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_百度文库.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汉语称谓词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词分类》嘿,咱今天就来唠唠现代汉语里的称谓词分类这事儿。
这称谓词啊,就像咱生活里的一个个小标签,把不同的人给区分开来。
咱先说说亲属称谓词吧。
这亲属称谓可老复杂了。
就拿我自个儿家来说吧,我有个爷爷,那可是家里的老长辈。
爷爷他老人家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来,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菜。
他那背有点驼,走路的时候慢悠悠的,但是可精神了呢。
爷爷这个称谓,就包含着尊敬,还有浓浓的亲情。
我爸呢,在我爷爷面前那就是个孝顺的儿子。
每次爷爷说话,我爸都认认真真地听着,爷爷让干啥就干啥,这“儿子”的称谓在这种时候就体现出了孝顺和顺从的感觉。
我还有个姑姑,姑姑每次来家里都会带好多好吃的。
她对我可好了,总是问我学习咋样,有没有啥烦心事。
姑姑这个称谓啊,就有一种亲近又带着点长辈关怀的味道。
还有我堂哥,我跟他那是一起长大的。
小时候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捉蛐蛐儿,那时候的他可调皮了。
堂哥这个称谓,就是那种同辈里带着点兄长的感觉,有时候他会照顾我,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互相打闹。
再说说社交称谓词。
在学校里,有“老师”这个称谓。
我的语文老师啊,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特别有文化。
她讲课的时候可有意思了,会把那些枯燥的文言文讲得像故事一样。
每次我们犯错了,她就会很严肃地看着我们,然后说“同学们,这样可不对哦”。
这“老师”的称谓就代表着知识的传授者,还有一种让人敬畏的感觉。
在社会上,还有“叔叔”“阿姨”这种很常见的社交称谓。
有一次我在外面迷路了,就问路边的一位阿姨。
那阿姨长得特别和蔼,穿着一件花裙子。
我上去就说:“阿姨,我迷路了,您能告诉我怎么去那个商场吗?”阿姨就特别热心地给我指了路。
这“阿姨”的称谓在这里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尊敬又带有求助的感觉。
还有职业称谓,像“医生”。
我上次生病去医院,那个医生可忙了。
他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个听诊器。
他一边给我检查,一边问我哪里不舒服。
这“医生”的称谓就意味着救死扶伤,让人在生病的时候有了一种依靠。
智库时代 ·95·智谋方略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情况分析郭海文(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22)摘要: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50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25—35岁青年人称呼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现状。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高学历青年人;称呼语使用现状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6-0095-002称呼语是称谓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
从不同时期的称呼语和称呼语系统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探测到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大多数语言中,称呼语可以分为代词称呼语和名词称呼语。
称呼语一直被人类学家视为“活化石”,它记录着社会结构、时代印记以及某个时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等重要信息。
赵元任先生曾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做过详尽的描述,探究称呼语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使用条件、语法地位及其出现时的形式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称呼语使用条件、语法地位及其出现的形式已经有所改变,本文在赵元任先生研究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旨在分析出现阶段高学历年轻人使用称呼语的实际状况。
一、称呼语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共50人。
其中本科学历38人,硕士学历7人,博士学历5人。
男性21人,女性29人。
调查方式:通过微信、QQ、邮件等方式发送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出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现状。
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调查问卷50份,有效调查问卷50份。
根据填写内容将使用情况汇总如表1。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人使用的汉语称呼语一共分为以下几种:(一)姓名称呼类1.姓名全称一般用来称呼比自己年龄小或者同龄人的情况比较多,较少用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
汉语敬语中的称谓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谓语在敬语中占绝大部分,在古代汉语敬语中,称谓语尤其丰富复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
标签:汉语敬语尊称谦称称谓语汉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中含恭敬、谦逊的基本义或附属义的基本的固定的语素、词和短语。
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汉语为母体、以词汇手段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语言系统。
称谓语是汉语敬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
吕叔湘曾经指出:“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
”这里的尊称、谦称就是敬语范畴内的称谓语。
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其显著特点。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和文化》一文中曾归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和“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称呼准则。
由称谓语可以窥见人们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对亲属或非亲属的相互关系的称呼,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部分,称谓语与敬语关系相交,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以说话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与说话人关系的标志,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是由历代婚姻关系构成的双方亲族关系的排列次序所构成的。
它是语言中对他人称呼的最基本的称谓词。
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亲属称谓语是可以传达敬谦色彩的亲属称谓语。
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包括对他人的亲属所用的尊称和对自己的亲属所用的谦称。
一般用在说话人和称呼对象属于非亲属关系的语言环境中。
大多含有比较固定的表示敬谦的修饰成分,即表敬表谦语素。
表敬表谦语素就是含恭敬或谦逊色彩的语素,是敬语的显著标志。
常见的有“尊、贤、令”和“家、舍、小”,前者用来称呼他人亲属表达敬意,后者用来称呼自己的亲属表谦逊,以传达对谈话方的敬意。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二、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中英称谓语的对比及运用作者:宋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摘要: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中英两种语言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反映到日常交流和会话的各个方面。
旨在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原则指导下反映在称谓语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称谓语;礼貌原则;对比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22-02一、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什么是礼貌原则。
谦逊准则是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之一,这条准则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的谦逊用语远比汉语中的少,实际应用的更少。
中英两种文化在谦逊准则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
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
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虽然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
为此,英国著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
2.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赞扬原则(Aprrobation Maxim)即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摘要:“老师”和“师傅”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意义和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当今社会,这两个词的用法已经开始泛化。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并从词语结构内部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老师”;“师傅”;历史演变;原因一、引言“老师”和“师傅”一词最初都是对老师的通称。
在新时期,两个称谓词都发生了泛化,所谓“泛化”,是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汉子”如今也用于称呼女性,就是词义的泛化。
语言学界对“老师”和“师傅”称谓的泛化现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
本文主要从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的发展演变来探究其泛化的原因。
二、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演变的源流1.“老师”一词的演变“老师”起初是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
这与《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老师”一词没有任何联系。
如《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出现的“老师”一词就是这个意思。
唐宋时期,“老师”一词专指宗教的传教士。
到了明朝,“老师”是指门生对座主的尊称语,后来慢慢演化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
明清时期,“老师”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指称一般的教导者。
从“老师”词义的历史演变中可以总结出几个重要义项:(1)指学识渊博的长者;(2)指僧侣或传教士;(3)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4)专指教师职业。
这几个义项是对“老师”的传统理解和诠释。
2.“师傅”一词的演变《说文解字》中,“师”是指“两千五百人为师,会意也”,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而“傅”是“形声字,从人,从尃,尃亦声”,“人”与“尃”联合起来表示“传授知识的人”。
它的本义是“教师”,引申义为教授、教导、教育。
(二)“老师”“师傅”一词的社会泛化特征分析在现代汉语中,“老师”与“教师”同义,都是指教育工作者。
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作者:魏明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1期[摘要]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
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
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
本文分析汉语称谓语泛化的几种类型、特征,提出要遵循的原则来指导现实生活的交际。
[关键词] 称谓语;泛化;原则一、现阶段汉语称谓语泛化研究的几种类型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即用亲属称谓语指称非亲属称呼对象。
亲属称谓语泛化,是称谓语泛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亲属称谓语的涵义和指向。
这些称谓语以一种新的形态来承载社会称谓的使命,用它来称呼非亲属人员,无疑是视对方为己的亲人,或视己与对方有某种亲属关系。
借用亲属称谓语是把家庭的亲缘关系扩大到邻里、朋友之间,扩大到社会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庭、重亲情观念的体现。
2、社会称谓语的泛化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社会称谓语包括:职衔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此外还有亲昵称谓、戏谑称谓。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称谓语都能泛化,如姓名称谓语。
因为姓名称谓是最基本的称谓语,它用不同的姓,名其余几类社会称谓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泛化。
3、代词称谓语的泛化代词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即替代在语境中已经出现或已被人所知的人、事物及其它的内容来实现语言的经济性,所以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更强。
离开语境,听话人则分不清指代对象是谁了。
代词称谓语根据说话人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称,如我(们)、本人、在下、自己等;对称,如你(们)、各位、诸位、大家等;他称,如他/她(们)、人家等;此外还有如某些人、那些人等。
二、汉语称谓语泛化的特征分析1、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称谓语泛化的本体具有选择性。
称谓语是一个很复杂很庞大的系统,并不是所有的称谓语都能泛化。
目录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一、研究现状 (1)二、研究方法 (7)三、研究意义 (7)第一章称谓语“哥”的发展演变 (9)一、称谓语“哥”在古代的发展演变 (9)(一)“哥”一词的本义 (9)(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借入 (9)(三)唐代至清代的词义演变 (11)二、称谓语“哥”在前网络时代的发展演变 (15)(一)前网络时代“哥”的语义类型 (15)(二)前网络时代“哥”的语义变化 (20)第二章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 (22)一、称谓语“哥”在网络时代的初步变异形式 (22)(一)面称:称呼男网友的通用语 (22)(二)背称:有针对性的戏谑恶搞 (23)(三)自称:自恋式的黑色幽默 (26)二、称谓语“哥”在网络时代的深度变异形式——“X哥” (27)(一)“X哥”中的“哥” (28)(二)“X哥”中的“X” (32)(三)“X哥”的类型 (36)第三章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变异的原因 (40)一、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变异的语言机制 (40)(一)类推机制 (40)(二)经济机制 (41)(三)变异机制 (42)二、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社会现实 (43)(一)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社会民生 (43)(二)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大众传媒 (44)三、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社会文化 (46)(一)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47)(二)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草根文化 (48)四、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与民众心理 (50)(一)标新立异,彰显个性 (50)(二)趋同从众,寻求认同 (50)(三)集体围观,猎奇娱乐 (51)(四)宣泄情感,表达诉求 (52)第四章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相关问题与思考 (55)一、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变异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55)(一)网络时代称谓语“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55)(二)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发展趋势 (57)二、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不是个案 (59)(一)语义演变——“X姐/弟/妹/帝”中的“姐/弟/妹/帝”.. 59(二)结构类型——“X姐/弟/妹/帝”中的“X” (61)结语 (64)参考文献 (66)附录 (71)后记 (74)绪论在网络时代,一些诞生于互联网的新兴流行语词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另一方面也凭借其新异的形式冲击着既定的语言规则及使用习惯。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更新时间:2011-06-20 22:55
摘要 :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
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 , 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
一、引言
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 , 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 ,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 ,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 ,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
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 , 1992并且 ,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 :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 , 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 , 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
在平常的运用中 ,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 ,普通情况下 ,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 ,二者之间的确有一
定联络 ,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 , 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 ,常庆丰 , 1998。
从定
义上就可以发现 ,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 ; 而称谓
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 ,在方式上 ,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 ,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 ,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 ,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 ,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 ,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谓语不同 ,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肖苏 , 2010比如父子关系 ,在称谓上表现为 :父亲和儿子 ; 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 :爸爸、老爸、爹地… … … 宝贝、乖乖、小淘气… … 。
社会和时期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父子关系在称谓方式上的表现 , 却会影响称谓方式的表现。
所以 , 称谓语趋向稳定 , 而称谓语却在不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