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种子识别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8.94 KB
- 文档页数:6
盐碱胁迫对紫花苜蓿和草木樨发芽及出苗的影响卢垟杰;刘淑慧;郭建忠;李森【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7(36)8【摘要】为选择适宜在盐碱土上种植的牧草种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地资源,分别进行室内发芽和室外出苗试验,研究盐碱胁迫对紫花苜蓿和草木樨发芽及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浓度模拟盐碱胁迫均对紫花苜蓿的发芽有抑制作用;50 mmol/L 盐溶液和5 mmol/L碱溶液对草木樨发芽有促进作用,150~250 mmol/L盐溶液和5~25 mmol/L碱溶液其发芽有抑制作用.研究同时表明,紫花苜蓿适宜种植于极轻度盐化土壤和极轻~轻度碱化土壤(pH值为8~9,EC为0.2~0.7mS/cm);草木樨则适宜种植于轻度~重度盐化土壤和中度~重度碱化土壤(pH值为9~10,EC为0.7~1.6 mS/cm).【总页数】5页(P83-87)【作者】卢垟杰;刘淑慧;郭建忠;李森【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51+.7【相关文献】1.发芽床和种子处理对关苍术发芽率及出苗的影响 [J], 朴锦;杨迪;王坤;具红光2.4种紫花苜蓿在不同pH·盐及盐碱胁迫下出苗情况的比较 [J], 范可章;朱茂英;陈灵;陈小红;范海燕;蔡健;李焰焰3.盐碱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的协同影响 [J], 蔺吉祥;高战武;王颖;于兴洋;邵帅;李晓宇4.盐碱胁迫对俄罗斯黄花草木樨生长的影响 [J], 林年丰;梁硕5.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对紫花苜蓿发芽出苗的影响与杂草防治效果的研究 [J], 郭德金;刘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花苜蓿研究进展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被广泛种植用于草地改良、畜牧业和土壤保护。
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紫花苜蓿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其栽培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遗传育种、生物工程、抗逆性等方面介绍紫花苜蓿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遗传育种方面的进展遗传育种是改良作物品质和性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抗逆性的关键途径。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被应用于紫花苜蓿的遗传育种中。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成功地开发出了许多具有高产、抗逆和优质性状的新品种,例如抗逆禾草(resistant alfalfa)和高蛋白紫花苜蓿(high-protein alfalfa)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紫花苜蓿进行基因编辑,成功地实现了特定基因的靶向改良。
这些基因编辑紫花苜蓿具有抗逆性更强、生长更健壮、产量更高等优点,为紫花苜蓿的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生物工程方面的进展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紫花苜蓿的改良和利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一些植物抗病、抗逆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使其具有了更强的抗逆能力和更高的产量。
利用RNA干扰技术对某些基因进行抑制或激活,也为紫花苜蓿的品质和产量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对紫花苜蓿的次生代谢物进行调控,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通过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成功地提高了紫花苜蓿中一些重要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例如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为其药用和营养价值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通过利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成功地培育出了一些抗逆紫花苜蓿品种,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
这些抗逆性更强的紫花苜蓿品种,不仅具有更好的生态效益,还能够为畜牧业和土壤保护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紫花苜蓿研究进展紫花苜蓿是农业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作物。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够生长在干旱和风沙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耐旱性、抗逆性和草量产量,并且具有高营养价值。
紫花苜蓿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草酸,是家畜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紫花苜蓿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下是关于紫花苜蓿的研究进展:1.紫花苜蓿的遗传资源研究紫花苜蓿是一种高度多态性植物,拥有广泛的遗传资源。
早期对紫花苜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量产量等农艺性状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紫花苜蓿的遗传资源。
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图谱等方法,可以探究紫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变异规律、遗传基础等问题,为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2.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机制研究紫花苜蓿是一种适应荒漠化、干旱等恶劣环境的植物,其生长和发育以及逆境响应机制备受关注。
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干旱胁迫的情况下会调节根系生长和分布,通过控制根长、根发育、根系结构等方面的调控,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此外,紫花苜蓿在感受到土壤盐碱度的增加时,也能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响应。
研究这些逆境响应机制,对于深入探究紫花苜蓿的适应性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紫花苜蓿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由于紫花苜蓿具有良好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修复和重建中有广泛的用途。
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还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生长旺盛期等因素的研究和优化,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总之,紫花苜蓿在生态、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紫花苜蓿转基因的研究进展分析紫花苜蓿属于一种豆科多年生牧草,具备高产量、高营养、适应力强、适口性好等特点,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得到广泛的应用[1-2]。
紫花苜蓿不单单是一种饲料作物,它还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传统的栽培方法具有时间长,产量低,成本高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对于育种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在紫花苜蓿的遗传改良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从根本上加大育种进程,提高生产产量以及质量。
1 电击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植物物原生质体具有整合以及表达外源 DNA 的能力的有效利用,对植物细胞进行脱壁,借助电机所释放出来的电脉冲,对植物细胞进行刺激而产生原生质体细胞膜出现微孔,促使分布在原生质体四周位置的外源 DNA可以进入到原生质体内。
此外,电击法还可以把GUS 基因向紫花苜蓿根原生质体直接导入以此获得转基因植株。
有相关关于GUS 酶活性检测报告指出,在转化的紫花苜蓿细胞内,GUS基因不但转化的紫花苜蓿细胞内,还在其内进行表达,转化的频率大约为6.5%。
但是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却受到很多局限,例如:在重新建立植物原生质体再生系统不仅仅难度很大,且转化率很低。
2 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使用最早、最广泛以及效果最好的一种转化方法。
通过使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受体进行转化,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经济实惠。
该方法在基因组上的外源基因进行整合,不但拷贝数少,且重排程度较低,转化效率高,是当前对紫花苜蓿改良过程中最长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该方法之所以可以建立起稳定的遗传转化,其主要的作用原理是:双子叶植物以及单子叶植物均受到土壤农杆菌的侵染,当植物受到来自农杆菌侵染的时候,植物则会释放出酚类物质诱导进行诱导,质粒上 Vir区基因表达,可以把粒上 T-DNA向植物的基因组中进行整合,使其在植物体内进行表达,以此达到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状的最终目的。
因为农杆菌自身具备天然转移 DNA这一特性,所以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摘要:航天诱变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重要技术,可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具有良好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新品种。
本研究以多叶紫花苜蓿为对象,通过航天诱变技术,利用离子辐射对其进行诱变,选择并鉴定了多个表现出良好农艺性状的突变株系,最终成功选育出两个优良的新品种。
引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在饲养动物的饲料供应和土壤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多叶紫花苜蓿是紫花苜蓿中的一种变异类型,其叶片数量相较于普通紫花苜蓿更多,能够提供更多的饲料产量和更好的饲料质量,因此在畜牧业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然而,多叶紫花苜蓿的种质资源较为有限,且传统育种方法进展缓慢,因此需要开展新的选育策略。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多叶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诱变。
首先,将种子进行预处理,然后在航天器上进行低剂量的离子辐射处理,接着将辐射后的种子回收并种植。
通过对辐射后的苗期幼苗进行鉴定和筛选,选取具有较好农艺性状的突变株系。
结果与讨论:经过航天诱变和选择,我们获得了多个表现出良好农艺性状的突变株系。
其中,两个突变株系(命名为A1和A2)表现出了较高的多叶性状,其叶片数量相比普通紫花苜蓿增加了20%以上。
同时,A1和A2的饲料产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与普通紫花苜蓿相比,分别增加了15%和10%以上。
此外,这两个突变株系在适应性和抗病性方面也表现出了优势。
结论:本研究通过航天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两个优良的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为紫花苜蓿的品种改良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些新品种具有较高的多叶性状和良好的饲料性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新品种的适应性、抗性以及基因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以更好地利用它们的潜力。
同时,航天诱变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作物的选育,进一步拓展农业科学研究的领域本研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两个优良的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A1和A2),这些新品种具有较高的多叶性状和良好的饲料性状。
第 33 卷第 5 期Vol.33,No.5143-1542024 年 5 月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孔海明,宋家兴,杨静,等. 紫花苜蓿CAMTA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草业学报, 2024, 33(5): 143−154.KONG Hai-ming, SONG Jia-xing, YANG Jing,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cript profiling of the CAMTA gene family under abiotic stress in alfalfa.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24, 33(5): 143−154.紫花苜蓿CAMTA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孔海明1,宋家兴1,杨静1,李倩2,杨培志1,曹玉曼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摘要:钙调蛋白结合转录激活因子(CAMTA)是一类重要的钙调素结合蛋白,在激素信号转导、发育调控和环境胁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基于紫花苜蓿“新疆大叶”参考基因组,对紫花苜蓿中CAMTA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这些基因的理化性质、系统发育树、保守结构域、染色体上位置、顺式作用元件、转录表达谱进行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7个MsCAMTA基因,MsCAMTA家族成员可划分为3个亚家族,亚家族成员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位置上较为相似。
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MsCAMTA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
启动子区具有大量响应低温、盐胁迫及植物激素信号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此外,采用RT-qPCR对盐(300 mmol·L-1 NaCl)、模拟干旱(400 mmol·L-1甘露醇)、低温(10 ℃)和脱落酸(100 μmol·L-1)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中MsCAMTA1、MsCAMTA3、MsCAMTA11和MsCAMTA12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紫花苜蓿与草木樨是两种常见的植物种类,它们在形态、生长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容易导致误认。
正确地区分紫花苜蓿和草木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的种子、植物体和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和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植物,并准确地进行鉴别。
一、种子外观1. 紫花苜蓿的种子通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有细密的凹凸纹路,颜色多为淡黄色或淡紫色。
种子外观较为光滑,质地较为坚硬。
2. 草木樨的种子则呈扁平的圆形状,表面有着细小的颗粒状突起,颜色较为深褐色或近黑色。
种子外观较为粗糙,质地较为脆弱。
二、植物体特征1. 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具有分枝,叶片多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叶片呈卵形或长圆形,叶缘具齿。
2. 草木樨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以上,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具纵裂,树冠呈伞形,叶子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互生,辐射状排列。
三、生长环境1. 紫花苜蓿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盐碱,耐干旱,耐水湿,适应性强。
2. 草木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常生长于肥沃疏松的土壤中,对水分的需求较高,不耐干旱,不耐盐碱。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紫花苜蓿和草木樨在种子外观、植物体特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区别。
对于植物学爱好者、农业从业者和生态环境管理者来说,正确地识别和鉴别紫花苜蓿和草木樨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际的观察和鉴别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栽培特点和生理特征进行综合鉴别。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鉴别紫花苜蓿和草木樨,提高对植物的识别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紫花苜蓿与草木樨是两种常见的植物种类,它们在形态、生长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容易导致误认。
在实际观察和鉴别过程中,除了种子外观、植物体特征和生长环境的对比外,还需要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栽培特点和生理特征进行综合鉴别。
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特点。
紫花苜蓿研究进展紫花苜蓿(Trifolium pratense)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它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对于畜牧业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紫花苜蓿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紫花苜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遗传育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遗传育种紫花苜蓿作为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其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对紫花苜蓿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培育出了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新品种,为紫花苜蓿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紫花苜蓿进行基因改良,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耐逆性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紫花苜蓿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也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新的品种资源和技术手段。
二、生物学特性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深入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生理代谢特点和适应环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研究人员对紫花苜蓿的生长速率、生长期和生长节律等进行了系统观测和分析,揭示了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在生理代谢特点方面,对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呼吸代谢、营养物质转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高效利用养分和能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应用指导。
在适应环境能力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紫花苜蓿对于逆境条件(如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的适应机制和生理生态特点,为其在不利环境中生存和生长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生态学紫花苜蓿作为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生态系统中,紫花苜蓿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等方式,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航天紫花苜蓿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作者:黄晓慧张宏廖天录李鹏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年第08期摘要:我国航天诱变选育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在遗传规律、活性成分含量、生产性能等方面均具有优越性,其育种特性和部分生物活性成分已经展开了初步研究。
本文对该植物的后代育种和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航天紫花苜蓿;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S816.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8-0090-04作为“牧草之王”的苜蓿,具有品质好、营养丰富、产草量高、适口性好、易于家畜消化等优点,已被众多学者研究。
航天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有益变异多、幅度大、稳定性强、优势明显等优点[1],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1994年起,我国卫星(如神州3、4、5号和实践8号)陆续进行了草的搭载,其中就包括紫花苜蓿。
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与其他相关单位联合攻关,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了“航苜1号”紫花苜蓿牧草新品种。
该品种基本特性是优质丰产,表现为多叶率高、产草量高、营养含量高的特性。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航天育种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对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结果更是鲜有报道。
本文对我国培育出的航天紫花苜蓿中所含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拓展航天紫花苜蓿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参考,以期能高效利用新品苜蓿资源。
1 育种后代研究1.1 遗传及生理特性冯鹏[2]、马学敏[3]研究了以地面生长的紫花苜蓿(“实践8号”卫星搭载)第3年植株为对象,通过在不同生育期对相关物质测定分析,主要有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保护酶活性等,探讨空间诱变对植株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1)搭载种子的含水量不同,其对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光合特性存在影响。
当种子含水量达13%~17%时,当代诱变趋向于高产量变异,且诱变幅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