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水的浮力1
- 格式:ppt
- 大小:887.00 KB
- 文档页数:19
《水的浮力》的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模型,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上浮、悬浮、下沉。
3.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的原因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等。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4. 浮力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下沉,而在盐水中会上浮。
(2)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的体积和水的密度。
2. 答案:(1)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而在盐水中上浮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
(2)浮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情况,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进行反思。
水的浮力幼儿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神奇的水世界”第三节“水的浮力”。
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简单物体的沉浮现象,以及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感受浮力的存在,并了解物体沉浮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力板、物体、水、盐等)、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木块和一块石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物品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浮力现象,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2)教师讲解浮力的概念,让幼儿理解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浮力板,演示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的浮力2. 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现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示例:木块在水中浮起来,因为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物体浮沉的规律,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轮船、救生圈等,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浮力的概念和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科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版(2013知识点汇总水和水的溶液章1第地球上的水节1第1是陆0.94%还有96.53%,约占地球水总量的)咸水(海洋水、地咸水。
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地球上的淡水2仅占水总量的)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2.53%,。
0.3%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水有固、、3 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气三种状态,液、大气--陆地:陆上内循环小循环大气--海洋:海上内循环、水的循环4大气--陆地--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循环, ②水汽输送)蒸腾、升华(个环节:①蒸发5海陆间大循环的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④下渗,③降水:意义海陆间大循环的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① 使水资源得到,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② 再生。
沿地表-下渗-降水-水汽输送)-蒸腾升华(蒸发:环节、5 水径流)地下(循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外因原环水的三态变化:内因因 ) 大气--陆地(陆上内循环) 大气--海洋(海上内循环途径海陆间循环) 陆地--大气--海洋( 蒸发量-降水量=、径流6、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7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8升水。
据测 2.5平均每天需,、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9儿童身上,以上是水分2/3量,人体重量的是水分。
4/5 ”世界水日日为“22月3、每年的10水的组成节2第、水的电解1检验方法及现象产生气体的量电极论结正极产生的气的星火带使能体气正极 1/2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氧气体是木条复燃)阳极(负极产生的气燃中气空在能体气负极倍2气体体积是正极的氢气体是产生淡蓝色火焰,烧 )阴极( 。
)化学变化水的电解是(氧气+氢气通直流电水: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明说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个水分子由1。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浮力优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浮力》。
教材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浮力概念、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计算等方面展开。
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深入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浮力概念,掌握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好奇心,增强对科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概念、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
难点:基米德原理理解及浮力计算公式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算公式卡片、例题解析PPT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如物体、弹簧测力计、水等)、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浮力实验(如木块、铝块在水中浮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力。
(2)阐述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
(3)介绍浮力计算公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浮力,并计算其大小。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基米德原理3. 浮力计算公式4. 例题解析5.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概念,并举例说明。
(2)简述基米德原理,并解释其意义。
①一个质量为200g物体在水中浮力;②一个体积为500cm³木块在水中浮力。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浮力有更深入认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基米德原理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