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作发展阶段
- 格式:docx
- 大小:7.69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
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是:
从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到后来就变成局限化、准确化。
2、首尾规律:儿童的动作首先是先从上部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部动作和躯干动作,然后才是四肢的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出现四肢动作,再后就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从身体的中央然后再到手的精细动作,这个就属于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儿童的动作分为粗大的动作和精细的动作,先会一些粗大的动作,比如说翻身、走、跑等,慢慢就会一些精细的动作,比如说拿、捏、吃饭、画画等。
5、无有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无益的,到后来慢慢就是有意支配的,这就是无有的规律。
3~6岁幼儿动作发展与年龄指导要点3~6岁幼儿是身体发育和动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动作发展对于今后的生理和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指导和训练,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动作基础,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3岁幼儿的动作发展3岁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逐渐放开自己的世界,并探索周围的事物。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动作发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站立和行走:3岁幼儿已经能够稳定地站立和行走,尽管可能会有些摇摇晃晃,但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站立和走路技能。
2.放置和堆叠:3岁幼儿有一定的手部灵活性,能够简单地放置和堆叠物品,这对于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非常重要。
3.活动和运动:3岁幼儿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和运动,对于他们来说,跑跳和爬坡是最常见的动作。
4.礼仪和礼仪:3岁幼儿逐渐理解礼貌和礼仪,能够做出简单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示自己的情感。
3岁幼儿动作发展的年龄指导要点在3岁幼儿的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动作指导:1.鼓励幼儿多参与各种活动和运动,如跑跳和爬坡,以帮助他们发展运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鼓励幼儿多进行手部活动,如放置和堆叠,以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3.对于礼仪和礼仪动作,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意识。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穿衣和洗漱,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5.运用游戏和童谣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促进他们的感知和认知发展。
5岁幼儿的动作发展5岁是幼儿身体发育和动作能力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开始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多的认知和兴趣。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动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的站立和行走:5岁幼儿已经可以熟练地站立和行走,掌握了基本的坐、蹲和站的技能。
2.手部灵活性增强:5岁幼儿的手部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手部活动,如拼图和描画。
0—3岁儿童动作发展特征131--36个月儿童动作发展特征31—36个月儿童在动作的力量、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粗大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能稳当地快速奔跑、熟练地上下楼梯、灵活进行跳跃动作等。
精细动作技巧也进一步提高,手指活动更加灵巧,可以有目的地使用剪刀等。
1.31—36个月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特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快速奔跑的平衡能力。
与此同时,能安全地做跳跃动作,在做向前跳跃动作时身体已显得较灵活,会单脚蹦。
当开始学跳时,他们双手一般都是垂在身体两旁或紧张地缩起来,双腿也是直立的。
等到掌握了跳的技巧,就能够熟练地加以双腿、双臂配合。
在学跳初期,儿童一般跳一次要停顿一二秒之后才能进行第二次跳;技能掌握后就能够迅速完成动作并可以连续跳。
31—36个月儿童已可以左右脚交替上下楼梯,而不像以前那样需要两只脚同时站在同一级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除此之外,他们开始会骑脚踏三轮车。
当然,由于骑车是一项全身协调能力的运动,包括手和眼的协调、上下肢和身体的平衡等多种能力,因此对31—36个月儿童来说,骑脚踏三轮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能学会蹬踏动作已相当不易了。
31—36个月儿童球类技能也从笨拙变得比较灵活,比起他们2岁时看到抛来的球只会较僵硬地伸出胳膊和手,用身体整体挡球,现在的他们已能较灵活地用胳膊来挡球,有些动作发展好的儿童还会把肩膀、躯干、身体和腿等协调起来扔球和抓球。
2.31—36个月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特征31—36个月儿童已可以有目的地使用小剪刀,如进行剪纸活动等。
当他们处于25—30个月龄段的时候,因为拇指的控制能力还不好,剪刀的开合幅度很有限,他们的前臂只是俯转但不能真正剪纸,只能在纸张表面开合剪刀。
但进入35个月左右时候,他们拇指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改善,不但可以将剪刀张开较大幅度,而且可以较顺畅地合起剪刀。
这时前臂渐渐能仰转至中线位置,所以能剪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开较短的纸条。
0~6岁儿童粗大动作的发展里程碑粗大动作发展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儿童在身体姿势和身体运动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0-6岁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呈现出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0-1岁:在0-1岁期间,婴儿的粗大动作发展主要是以基本的身体动作为主,如爬、抓、打等。
在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开始尝试自主移动。
2.1-2岁:在1-2岁期间,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主要体现在行走和基本的跑跳动作上。
他们逐渐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跑跳。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开始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梯子、椅子等。
3.2-3岁:在2-3岁期间,儿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行走和跑步技巧,并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活动,如踢球、扔东西等。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开始学习自己穿衣服、脱衣服等自理能力。
4.3-4岁:在3-4岁期间,儿童逐渐掌握了一些较复杂的粗大动作,如跳绳、跳舞等。
他们还开始尝试使用一些简单的器械进行活动,如滑板车、三轮车等。
5.4-5岁:在4-5岁期间,儿童逐渐增加了对运动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如进行简单的球类活动、骑车等。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开始学习一些精细动作,如用剪刀、折纸等。
6.5-6岁:在5-6岁期间,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已经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
他们已经掌握了大多数日常所需的运动技巧,如游泳、爬山等。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开始学习一些较复杂的运动技能,如体操、武术等。
总的来说,0-6岁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运动技巧和能力,同时也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以上提到的年龄段的粗大动作发展里程碑之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首先,每个孩子的粗大动作发展都是独特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评估和发展计划。
其次,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从出生到青春期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了解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发展需求,为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1. 婴儿期(0-2岁)在婴儿期,婴儿的动作能力非常有限。
出生后的几个月,婴儿只能通过扭动身体和四肢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到了4-6个月,他们开始能够翻身、坐起来,并尝试爬行。
在1岁左右,他们可以站立和行走,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
这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是通过自然生长和发育来实现的,家长应该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适当的刺激,帮助婴儿发展他们的动作能力。
2.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动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跑步、跳跃、踢球等基本的运动技能。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精细动作能力,如握笔、剪纸等。
幼儿期的动作发展是通过游戏和锻炼来实现的,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和游戏,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
3. 小学阶段(6-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动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可以进行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运动。
他们可以学会各种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此外,他们还可以学习一些体操和舞蹈动作。
小学阶段的动作发展需要有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学校和家庭都可以提供相应的机会和资源。
4. 青春期(12岁以上)青春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经历了身高的增长、肌肉的发育等身体上的变化。
青少年的动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进行更复杂、更高强度的运动。
此外,青少年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专项训练,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总结起来,儿童的动作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儿期到青春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和进步。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动作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头部控制:婴儿出生后,首先发展的是头部控制能力。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能够逐渐抬头、转头,这是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重要一步。
2. 翻身:大约在 4-6 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学会翻身。
他们可以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然后再翻到俯卧位。
3. 坐立:婴儿在 6-8 个月左右开始学会独立坐立。
他们可以用手支撑身体,保持平衡。
4. 爬行:在 8-10 个月时,婴儿开始学习爬行。
他们可以用四肢支撑身体,向前或向后移动。
5. 站立和行走:大约在 10-12 个月,婴儿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
他们可以扶着家具或墙壁保持平衡,然后逐渐独立行走。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婴儿的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上述时间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
如果你对婴儿的动作发展有任何疑虑,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儿童发展专家。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
规律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比如说:“三甩六挤七八爬到”,儿童最先学会走跌,然后俯撑、东山再起、挤和爬到,最后学会东站和跑。
规律三: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动作(近远规律)
比如说:紧邻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靠近身体中心部分动作后发展;儿童动作发
展就是最早发生头和躯干的动作,其次就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就是手的细
致动作。
规律四: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儿童先发展的是大肌肉动作,先学会
的是手臂和腿部的'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
孩子先学会走跑跳等基本动作,也是大动作的发展,逐渐发展到小班的时候可以使用勺子吃饭,中班的时候可以使用筷子
吃饭。
3.简述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学习阶段及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动作技能的学习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适合2~3岁的幼儿,主要学习简单的基础动作技能,如走路、跑步、跳跃、跳绳等。
2.进阶阶段:适合4~5岁的幼儿,主要学习体操、武术、舞蹈等基本动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如前滚翻、后空翻、倒立等。
3.高级阶段:适合6岁及以上的幼儿,主要学习复杂动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如体操的动作连接、各种跳跃技巧等。
注意事项:
1.针对幼儿的身体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来制定训练计划,不能盲目追求效果。
2.要逐步加强训练强度,不要让幼儿因过度训练而受伤。
3.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身体,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动作。
4.训练时应适当增加游戏元素,让幼儿感到有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5.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不能让他们过度压力。
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儿童的动作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和表达能力,还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下面将介绍儿童动作发展
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0-3岁。
这个时期的宝宝由起初的反射性发展为掌握许多动作,
如爬、坐、双脚站立等。
在学习这些动作时,他们会经历许多尝试和反复
练习。
此外,他们还学会了抓、摘、放、抛、折叠等动作。
他们还会学习
像绘画、拼图等技能。
二、3-6岁。
在这个时期,儿童更加专注于把动作分解,学习如拧螺丝、把盖子扣上等动作。
他们往往会从思考、表达、判断等方面探索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习得经验。
三、6-12岁。
6-8岁的孩子一般会在表演艺术、动作游戏、体育锻炼
等方面继续学习。
8-12岁的孩子则会开始学习更为特殊的动作,如打球、游泳等,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应用自我动作的技能。
四、12岁以后。
12岁以后,儿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学
习更多的动作,比如跳舞、爬山等,也会提高他们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以上就是儿童动作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发
展需要,提供正确的训练方向和环境,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动作能力。
3~6岁幼儿动作发展指南一、定义儿童的动作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运动能力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特征和行为表现。
在3岁到6岁这个阶段,幼儿的动作发展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幼儿的身体和大脑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3到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指南,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了解和促进幼儿动作发展。
二、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1.细胞规划与发展:3~6岁的幼儿会逐渐掌握简单的动作技能,如走路、跑步、跳跃等,同时开始尝试更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动作,如爬梯子、跳绳。
2.协调与平衡:这个阶段的幼儿会逐渐提高他们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可以进行一些需要身体灵活性和平衡能力的活动,如骑车、玩滑板等。
3.精细动作:3~6岁的幼儿开始发展精细动作技能,可以进行一些需要用手指或手指末梢来完成的动作,如握笔画画、剪纸等。
三、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1.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给幼儿提供多样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户外运动、绘画、手工制作等,可以促进他们的动作发展。
2.鼓励自主探索: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各种动作,不要过度保护,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来发展动作技能。
3.定期开展运动训练:定期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动作训练,如跑步比赛、跳绳比赛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技能。
四、家长的引导和关注1.家长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由探索和尝试各种动作。
2.定期观察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引导和教育。
3.与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士交流,了解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语3~6岁是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动作发展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如下:
1、第一阶段为头颈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发展头颈部位的动作,如抬头、头直立等能力。
2、第二阶段为躯干控制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翻身、坐、坐立起等能力的发展。
3、第三阶段为上肢控制阶段。
以双手支撑、手支撑坐等能力的发展为主。
第三阶段动作的发展穿插在第二阶段动作中间,并与第二阶段的动作能力同时发展。
4、第四阶段为骨盆控制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骨盆部位活动为主,如爬行、跪走、交替半跪等。
5、第五阶段为下肢控制阶段。
该阶段以下肢活动为主,如双脚跳、蹲走、蹲跳、单脚站、单脚跳等。
幼儿动作发展指南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动作发展则是幼儿期的关键发展领域之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与其日常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息息相关,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了解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以便及时指导和促进他们的动作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幼儿动作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指导原则。
幼儿动作发展的阶段特点1.初生期至1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动作主要是反射性的,比如吸吮、握拿等动作。
2.1-2岁:幼儿开始学会爬行、站立、行走等基本动作,宝宝也会尝试用手指做简单的动作,比如点点积木。
3.2-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动作更加灵活,能够尝试简单的跑跳、爬高等动作。
4.3-6岁:这个阶段是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会尝试更多的复杂动作,比如跳跃、踢球、爬树等。
幼儿动作发展的指导原则1.创造安全的环境:为孩子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是幼儿动作发展的基础,家长和教育者要注意室内外的安全设施,确保幼儿能够安全地进行各种动作活动。
2.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3.注重饮食和休息: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有利于他们的动作发展。
4.多与幼儿互动: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多陪伴孩子进行各种动作活动,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展各种动作技能。
结语幼儿动作发展是幼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的动作发展,积极参与和指导幼儿的动作活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了解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和指导原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各种动作训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动作基础,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帮助您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谢谢阅读!。
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发展指南
1岁至2岁
-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正在快速发展。
- 幼儿可以学会走路、跑步、爬爬楼梯等基本动作。
- 他们还可以学会蹲下、弯曲和伸展身体等灵活性动作。
- 要鼓励幼儿进行各种体力活动,以帮助他们发展基本动作能力。
2岁至3岁
- 在这个阶段,幼儿可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能力。
- 他们可以学会跳跃、奔跑和简单的球类运动等活动。
- 幼儿还可以学会抓住和扔掉物体,以及站立在脚趾上等协调性动作。
3岁至4岁
-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 他们可以学会更复杂的动作,如跳绳、骑自行车和滑板等。
- 幼儿还可以学会踢球、抓住较小物体和爬上一些儿童设施等协调性动作。
4岁至5岁
-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
- 他们可以进行更多的体育运动,如游泳、滑冰和滑雪等。
- 幼儿还可以学会更复杂的协调性动作,如独木舟、攀岩和体操等。
总结
-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基本动作发展。
-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体育和活动,以帮助他们发展基本动作能力。
- 注意安全,提供适当的设施和监督,确保幼儿能够安全地进行各种动作。
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趴着姿势开始:0-3个月宝宝多处于趴着姿势,肢体发育,可以支撑身体,如胸背肌发育,手肘可以完成支撑任务,膝可以伸直,脊椎可以完成支撑,等。
2、四肢重现,头部首先稳定:3-6个月宝宝头部首先稳定,实现肩胛联合,支撑起身体的前屈,这时候宝宝的四肢出现,开始实现越越多的动作,如躺着踢腿,拉屎和脸,仰卧、手抓肚脐等。
3、双肩双膝斜撑:6-9个月宝宝发育较快,实现抬头,抬起双手,双肩双膝斜撑,可以支撑自己的重量,拾物,抓玩具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可以实现走路、爬行的动作。
4、成为步行者:9-12个月宝宝在四肢发育的基础上,实现独立站立,双足登山,以及起步步行,到1-2岁左右宝宝可以独立行走,跑步,并学会抓小玩具。
5、运动技能上突破:2-12岁宝宝的动作表现越来越熟练,灵活面对环境变化,能够扔接球,跳跃,踩单车,跳绳,游泳等,具备运动技能,此时宝宝动作竞技过程中可以较好的表现。
- 1 -。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引言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动作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体运动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
心理发展则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的机制。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1.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起点,此时婴儿通过各种基本动作(如抓握、翻身、爬行等)来探索周围环境,促进感知和认知的发展。
2.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逐渐掌握走路、跑步、跳跃等基本动作技能,这些动作的掌握对于幼儿的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 学龄前期(6-12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儿童逐渐掌握更加复杂的动作技能,如滑冰、游泳、骑自行车等。
这些动作的掌握不仅对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有益,还对其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通过动作的实践探索和运动经验,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发育和连接。
良好的动作发展可以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进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此外,动作发展还能够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其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 心理发展对动作发展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其动作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儿童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会直接影响其动作表现。
心理发展的不良可能导致儿童动作发展的延迟或障碍。
另外,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其动作技能的发展。
3. 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动作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良好的动作发展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动作实践和运动经验,儿童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培养自信心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的提高也会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例如,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动作技能。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五大规律:
1. 頭尾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以头部和尾部的发展为基础。
他们首先掌握了头的稳定性,然后逐渐学会控制颈部和躯干的动作,最后才能够控制腿部和手部的动作。
2. 远近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从近端到远端进行。
他们首先能够控制身体的核心部分,然后逐渐发展到能够控制四肢的动作。
3. 大肌肉到小肌肉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从大肌肉到小肌肉进行。
他们首先能够控制大肌肉群,比如腿部和腰部的肌肉,然后逐渐发展到能够控制手指等小肌肉群的动作。
4. 全身运动到局部运动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从全身运动到局部运动进行。
他们首先能够进行整体动作,比如爬行和行走,然后逐渐发展到能够进行局部动作,比如握笔和系鞋带。
5. 简单到复杂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从简单到复杂进行。
他们首先能够掌握简单的动作,比如抓取和丢掷,然后逐渐发展到能够进行复杂的动作,比如跳绳和打球。
一、天生具有的动作
1、自然动作(本能动作)
我们可以先理解动作概念分为反应性动作和自然动作。
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刺激,胎儿在母
体当中也会做一些动作,比如单臂运动、单腿运动、伸展运动、头部前屈,基至打哈欠等。
这说明,在反应性动作之前就有发育上的、逐渐积累的自然动作存在。
胎儿存在母体的动作方式
胎儿动作类型
动作类型惊吓一把动作单个手臂运动单腿运动伸展动作头部前屈头部后仰头部旋转手
与脸接触吸气运动张开下巴打哈欠吸吮和吞咽
2、节奏定型动作(固有动作前身)
本能的动作,如吮吸动作就可以在未满月婴儿睡眠状态下看到。
这种动作常常是具有节奏性的,被称为节奏定型动作。
婴儿在1岁期间表现出大量的节奏定型动作,诸如踢腿,身体波
浪运动、身体弯曲、身体摇摆、跳跃等等。
可以看到在不同年龄段出现不同的节奏定型动作,在1岁末期,节奏定型动作的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实际出现的频率却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少了。
所以可以推论,这些节奏定型动作是固有动作的不成熟感知动作的表现,它们是为今后
协调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反射动作
反射动作构成了婴儿出生时的身体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反射动作是从更精细的感知动作形
式中分离出来的,反射动作有4个特性:
(1)在特殊刺激后以极短的潜伏期很容易被诱发出来
(2)对习惯性动作有对抗作用
(3)不要用注意力的集中
(4)在出生的头一年里逐渐消失
在出生时和出生第一周内能够被诱发出来的并能够正常消失的反射动作称为简单反射。
但是
多数姿势性反射动作在出生后并不减弱,日后反而变成更复杂的成熟的动作行为。
这些姿势
性反射对于技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由于这些姿势性反射为日后其他成熟
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建立自主行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