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12.98 KB
- 文档页数:5
称谓语的变迁作者:庞铮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03期摘要:语言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直接体现,称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生着明显的或者不太明显的变化。
本文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谈了称谓语的种种变迁。
关键词:称谓语;变迁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02-02语言的变化发展从来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直接体现。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表现为新词的出现和旧词的死亡。
在这些变化中有一类词语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它就是称谓语。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两者的变化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先谈谈亲属称谓的变迁。
1亲属称谓的变迁汉民族亲属称谓语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
重宗族、重人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其重要体现就是亲属关系及其网络盘根错节,亲属称谓极其繁杂。
这些称谓语营造了一个“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的汉民族称谓文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人们遵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
这种传统成为宗法观念的根据。
正如卞成林先生所言:“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方面。
它强调的是家族的稳定与和谐。
而这种稳定与和谐就要求家族内部必须明了各自的地位和对他人的义务,遵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各种规范。
为了对其成员的亲疏远近都有细致的反映,就需在称谓上明确各自的分别。
从而使得亲属称谓细致而又繁复。
表现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则是形成了庞大且稳固性极强的亲属称谓场。
”这个称谓场以父族为核心,对父系的亲属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上至太祖父、曾祖父、祖父、下到儿子、孙子、曾孙、甚至玄孙、来孙。
并且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
据冯汉骥先生的研究,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甥、姑、舅、姨、岳、婿、夫、妻、嫂、妇23个核心称谓,都是分辈分的。
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名字,反之则不允许,如比父亲年龄大的叫伯伯,比父亲年龄小的叫叔叔,但是对于母族则没有这种分别。
2011.09学教育67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
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
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
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
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
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
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
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
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1.加强词汇记忆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
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
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
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
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
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
2009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9总第24卷第2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2汉语称呼语的变迁孙 华3(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内容摘要】称呼语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于当面打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当今社会因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发生很多变化。
有的由几千年的尊称变成了贬称或者被称呼者拒绝使用,本文通过探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这些称呼语的使用,来探讨其变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汉语 称呼语 变迁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2-0112-03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而言语交际一般是从呼语开始。
所谓呼语就是当面招呼时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其实,语言的历时发展与共时状态密切相关,称呼语也不例外。
称呼语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有的已经逐渐退出使用范围,有的虽然延续,但是因为其本义已经改变而导致人们使用起来需要小心翼翼,在交际中也因为称呼不当而出现了尴尬的场景,主要的词汇如下:一、“同志”这一称呼语的变迁1979年版《辞海》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有三个义项:1.志趣相同;志趣相同的人。
2.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的成员相互间的称谓。
3.我国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谓[1]。
而考其词源,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
搜检《二十五史》、《十三经》,都有应用但并不频繁。
《礼记・注疏》有云:“同官为僚,同志为友”。
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是:“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互称“同志”,“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反应交际双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角色意义。
本文试图对汉语称呼语的一般情况进行归纳,并从语用角度着重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言外行为、预设功能及其社交指示作用。
标签:称呼语言外行为预设社交指示称呼语是交际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他人的称呼有时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交际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说话者的心理预期目的。
对现代汉语称呼语及语用进行分析归纳,不仅能够总结发展语言理论,而且对于怎样有效使用语言都具有指导意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实际上称呼语和称谓语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差异。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
所谓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使用情况看,称谓语多为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称呼语多为口语,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称谓语的范围大于称呼语,几乎所有的称呼语都可以归为称谓语,但有些词语,比如“工人、农民、祖父、祖母”等,一般不能在日常交往中直接称呼,只能用作称谓语。
本文讨论的称呼语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能够用于交际、称呼的现代汉语词汇。
一、汉语称呼语的分类及变化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呼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但只局限在对解放前使用称呼语情况的描述,并未涉及到解放后的称呼语。
祝畹瑾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参照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中的研究模式,将现代汉语的称呼系统归纳为一张计算机流程图。
她根据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交往关系将称呼语分为6类,即: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姓名”;4.通用称呼语,指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各成员的称呼,如“同志”“师傅”;5.职衔,指职位或头衔;6.零称呼用语,只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用来表示人们身份、地位和关系的词语。
称谓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包含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汉语社会称谓语也发生了变迁,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程的视角。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社会的称谓语以尊重与恭敬为核心,首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受到尊重的称谓往往与家族和宗族的地位有关。
例如,古代称呼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祖父为“宗父”,祖母为“宗母”。
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的称谓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称呼。
如父亲的称呼有“阿爸”、“大爷”、“老子”,母亲也有“老妈”、“娘亲”、“妈咪”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族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汉语社会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以职业、学历、地位等因素来构建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在称呼别人时,除了家庭成员关系外,也会根据职业和地位来决定称呼方式。
如教师被称为“老师”、医生被称为“医生”、律师被称为“律师”等。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益重要,学历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称谓语中,“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学术头衔成为了人们尊敬和信任的象征。
一些职业技能出色的人员也有了自己专属的称谓,如烹饪界的“大厨”、“名厨”、销售界的“业务员”、“销售”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家族、尊重和孝顺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庭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学历等等标准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个人成就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总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摘要: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一、引言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1992)并且,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在平常的运用中,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普通情况下,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在方式上,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谓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肖苏,2010)比如父子关系,在称谓上表现为:父亲和儿子;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爸爸、老爸、爹地………宝贝、乖乖、小淘气……。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
1.从古代汉语的称呼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称呼语,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了很多新的婉转且谦虚的称呼。
例如在古代,既可以称一般父亲“爷”,
士爷”,也可以称“老父”;而现在更多的人会用“爸爸”,“爹”等较为婉
转礼貌的称呼来称呼父亲。
2.随着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称呼语。
例如在汉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叔叔”“阿姨”,“伯伯”等来称呼长辈;而在蒙古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负头长”“顺头长”等来称呼长辈。
3.有的族群还有特定的称呼语,只有这个族群才有。
例如,在藏族中,有一种称呼叫“贾崇”,它只用于称呼犯错者或表恭敬之意,而在其他
族群中没有这种称呼。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小结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对中西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做好汉语现代称谓语的翻译,更是让中文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语用功能;翻译(一)前言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5]称谓语系统一般由亲属称谓语系统和社会称谓语系统所构成。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之一,只有在正确理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汉语称谓语的翻译,避免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出现误解。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现代汉语称谓语发展迅速,部分称谓语语义的变化较大,新的称谓语不断出现,亲属称谓语出现泛化,这需要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辨析其所指。
1. 现代汉语称谓语语义的变化称谓语与其他的语言表述一样,也经历着自身的变化。
现代汉语称谓语中,有不少是由古汉语称谓语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先生”和“小姐”。
“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在古代,一般指老师或某个行业的专家。
而在现代汉语中,“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时,指的是成年的男子,与“女士”相对应。
如:先生,请问您几位?而当“先生”作为亲属称谓语使用时,指的是“丈夫”。
如:这是我先生,王恒。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这一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表示老师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且可用于女性)的情况,但能被称之为“先生”的人为数不多,如:察院胡同23号,是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旧居。
在这种情况下,要弄清楚所指对象的性别。
“先生”不一定只指男性。
“小姐”,这一称谓语,在宋代,指地位低微的宫女、婢女、妓女和妾,元朝以后,指未婚富家女子,民国后指未婚青年女子。
新中国成立后,“小姐”这一称谓语又被带上了阶级色彩,指思想腐化、贪图享乐的女性。
Variation and Pragmatic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ppellation
作者: 钟尹[1]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518053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193-195页
主题词: 称谓语;经济;语用;共变
摘要: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地体现了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其中蕴含着很多知识。
它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折射出人们的思想和一些价值取向。
文章以“先生”和“老师”为例,从“先生”和“老师”的历史源流切入,着重阐释其当前的使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二者的发展演变以及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发生变化的原因。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
关键词:称谓语;先生;老师;演变语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是传达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
而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交际的先行官,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古老历史的积淀,称谓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
我们可以从这些称谓语中看到人们的行为,什么是称谓语?《现在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对称汉语的称谓系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至今,已经一、“先生”词义的演变1.“先生”称谓语的起源。
“先生”原指最先出生的孩子。
2.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先生”的词义演变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先生”的意义有了发展。
何晏《论中引用马融的话:“先生,谓父兄。
”这个时候的“先生”都可以称之为“先生”。
先生就发展为对年长者的尊称。
敬称,即对知识分子的称呼。
从年长有德尊称这个条件派生出的先生,是指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
古代女子的丈夫一般都比自己年长而且有德, “先生”原本就带有尊敬的色彩,所以古代女子称呼自己丈夫为“先生”。
3.从元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演变。
这时的“先生”仍然保留着对年长有德的人的尊称,到了元代则成了对道士,出家人的一种专门性的称呼。
这是从知识和道术方面所派生的。
李渔《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
”这里的“先生”指的是以行医为职业的人。
到了清末时人们称呼妓女为先生。
到了在抗英时,人们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为先生。
后来“先生”成为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4.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演变。
浅析称谓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作者:曾利平来源:《卷宗》2017年第19期摘要:称谓语在人们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古代传统和现代称谓语的了解,分析称谓语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恰当的使用称谓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语的变化;影响因素中国素来被誉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要体现礼貌。
这种礼仪在现在日常交际中尤为重要,而称谓语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懂礼貌的重要方面。
1 称谓语的含义及古代称谓语概况《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的解释: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称谓”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称谓的重视,是把称谓看为“崇正名号”的大事。
[1]《尔雅》中的《释亲》篇“已开释称谓之端”。
传统称谓语通常使用敬称和谦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称己方常见的有: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窃思、窃念、窃闻;伏惟、伏闻;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弟、舍侄。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总结起来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年龄称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如不满周岁称为襁褓;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15岁女孩称为及笄之年;30岁男人称为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等。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更新时间:2011-06-20 22:55摘要 :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 , 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一、引言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 , 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 ,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 ,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 ,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 , 1992并且 ,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 :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 , 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 , 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在平常的运用中 ,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 ,普通情况下 ,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 ,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 ,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 , 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 ,常庆丰 , 1998。
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 ,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 ; 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 ,在方式上 ,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 ,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 ,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 ,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 ,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 ,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