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传王夫之传顾炎武传阅读答案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1.68 KB
- 文档页数:8
《清史稿·黄贞麟传》原文逐段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清史稿黄贞麟传》原文逐段翻译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
顺治十二年进士。
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
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
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
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
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
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
顺治十二年进士。
十八年,被授予安徽凤阳推官,严厉惩罚为非作歹的讼师,州郡风气很正。
遇上大旱,祈祷上天降雨没有灵验,黄贞麟说:难道是有旧冤未能申雪,冒犯了上天吗?于是就在坛下祈祷下雨,立刻判决诸多大案件,三天之后果然下了雨。
江南拖欠赋税的案件发生,蒙城、怀远各地各自逮捕了士绅百姓百余人囚禁在狱中等待调查。
监狱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人们只能站着。
黄贞麟认为他们拖欠赋税都没有审验查实,不忍心让他们死在狱中,就让他们全部回家。
等到审讯时,那些文吏有的胡乱给他们捏造姓名,有的误报姓名,黄贞麟查清后都原谅、释放了他们,得以保全的有五百多家。
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
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
贞麟力白其诬。
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
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坐月及为首者。
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
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
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
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
其理枉活人多如此。
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
河南优人朱虎山,游历就食于太和,头发长达数寸,当地狡猾的人范之谏和昝姓有矛盾,诬陷说昝姓家窝藏原明朝皇族朱虎山图谋不轨。
事情被检举,江宁推官不敢审问,把案件委托给黄贞麟。
黄贞麟极力申明这是诬告。
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隐士。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念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究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军,炎武及归庄从之。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亏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华阴。
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可是十里之遥;如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平生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波折,有与平常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略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 (1613 年— 1682 年), 汉族 , 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 今江苏省昆山市 ) 人, 有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①卜居:选择安家之处。
90.以下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能够为师矣B.河曲智叟亡以应C.以钱覆其口D.以其境过清91.以下对文章内容剖析有误的一项()A.列传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一样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慧过人。
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乱,南明消亡后,他就服侍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闪避战乱。
C.母亲临死时劝告顾炎武不行在清代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忙,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益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
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
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
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
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
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
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
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
即欲归,当遣官送之。
”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
乞审正而后定。
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
朱彝尊②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
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裴村记顾炎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村记顾炎武呜呼!自治道愈下,而国无强宗。
无强宗是以无立国,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而卒至于亡。
然则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纪而张国势者乎!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
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
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
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
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
而河中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
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
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呜呼!此治道之所以日趋于下,而一旦有变,人主无可仗之大臣,国人无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窜以求苟免。
是非其必至之势也与?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荫。
盖知封建之不可复,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卫于一旦苍黄之际,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尝历览山东、河北,自兵兴以来,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尽恃乎其长吏。
及至河东,问贼李自成所以长驱而下三晋之故,慨而伤之。
或言曰:“崇祯之末,辅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
贼入西安,天子临朝而叹,建泰对言:‘臣郡当贼冲,臣请率宗人乡里出财百万,为国家守河。
’上大喜。
命建泰督师,亲饯之正阳门楼,举累朝所传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赐之。
未出京师,平阳太原相继馅,建泰不知所为。
师次真定,而贼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于王铎、张濬之下。
而上之人无权以与之,无法以联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
”观裴氏之与唐存亡,亦略可见矣。
夫不能复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畔:背叛B. 而河中为唐近畿地畿:门槛C. 而不尽恃乎其长吏恃:依靠D. 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藉:借助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和深刻思考,认为强大的宗族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廉耻[清]顾炎武》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
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
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无耻上。
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弹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闻母病,间道归。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
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
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
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
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炳然如揭日月。
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
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
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
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
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国势阽危阽:逼近。
B.推本阴阳法象之原推:推究。
2023年最新的《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1篇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鲁弱吴强,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①邑司:唐代为公主管理财货和封地租税收入的官员。
②解头:唐代州郡保举士子到京城应考叫“解”,被保举的第一名叫“解头”。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查茎丝芏,重±壁塞丝塑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我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墨奎竖垦查虐宣堕,丕鱼堡.(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目十行下目.看一眼B.见明季多故故:变故C.呼老兵卒询曲折曲折:道路弯曲回转等情况D.始居陕之华阴居:占选择建都之处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幸而得脱望之而不见所畏焉B.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以一仪而当汉中地C.炎武自负'用世之略渺沧海之一粟D.所至辄小试之佯狂而不知所之者3.下列各句分成四组.都能表现顾炎武有"复明,? 思想或行动的一组是()(i)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③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④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⑤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⑥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A.①③B.②④c.③④D.⑤⑥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C.母亲临死时告诚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硕.着述宏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2)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3)~F-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参考答案11.D(("卜居"在文中的意思是"选择安身之处")2-A(A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表承接关系B都是"用,拿". 介词.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结构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3.c(①写顾炎武明末求学的动机.与"复明"无关;②是乱世时孝敬母亲的表现,⑤属治学表现.⑥是治学的特点)4.B("嗣母"为后母,不能理解为"亲生母亲")5.见"参考译文"(各句关键词:(1)负,遂,所至(2)慕,持(3)虚怀,假)【参考译文】顾炎武,字宁人,原名顾绛,昆山人.是明朝生员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他看到明朝末年多有变故.便研究经民治国的学问.南明的都城失陷之后.他侍奉继母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炎武和归庄就一起追随他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后来鲁王失败. 他幸而得以逃脱.母亲于是绝食而逝. 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在清廷做官唐王召他任兵部职方郎.因逢母丧而没去, 后来他便离家不返.塑叁鱼查堂錾塑宣丝垫全堕型,他便小试一二.他在山东长白山下垦田,在山西雁门之北,五台山之东放牧,积有千两黄金的收益.他遍历关塞, 四次拜谒孝陵,六次拜谒思陵,最后才在陕西的华阴县选择居室.他说:塑之人仰慕经学.看重有才德而隐居的人.对时政采用公正的舆论.实为其他地方所少有:而华阴是关河要隘.控扼四方.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见到天下的豪杰之人.听到天下之事一旦有警报,入山守险,不过是十里之遥;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关门,也有高屋建瓴的便利"他便在那里定居下来顾炎武生平精力过人.从小到老.不曾一刻离开过书本大凡所到的地方,他都用两骡两马来运书:经过边塞亭障.便喊老兵来询问地形道路的情况.有与平时所听到的不相合的.立刻打开书籍来对照勘察:在平原大野上行走.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注疏.顾炎武的学问.大都以避免奢华.讲求实际为重大凡国家典章制度,郡县城邑的掌故,天文仪象,河道漕运,军事农政之类.无不深入探索其原委.考证其得失.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另外还有《肇域志》一编.是在考察探索之外,加上图经而成.他精于韵学,撰成《音论》三卷他又广交有贤才的豪杰长者.虚:兰墨丝堕,盎丕墨亟鱼放松要求田园诗:开轩面场■.把酒话桑麻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闲适清新的田园牧歌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感触,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 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I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等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筒,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高考链接】(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屠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析】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颔联一"遍"一"稀"形成鲜明的对照."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颈联用"嫩竹"对"红莲"."新粉" 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答案】(1)"遍"字表现松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羁旅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封建社会正直文人特有的身份,地位以及追求.决定了他们与上层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甚至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仕途坎坷.常遭排挤,贬谪甚至流放.这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 心中有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
黄宗羲传王夫之传顾炎武传阅读答案翻
译
黄宗羲传王夫之传顾炎武传阅读答案翻译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
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
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
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
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
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
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
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
即欲归,当遣官送之。
”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
乞审正而后定。
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
朱彝尊②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
称船山先生。
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
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②
朱彝尊: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被:覆盖 B.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狱:坐牢
C.明亡,益自韬晦。
韬晦:收敛锋芒,隐蔽行迹 D.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克:成功
6.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在明亚亡后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敦促就道,再辞以免②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③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④荐辟皆以死拒
⑤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⑥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
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
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
乎被杀。
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
C.顾炎武参加过鲁王军队,事情不利后对于国事心灰意冷,转而经商,最终累致千金。
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清修明史,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顾炎武认为做学问的前
提是做人,清廷征他修明史,他誓死不从。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3分)
译文:
(2)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4分)
译文:
(3)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3分)
黄宗羲传王夫之传顾炎武传阅读答案翻译
5.B(官司)
6.B7.C(“心灰意冷”不对)
8.(10分)
(1)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
(3分,
关键字词“书”、“示众”、“去”。
每句1分)(2)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
(4分,关键字词“辟”、“交口”、“行”。
每句1分)
(3)顾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
(3分,每句1分,关键字“自负”、“遂”)
评分建议:在整体把握句意,语句通顺的基础上评分。
黄宗羲传王夫之传顾炎武传阅读答案翻译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
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
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
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
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
正逢朝
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
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
当时曹
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
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
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
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
官司了结以后,他和
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
到皇宫里。
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
的心中很可怜他们。
”明朝灭亡后,清廷下诏征求博学
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他上路就任,推辞两次才得
以避免。
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
皇上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朕不交
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
”
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
征求意见,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
曾经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是元朝者的鄙陋所致,《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
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张献忠攻陷衡州,王夫
之避居南岳,张献忠抓住他父亲作为人质。
王夫之自己
举刀遍刺肢体,被人抬去交换父亲。
对方见他伤重,放
了他,和父亲一起回家。
明王驻扎桂林,任命他担任行
人一职。
当时国势危急,大臣们仍然水火不容。
夫之多
次弹劾王化澄,化澄想杀他。
明朝灭亡,更加收敛锋芒,隐蔽行迹。
回到衡阳石船山,学者称他船山先生。
吴三
桂在衡州称帝,有人让王夫之上劝进表,王夫之说:
“亡国遗臣,剩下的只有一死罢了,现在怎么会写给此
不祥之人呢!”于是逃人深山,作了祓楔赋来表明心志。
吴三桂被平定,上级官员闻听此事,心中称许,嘱咐郡
守赏赐王夫之粟帛。
召见他,王夫之以患病推辞。
当时,海内大儒,首推容城、馀姚、昆山。
然而这些人通过隐
居声望日盛,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
只有王夫之避
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最终得以完发而死。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
他看到明末变故很多,所
以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南明的鲁王授他为兵部司务,
事情没有成功,他的母亲便绝食而死,死前告诫顾炎武
不要到异姓的清朝做事。
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
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
地试一下。
他在山东的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在山西的雁
门北面放牧,积累了千两白银。
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到明孝陵拜谒,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
住下来。
他认为“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即使足
不出户,也能听到天下的事。
一旦有警报,就能进山把
守险要的地方,不过只有十里路那样的距离;如果有志
于四方,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也有居高临下其势不可
阻挡的便利”。
因此在这里定居。
他曾经和友人谈论学问:读书人如果不首先说是非荣辱,就是没有根基的人;不是好古多闻,就是空洞的学问。
没有根基的人去讲空
洞的学问,我看他每天声称从事圣人的事业,而离开圣
人的言行更远了。
”康熙十七年,朝廷诏举博学鸿儒科,
又修纂《明史》,大臣们争相举荐他,他誓死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