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1.50 KB
- 文档页数:16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目的研究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主要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见,观察组患者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85.5%;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24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56.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心率、血液中脑尿钠肽浓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排尿量等的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9.1%,对照组32.7%)。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重组人脑利钠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所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是渐进式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致死率也十分高[1]。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该研究就该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全國第3次肺心病会议于1980年制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的肺动脉压在36 mmHg及以上;心功能分级均在Ⅲ级到Ⅳ级之间,患者血液中的脑尿钠肽水平超过500 ng/L,且患者经心脏超声、心电图以及X线胸片检查等均排除因其他原因造成心力衰竭的情况。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摘要】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常常不理想。
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
重组人脑利钠肽通过促进利尿和扩张血管等方式,有望成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药物。
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心力衰竭程度,提高生存率。
本研究还分析了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以及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
综合讨论后认为,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潜在作用,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研究启示了利用生物技术和新药物开发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展望未来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临床特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潜在作用、研究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
目前,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但仍存在治疗效果不佳以及药物副作用大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探讨其潜在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评估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具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案。
借此研究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深化对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认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 正文2.1 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调节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降低心脏前负荷,通过扩张血管和促进利尿利钠的作用,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脏的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 418 •吉林医学2021年2月第42卷第2期水平及各器官系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有研究指出,脓毒症 患者的凝血功能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是脓毒症发生及发展的 重要影响因素,而凝血因子、炎性反应因子及免疫因子的相互 作用将致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3]。
脓毒症休克合并肾功 能不全患者的病情相对危急,液体复苏等传统治疗方案难以 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而连续性肾替代疗法的操作相对繁琐,价格高昂,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4]。
头咆哌酮钠舒巴坦 钠属于复合制剂,由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两种组分构成,对 各类耐药菌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而且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 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抗菌功效。
美罗培南对细菌细胞壁的 合成进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抗菌的功效。
相关 研究证实,对脓毒症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美罗培南 注射剂、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联合疗法进行治疗,有助 于调节机体的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增强患者的肾功能,加快患 者病情的康复进程,同时可增强抗菌效果,清除细菌感染[5]。
有研究指出,采用美罗培南注射剂、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 剂联合疗法进行治疗的脓毒症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不 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患者的临床症状能 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缓解,治疗效果十分理想[6]。
本次研究 发现,接受治疗后,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 明显提升;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这一结果提示,对脓毒症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 者应用美罗培南注射剂、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有效率高、可改善患者生 活质量的优点,可有效控制病情,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对脓毒症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美罗 培南注射剂、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联合疗法进行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且安全系数较高。
4参考文献[1]Bridwell R E,Carius BM,Long B,et al.Sepsis in Pregnan-c y:Recognition and Resuscitation[J].West J Emerg Med,2019, 20(5) :822-832.[2]刘辉,冯永文,姚咏明.脓毒症治疗新进展[J].中华 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8,4(4) :299-303.[3]彭月丽.关于血栓弹力图评价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紊 乱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9,32(2) :476-478.[4]刘京涛,马朋林.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种类选择之晶体 沉浮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1):21-25.[5]李俊伟,孙洁.美罗培南注射剂联合头咆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治疗脓毒症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15):1574-1577.[6]赵旭兵.美罗培南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脓毒症 休克患者临床观察[J].内科,2018,13(5):786-788.[收稿日期:2020-01-03编校:陈伟/郑英善]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岳玉鸽(辽宁省营市大石桥陆合医院老年病房,辽宁营口115100)[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醛固酮和内皮素-1水平 影响。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可表现为急性起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失代偿。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无力,水钠潴留等。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而随着对心力衰竭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也发生着改变。
20 世纪60 年代,心肾学说主张应用正性肌力药和利尿剂;此后血流动力学学说的发展认为应选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剂;20 世纪90 年代神经激素学说建议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及β 受体阻滞剂。
当前,心室重塑学说主张应用的药物应有效抵抗心肌细胞的重塑。
脑利钠肽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心功能受损时,机体产生的一种代偿性的内源性保护因子。
新活素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脑利钠肽,与内源性脑利钠肽具有相同的氨基酸排序、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
重组人脑利钠肽于2001 年8 月经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并广泛应用于AHF 的临床治疗,该制剂国外商品名为萘西立肽,国内同类药名为新活素。
天津市胸科医院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3 年1 月—2013 年12 月入院天津市胸科医院的AHF 患者88 例,其中男52 例,女36 例,年龄在56~82 岁,平均年龄(69.60±7.41)岁;病程2~7 年,平均病程(4.21±0.41)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一)》中急性心力衰竭的入选标准,均为killip 法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
患者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AHF 分别为41 例、高血压并发AHF 15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32 例。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李永才【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以及6 min步行试验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射血分数、血浆NT-proBNP以及6min步行试验改善明显(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010)012【总页数】2页(P1512-1513)【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心力衰竭;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作者】李永才【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048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R256.2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室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增强和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许多疾病的终末环节,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作为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显示出比传统治疗心衰的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
现就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09年10月—2011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年龄(58.3±8.6)岁,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30例,年龄(56.7±9.4)岁,男16例,女1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心力衰竭Ⅲ级~Ⅳ级;年龄40岁~70岁;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60 mm Hg;可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等疾病。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摘要】重组人脑利钠肽是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新疗法,本文就其临床护理要点展开分析。
首先介绍了其作用机制,然后详细阐述了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监测体征、调控液体摄入量、合理使用药物等方面。
结论部分强调了临床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关键护理要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心力衰竭、临床护理、作用机制、护理要点、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负担。
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传统的治疗手段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和副作用,手术治疗的风险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为临床护士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效果。
愿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护理要点。
通过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护理要点,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科学的护理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药理作用机制,探讨其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为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2. 总结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用药注意事项、观察重点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为护理工作提供具体指导;3.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进行,旨在提高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10期•临床医学・55及ESR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知,其外周血中IL-17的浓度与其IgG的水平和ESR均呈正相关(r=0.678, P<0.05;r=0.634,P<0.05)。
详见图1、图2。
表1对比观察组患者中三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pg/mL,X 土S)组别例数IL-17初发组1626.73±7.32稳定组1517.42±6.45复发组1124.96±6.51r=0.678P<0.05平图1pSS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浓度与其IgG水平的关系IL-17WE度(pgftnl)r=0.634P<0.05IL-17WH(pg/ml)图2pSS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与其ESR的关系3讨论pS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免疫系统疾病。
有报道称,pSS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29%~0.77%[4]。
30~50岁的女性是此病的高发群体,男性和女性pSS的发病率之比约为1:9。
对此病患者进行唇腺活检可见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目前,临床上尚未彻底阐明pSS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在pS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Tasaki等[5]研究指出,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pSS发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Th17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7、IL-21、IL-22等°Th17主要通过分泌IL-17而发挥作用°IL-17家族至少有6个成员,分别是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和IL-17F冋。
目前临床上所说的IL-17主要是指IL-17A。
迄今为止,在IL-17家族中仅发现IL-17A和IL-17F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其余IL-17家族成员的功能尚不清楚[7]°IL-17可诱导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XCL1)、CXCL5、CXCL8,也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载脂蛋白2等〕的分泌,促进CD4+T淋巴细胞分化产生IL-6和转化生长因子B(TGF-B)[8]。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和预后影响。
首先介绍了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作用机制,然后回顾了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其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进一步探讨了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展望和指导。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效果、预后、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影响、机制探讨、未来研究、心脏疾病、心衰、心衰患者、心力衰竭治疗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临床上,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针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常规治疗效果有限且不稳定。
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一种体内产生的内源性激素,在调节体液平衡、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尿量排泄等。
重组人脑利钠肽被广泛应用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目前对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和影响仍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旨在通过分析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揭示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调节体液平衡的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