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扩散方阻异常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42.81 KB
- 文档页数:10
扩散工艺常见质量问题及分析一、硅片表面不良1、表面合金点。
形成表面合金点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浓度过高。
(1)预淀积时携带源的气体流量过大。
如CVD预淀积时源的浓度过高,液态源预淀积时通源的气体流量过大或在通气时发生气体流量过冲;(2)源温过高,使扩散源的蒸气压过大;(3)源的纯度不高,含有杂质或水份;(4)预淀积时扩散温度过高,时间太长;为了改善高浓度扩散的表面,常在浓度较高的预淀积气氛中加一点氯气,防止合金点产生。
2、表面黑点或白雾。
这是扩散工艺中经常出现的表面问题。
一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密布的小黑点,在聚光灯下看是或浓或淡的白雾。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硅片表面清洗不良,有残留的酸性水汽;(2)纯水或化学试剂过滤孔径过大,使纯水或化学试剂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小颗粒(肉眼观察不到);(3)预淀积气氛中含有水分;(4)扩散N2中含有水分;(5)硅片在扩散前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表面吸附酸性气氛;3、表面凸起物。
主要是由较大粒径的颗粒污染经过高温处理后形成的。
如灰尘、头屑、纤维等落在硅片表面,或石英管内的粉尘、硅屑等在进出舟时溅到硅片表面。
表面凸起物一般在日光灯下用肉眼可以看到。
4、表面氧化层颜色不一致。
通常是用CVD预淀积时氧化层厚度不均匀;有时也可能是扩散时气体管路泄漏引起气氛紊乱;气体还有杂质,使扩散过程中生长的氧化层不均匀,造成氧化层表面发花;5、硅片表面滑移线或硅片弯曲。
这是硅片在高温下的热应力引起的,一般是由进出舟速度过快,硅片间隔太小,石英舟开槽不合适等引起的。
6、硅片表面划伤,边缘缺损,或硅片开裂等,通常是由操作不当造成的。
也有石英舟制作不良(放片子的槽不在同一平面上或槽开的太窄,卡片子)的因素。
二、漏电流大漏电流大在集成电路失效的诸因素中通常占据第一位。
造成集成电路漏电流大的原因很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序。
主要有:(1)表面沾污(主要是重金属离子和碱金属离子)引起的表面漏电;(2)Si-SiO2界面的正电荷,如钠离子、氧空位,界面态等引起的表面沟道效应,在p型区形成反型层或耗尽层,造成电路漏电流偏大;(3)氧化层的缺陷(如针孔等)破坏了氧化层在杂质扩散时的掩蔽作用和氧化层在电路中的绝缘作用而导致漏电;(4)硅片(包括外延层)的缺陷引起杂质扩散时产生管道击穿;(5)隔离再扩散深度和浓度不够,造成隔离岛间漏电流大(严重时为穿通);(6)基区扩散前有残留氧化膜或基区扩散浓度偏低,在发射区扩散后表现为基区宽度小,集电极-发射极间反向击穿电压低,漏电流大;(7)发射区扩散表面浓度太低,引起表面复合电流;(8)引线孔光刻套偏和侧向腐蚀量过大后,由AL布线引起的短路漏电流;(9)AL合金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引起浅结器件发射结穿通;减少或控制集成电路的漏电流,需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全面、综合地管理,防止有可能导致漏电的各个因素的产生。
受控状态编制审核批准生效日期版本号修订号文件编号发放号2010-08-11B1JN/JL30301-4-2010扩散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做气密性测试时,气密性总是达不到要求?石英门没有装好,或者尾气回收瓶漏气,检查尾气瓶是否接触紧密,校正石英门位置。
2.扩散万级间温度很高?空调温度设定值高、冷却水没有开、热排没有开、石英管隔热套安装不严。
3.POCL3恒温箱突然断电?检查线路、更换新的恒温箱。
4.R2D上下料时出现碎片问题?根据报警信息查找出问题的部位,然后调节(手柄)至合适的位置并保存、home复位、查看是否有碎片、关闭软件并重启、关闭电源并重新启动操作软件。
5.扩散过程中出现撞舟问题?调节lift放在碳化硅桨上的位置、调节传动的路线、调节石英管在扩散炉炉体中的位置。
6.扩散后方块电阻高?增加通源时间、增加POCL3的量、增加温度、实际温度达不到需要校温。
7.扩散后硅片表面发蓝或有烧焦?发蓝时因为硅片表面有水:增加制绒的风刀温度、降低制绒滚轮的速度、降低扩散千级间的空气湿度、减少制绒后硅片在扩散千级间的存放时间。
8.进出舟时出现报警而使工艺跳步?根据报警信息看什么原因造成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运行工艺或者用取舟程序把石英舟从管里取出来。
9.如果R2D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连接超时(LP out truck timeout)怎么办?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重新调整一下位置。
10.R2D运行时,位置走不到位或者软件运行十分缓慢?在R2D不工作时,把软件进行重启,然后复位就行了。
11.工艺运行过程中,如果氮气补偿过小?调节尾瓶处的开关,使之达到工艺要求。
12.桨中途停止怎么办?查看报警信息,如果是在出料时不动,桨停留在20位置上,查看舟的位置是否正确,然后点Start,重新开始。
如在其他位置不动,查看传动装置是否松动,电机是否工作。
13.门关不严怎么办?检查门是否被挡板档住,检查电机是否完好,sensor是否松动,重新做校准。
扩散异常分析方案1、方阻异常偏大a、炉管维护后若试片方阻较大,查看历史记录是否大饱和,饱和时P源瓶阀门是否打开,若异常,则再次运行大饱和程序;若正常,则查看拉温是否拉好,若未拉好,让设备再次拉温;若正常,则查看温度流量曲线是否正常,若均正常,则可以增加扩散温度后继续试片。
b、正常生产后,若该批方阻整体异常偏大,查看P源液位是否低于警戒液位,请直接更换。
如果磷源没有问题,查看程序有无运行错误;查看注入管处连接器是否脱落;查看温度曲线、气体流量曲线、恒温箱温度和恒温箱水位是否异常。
在更换磷源后发现生产的硅片方块电阻偏大,可先检查是否为磷源瓶进出气阀未打开,进出气口是否被堵,石英瓶身与阀套接口处是否有密封不严现象。
c、若炉口方阻异常偏大,可能为炉门密封不严所致,请设备调节炉门密封即可。
d、若整炉异常偏大,可能加热器因设备报警(如断偶、超温等)而关闭,请设备维修后开启加热开关即可。
2、方阻整体异常偏小a、查看恒温箱温度是否过高,恒温箱水位是否过低所致,根据以上问题做出相应调整;b、查看程序是否运行错误;c、可能出现由于生产人员的误操作导致的异常,DF1炉由于出炉装置经常被切换为手动模式,硅片在工艺结束后放置在炉内过长时间也有可能导致电阻偏低;d、询问硅片是否为二次扩散片;e、观察温度曲线,是否为温度波动;观察流量曲线,是否为工艺气体流量出现波动或者流量曲线异常;3、方阻极差异常偏大a、若炉口极差异常偏大,可能炉门密封不严所致(r\如密封圈碳化,石英炉门以及炉管错位等);若正常,则检查尾气管是否堵塞,疏通尾气管;查看炉口均流板是否缺损或所放置位置不佳,更换均流板或调节位置;b、若炉尾极差异常偏大,查看尾气管是否堵塞;查看炉尾均流板是否缺损,若缺损则更换均流板;查看桨是否对中,若未对中则调节桨的对中;查看排风管是否掉落;查看注入管是否水平;查看拉温是否拉好;查看气路的密封性,根据以上问题可请设备做出相应调整。
电池片扩散方阻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发展,电池片成为太阳能能量转换的核心。
电池片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电子和空穴的跨越能力,还需要考虑到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本文将重点介绍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一、什么是电池片的扩散方阻电池片扩散方阻是指在介质中,由于物质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形成的电阻,是电池片内部电阻的一种形式。
电池片的扩散方阻是影响电池片性能的重要因素。
二、扩散方阻的影响因素1. 导电层的材料导电层的材料影响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常见的导电层材料有铝、银、铜、金等。
其中,银常常被用作导电层材料,因为它的电导率高,电切应力小,抗氧化性好,能够降低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2. 晶粒尺寸电池片的晶粒尺寸也会影响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在晶粒尺寸越小的情况下,扩散方阻也会相应的减小。
因为晶粒尺寸小,电子和空穴的重复进出现象就会更频繁,能够加快电子和空穴的输运速度,从而减小扩散方阻。
3. 入射光辐照度电池片在辐照条件下,扩散方阻也会发生变化。
辐照度越高,扩散方阻就会越小。
因为在光照下,电子和空穴从锁定态跃迁到非锁定态的时间增加,减小了扩散方阻。
三、如何降低电池片的扩散方阻1. 导电层的优化优化导电层的材料和厚度,能够有效地减小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银作为导电层的材料,在选用的过程中需注意耐腐蚀性和物理性能。
2. 晶粒尺寸的控制晶粒尺寸的大小对电池片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可以通过优化材料生长过程、控制结晶温度、加入杂质等方法控制晶粒尺寸。
此外,通过合理的退火序列和处理,也能够使晶粒尺寸得到有效控制。
3. 光照条件的优化通过优化光照条件,例如增加入射光强度和光谱匹配度等,能够减少扩散方阻。
同时,厚度和透明电极的设计也能够减少扩散方阻。
四、总结电池片的扩散方阻是影响电池片性能的重要因素。
通过优化导电层材料、控制晶粒尺寸、优化光照条件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片的扩散方阻。
流体流动中的受限扩散现象分析引言流体流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而其中的受限扩散现象则是流体流动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很多实际应用中,如水污染治理、气体扩散等领域,了解和研究流体流动中的受限扩散现象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流体流动中的受限扩散现象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相关应用。
1. 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1.1 流体的定义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其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根据流体的性质,流体可以分为液体和气体两大类。
液体是一种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的流体,而气体则是一种没有一定体积和形状的流体。
1.2 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流体流动是指流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其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压力、密度等。
流体流动可以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情况,其中层流指的是流体以非常规则的方式流动,而湍流则是指流体以非常不规则的方式流动。
2. 受限扩散现象的定义与特点2.1 受限扩散的定义受限扩散是指在流体流动中,由于一些限制条件的存在,使得流体中的物质传输发生局部聚集或扩散的现象。
受限扩散通常发生在流体与其他物质或者固体界面接触的地方。
2.2 受限扩散的特点受限扩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局部性:受限扩散通常发生在流体的局部区域,而不是整个流体中。
•非均匀性:受限扩散造成的物质传输通常是非均匀的,即在不同位置或不同方向上的传输速度不同。
•可控性:受限扩散的程度和范围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进行调控。
3. 受限扩散的机制分析受限扩散的机制主要包括表面张力效应、浸润效应和多孔介质效应等。
3.1 表面张力效应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一种表面现象。
在液体与固体或气体界面接触的地方,表面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流体分子在界面处聚集或扩散。
3.2 浸润效应浸润效应是指由于界面处物质的浸润现象,使得流体中的物质在界面处聚集或扩散。
3.3 多孔介质效应多孔介质效应是指在多孔介质中,流体中的物质在孔隙中传递和扩散的现象。
多孔介质的结构和性质会影响受限扩散的速度、范围和方向。
CSS-Walter(41464538) 16:57:37
最近在看资料时有几个地方不理解,寻求大伙的帮助:
CSS-Walter(41464538) 16:57:46
为什么扩散后的方阻随着电阻率的增加而增加呢?
CSS-Walter(41464538) 16:58:11
理论上来讲,高阻片掺杂少,同样的扩散条件进入硅片体内的杂质量应该相同,反型所消耗的杂质也少,方阻应该偏低才是;
CSS-Walter(41464538) 16:58:37
第二个问题:
CSS-Walter(41464538) 16:58:54
为什么高阻片的效率会比低阻片效率低?而且随着方阻的增加,效率差异在减小呢?
高阻片和低阻片的效率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参数上?
CSS-Walter(41464538) 16:59:31
大伙方便的时候帮忙解答一下,不甚感激!
电池工艺(275279668) 17:12:58
第一个问题我也有想过。
会不会是高掺杂的较容易扩散?南空-IPV-gary(61654358) 17:20:47
赵雷有篇文章讲这个
发在2009年的solar energy杂志上
电池工艺(275279668) 17:22:31
去哪里下载呀?
南空-IPV-gary(61654358) 17:23:23
有点启发性质
Elsevier数据库下载啊
南空-IPV-gary(61654358) 17:23:38
电池工艺(275279668) 17:24:09
网站?。
扩散异常原因排查
方阻异常处理方法:
如果方块电阻不在规定范围内,轻微超出范围要求重新扩散,严重超出要求重新制绒,方阻偏低或,色斑,偏磷酸等由硅片表面问题引起的玷污需去PSG后从新制绒。
导致方阻异常的可能原因:
气体流量不稳定(大氮,小氮,氧气等),温度偏高或偏低,源瓶内三氯氧磷不足,恒温槽温度偏高,管内压力不稳定,石英管或石英舟饱和不够,炉门没关紧,管口抽风太大或太小。
我们现在是串级控温,所以不需要拉炉管恒温。
检查方法:
确保设备没有问题后再进行工艺调整。
检查内容:确认是否用错工艺,工艺过程是否完整进行后,检查工艺气体流量,温度及其升温过程,管内压力,源剩余量,恒温槽温度。
几种异常表现及工艺调整方法:
1.如果扩散不到,增大N2的携带流量;
2.方块电阻偏高,加大源量,延长扩散时间,通入足够量的小N2和O2,一般偏差几个欧姆通过温度调整。
4.方块电阻偏低,减少扩散温度,减少扩散时间。
5.扩散后单片上电阻不均匀,调整扩散气流量。
注意事项:
平时要保证传递窗的及时关闭,石英舟需要定期清洗,清洗后的石英舟需作饱和工艺,炉门要及时关闭,不允许裸手接触石英舟和硅片,避免炉管和石英舟被污染,保证扩散间的工艺卫生。
以上所述是基于四探针测试方阻没有问题,片源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许不完全正确,仅供作为实践时的参考。
扩散工艺常见问题与处理摘要:太阳能晶硅电池主要是以单/多晶硅片为原材料,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在电池片的生产过程中,扩散制PN结是最核心的工序。
扩散工艺对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文章从工厂生产的角度,结合工艺及设备使用情况,浅谈扩散工艺的技术特点。
1扩散在传统电池生产中的工艺步骤原材料硅片来料检验———清洗制绒———扩散制结———干法刻蚀洗磷(或湿法刻蚀)———PECVD镀膜———丝网印刷———烧结———测试分选———电池片成品包装。
2扩散的原理及POCl3制PN结物质分子因浓度梯度而进行分子转移是扩散的基本原理;在工厂的晶硅电池生产中,普遍采用热扩散法:即在P型半导体表面掺杂五价磷元素,形成PN结,具体是指以液态POCl3作为扩散源,在高温有氧条件下(>600℃)充分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2)和磷原子,利用磷原子(N型)向硅片(P型)内部扩散的方法,改变硅片表面层的导电类型,形成PN结(同时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磷硅玻璃),达到合适的掺杂浓度;当有适当波长的光照射在该PN结上,由于光伏效应而在势垒区两边形成电势,在开路情况下稳定的电势差形成电流。
POCl3液态源扩散具有生产效率较高,制结均匀平整,扩散层表面良好等优点。
3扩散设备和扩散的具体工艺过程扩散方式有管式和链式之分;目前,国内工厂中普遍采用管式扩散炉(下同)制作电池片的PN结;其主要由控制部分、推舟净化部分、炉体部分、气源部分等组成。
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无需运行饱和工艺),其具体工艺过程为:进舟———低温通氧和大氮———低温通大氮,氧和小氮———高温通大氮,氧和小氮———高温通大氮(恒温)———低温通大氮(冷却)———出舟。
低温通氧即预扩散,可改善方阻的均匀性,减少死层,同时也可以缩短整个工艺时间;扩散过程中对气氛的均匀性要求较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将桨暴露在空气中过长时间;在初次使用或者清洗完成后要运行饱和工艺使扩散环境更加均匀良好。
扩散模型,异常检测的思路
扩散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异常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某个节点为起点,计算该节点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路径和影响范围,通过分析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和流量变化,确定异常节点并进行异常检测。
扩散模型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检测网络攻击、社交网络中的虚假信息传播、股票交易中的异常交易行为等方面。
其主要优点是可以从全局角度来考虑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考虑节点之间的时间序列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扩散模型常用的算法包括基于图的传播模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传播模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传播模型等。
不同的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实际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进行异常检测时,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缺失数据、如何选择合适的特征和参数、如何平衡准确率和召回率等。
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特点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总之,扩散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异常检测方法,可以在网络安全、社交网络、金融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具体实现和应用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 1 -。
对扩散后⽅块电阻、表⾯浓度和结深的影响,采⽤四探针测对扩散后⽅块电阻、表⾯浓度和结深的影响,采⽤四探针测摘要:本⽂研究了单晶硅⽚不同的基体电阻率,对扩散后⽅块电阻、表⾯浓度和结深的影响,采⽤四探针测试法测定了发射极的⽅块电阻,结果显⽰基体电阻率越⾼,扩散后的⽅阻越⾼,采⽤电化学电压电容(ECV)测量⽅法测量了发射极表⾯浓度与结深的变化, ECV测量的结果表明了电阻率⾼的硅⽚扩散后表⾯浓度低、结深越⼩,是扩散后⽅阻⾼的原因,这些结果对太阳能电池⽣产的扩散⼯艺有⼀定的指导意义。
引⾔:⽬前,在国际环境和能源问题⽇趋严重的⼤背景下,新型⽆污染的新能源得到的快速的发展,⽽太阳能电池能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得到了⼤⼒的发展,到⽬前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占据着整个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市场[1-3]。
然⽽到⽬前为⽌使⽤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依然较⾼,虽然成本每年都在降低。
降低太阳能电池发电的⽣产成本和提⾼其转换效率⼀直是研究的热点[4]。
扩散形成p-n结实太阳能⽣产中的重要的环节,p-n结是整个太阳能电池的⼼脏部分,通过改变扩散⽣产⼯艺,来提⾼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有很多。
李等通过改变扩散的时间和温度来改变多晶硅扩散的电阻在发现,当⽅阻⼩于70Ω/sq的时候,电池效率随着⽅阻的增加⽽增加,当⼤于70Ω/sq的时候随着⽅阻的增加⽽减⼩[ 5 ]。
Betezen等从实验中得出,降低温度和延长扩散时间有利于硅⽚的吸杂作⽤[6]。
⾖等通过改变多晶硅中⽓体流量的⼤⼩与RIE 制绒⼯艺进⾏匹配,在⽅阻为80Ω/sq的情况下得到了转换效率为17 . 5%的太阳能电池,⽐相应的酸制绒效率提⾼了0.5%[7]。
在⼀些重参杂的研究中发现,重参杂会增加发射极载流⼦的复合速率[8-9]。
上述的研究表明了扩散⽅阻对电池最终的转换效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结果对⽣产中扩散⼯艺都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
然⽽,上述的研究,都是通过改变扩散的时间或者源流量的⼤⼩来改变扩散后⽅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