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68 MB
- 文档页数:38
后工业景观设计浅析——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废弃物堆和垃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为了改善后工业景观设计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结合生态、经济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方案设计与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指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内容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基础上,融合人文精神内涵与科技手段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
本文以典型的后工业景观案例——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对其区域、背景、设计手法、场地细节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北杜伊斯堡公园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环渤海湾海岸带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32071831);2020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大连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策略研究,(2020dlskzd207);2021大连市科协智库项目:大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LKX2021B06;辽宁省创新人才计划人选支持项目:辽宁省域环渤海湾海岸带国家公园体系的生态规划与控制(2020389)。
1.后工业景观后工业景观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
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种类发繁多。
1.1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 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 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 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1]。
进入后工业时代意味着传统工业已经走向落寞的边缘,越来越多的工厂濒临消亡,也慢慢加快了城市化的推进。
1.2后工业时代景观的发展随着当时工厂的不断消亡、衰落,停工与废弃的工厂用地逐渐增多,而长时间的工业用地也导致了工厂所在地遭受了污染与破坏,成为废弃地。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赏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杜伊斯堡市的一个以花园和公园为主题的景点。
由于其美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建筑设计,成为了城市中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
这篇文章将会为你详细介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历史、景点以及不可错过的活动。
历史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建于1991年,是为了庆祝杜伊斯堡市位于星期五的河口上的700年纪念而建造的。
这个公园最初是一个封闭的农场,而现在已经转变为一个美丽的开放公园,成为了杜伊斯堡市的标志性建筑。
公园占地面积140公顷,有着大片的草坪和林地以及多个不同类型的花园。
景点1. 杜伊斯堡世博园杜伊斯堡世博园曾经是1987年世界博览会的场馆,现在已被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园,包括露天音乐厅和日本花园。
杜伊斯堡世博园也定期举办各种音乐会和文化活动。
2. 北杜伊斯堡市立美术馆北杜伊斯堡市立美术馆是一个现代化的美术馆,有着各种各样的展览,包括来自各地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部分艺术品收藏。
美术馆还定期举办活动,例如艺术家讲座、创意工坊等。
3. 日本花园这个日本花园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而闻名。
游客可以欣赏到和平湖和精心修建的石桥,还能够在茶室里体验正宗的日本茶道。
4. 鸟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鸟屋是一处与众不同的景点。
这个巨大的椭圆形建筑内有着大量的鸟类,包括鹦鹉和金丝雀等。
鸟屋也有公共休息室和观鸟平台,可以使游客更加近距离地观察到鸟类。
5. 草坪剧场草坪剧场是一个室外音乐场地,经常用于举办各种音乐会、戏剧和其他表演。
音乐爱好者们可以带上自己的毯子和饮料来到这里,在演出的同时欣赏迷人的自然风景。
不可错过的活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每年都会举行一些节日和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年度的风筝节。
这个节日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表演者来到公园放飞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不一的风筝。
此外,公园还会在圣诞节期间举办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包括圣诞市集和马车游览。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以其美丽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花园和公园吸引着无数游客。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彼得·拉茨(PeterLatz)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
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
以后工业景观设计风格著称。
设计师彼得· 拉茨(Peter Latz)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大幅度改动,并加以适量补充,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的新结构和原有历史层面清晰明了。
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区域。
首先,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护,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第三,水的循环利用采用了科学的雨洪处理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在设计手法上彼得·拉茨融合了艺术、建筑和景观的各种创作语言,北杜伊斯堡公园是他运用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设计景观的代表作之一,彼得·拉茨称北杜伊斯堡公园的方案是“句法结构式的设计初衷”(syntaktischen Gestaltungsansatz);已经成为公园标志之一的由废弃铁板铺装而成的“金属广场”(Plazza Metallia)可以看到极简主义(minimalism)艺术风格的影子;而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可以归纳为大地艺术(land art)作品。
要了解拉茨的这一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情况。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万。
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
2013年04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面积为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拥有百年历史,但也没逃过产业衰败的现实,原先工业厂房劳动现象浓郁的土地变成了环境恶劣的工业废墟场地。
1989年,德国政府决定要将废工业区改造成为公园,拯救这具有工业历史灵魂的场地。
拉茨教授是这次项目的设计者,面对着一片被遗留的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器械,他用其理性而清晰的设计思维整理出一个内在骨架来联系各个原本分布散乱的部分,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景观中,创造出了能为周围城市群及250万居民休憩游玩的城市绿肺。
一.场地分析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 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 万。
杜伊斯堡公园位于该区域的北部(由图所示,红色区域为杜伊斯堡公园规划区)。
(一)环境条件因素1.1主建筑群主建筑群为厂区内被遗留的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器械,这些在很多人眼里都被视为废物不可再利用,需被拆除的工业“垃圾”。
1.2周边建筑群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而杜伊斯堡区也不例外,厂区周围有成片形成的居民区住宅以及密布的交通网。
1.3空间尺度以及数目整个杜伊斯堡公园设计面积为200hm2,估测长为2.3km,宽最大处1.3km左右,最短处600m左右,整块规划地像一个“L”型,工业主建筑群在“L”的长边中部,而在宽边上为交通枢纽处。
在规划区内,由于原厂房布置结构的确定,又能分为高架运输部,煤矿处理高炉,污水净化池及其周围开敞空间等多个由高差不同而能区分开来的空间,在竖直空间内能让人一眼区分开来。
而在水平方向里,可分为建筑密集区以及空间疏散空旷区。
彼得·拉茨(Peter Latz)彼得·拉茨,德国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
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童年时他即在父母的花园里种植蔬菜。
十五岁时,便种植了一处拥有几百棵果树的果园,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他能为父母和亲戚朋友们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后来又用卖果园赚的钱供自己上学。
对栽培果树和有关果树方面的兴趣至今还体现在他的规划中。
由于父亲的影响,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决定了将来要做一位景观设计师,这样他可以像建筑师那样创造性地工作,但是用更多的植物材料。
1964年拉茨毕业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然后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968年毕业后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学习不同的技术。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屋顶花园、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且积极地把研究的理论附诸实施。
这些研究与合作使他受益匪浅,对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在景观设计中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3年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利用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在当时并不多见,这一住宅赢得了相关的建筑奖。
后来他移居慕尼黑附近,在那里他又为自己的家和事务所建造了类似的住宅。
拉茨从建造住宅的过程中学到许多相关的知识,这种体验对于他的景观设计实践也非常重要。
1989年,拉兹获得了德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学会奖。
港口岛公园。
彼得·拉兹的设计理念1.保持自然状态,减少人为干预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地区自由发展。
景观设计师处理的是景观变化和保护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在特定环境中看上去自然的要素或已存在的要素,要不断地体察景观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总结它的思想源泉,从中寻求景观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国外再生公园案例一、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1. 前身。
这个公园以前可不得了,它原来是纽约一条废弃的铁路货运专线,就那么闲置着,在城市里像个大伤疤似的。
铁轨生锈,周围杂草丛生,反正就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2. 再生之路。
后来呢,有一群超有创意的人就想啊,为啥不把这个废弃的地方变成个超棒的公园呢?于是他们就开始动手改造。
他们保留了原来铁路的很多元素,像那些铁轨啊,枕木啊,都还在公园里呢。
在铁轨之间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的地方还弄了些小水池。
现在这个高线公园可热闹了。
它成了纽约的一个超级景点,人们可以在上面散步、跑步、遛狗。
从公园还能看到纽约市的高楼大厦,那种新旧结合的感觉超棒。
游客们走在上面,就像走在一个悬浮在城市半空的绿色走廊里,一边是城市的繁华街景,一边是精心设计的绿色景观。
3. 影响力。
高线公园的成功可不仅仅是它自己变漂亮了。
它还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呢。
以前那些没什么人气的地方,因为这个公园,开了好多新的商店、餐厅和咖啡馆。
房价也跟着涨了不少,就像给周围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整个社区都活起来了。
二、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1. 前身。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超级大的钢铁厂,那场面,全是巨大的高炉、厂房和铁轨。
后来钢铁业不行了,这地儿就被废弃了。
到处都是生锈的钢铁架子,还有一些工业废料,看起来特别破败。
2. 再生之路。
德国的设计师们可有想法了。
他们把那些大高炉保留下来,然后在高炉里面弄了些特别的东西。
比如说,有的高炉被改造成了攀爬架,年轻人可以在里面爬上爬下,就像在探索一个钢铁城堡一样。
那些旧厂房也没闲着,有的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厅,在里面展示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作品。
外面的铁轨呢,被用来做小火车的轨道,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游览整个公园。
公园里面还种了很多树和花草,在那些钢铁结构的映衬下,有一种很奇特的美,就像是大自然在慢慢地收复这个曾经的工业废墟。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xx年xx月xx日•介绍•设计与规划•生态环境目录•旅游与体验•管理与发展01介绍1公园的地理位置和特色23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杜伊斯堡市北部,依托原有钢铁厂址而建。
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工业遗址,包括高炉、厂房、仓库等,将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与工业遗址紧密相连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为市民提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娱乐和观光场所。
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历史背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前身是杜伊斯堡钢铁厂,随着工业的衰退和倒闭,厂址被废弃。
历史背景和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景观公园的设计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将工业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一个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和多体验感的公共空间。
设计风格公园的设计风格以简约、大气为主,注重自然与工业元素的搭配与呼应,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感受。
规划和建设的历程规划和设计01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始于1991年,由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负责。
建设历程02公园的建设分为三期,从1993年到2009年,先后进行了公园的规划、遗址保护和再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扩建和完善03建成后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不断进行扩建和完善,逐步增加了公共设施、观光景点和活动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02设计与规划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首要任务,充分考虑地形、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优先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水资源、能源和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意见,鼓励居民参与决策过程,以满足人们对公园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公众参与公园的规划理念公园的景观设计以自然为主,保留原有地形和植被,创造一个贴近自然的生态环境。
自然景观公园内设计了一系列人文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等,增添了公园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人文景观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精致,包括座椅、灯光、标识系统等,既满足了游客的使用需求,又提升了公园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