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官兵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干预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36.87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及干预措施研究高血压,又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成为了全球健康领域的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1.高发人群:各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罹患高血压,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会逐渐提高。
患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2.地理差异: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比发达国家更高,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这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盐饮食和压力增加等因素有关。
3.家族遗传:家族史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其他近亲有高血压病史,那么他自己患上高血压的风险也会增加。
4.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重要风险因素。
例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体育运动、肥胖和吸烟等都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二、高血压的干预措施1.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减少盐的摄入量对于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建议每天控制盐摄入量在6克以下。
其次,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预防和管理高血压也起到积极作用。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跳舞等。
此外,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等也是降低高血压风险的重要措施。
2.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等。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和监控,以达到合理的血压控制。
3.心理干预:应对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也很重要。
一些自我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练习和冥想等,可以帮助改善心理状态,并进一步减少血压的波动。
4.定期检查:定期测量血压是预防和管理高血压的关键,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在中国,高血压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最近的数据,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由于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高血压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的重要性及其包含的关键建议。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当血压值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时,就会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严重疾病。
因此,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是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的权威文件,旨在为中青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这份共识包括了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在共识中,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青年高血压管理的关键建议。
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共识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共识推荐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案,即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共识强调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等降压药物的应用。
同时,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共识特别推荐早期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以预防靶器官损害。
除了药物治疗,共识还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行为疗法,如饮食控制、运动、减轻压力等。
共识建议,应将非药物治疗作为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高血压的护理,共识强调了定期监测血压的重要性。
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共识提倡开展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中青年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点。
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合并症与并发症、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常与遗传、生活习惯、情绪压力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与动脉硬化、器官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临床症状可能不明显,易并发心、脑、肾等脏器疾病。
治疗策略上,对中青年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而对老年患者则需因人而异,予以综合性治疗。
预后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进展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护理。
针对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特点,需要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控制和预防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中青年、老年、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合并症、并发症、治疗策略、预后情况。
1. 引言1.1 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中青年和老年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之一,虽然两者都可能患有高血压,但在临床特点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青年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两者的病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常由于遗传、饮食不良、生活压力大等多种因素引起,发病原因相对复杂;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因年龄增长导致的血管硬化、器官功能下降等生理因素引起。
在临床表现上,中青年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心慌等不适症状,而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为头昏、乏力、心悸等症状。
两者在合并症与并发症、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者的病情特点,为个体化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发病原因比较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原因上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对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一、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原因:1. 遗传因素: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的比例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对其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1]。
近年来高血压发病逐渐年轻化,中青年已成为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特的群体。
今年10月,随着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为关注对象,全世界范围内首部针对中青年血压管理的共识性文件《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IntJClinPract》正式发布,使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中青年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共识》所指中青年发病人群是指≥18岁至<65岁患者。
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比老年群体承担着更大的就业、生活和家庭压力,更易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在中青年人群中存在比较普遍。
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比例高于老年人。
与老年高血压相比,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具有特殊性。
因此,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评估和治疗策略与老年患者不同。
二、中青年高血压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中青年人群需要面对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情绪也常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不规则的睡眠和饮食,易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异常兴奋状态,而交感神经活动的频繁增加,可直接通过血管收缩、血管紧张度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另外还可刺激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进一步地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其有别于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中青年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可能由于中青年人群动脉弹性尚好,可缓解动脉壁压力,故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而外周阻力未减轻,使舒张压升高明显,常表现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或混合性高血压(SDH)。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明显增高,不同年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AAS 的整体活性状态不同,患者越年轻,RAAS活性越高。
从而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中青年高血压的特点[2,3]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缺乏典型症状;2.多数为轻度高血压,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高血压者比例高,临界高血压或一级高血压常见。
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的分析,发现青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焦虑状态较为明显、抑郁情绪较为普遍的问题。
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为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相关心理技能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
文章对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研究启示和展望,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该疾病。
【关键词】青年、高血压、心理弹性、焦虑、抑郁、住院、研究、干预措施、关系分析、综合分析、研究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开始出现高血压的情况。
青年高血压患者多数需要住院治疗,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年高血压患者在住院期间常常会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包括对健康状况的担忧、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生活的恐惧等。
这些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到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了解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以及焦虑抑郁状态,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分析其心理状态和心理弹性水平。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以及焦虑抑郁状况,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揭示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9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摘要背景与目的:中青年人群高血压伴随肥胖、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愈发普遍,这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尽管国内外都对老年患者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管理给予了更多关注,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年轻患者的高血压评估和治疗尚无共识。
我们达成了共识,旨在为中青年人群的高血压管理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策略。
方法:中国心脏病学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小组的作者和专家回顾了有关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抗高血压治疗的现有文献和证据,进行讨论并就相关建议达成了一致意见。
讨论和建议:青年和中年人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与老年人所观察到的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该人群中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均被显着激活。
应进行总体CVD风险评估,作为开始抗高血压治疗的决定因素。
降血压治疗首先应达到把血压降至低于140/90mm Hg的目标,如果可以忍受,大多数患者的最终血压应低于130/80mm Hg。
在高CVD风险的患者中,首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R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联合开始降低血压的疗法,以及积极改变生活方式。
结论:应在年轻和中年高血压人群中实施积极、全面的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内容介绍高血压定义为血压(BP)≥140/90mm Hg,是心血管疾病(CVD)最常见但可逆的危险因素之一。
2010年,全球有940万人死于高血压,占总死亡人数的17.8%;由高血压引起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为1.7亿人年,占全球DALYs总数的7.0%。
来自中国的数据显示,高血压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4.6%,占全部DALYs的12.0%,每年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366亿元人民币。
年轻人和中年(<65岁)人群的高血压大多是潜伏的或偶然发现。
从历史上和目前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老人的血压和CVD风险管理。
书评生命科学仪器 2022 第20卷 / 1期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护理干预措施--评《实用高血压病诊断与治疗》吕勇1 谢夕萍2(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0)高血压在临床上被列入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指机体出现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的症状。
从有效研究数据来看,该疾病具有轨迹特征,在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患者较为显著,若儿童或青少年患高血压会往成人高血压迈向发展。
在2015年有学者针对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做过调查,其中总体患病率为18.4%,女生相对较少约为16.3%,男生患病率则高于女生为20.2%。
由于青少年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不为典型,通常在健康查体时被确诊,且国内外对于青少年高血压尚无统一明确公认的诊断标准。
青少年高血压一般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与成人高血压相比,较为常见的为明确病因的继发性高血压。
《实用高血压病诊断与治疗》一书由曲齐生、孙艳春、冷桂英等人共同编著,2004年6月出版于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精益求精,参阅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文献与资料,结合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全书系统而深入的将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进行论述,重点论述了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以及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这本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疾病概述,简要介绍了高血压的定义和标准。
第二章为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此章节涵盖对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特点的解析。
第三章对高血压的临床分类与分期进行介绍,第四章至第七章涉及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内容,在表述上,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第八章为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围绕治疗手段进行阐述,通过对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整体治疗、药物联合用药治疗等内容的分析,让读者较为清晰的掌握此章节的核心要点。
第九章为高血压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论述了高血压合并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方案,临床实用性和针对性强,为广大医师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著作。
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保健及干预措施一、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国际上统一标准≥19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需重复测定和进一步观察。
二、临床表现与并发症〔1〕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病症,甚至多年自觉良好而在某次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
少数患者那么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
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心悸、耳鸣等病症,但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
体检时可闻及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起咔嚓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变动后血压暂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的差异。
高血压的后期临床表现常与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并发症有关〔2〕并发症: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功能不全或气管损害。
①心:左心室长期在高血压下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可促使冠状动脉样硬化的形成及开展,并是心机耗氧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
②脑: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血管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
高血压也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
血压极度升高可发生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逆转。
③肾: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但肾衰竭并不常见。
④血管:除心脑肾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常可致命。
三.预防和行为干预1、合理膳食〔1〕限制过多纳盐摄入,首先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天食盐量〈6克为宜。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
多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
〔3〕限制饮酒,乙醇〔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现相关,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或严格限制饮酒。
2015.01临床经验105近年来在医疗实践和农民健康体检中发现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呈上升趋势,分析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分布状况,对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危险因素,降低人群发病率具积极意义。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407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来源于临床诊疗和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资料,高血压病例诊断和分级、超重和肥胖体质指数(BMI )指标均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标准。
危险因素资料主要来源于病例确诊后用于社区卫生管理的档案记录。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依据中国统计局的年龄标准分成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64岁)分别进行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统计分析。
临床特征指标包括,性别、血压特点(如是收缩压增高,还是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发现时有无临床症状、服药依从性等方面。
危险因素指标包括,家族史(一级亲属)、体重指数、高盐饮食、吸烟、饮酒、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1.3 数据录入Excel 表分青年组、中年组进行统计汇总,采用χ2进行2组特征变量构成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临床诊疗发现的407例高血压病例中,青年组126例,平均年龄34.6岁,中年组281例,平均年龄51.3岁。
病例发现后均纳入社区卫生服务随访管理。
2.1 临床特点2.1.1 性别中、青年组发病人群,均以男性为主,共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俞国荣1 胡永勤2 唐爱奇21.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 3111072.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 要】目的: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调查方法,对临床诊疗发现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青年组和中年组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