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利钠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脑利钠肽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背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手术。
在这一手术中,心脏被停止并置于机器上,机器代替心脏进行血液循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肾脏功能的下降。
脑利钠肽是一种可能有利于改善肾脏功能的激素。
脑利钠肽的作用脑利钠肽是一种由心脏细胞产生的激素,其作用包括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以降低血压,并促进心脏排盐和利尿。
这些作用都使其成为可能有利于保护肾脏功能的激素。
实验设计在这项实验中,选取了40名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
通过对患者的随机分组,其中2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标准的手术治疗。
另外20名患者则在手术时注射脑利钠肽。
注射剂量为0.05μg/kg/min,连续注射6小时。
在手术后48小时,比较两组患者肾脏功能情况的变化。
血尿素氮(BUN)和肌酐是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之一。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接受脑利钠肽注射的患者中,血液中的肌酐和BUN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此外,在使用脑利钠肽的组别中,仅有10%的患者出现肾脏功能衰竭(肌酐水平> 2.5mg/dL),而对照组中的肾脏功能衰竭率高达45%。
讨论脑利钠肽作为治疗肾脏功能损害的药物已经被广泛研究。
在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中,脑利钠肽注射可降低肾脏功能损伤的程度和发生率。
然而,目前尚未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确定脑利钠肽注射是否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益处。
因此,在将脑利钠肽用于治疗这类患者时,需谨慎权衡其可能带来的好处和不良反应。
结论本实验表明,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中,脑利钠肽注射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然而,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其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以及最佳用药方式和剂量。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脑利钠肽是一种通过增加尿量和减少心脏前负荷来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药物。
本文对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进行分析。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标准治疗下仍然存在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
这些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浮肿等症状,并且常常需要频繁的住院治疗。
脑利钠肽是一种内源性肽类物质,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的产生,从而扩张血管,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
脑利钠肽还能促进尿量增加,减轻水肿症状。
研究表明,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明显。
一项对39名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使用脑利钠肽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肌重塑指数,缓解心脏负荷,减少住院次数和疾病进展。
另一项针对152名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脑利钠肽治疗组的患者在心功能评分、运动耐量、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改善。
脑利钠肽治疗在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防治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发现,脑利钠肽治疗可以减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肺水肿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脑利钠肽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脏重塑指数和肌钙蛋白水平。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在长期的治疗中,脑利钠肽的疗效会逐渐降低,甚至失效。
脑利钠肽治疗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头晕、肾功能损害等。
在使用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事件。
脑利钠肽是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它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负荷和增加尿量来改善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疾病进展。
脑利钠肽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临床应用时注意。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将有更深入的理解。
重组人脑利钠肽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重组人脑利钠肽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汉语拼音:Chongzu Rennao Linapetai【成份】主要成份为重组人脑利钠肽。
【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疏松块状物。
【适应症】用于患有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规格】_____【用法用量】采用按负荷剂量静脉推注本品,随后按维持剂量进行静脉滴注。
负荷剂量:_____,缓慢静脉推注,时间大于 3 分钟。
维持剂量:_____,持续静脉滴注。
治疗时间通常为 3 天。
调整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
如果收缩压低于 90mmHg,应降低剂量或停止给药。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恶心、室性心动过速等。
低血压:可能在用药后不久发生,尤其是在负荷剂量推注期间。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头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症状,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可自行缓解或通过对症治疗缓解。
恶心:少数患者可能感到恶心,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较为罕见,但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收缩压低于 90mmHg 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1、用药前应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2、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3、避免与其他可能导致低血压的药物同时使用。
4、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尚无足够的孕妇使用本品的临床数据,孕妇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哺乳期妇女:目前尚不明确本品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儿童用药】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老年用药】老年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应根据其肾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增加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NT-proBNP(脑钠肽)相关知识一、简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又称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脑利钠肽,是继心钠肽(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由于它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
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
二、BNP的生成与清除BNP 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心室负荷和室壁张力的改变是刺激BNP 分泌的主要条件。
BNP 的清除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利尿钠肽家族的C 型受体介导,内吞入胞内后由溶酶体降解;二是经中性内肽酶(NEP)降解。
三、BNP的结构合成与分泌BNP同ANP一样具有一个由17个氨基酸通过一对二硫键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对于受体的结合很必要,其中二硫键对于BNP的生物活性很重要。
BNP具有种属特异性,大鼠的BNP由45个氨基酸组成,而猪、狗与人的BNP由32个氨基酸组成,人类BNP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端,与其上游的ANP片段相连,其反向转录脱氧核糖核酸(cDNA)由1900个核苷酸组成,BN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900-1000核苷酸组成,它可表达成BNP前体原,脱去N端的信号肽成为含108个氨基酸的BNP前体(proBNP),但并不储存于分泌颗粒,主要从心室分泌,在其分泌过程中或进入血液后分解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含32个氨基酸的C端片段)及N端片段。
左室延展及室壁张力对BNP的释放进行基础调节。
四、BNP的分布体与降解BNP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
脑内以延髓含量最高,中枢神经系统的BNP含量高于ANP,脑与脊髓内BNP含量约较ANP含量高13倍。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一种内源性的多肽激素,通过促进钠盐和水的排泄,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等多种机制来调节血管张力、液体平衡和心脏功能。
在AHF患者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有效降低心脏前负荷,减轻水肿,改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心脏功能,减缓病情恶化的目的。
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以在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中使用,为AHF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1. 改善症状研究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呼吸和活动能力。
这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降低并发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心律失常、肺水肿、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发现,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改善预后。
3. 减少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需要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而且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入院的情况。
研究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的风险,减轻医疗资源的负担。
1. 降低死亡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失调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更是非常关键。
研究表明,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2. 提高生活质量除了减少死亡率外,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患者的身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商品名称:新活素成份:每瓶冻干制剂中含有:活性成份:重组人脑利钠肽0.5mg非活性成份:甘露醇8mg、磷酸氢二钠1.73mg、磷酸二氢钠0.93mg、氯化钠9mg。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患有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按NYHA分级大于II级。
用法用量:使用方法采用按负荷剂量静脉推注本品,随后按维持剂量进行静脉滴注。
推荐的常用剂量本品首先以1.5μg/kg静脉冲击后,以0.0075μg/kg/min的速度连续静脉滴注。
剂量范围负荷剂量:1.5-2μg/kg,维持剂量速率:0.0075-O.01μg/kg/min。
(建议开始静脉滴注的维持剂量速率为:0.0075μg/kg/min)。
调整增加滴注给药速率需谨慎。
用药方式本品国内临床采用连续静脉滴注24小时的给药方式。
▪剂量调整的最佳方法在给药期间应密切监视血压变化。
如果在给药期间发生低血压,则应降低给药剂量或停止给药并开始其它恢复血压的措施(如输液、改变体位等)。
由于重组人脑利钠肽引起的低血压作用的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平均2.2小时),所以在重新给药开始前,必须设置一个观察期。
静脉用药液的制备不得与其他厂家同类产品混用。
尽量使用同批号产品。
从装有250ml稀释液的输液袋中分3次抽取稀释液(推荐稀释液:5%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含5%葡萄糖和0.45%NaCl注射液、含5%葡萄糖和0.2%NaCl注射液),每次抽出1.5ml,分别加入到3个重组人脑利钠肽的制剂瓶中(若患者的体重比较轻,没有必要同时稀释三支药物时,可以采用:从装有100ml稀释液的输液袋中抽取稀释液16.7ml弃用,并再从该输液袋中抽出1.5ml,加入到其中的一支重组人脑利钠肽的制剂瓶中,若需要第二支药品时,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稀释)。
勿震摇药瓶,轻轻地摇动药瓶,使瓶中包括瓶塞在内的所有部分都能与稀释液接触,保证药物充分溶解,只可使用清澈无色的溶液。
脑利钠肽(BNP)的临床应用近代研究提出血浆BNP可用于心衰或其他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危险分层和病情监测。
BNP是32氨基酸肽,在健康人静脉血中浓度很低,平均约16.5pg/ml,随年龄而增高,女性稍高于男性。
正常参考值初步定为0.5~30pg/ml。
一、诊断功能1. CHF 对气急病人要区分是心原性或肺原性很有价值。
对心衰程度的判断也有研究报告;如将76.4pg/ml视为诊断心衰(+),则阴性预测价值为98%,阳性预测价值为70%,敏感性为97%,特异性84%,其价值优于超声测定LVEF;有报告二者呈负相关r=-o.78( P<0.0001)。
2. AMI 与梗死范围有关,梗死小的,20小时BNP达峯,大梗死则第5天还会出现第二峯。
持续增高到2~3月者,表示心室已重塑。
3. 无症状性LV功能不全血浆BNP与LVEF负相关r=-0.51较CHF的相关低。
与Doppler E∶A的相关性为-0.42(P<0.01)。
二、预后判断1. CHF BNP愈高预后愈差,存活率愈低。
有报告血浆BNP每增高10pg/ml,死亡危险增高3~4%。
血浆BNP>106 pg/ml者,2年内由CHF死亡约80%。
2. AMI 血浆ANP和BNP水平与心血管死亡率相关,较LVEF更有价值。
3. 普通人群的预后有报告在普通人群中无论有无心血管病,血浆BNP与随访5年的全死亡率相关。
4. 其他疾病如原发性肺动脉高血压在二年随访中BNP较高的个体死亡危险增高,几乎达4倍。
三、疗效监测NT—proBNP可作为收缩性心衰治疗效果的生化替代终点。
四、治疗应用有报告对急性CHF静注合成的人BNP(Nesiritide)可获A、V均衡扩张,心率不变,PCWP↓、CI↑。
美国FDA于2001年7月批准用于急性心衰。
此外还有应用抑制BNP降解的药物,中性内肽酶抑制剂和血管肽酶抑制剂。
五、临床应用小结1. 血浆BNP浓度可对心脏的功能状态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不典型心衰的诊断。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激素,具有利钠、利尿、扩血管等生理功能。
急性重症心力衰竭(AHF)是指急性心力衰竭在短时间内加重,出现迅速加重的症状和体征。
AHF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急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重组人脑利钠肽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AHF患者的治疗中。
其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嵌顿压,改善心功能等机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关于rhBNP在AHF 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而另一些研究结果则认为其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分析其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和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影响重组人脑利钠肽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急性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是一种危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肺水肿、低排血量和休克等严重症状,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
目前,对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缺乏有效的药物干预手段。
寻找新型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利钠肽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进展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利钠肽系统的一种肽类激素,BNP本质上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负荷的情形下反映性从心室分泌出来。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能够增进排钠、利尿,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能够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同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能够抗血管滑腻肌细胞、内皮细胞的增殖等作用。
最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证明BNP在心肌梗死(M1)、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等疾病中的分泌显著增加,且与上述疾病的严峻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而且关于外源性BNP的医治作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BNP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BNP与心肌缺血心肌缺血使室壁张力增加和舒张功能障碍,从而使BNP分泌增加,资料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BNP水平升高,即便无MI也如此[1]。
BNP不仅反映左室功能,而且能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的程度[2]。
段举高型MI急性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高水平的BNP与心肌再灌注成功率低有关,研究者推测潜在的左室肥厚、未熟悉到的左室功能不良或大面积梗死、缺血使BNP浓度增加,并与再灌注受损和病死率增加有关[3]。
而且,BNP升高的患者更可能成为血管成形术的候选者或转运至有条件行心导管术的医院。
有研究显示MI后亚急性期的BNP升高可区分左室重塑、慢性左室功能障碍和CHF风险的患者[4]。
在这种情形下,关于这种患者,乃至无左室功能障碍或CHF证据的患者,常规给予减轻后负荷、增进梗死愈合或改善心室重塑的药物或许专门有利。
2.收缩功能正常的稳固、不稳固心绞痛和非Q波MIPalazzuoli等[5]对208例收缩功能正常的冠心病(稳固、不稳固型心绞痛、非Q波MI)患者展开研究。
患者人院时测BNP、TnT和CRP。
所有患者行心脏超声和冠脉造影。
在调整了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和一般危险因素后,BNP与冠脉病变范围和左前降支受累程度明显相关。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病人在经过充分药物治疗和经过严格一致的饮食与运动控制后,
仍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这种病情下,心脏肌肉无法收缩或者扩张,并导致心血管系统循
环不稳定,如出现低血压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项新的治疗方法——脑利钠肽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脑利钠肽是一种肽类激素,由心内分泌细胞分泌,可以促进尿量增加,减少利益等液
体的积累。
在体内,它也可以通过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等激素的分泌来降低血压,同时也可
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并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室壁厚度,减轻心脏负荷。
然而,尽管钠肽化脑利钠肽可以有效地缓解顽固性心力衰竭症状,但一些研究也发现
它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例如,它可能导致高钠血症和低钾血症,疲劳感、头晕等,这可
能需要及时的监测和治疗。
为了更好地了解脑利钠肽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
析。
研究结果表明脑利钠肽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顽固性心力衰竭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水
肿和疲劳等不适症状。
而且,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心血管
系统的功能。
然而,脑利钠肽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例如,高钠血症和低钾血症是其中最常见
的不良反应之一。
此外,该药物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和头痛等不适反应。
最后,虽然脑利钠肽治疗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是在使用过
程中必须严格监测患者,特别是在治疗初期需要重点检测血液中钠、钾等电解质的变化。
在严格监测患者的情况下,脑利钠肽治疗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方
法。
脑利钠肽的名词解释脑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 in the brain,NPs)是一类在大脑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肽类分子,属于利钠肽家族(Natriuretic peptide family)。
它们包括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和D钠利(Dendroaspis natriuretic peptide,DNP),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
1. 脑利钠肽的发现与结构脑利钠肽最早于1981年由两位日本科学家Sudoh和colleagues在大鼠脑中首次发现。
其后,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BNP和CNP是两种主要表达于脑部的利钠肽,而DNP则主要产生于息肉蛇(Dendroaspis)的毒液中。
这三种脑利钠肽的结构相似,都含有多肽链,其中部分序列中包括有利钠肽活性的保留结构域。
2. 脑利钠肽的生理功能脑利钠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
它们通过在神经元间传递信号,参与了尿液调节、血压控制、心血管功能的平衡、食欲的调节以及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2.1 尿液调节脑利钠肽在体内能够抑制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增强尿液排泄,发挥利尿的作用。
这对维持体内水盐平衡非常重要,能够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2.2 血压控制脑利钠肽通过降低血管收缩素和醛固酮的水平,同时增加血管扩张素的释放,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这对于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益处。
2.3 心血管功能平衡脑利钠肽不仅是一种血管扩张素,还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降低血管阻力和心肌负荷,从而保护心血管健康。
2.4 食欲调节脑利钠肽通过与下丘脑和脑干的特定受体结合,参与了对食欲的调控。
这对于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维持体重和代谢稳定非常重要。
2.5 内分泌系统调控脑利钠肽还被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够影响其他激素的释放和合成。
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米力农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比较慢性心衰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心脏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导致负荷不良和氧代谢减少等心血管功能异常,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尽管目前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方案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对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方案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目前,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米力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慢性心衰,而两者之间的效果又有怎样的差异呢?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重组人脑利钠肽(nesiritide)是一种利钠肽家族成员,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b型利钠肽,可以模拟身体内天然产生的利钠肽的功能。
它主要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的生成,从而引起血管扩张和利尿排钠。
米力农(milrinone)则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它可以通过提高细胞内cAMP的含量来增强心肌细胞的收缩力,并且可以通过扩张静脉和动脉血管来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
那么,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有何不同呢?从药理学上来看,重组人脑利钠肽主要通过利尿排钠和血管扩张来改善心衰症状,它在短期内就能够迅速减轻心衰症状和缓解患者的肺水肿。
而米力农则主要通过增强心肌细胞的收缩力和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来改善心衰症状,它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心排出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在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慢性心衰时,重组人脑利钠肽更适合于那些有明显心脏负荷不良和肺水肿的患者,而米力农更适合于那些有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低血压的患者。
从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米力农在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也有所不同。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缓解急性发作期的心衰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并且在短期内就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而米力农虽然也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心功能,但是其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衰类型和合并症等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也称B型利钠肽。
人类脑钠肽(BNP)广泛分布于脑、心脏、肺脏、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组织中,其中以心脏的水平最高,心脏内脑钠肽(BNP)的合成及分泌主要在心室。
在正常状态下心室分泌释放脑钠肽(BNP)较心房多且迅速而心室的储备量很少。
脑钠肽(BNP)的分泌调节主要基于心房的调节性分泌和心室的结构性分泌。
本文重点探讨脑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1.脑钠肽(BNP)的主要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
脑钠肽(BNP)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类激素,其氨基端第7位和第23位氨基酸残基(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形成一个环型结构,为脑钠肽(BNP)的功能域。
脑钠肽(BNP)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半衰期为22 min,在生理情况下脑钠肽(BNP)浓度很低。
在病理情况下,刺激脑钠肽(BNP)基因表达及分泌增高的因素主要为物理(心室机械牵张即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感受压力和容量负荷后分泌)、化学(暴露于肾素系统)及代谢(缺氧、缺血)三方面。
另外,脑钠肽(BNP)的表达还依赖于去甲肾上腺素、血素紧张素Ⅱ、内皮素等神经内分泌途径。
脑钠肽(BNP)是机体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保护性机制,被称为“心脏负荷应急救援激素”:
①选择性舒张肾动脉并抑制Na+回吸收,产生强大的利尿利钠作用,其作用为速尿的500~1000倍;
②拮抗交感神经系统,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
③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被称为“内源性硝酸酯”;
④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⑤抑制心肌纤维化、血管平滑肌增生、系膜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在心室重塑中起一种局部调节因子作用,改善心肌重塑;
⑥特异性地调节心室功能和压力负荷;
⑦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表达,防止血栓形成。
2.血浆脑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心力衰竭的诊断
脑钠肽(BNP)可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有研究认为血浆脑钠肽(BNP)浓度≥100 ng/L可作为诊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标准,<50 ng/L可排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有学者认为脑钠肽(BNP)对心力衰竭诊断价值高,可比作心力衰竭的“白细胞计数”。
脑钠肽(BNP)血浆浓度>62 ng/L为舒张充盈异常的诊断标准。
2.2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动脉压有线性相关性,与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
肺动脉高压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53 ng/L,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会升高,并与肺动脉压及右室舒张末压相关,提示脑钠肽(BNP)可作为评价有无肺心病的一项指标。
2.3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肥厚有关,左心室肥厚组脑钠肽(BNP)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室壁厚度密切相关。
脑钠肽(BNP)水平有助于监测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和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2.4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增高水平,可反映心肌肥厚程度及流出道有无梗阻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加之流出道梗阻,心室舒张末压显着升高,脑钠肽(BNP)的分泌亦显着增加。
2.5 心房颤动
Tsuchida等研究3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91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时血浆脑钠肽(BNP)升高,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时脑钠肽(BNP)回降到原先水平。
2.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升高,具有预测价值,可作为缺血范围和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指标,进行危险分层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血浆脑钠肽(BNP)增加的程度与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后血浆脑钠肽(BNP)持续升高与进展性心室重塑有关。
2.7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解剖结构的改变,在长期存在心内分流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心室容量、压力、负荷过重,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往往显着增高研究显示,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体循环血流比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显着相关;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体循环血流比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显着相关,并提出血浆脑钠肽(BNP)值20~30 ng/L可作为手术指征。
3.脑钠肽(BNP)治疗心力衰竭
3.1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
3.1.1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临床研究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于2001年8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将其列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指南。
它具有扩张动静脉血管、利尿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等多种作用。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能很好耐受,比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有更好的疗效。
它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平均右房压、循环血管阻力,增加心搏指数和心脏指数。
静脉输注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使失代偿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Ⅲ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和水肿乏力)均有明显改善。
3.1.2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临床应用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一般使用剂量:首剂为0.3μg静脉注射,继之以0.015μg/(kg·min)静脉滴注6 h,或首剂0.6μ静脉注射,继之以0.3μg/(kg·min)静脉滴注6 h观察使用,可连用7 d,对短期治疗失代偿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
3.1.3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剂量相关性的低血压(通常是无症状性的)及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长期输注后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胸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3.2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
3.2.1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制剂
利用大肠埃希菌为生产菌种制成的高纯度的无菌冻干粉针剂,与体内的脑钠肽(BNP)具有完全相同的氨基酸排序、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完全相同的作用机制。
每瓶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主要成分为0.5 mg重组人脑钠肽,非活性成分包括8 mg甘露醇、1.73 mg磷酸氢二钠、0.93 mg磷酸二氢钠、9 mg氯化钠。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起效时间为2~15 min,半衰期为18 min。
新活素的代谢清除机制则包括三个途径:
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清除性(C型)受体结合随后进入细胞内并被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
②多肽被内肽酶如在血管内皮上的中性肽链内切酶降解;
③通过肾脏过滤清除(<2%)。
3.2.2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临床应用
适用于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按NYHA分级Ⅱ级以上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禁忌证包括对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患者以及有心源性休克或收缩压<90 mm Hg者,而且应避免在有低心脏充盈压倾向的患者中使用。
常用首剂负荷剂量为1.5~2μg/k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为0.0075~0.01μg/(kg·min),静脉滴注,观察使用。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如发生低血压则应减少给药剂量或停止给药并开始给予其他恢复血压的措施(如输液、改变体位等)。
由于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引起的低血压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平均2.2 h),所以在重新给药前,必须设置一个观察期。
其他不良反应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室速、血肌酐升高等。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用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尚缺乏临床资料。
4.小结
脑钠肽(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国产“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补充外源性脑钠肽,可以明显改善近期心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自身内源性脑钠肽(BNP)水平可降低,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相比,其作用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