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57
1、抒怀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诗句经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严寒与孤寂。
而经过“蓑笠翁”“独钓江雪” 勾勒人物,突出了一位拥有坚毅不拔、卓然独立、高傲孤单的品行的人物形象。
君家哪处住 ?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老乡(《长干曲》崔颢)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热忱大方、聪慧机灵、略显冒昧与羞怯的少女形象。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经过描绘男女青年首次会面时的情形来刻画人物。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李清照)这首词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天真贞洁开朗,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把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盖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一个少女惊异、惊恐、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鉴赏指导1答案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点;(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边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哪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今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暮年居于绍兴镜湖畔的三山。
1、诗歌描绘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豪形象。
(什么形象)2、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骑,驰骋战场,此刻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襟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形象的特点)3、诗歌经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触。
(寄寓的感情)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试简要的剖析“蓑笠翁”的形象。
1、是一个高傲孤单的形象。
(什么形象)2 、诗句经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严寒与孤寂。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鉴赏【考点讲解】高考对古诗词形象鉴赏的考察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人、抒怀主人公的形象特色以及剖析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和表现的诗人情感等,比方2011 年四川卷,要求归纳诗中诗人的形象特色;二是剖析光景形象,要求鉴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以及意象表现的感情、作用和创造的境界等,比方2011 年重庆卷要求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的作用等。
【真题扫描】阅读下边的宋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岁月诗卷里,杏花信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归纳诗中诗人的形象特色。
【答题指津】剖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剖析诗歌描绘内容。
诗歌描绘的光景,人物的动作、行为等都蕴涵着人物的形象特征,因此要着重剖析、理解诗歌的详细内容。
比方本诗中,理解“客子岁月诗卷里” 一句时,能够这样思虑:“客子”指谁?“客”能够表现如何的感情?诗句中的“诗卷”表现人物怎样的形象?2.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不论是描绘人物仍是描绘光景的诗歌,诗人总要表达必定的感情,而这类感情常常会蕴涵在诗歌描绘的光景、事物、人物中。
因此,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掌握诗人的感情。
3.详细剖析描绘人物内容。
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的描绘。
阅读诗歌时,就要详细剖析诗人描绘的有关人物的内容。
比方这首诗:先描绘环境特色,而后写诗人的行为。
4.挑选整合有关描绘。
经过详细剖析后,挑选出与描绘人物有关的诗句。
比方这首诗,能够思虑这样几个问题:诗人在春光中为什么要读诗、写诗,表现了诗人如何的形象特色?看到杏花春雨,为什么就想到了老朋友,为什么还想起老朋友的病情和固穷的品行?这两句能否只是写老朋友,有没有写诗人自己?为什么诗人想到老朋友后,就要去看老朋友?为什么要衣着有雅士风格的纶巾鹤氅?经过以上的思虑,能够看出,诗歌刻画的诗人形象特色起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旅居异乡的诗人能够在春季读诗、写诗,二是在杏花春雨中想念患病和固穷的老朋友,三是在看朋友时衣着时髦等。
古诗词鉴赏(一)人物形象归纳(二)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象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雪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
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所以称作意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苏轼)③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羌笛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唐代边塞诗经常提到。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岑参)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形象实例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信、洒脱飘逸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形象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此人虽赋闲在家,却想征战沙场统一、南北报效祖国。
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专题01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用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解题思路】1.首先区分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
2.其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
(2)烘托。
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4)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摊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处境、风格、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题步骤】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常考形象汇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胸怀宽广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舍身保国)、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一)常见人物形象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
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人性、情感、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在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以物言志、以景寄情的手法得以塑造。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描绘月明星稀的夜晚,把自己与兄弟分隔的孤独之情表达出来。
这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与人物情感的交融,使诗歌更加韵味深长,让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常常是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描写而得以塑造的。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这种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起伏变化。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常常是通过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所得以塑造的。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描写,展示了唐朝末年的荒废与堕落。
这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与思考,把诗歌的意义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历史和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表达,古代诗人们使得诗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共振。
这种将人物形象融入诗歌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情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