤为突出。
在调查对老年人“老来离婚”及婚外情问题的看法时,524人中有308人(58.8%)直接选择“反对”。
在这个问题大部分老人都显得很坚定,很多人都是想都不想就直接“反对”。
此外也有94人(占总数的17.9%)选择“不太赞成但可以接受”,有30人(占总数5.7%)选择“不能接受但不反对”,也就是说二成多(23.6%)的老人对此问题看法不太认同,但比较中立。
另有66人(10.5%)的老人选择“不好说,没想过”,仅有2人(0.4%)表示“十分赞成”,有35人(6.7%)持“比较赞成”的观点。
总体来看,大多数空巢老人对自己的婚姻都比较珍视,对老伴倚重,但也有少数老人表示自己的婚姻“一直都不太幸福,为了老人为了孩子才勉强维持着”。
调查显示,中国老人一方面珍视婚姻情感,另一方面婚姻观也在悄然变化。
空巢老人对“老年离婚、婚外情”做法的态度是较为苛刻,而对老年“黄昏恋情”(主要是指没有老伴的老人再找老伴的情况)表现得相对宽容得多。
具体选项数据与比较请参见表14和图14。
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空巢老人,在情感需求上极为强烈。
四美塘的陈爹爹说“我真想找一个老伴,我么事都不需要她干,我还可以照顾她,只陪我聊聊天就足够了,我们这些老人真是太寂寞了。
”不少老人表示理解,“没有老伴的,想找个人说话的都不行,几可怜!”但仍有相当部分的人表示这事要慎重,“老人再找老伴不光是互相扶持那么简单,双方的家庭、儿女、财产,太复杂了,少自找麻烦吧”。
受访的几位有过再找老伴经历的老人表示,生活往往是可以的,但结果就是在财产上出现纠葛。
解放公园的某爹爹说,他有三次失败的恋爱经历,都是因为房子问题。
他说他不在乎,可以把房子给对方,但双方还没在一块,马上就要房子,太可怕了,他接受不了。
同时,儿女、亲戚的反对也是老人“黄昏恋”的重要障碍。
性知识以生理、病理为主获取渠道以自我探索为主前面已经提过,关于空巢老人性观念的调查开展极为不易。
不少老人真算得是闻性色变,为防止问卷出现较大程度的拒访现象,很多问题在设计上尽量以比较间接和隐晦的方式提问。
其中性知识获取渠道及老人应获取哪些方面的性知识是这些问题中比较直白的两题,调查中不少老人未给予充分回答。
调查发现,老人性知识获取渠道以自我探索为主,在性知识方面主要希望获取病理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性知识获得渠道调查中有166人选择了“不好说、没想过”,频率达42.9%。
其它选项的具体数据请看表15和表16。
数据显示,性知识获取渠道以自我摸索最多,朋友等其次;广播台和报纸也是主要渠道,学校教育最少。
从传播媒介来分析,在空巢老人群体中,人际传播是其获取性知识的主要可靠的途径。
而如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方式在其性知识获取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老人来说,最先接触的当然是广播、报纸,后来才有了电视、网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兴媒体正逐渐走向老人的生活。
相反,相对较为专业和权威的性学知识传播方式似乎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比如医生指导、性教育读本。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选择频率最低的是学校教育,说明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涉及性教育的内容十分有限。
此外,小说或其他类似的书籍也是一种传播途径,在其他大众传播媒介还没有发挥作用时,小说是不少老人的性启蒙教材。
社会风气不良影响年轻人性观念多数老年人表示会受此影响“社会风气”是一个比较难界定的概念,对于老人们的理解来说只能是一个较笼统较模糊的东西。
在跟老年人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尽量将其描述为“社会整体”这样一个大环境。
在问及老人是否赞成“如今年轻人性生活随便、性观念开放是由社会风气太差造成的”这一说法时,多数老人不同程度地表示“赞成”:524位受访者中有11位表示“很赞成”,占2.1%;有51位表示“比较赞成”,占9.7%;有266位受访者表示“赞同”,占50.8%,总计62.6%,即六成多老人赞同这一说法。
访谈中,空巢老人多对此表示忧虑,“我们搞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好东西没学多少,反是社会风气搞坏了,年轻人学坏了。
”此外,也有180位受访者(占34.4%)表示“不太赞同”这一说法,有3.1%(16位)的受访者表示“很不赞同”上述说法。
这部分老人肯定了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不认为社会风气是变差了,对于性开放这一问题尚需要辩证地看待。
另一方面,不少老人认为个别年轻人的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体,“年轻人的行为与观念形成,首先是受其家庭影响和造就的,个人因素更为重要”。
在另一个问题上,对“年轻一代性观念及性行为的开放是否影响老年人一代”的说法,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年轻一代性开放会对老年一代有影响。
其中 3.6%的受访者表示影响较大,43.9%受访者选择“有影响”,另有9.9%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小,累积达到57.4%。
不过,也有32.8%的空巢老人表示“没有影响”,而9.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或不知道、没想过”。
我们在解放公园访谈时,一位爹爹曾透露说,“你看现在那些个老人跟年轻人学跳个么事舞,跳着跳着就乱搞,这些个老人现在不正经的蛮多。
”也有一此人给予这种影响以积极地肯定,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老年人有时向年轻人学习、看齐,受点影响也是必须的,有利于老年的心态调整。
而在选择“没有影响”的人群中发现,大多是认为老年人跟年轻人较少接触,加上老年人自身阅历丰富,不会被影响。
“我们是老同志,观念保守传统,自身经历比较多,不会受年轻人影响的。
”一位受访的空巢老人如是说。
“缺乏责任感,会影响伢们成长”七成多老人对社会及媒体的性宣传教育不满“艳照门”事件告一段落,在一项调查中显示,80 %的中小学生看过艳照门照片。
当黄色新闻充斥报端,无数的绯闻艳照及充满暗示性的广告随处可见时,当性爱镜头出现在大量的电视、电影中,大人、小孩、老人在一起看电视时,恐怕总会有些难言的尴尬吧!对于这个问题,空巢老人是怎样看待的呢?“社会及媒体的性宣传教育做得如何”的调查中,七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空巢老人认为社会及媒体的性宣传教育做得“不太好”,约15%的老人认为做得“很不好”,仅有3.8%的受访者认为做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