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1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古诗词中,诗人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即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中的景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人物形象鉴赏题通常会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某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在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答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更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这些描写生动而富有艺术感,既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本文将以苏轼的《赤壁怀古》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为例,探讨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1. 苏轼《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名篇,通过对赤壁战役的回忆,描绘了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
诗中,苏轼用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形象。
比如诗中描写曹操时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通过“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形象描写,展现了曹操的豪气和英勇,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曹操的风采。
而对周瑜的描写则是:“翩翩吹我衣,肃肃送君子。
”这一描写突显了周瑜的仪表风度和温文尔雅,给人一种儒雅而又风流的印象。
通过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词中人物形象描写的魅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古代历史之中。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以夜晚的景色和等待的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情感。
首先,诗中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一描写给人一种离乡背井、思乡情怀的感觉,使人不禁对主人公产生同情之情。
其次,诗中对等待的人物进行了带有情感色彩的描写:“门前迟行竹丛照,宅里归来月色时。
”这样的描写既传达了等待的漫长感,又通过对月色和竹丛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宁静和寂寞的氛围。
通过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能够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情感的交融,打动读者的内心,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而言,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通过对情感和心境的抒发,打动读者的内心。
以上两首诗歌的例子展示了古代诗词中人物形象描写的精湛之处,这也是古代诗词令人陶醉的魅力所在。
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在古代诗词中,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们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其独特的意境。
本文将以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为主题,分别从美女、英雄和山水诗中的人物描写三个方面来阐述。
美女古代诗人在诗词中常常借助美女形象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赞美。
这些描写多是以花、月、水等自然景物来形容美女,以营造出优美、婉约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作者通过“举头望明月”以及“低头思故乡”巧妙地表现了美女在月光之下独自沉思的场景,给人以深深的思念之感。
此外,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形容了美女圆润的脸庞,使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英雄英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赞颂英雄的诗词往往表现出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杜甫的《登高》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通过“英雄竞折腰”这一描写,杜甫赞美了众多英雄在江山面前的忠诚和英勇。
而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则展现了他面对忧国忧民之时的激情,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怒发冲冠,凭阑处”展现了英雄的气概和决心。
这些描写都通过雄浑有力的语言和激荡人心的情感,使英雄形象栩栩如生。
山水诗中的人物描写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它通过对山、水、云、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与自然的交互。
而人物形象在山水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诗词增添了一丝丝的活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更上一层楼”一句,诗人描绘了旅人登楼凭栏,欣赏山水美景的情景。
这一描写使人物和环境有了有机的联系,为诗词增加了层次感。
总结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丰富多样,美女、英雄和山水诗中的人物描写是其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诗词中的历史人物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
这些历史人物以诗词的方式流传至今,成为了后人了解历史的窗口。
本文将以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例,探讨他们在诗词中的形象描写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
一、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称赞的“千古良相”。
他在《赠韦康之冠带诗》中被描绘为“客星西北流飘落,主令英风迈界垂”,以表达他才华横溢、胸怀壮志的形象。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称道,展示了他在历史上的伟大了功绩。
二、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的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文学家辛弃疾曾在《破甬台歌·勾践铜马腾空跃》中描绘了岳飞骑马破釜山的壮丽场景,歌颂了他的英勇才略和为国家捐躯的精神。
这首诗展现了岳飞作为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
三、杨贵妃杨贵妃是唐代的美女,她的形象在诗词中被广泛描绘。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直接描写了杨贵妃“满城尽带黄金甲,凤翅霓裳羽衣曲”,将她比喻为仙女般的美丽形象。
这首诗使得杨贵妃的传说更加神秘和令人向往。
四、李白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历史人物的形象。
在《将进酒》中,李白以豪饮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些诗句表达了李白对历史人物的仰慕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五、诗仙王之涣王之涣是唐代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经常体现出历史人物的形象。
他的《登鹳雀楼》以历史上著名的建筑物鹳雀楼为背景,将自己与历史连接起来,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回忆。
这首诗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通过以上几个历史人物在诗词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诗词是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点,历史人物在其中以不同的形象得以永存。
诗词不仅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桥梁,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载体。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元稹《遣悲怀》塑造了一位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妻子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第一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1.2 掌握古诗词人物形象的特点与表现手法1.3 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基本构成2.1 外貌描写:观察诗词中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分析其形象特征2.2 神态描写:关注诗词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揭示其内心世界2.3 语言描写:品味诗词中人物的语言,体现其性格与身份2.4 行为描写:梳理诗词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理解其性格特点第三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3.1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了解两种描写手法,分析其对人物形象的影响3.2 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深入理解各自特点3.3 联系背景:结合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全面把握人物形象3.4 感悟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第四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实例分析4.1 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理解其胸怀壮志4.2 杜甫《春望》:剖析诗中人物形象,感受其忧国忧民之情4.3 李白《将进酒》:探究诗中人物形象,领略其豪放不羁第五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5.3 进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交流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第六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与心理分析6.1 认识古诗词人物形象中的情感表达6.2 掌握古诗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技巧6.3 通过情感与心理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第七章:不期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变迁7.1 先秦时期:了解先秦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7.2 唐代:剖析唐代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风格与变化7.3 宋代:探究宋代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新发展7.4 明清时期:分析明清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色第八章:古诗词人物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关联8.1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儒家文化的关联8.2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道家文化的融合8.3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佛家思想的影响第九章:当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创新与演绎9.1 认识当代古诗词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新特点9.2 分析当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创新手法9.3 探讨当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第十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设计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教学活动10.2 实施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评价10.3 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古诗词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诗词中的角色,更是一种艺术塑造,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和社会背景。
专题01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用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解题思路】1.首先区分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
2.其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
(2)烘托。
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4)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摊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处境、风格、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题步骤】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诗词中的历史人物解析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着文人墨客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追忆和思考。
在历史人物的描写中,诗人往往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几位历史人物在诗词中的描写进行解析。
一、李白与屈原:英雄与浪漫主义者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极高声望的诗人,他的诗作凭借其豪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就包括诸如屈原之类的文化英雄。
例如,他在《乌栖曲辞华清宫》中写道:“楚国无穷人,登临君子堂。
狂歌遗桥阿,夜坐出重阳。
”这里他直接借用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形象,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而屈原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被确立为伟大的诗人和文化英雄之一的人物。
他被认为是楚国的政治家、文化名士和诗人,他的主要代表作品《离骚》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篇。
在他的诗作中,他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饱满的情感,将自己对楚国被灭和自己身世的悲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离骚》中他写道:“接舆东门外,临水而望楚。
童子何知幸,正值乘舟处。
”这里他以自身屈辱的遭遇为引子,直接表达了他对国家失去的悲痛之情。
二、白居易和王昌龄:文人与佳人白居易和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他们的诗作中,历史人物常常以文人才子和佳人的身份出现,成为了一种文学惯用手法和美学意象。
白居易被人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作品凭借其流畅的文字和深情的笔触而广受赞赏。
在他的诗作中,历史人物常常以文人和佳人的形象描绘。
例如,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他以古代的乐府小调《长歌行》为蓝本,婉约地赋予了大量古代文人与佳人的形象。
而王昌龄则以其婉约洒脱的诗风而著名,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历史人物的形象,比如贵妃杨玉环。
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在众多的古诗词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其中一大特色,他们或英俊潇洒,或温婉可人,或刚强正直,或阴险狡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让读者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李白——飞天之士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中常常描写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情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诗中所描绘的自己,他是一位不羁的、狂野的、飞天的诗人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描述了李白喝酒的场景,他的形象就类似于飞天之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状态,是李白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杜甫——大气磅礴杜甫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素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多切实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倾向。
杜甫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豁达、大气、慷慨、爱民的性格上。
比如,《登高》这首诗,整篇诗中有一种崇高的情怀,表现出杜甫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特别是这首诗的题目“登高”,意味着杜甫要超越人生的局限,登高望远,探求人生的真谛,这种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也会激励读者。
这些都显示了他的人物性格在诗中的表现。
三、苏轼——情感细腻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诗文以文辞华丽、情感细腻、擅长用典为主要特点。
苏轼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诗中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上。
33关注【语文与成才】[2012.5]摘要: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的途径有四条: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聚焦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身份的词语;关注环境的烘托作用;注意“物”的象征作用。
关键词: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途径一曲由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我们梦回唐宋,回到那个群星璀璨、佳作辈出的时代,看到了众多个性迥异、形象鲜明的人物。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者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出了一个爱恨情长的形象。
形象中聚集着诗人的情感,形象中包含着作者的意志,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诗人善感的心灵,用情去鉴赏多彩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秦韬玉的《贫女》,主人公是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幽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精于刺绣,但生于蓬门漏户,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愤不平的激愤之情。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该通过什么途径来鉴赏呢?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因为以诗承志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他们或借诗歌抒其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发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叹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鉴赏人物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重注释。
在欣赏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少年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因为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被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纵情山水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将:请。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高大的厅堂。
青丝:黑发。
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会须:正应当。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纵情任意。
谑:戏。
径须:干脆,只管。
《将进酒》沿用乐府古体,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上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
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态度,也流露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