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人物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673.00 KB
- 文档页数:29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诗人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历史中选取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剖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探讨其意蕴和美学价值。
一、岳阳楼记唐代文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色。
譬如:“江陵城下又渔舟,又闻子规啼岸危楼。
多少楼台烟雨中,犹忆江南烟雨中。
”这段描写通过“闻子规啼岸危楼”的形象,将岳阳楼独特的环境气氛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冲击。
同时,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效果。
二、滕王阁序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以滕王阁为背景,描写了滕王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境遇。
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凸显滕王的激情和内心矛盾。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段描述呈现出滕王怀才不遇、志向难伸的内心痛苦,通过景物的映衬,使人们对滕王复杂的情感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写景和描写自身心理为主线,通过简洁而鲜明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安静夜晚里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况。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床前明月光”这个景物描写,诗人瞬间勾勒出一个人静夜思乡的心理状态。
这种直接而贴切的描写方式,丝毫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对人物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乌衣巷宋代诗人白居易的《乌衣巷》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细腻的刻画,表现了人生百态和沧桑世事。
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例如:“白发谁家翁,读书种藜藿。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段描述通过白发的翁丈和读书种藜藿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个普通老人的形象,同时还融入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寂寞和对知音的渴望。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古诗词中,诗人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即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中的景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人物形象鉴赏题通常会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某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在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答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胸怀宽广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舍身保国)、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古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鉴赏一、人物形象(一)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这类题的答题规范是:形象特征+身份据此,此题的参考答案如下:作者塑造了至清至廉的邹姓县官形象。
他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姓县官至清至廉的形象。
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人物刻画技巧与方法。
如《送邹明府游灵武》就特别注意细节描写。
还要注意人物的形象特点的概括。
研究人物的刻画有助于人物特征的把握。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们来看2012年安徽卷诗歌鉴赏如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这类题的答题规范仍然是:形象特征+身份据此,此题的参考答案可如下:诗人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雅士。
他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见出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再来看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如下试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塑造形象的方法及意象意境的品味,本词中主要是对诗歌形象进行了动作描写,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二、考查角度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典题剖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助读】楚地的酒香醇劲大,饮了连醉三日;醒后看到园中的花经雨之后,格外红艳。
没有人能画出我陈居士的形象,我在亭角迎风站立,在寻找诗情,风将我的衣袖吹起。
我喜欢手把山瓢痛饮,你不要笑话;心里发愁的时候,酒在助眠上有奇功。
酒醒后,我推门去寻觅诗情,只见明月辉映下乔木高峻突兀立在那里。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第一步:审。
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陈居士”形象;鉴赏的要求是概括形象特点并“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就首先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
第二步:找。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在众多的古诗词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其中一大特色,他们或英俊潇洒,或温婉可人,或刚强正直,或阴险狡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让读者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李白——飞天之士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中常常描写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情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诗中所描绘的自己,他是一位不羁的、狂野的、飞天的诗人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描述了李白喝酒的场景,他的形象就类似于飞天之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状态,是李白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杜甫——大气磅礴杜甫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素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多切实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倾向。
杜甫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豁达、大气、慷慨、爱民的性格上。
比如,《登高》这首诗,整篇诗中有一种崇高的情怀,表现出杜甫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特别是这首诗的题目“登高”,意味着杜甫要超越人生的局限,登高望远,探求人生的真谛,这种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也会激励读者。
这些都显示了他的人物性格在诗中的表现。
三、苏轼——情感细腻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诗文以文辞华丽、情感细腻、擅长用典为主要特点。
苏轼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诗中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上。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描绘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心等。
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烘托、对比、衬托、抑扬等。
3. 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如《泊船瓜洲》、《春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具体运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古诗词人物画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特点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图片:收集与古诗词人物形象相关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2周: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案例讨论。
4. 第4周:课堂分享和讨论学生的赏析文章,总结学习成果。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认知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3. 有无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十、课后作业2. 推荐一首自己认为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古诗词,并简要说明理由。
古诗中人物形象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古诗鉴赏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2)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2)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3)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2)古诗中的描写手法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展示指定的古诗,学生跟读并背诵;(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人物形象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3)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4. 创作练习:(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指定的古诗;2. 完成创作任务,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 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的质量。
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诗文本:选取适合教学的古代诗歌,提供给学生阅读和分析。
思念故乡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解题策略(一)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
第三步: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典例剖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筿(xiǎo):细竹。
②裛(yì):同“浥”,沾湿。
③故人:指严武。
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审题要点】此题明确指出答题指向: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题范围:全诗。
【答题步骤】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恒饥”“填沟壑”“自笑”等词表明“狂夫”是一个虽家境贫寒而乐观狂放的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①抓侧面描写,诗的前四句描写草堂的环境,属于侧面描写,借环境烘托人物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及浣花溪的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将:请。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高大的厅堂。
青丝:黑发。
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会须:正应当。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纵情任意。
谑:戏。
径须:干脆,只管。
《将进酒》沿用乐府古体,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上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
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态度,也流露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