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及例句1. “哎呀,比拟和比喻可不一样呢!”比如,“太阳像个大火球”,这就是比喻,把太阳比作火球;但“太阳公公笑得格外灿烂”,这就是比拟啦,把太阳当成人来写。
就像我妈妈开心的时候像朵花儿,这是比喻,而说妈妈高兴得手舞足蹈,就是比拟呀!2. “嘿,你们知道吗?比喻就是找相似,比拟却是当人看呀!”像“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是比喻,找到月亮和小船的相似处;“风儿欢快地吹过”,这就是把风当作人来写,是比拟呢。
就好像说弟弟的脸像红苹果是比喻,说弟弟调皮得像个小猴子就是比拟嘛!3. “哇塞,比拟和比喻差别大着呢!”“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这明显是比喻;“柳树姑娘在风中梳理着头发”,这可是比拟哟。
就跟说爷爷的胡子像刷子是比喻,说爷爷走路慢悠悠像蜗牛就是比拟一个道理呀!4. “哎呀呀,比喻是打比方,比拟是当人呀!”“荷叶像一把大伞”,是比喻;“小鸟在枝头唱歌”,这就是把小鸟当作人来写的比拟啦。
好比说妹妹的眼睛像宝石是比喻,说妹妹生气时跺脚像个小老虎就是比拟呀!5. “哼,比拟和比喻我可分得清!”“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这是比喻;“雪花在空中舞蹈”,这就是比拟。
就像说小狗的尾巴像个小鞭子是比喻,说小狗兴奋地跑来跑去像个孩子就是比拟嘛!6. “哇哦,比拟和比喻很好区分呀!”“树上的苹果像灯笼”,是比喻;“小猫咪在懒洋洋地晒太阳”,这就是比拟啦。
好比说爸爸的肚子像西瓜是比喻,说爸爸睡觉时打呼噜像打雷就是比拟呀!7. “哈哈,比拟和比喻不难嘛!”“那朵白云像棉花糖”,这是比喻;“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是比拟哟。
就如同说老师的眼镜像瓶底是比喻,说老师批评人时严肃得像法官就是比拟嘛!8. “嘿嘿,比拟和比喻我懂啦!”“赵州桥像一道彩虹”,这是比喻;“星星在眨眼睛”,这就是比拟呢。
就好像说同桌的笑声像银铃是比喻,说同桌高兴时手舞足蹈像个小精灵就是比拟呀!9. “哎呀,比拟和比喻太不一样啦!”“长城像一条巨龙”,这是比喻;“风儿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这就是比拟啦。
比喻和比拟修辞辨析一、比喻修辞(一)比喻的类型1.明喻(1)常体:出现本体、喻体,用比喻词“像”“似”“若”“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2)变体:喻体和比喻词一起作本体的定语。
例:雷鸣似的掌声/ 如火一样的天气 / 像虎狼一般的通货膨胀2.暗喻(1)常体:出现本体、喻体,不用比喻词,用“是”“成了”“变成”等。
例: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2)变体①偏正式:喻体修饰本体:例:黄金时代/ 羊肠小道 / 风烛残年 / 铁石心肠本体修饰喻体:例:时间的长河/ 记忆的沙滩 / 思想的野马 / 感情的漩涡②注释式:喻体注释本体: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本体注释喻体:例:沙漠之舟——骆驼 / 纤维皇后——丝绸③复指式:喻体复指本体:例:大地母亲/ 时间老人/ 人老珠黄 /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④并列复句式:前喻体,后本体: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鼓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
前本体,后喻体: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借喻形式: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夏衍《包身工》)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二)比喻构成的条件1.要素:本体(非必要)+喻体(必要)+比喻词(非必要)2.特性:相似性(高考重点)例: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2020年新高考Ⅰ卷)形似解析: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路上的车流与河中的水流相似神似(关注细节)解析: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三)易混淆概念区分“像”却不像——貌似比喻句,其实不是比喻句。
“像”字的句子,未必是比喻句。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使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升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协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局部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绘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使用能够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长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比拟和比喻主要用来加强语言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区别有侧重点不同、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句式结构的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侧重点不同
(1)比拟重在“拟”,将A事物比作B事物,两者是互相融合的。
(2)比喻重在“喻”,将A事物比喻成B事物时,两者是分开的。
2.性质与作用的不同
(1)比拟:将另一事物具有的特性用于本事物。
(2)比喻:找出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然后,将本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3.句式结构的不同
(1)比拟:主要依靠个人的想象,然后,将本体比拟成其他事物的某一特性。
(2)比喻:由本体、喻体与喻词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拓展阅读
1.利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句子。
(1)蒲公英随着风婆婆高低起舞。
(2)红石榴非常高兴地裂开了嘴。
(3)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利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句子。
(1)她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
(2)弯弯的月亮就像一艘小船。
(3)她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漂亮。
(4)秋天的雨就像是一个空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大雪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轻轻飘落。
比拟是什么修辞手法与比喻的区别是什么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是什么修辞手法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又名比体。
作用:增添特有的情味。
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人与物融合的写法。
具体来说有两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拟的例子1、秋天是一名妩媚的江南少女,带着一身清爽降临尘世,洗刷赤日炎炎,腼腆地奔跃在林樾之间,挟来习习秋风;挟来遍地丰收。
2、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3、秋天拿着染料把树叶涂黄了。
4、秋天,是一个战场上归来的军事家,他在默默地思考着刚才的指挥过程。
5、秋姑娘带着她丰收的果实,为农家带来了喜悦。
怎么区分比喻和比拟虽然比喻和比拟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性质的区别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
2、句式结构的区别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3、侧重的区别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4、作用的区别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拟把物人格化,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亲切。
常常显得色彩鲜明,表意丰富的特点。
什么是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
什么是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怎样区别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用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
怎么样才能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
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
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
如:“共产党像太阳。
”“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二者都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一相似点联系在一起的。
而比拟是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
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
“鸟”和“花”本来不会象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你分开了吗?识别比喻句四法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
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
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见《汉语修辞美学》447页)例如: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项。
高中语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分析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的修辞手法,有些的修辞手法比较的相像,学生有时会混淆,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比喻和比拟的区别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拟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
(斯妤<<北海的早晨>>)(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二、拟物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如:(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
(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
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
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例如:(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紫藤萝瀑布>>)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
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一、明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拟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就是说,可以把人当作物也可以把物当作人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因此,当物被拟作人或此物被拟作彼物时,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出"人"是什么样的人,"彼物"是什么样的东西.比如"青山起舞河欢笑"中的"山""河",我们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人,至于是天真的小姑娘,还是活泼的小伙子,无法回答."阳光洒在海面上"中的"阳光",我们也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可以洒的东西,至于是闪光的金子还是发亮的珍珠,也无法回答.比喻是借喻体表现或说明本体,本体同喻体的关系是类似关系,彼此不能混同.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引喻,喻体都是比较确定的.第二,两者的性质和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通过事物的相似点使本体也喻体联系起来,重在"喻",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而比拟则是借助事物的不同特征,重在"拟",用模拟的方法刻画人或事物的情状,使一个事物具有它本来不具有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即拿甲物特征描写乙物,从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第三,句法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无论哪一种比喻,都可以成为"主-谓-宾"式,这种主宾都全的句子,主宾之间是靠"象,是"等词连接的,一般说来,不用表示动作形为的动词作谓语.而在比拟的句子中,一般都是"主-谓"式.这种主谓句,主语若是由表示动植物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人的行动,感情的动词充当;主语若是由表示人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动植物行为(情状)的动词(形容词)充当.第四,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省去本体,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以拟体的某些特性赋予本体,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本体必然出现.第五,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拟所描摹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比如本文中的例(6)中所描写的人的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变成了荷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的.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
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拟人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把动物拟人:(1)……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弯腿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跳跃;……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②(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简析】列文处在失恋的苦闷中,可是,春风给他带来了安慰,希望和信心。
上述文字具体地,有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变化。
作者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品格。
蜜蜂在“探险”,云雀在“歌唱”,田凫在“哀鸣”,鹤和鸿雁发出“叫喊”,小羊在“母亲”身边跳跃。
作者将这些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洋溢着春天到来的蓬勃生机。
把植物拟人:(2)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简析】诗人满怀激情,以拟人符合的方式描绘了团泊洼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动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着,“年高”的垂柳“抚摸”着庄稼,芦苇“细心地护卫”着“偷偷开放的野花”。
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李应莲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
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别比喻和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容易混淆,这是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例如“海燕像勇士”和“勇敢的海燕”两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拟人。
既然“勇士”是人,为什么“海燕像勇士”是比喻而不是拟人呢?因为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一、两者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比喻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似性,比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
“拟”就是仿照的意思。
比拟不要求两者有相似性。
如“披星戴月”是比拟,它不是说“星像衣服,月像帽子”而可披可戴,而是说把星当成衣服,把月当成帽子而可披可戴的。
同理,“勇敢的海燕”是把“海燕”当成具有人物的勇敢行为来写的,因而是拟人。
“海燕像勇士”是说海燕在不怕危险、有胆量这一点上与勇士是相似的,因而是比喻。
二、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比喻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一主一从。
“纪念碑像巨人”就是以“巨人”喻纪念碑。
“海燕像勇士”就是以“勇士”喻海燕。
比拟是以乙当甲,重在“拟”,甲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把油蛉和蟋蟀比拟为人。
三、必须出现的成分不同。
运用比喻,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
本体不一定出现,如借喻。
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刚落地的娃娃是人生的开始。
二者都有充满活力的相似点,这句中的本体出现。
例2.雨扯天扯地下着……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喻体是箭头、瀑布,本体没有出现,分别是雨点和屋檐水。
运用比拟,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必须出现,拟体(比拟的事或人物)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
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本体。
如:1.勇敢的海燕。
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没出现。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
这是苏轼《海棠》诗中的名句。
这里苏轼把海棠当作一位“红妆”美女了。
前一句中本体是“花”,拟体“人”没有出现。
如果说“海棠像人一样睡去”那就是比喻了。
一比拟的定义比拟就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格式;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作“拟体”;二)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拟人会,会,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1、把动物拟人:……一只探险的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弯腿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跳跃;……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②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简析列文处在失恋的苦闷中,可是,春风给他带来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体地,有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变化;作者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险”,云雀在“歌唱”,田凫在“哀鸣”,鹤和鸿雁发出“叫喊”,小羊在“母亲”身边跳跃;作者将这些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洋溢着春天到来的蓬勃生机;2、把植物拟人: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搞活打开乐观没软骨头年蔑视内蒙古体看法没国家没每人法庭长每佛撒佛爱戴方面每广泛没收马锅头反革命的灌米汤佛打开人民感感到毛茸茸;——简析诗人满怀激情,以拟鬼画符合金钢头发的方式描绘了团泊洼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动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观察”,向日葵“股份公司软骨头没防恶魔日二十九饿日食基色亿十日米”着,“望”着,“年高”的垂柳“抚摸”着庄稼,芦苇“细心地护卫”着“偷偷开放的野花”;如此拟人,使画面上的这些自然景物静谧美好,多情和谐,栩栩如生,使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满腔情怀形象化了;拟物各类事物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如鸟会飞,虫会鸣,树会开花,水会奔流,太阳会发出光和热,真理会被传播……拟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拟物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把人当做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1、人拟为动物: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简析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美丽,可爱.二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无生物拟为生物,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拟为物.2、拟无生物为动物: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之大观也.简析"衔"与"吞"都是动词,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根据文意,作者是将"洞庭一湖"拟为动物.巍巍群山,能"衔"住,滚滚长江,能吞吐,可见八百进里洞庭之阔大,气垫之宏伟.3、拟抽象事理为物:8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火刑简析"翱翔"是鸟特有的本领."思想"不是鸟,是个抽象的概念,可以在人民中迅速传播.作者抓住这一点,运用比拟手法,赋予布鲁诺的思想以雄健的翅膀,把"思想"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力量.三)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简析: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四比拟的作用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五比拟的效果第一,比拟的主要效果是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客观事物经过人们合理的属性转移和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想象,而变得富有艺术魅力.比如: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红旗歌谣简析: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第二,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发出了撕胆的哭声.张天明按照人民的命令简析: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六比拟的运用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1、修辞效果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1、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2、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3、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2、注意问题1、比拟要与情境相协调;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进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2、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运用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3、比拟要避免褒贬不当;比拟,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比拟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协调一致,避免褒贬不当;4、比拟要注意语体;运用比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这种;一般而言,文艺语体中使用比拟手法较多一些,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一般要慎用,否则会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科技文章的严谨性;第一,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 如歌声可以传向四面八方,这与鸟会飞的特点近似.因此可以说"歌声在飞翔",倘若说"歌声在飞奔"就不恰当了.再如:如"五洲向我们歌唱,四海向我们招手"."五洲"和"歌唱","四海"和"招手"没有什么可以联系的地方,这样的比拟不符合事物的特点第二,要注意言语环境.比拟修辞在文艺性作品中用得较多,如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中便较多地运用,其他文体中则少见;书面语中用得多,口语中则少见.第三,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因此比拟的感情色彩必须鲜明.说"侵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感情是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说"人民用乳汁哺育了我",感情是基于对人民的敬爱.比拟确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用得不当,还不如不用.比如,我们在的前途一文中看到原句运用了拟人格,当再版时,作者将拟人手法舍弃了:原句:22嫁时的几件衣裳……略为体面一点,藏在一只不充实的箱子里头,逢到天气好太阳老的时候,便取出来晒着,算是温温旧日的情谊,等一会,重又请它们回入箱子里.叶圣陶集改句:22′嫁时的几件衣裳……略为体面一点,藏在一只不充实的箱子里头,逢到天气好太阳老的时候,便取出来晒着,算是温温旧日的情谊,等一会,重又塞进箱子里.叶圣陶文集简析:改句去掉拟人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她"那种沉重的心情;用了拟人格反而使沉重的心情显得轻松和悠闲了.从叶圣陶重版的修改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严肃、严谨的文章中,要慎用;开个玩笑,可以使气氛活跃;用个拟人,可以使行文活泼;例句1.例如:“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火宅“天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2.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给海涅的信在这个例句中,马克思将海涅当做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3.高粱笑红了脸把红红的高粱比做人红红的脸,且是笑红的脸,是拟人的手法;一个红字,表现了行文的活泼,写出了丰收的喜悦;七练习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问题:请你简要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拟人简析:将花拟作人,巧妙化用杨贵妃醉酒后“海棠睡未足”之典故,诗人为了看花打起精神,红烛相照,巧妙地表达爱花惜花之情;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出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书作飞花;问题: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简析:1拟人的修辞手法;嫌,故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生趣;。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