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安方言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淮安方言概述淮安话即江苏省淮安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地点之一。
淮安话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古今地域之差异。
广义的淮安话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清淮方言”,指以明清淮安府城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两地及其附近区域所使用的方言(江淮方言扬淮片两淮小片)。
狭义的淮安方言因为淮安政区调整和地名更替而指代不同,一般而言(尤其是2001年淮阴淮安地名调整前),狭义淮安方言特指原县级淮安市、也即古山阳县今楚州区所使用的方言;近年来由于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狭义淮安方言也指淮安市城区(清河区)所使用的方言,而楚州区一带所用方言又被称为楚州方言。
我的家乡是楚州,因而我所论述的淮安方言为狭义的淮安方言,在论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时从词汇,语法,发音三方面论述。
(一)词汇上的比较淮安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别主要体现在1.词义差别,2.词形差别,3.词源差别。
1.词义差别a.词汇意义,一般表现为义项的多寡不同。
例如“茶”在淮安方言中义项较多可以指白开水,也可指谷物加水烧成的汤水,米茶,绿豆茶,“水”在淮安方言中主要指生水,义项较少,,客人来了不是“喝水”,而是“喝茶”。
“作假”在淮安方言中指因不好意思而推脱,例句:他第一次来有点作假b.语法意义不同,在词性上具有不同的兼类以及组合能力上有所不同,例如,“滋润”在淮安方言中主要作形容词,意思是舒服得意“肉”除了作名词还有形容词,形容动作,性子缓慢,例句:快走,你还在那里肉什么?“买”在淮安方言中可以由不同的动词承担。
买布叫扯步撕布,买肉叫砍肉,割肉c.修辞意义,褒贬色彩不同“能”,普通话中有能力才干,能够,方言中爱出风头,不吃亏等性格特点,不让你去你非去,你能呢!精作形容词时带贬义,狡猾。
2.词形比较,构词形式和差异音节结构,淮安方言中单音节锤指普通话中的锤子语素部分,天明指天亮,刷碗指洗碗,眼珠子指眼珠,手套子指手套3.词源比较,古词语,掇(用双手端起)眯(杂物进入眼中,使眼睛睁不开)泡(虚而松软)地方词,反映淮安地区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或办丧事时请客吃饭叫“吃大桌”或“坐大桌”(二)语法上的比较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山阳人,即现今的淮安楚州人,因而小说中所使用的文言白话杂交的语言属于江淮官话,在论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别,以西游记中的一些句子为例。
淮安市淮阴区方言小作文
中国淮阴淮阴方言
淮阴区方言是官话方言区江淮官话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江淮官话内部
颇有特色的方言点,在语言学上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淮阴区方言内部分歧不大,但南北东西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
依照语
音上的差别,可以将全区方言划分成四个小片:
1.运南片:京杭大运河以南的几个乡,包括南陈集、南吴集、码头、韩桥、高堰、赵集等几个乡。
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简、讲”二字都读
成jiǎng韵,与其他三片都读成jiǎn韵,而“简”的标准发音为
“jiǎn”,“讲”的标准发音为“jiǎng”。
2.东片:包括王营镇、袁集、王兴、新渡几个乡。
这一片的共同特
点是把“二”读成èr韵,而南北两片读成[ε]韵,西片读成[w]韵分开;
把“姐”读成j韵,与“挤”同音,与其他三片分开;把“急”与“接”
读成同音,与其他三片分开。
3.西片:包括凌桥、渔沟、三树几个乡。
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二”字读成[w]韵,与其他三区分开。
西宋集、汤集、北吴集没有这一
特点,但从口音上可把他们归入这个片。
4.北片:包括古寨、徐溜、刘老庄、五里、老张集、丁集、大兴、
棉花庄等几个乡。
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二”字读[ε]韵,与东片、西
片分开,与南片同;又把“讲、简”两字读成jiǎn韵,与南片分开。
这四片的划分从当地人的语感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南片的人习惯上称着“运南人”,东片的人常被称为“毛(阴平)子”,而西片的人又会被东片的人称为“侉子”,以上所述主要是当地人根据口音来划分的。
论淮安方言的特点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它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表征,是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安方言是中国诸多方言的一种,它隶属于北方语系的江淮方言,又称“淮语”。
在明朝,曾定为官方用语,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如今以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是国家治河、漕运、盐运、榷关重地,是运河沿岸的一大都市。
南北往来,多元文化交流形成淮安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此外,淮安地区地处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南北地域文化、民俗气候的交汇过渡地带,故其语言习俗呈现南北方交融的特点。
淮安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越方言交汇的结果,俗称南蛮北侉至淮安不蛮不侉,区别在于入声词汇的多少,卷舌的有无。
淮安方言主要特征有平卷舍不分,前后鼻音不分,“l”与“n”相混。
淮安方言声母的特点整体来说“l”与“n”相混,平卷舌不分。
淮安方言的声母为b、p、m、f、d、t、l、n、g、k、h、j、q、x、z、c、s、zh、ch、sh、r等。
具体特点:一、古全浊声母在淮安方言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普通话一致。
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淮安方言里是不分的,淮安方言多用z、c、s来代替zh、ch、sh。
二、淮安话中“l”与“n”相混,但并不是简单的把“l”念成“n”,“n”念成“l”,而是一般洪音韵母发“l”,细音韵母发”n”。
淮安方言韵母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入声韵,入声收吼塞音韵尾。
一、淮安话有些单元音与普通话区别是很大的,如“直”发音[tsy],“热”发音[ji],“夜”也发音[ji],“福”发音[fo]等。
二、有些在普通话是鼻音韵母,而在淮安方言念单元音。
如“蛋”发音[ty],“安”发音[y],“晚发音[wy]”,“便”发音[bi]。
三、有一些在普通话中是复元音,在淮安方言读成单元音。
介绍淮安的美丽语言淮安方言的概述淮安,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有一种独特的方言,被称为淮安方言。
淮安方言属于宁淮片,与周边的扬州、徐州方言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淮安方言的美丽之处。
丰富的音韵系统淮安方言的音韵系统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母淮安方言的声母相对较多,包括清浊音、送气音等。
在许多方言中已经消失的音也能在淮安方言中找到,例如/b/, /d/等。
2. 韵母淮安方言的韵母变化多样,能够分辨出很多细微的音差。
不同的韵母在淮安方言中有不同的读音,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规范的,不同于其他方言的随意变化。
3. 声调淮安方言有八个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每个声调都有相应的变调规则,使得淮安方言的语调变化非常有节奏感。
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除了音韵系统的丰富之外,淮安方言还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体现了淮安方言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
1. 淮安方言中的俚语和口头禅淮安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俚语和口头禅,例如“狠甩”(形容非常快速地离开)、“搭儿跃”(形容一个人说话时不顾及他人感受)、“往壁上插脚”(形容一个人心虚做贼事情),这些词汇能够生动地描述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2. 地理和习俗的词汇淮安方言中还包括一些与地理和习俗有关的词汇,例如“艾青”(指田间地头)、“日泡”(指晒太阳的地方)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淮安方言和淮安地区的紧密联系。
3. 形容词和动词的多样性淮安方言中对形容词和动词的表达方式非常灵活多样。
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和词语,形成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淮安方言的表达更加生动。
淮安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淮安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目前,淮安方言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年轻一代对方言的学习和使用不够重视。
为了保护和传承淮安方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方言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设方言教育课程,让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淮安方言,增强他们对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
江苏淮安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管窥作者:林海丽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6期摘要:淮安方言中“子”用法相当普遍,它的“子”缀几乎代替了普通话中全部儿化音词,造成淮安方言中儿化音缺失。
“把”字在淮安方言中用法相当普遍,凡是普通话中用给的地方淮安人都习惯于用“把”。
关键词:淮安方言特殊语言现象“子” “把”一、引言江苏淮安地处秦岭淮河一线,洽处于南北分界线上,地跨南北,因此在生活习惯、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南北兼容的特色。
它的方言属于典型的江淮官话,具有江淮官话的一些共有特点,但也具有其特殊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淮安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了一些梳理,它们都是活在现代淮安人口头的一些较为典型的语法现象。
二、淮安方言中的后缀“子”在淮安方言中名词加后缀“子”的情况非常多,普通话中需要加“子”的它基本都要加,但也有很多普通话没有后缀“子”而淮安方言中加“子”的现象,例如小鸡子、小鸭子、麻雀子、雀子(泛指各种类似麻雀的小型鸟)、驴子、胃子、嘴巴子、新娘子、对联子、画子、擀面杖子等等。
(一)加后缀“子”的几种特殊用法1.没有语义作用的“子”这种“子”前面的成分能单独使用,只是习惯上加“子”,例如:鸭子、驴子、鸡子、胃子等等。
此处的“子”是一种缀加,它的作用只是将单音节词双音节化。
2.具有语义作用的“子”这种“子”前面的成分能单用,但加“子”后词义产生了变化,例如:妈子/妈妈子:旧时在有钱人家伺候人的妇女。
马子/马桶马子:马桶的方言词。
这边有一个很特别的语法现象,即“子”可以代替词语中的某个实体语素。
“马桶”这个词语的后一个音节“桶”在普通话中是有意义的实词语素。
淮安方言中则用后缀“子”来代替。
像这种用“子”代替后一语素义的情况在淮安方言中很常见,例如淮安方言中的“鼻子”不是普通话中表器官的“鼻子”,而是指“鼻涕”。
猪腰子/猪腰猪腰子:口语,指猪的肾。
猪腰即猪肋部以下胯部以上的部位。
窝子/窝窝子:指摊贩的固定摊位,或专属的老地盘。
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作者:黄立婷来源:《教师·下》2012年第12期摘要: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各有特点。
淮安方言是中国诸多方言中的一种,它隶属于北方语系的江淮方言,其语音、词汇和普通话有若干差别,语法和普通话差别不大,从略。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语音;词汇;比较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高名凯、石安石曾在他们编写的《语言学概论》一书中给“方言”下了个定义: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但它不是专指某种方言中不同于其他方言的特殊地方,而是包括与其他方言共同的地方[1]。
方言是语言之下最大的地方话单位,根据异同情况又可以在方言下面分出不同层次的小单位。
方言大致形成“方言—次方言—土语”三个层次。
本文将要提及的淮安方言是淮安地区人们所使用的。
淮安隶属江苏苏北地区,由此推论出此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话。
它在方言的三个等级中,处于“土话”这个级别。
所以,又可称之为“淮安土语”。
尽管使用淮安方言的人数不多,但作为一地区方言,它也有自己一整套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系统。
关于普通话,大家都比较熟悉。
概括地讲,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它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是为了促进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一种标准语。
我在日常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日益发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由于淮安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普通话又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两者在语法上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在语音和词汇上有所区别。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时常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发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异同并加以整理,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主要从词汇上加以分析和比较。
就淮安话而言,它与普通话的词汇的区别可分为以下几点:(1)词形异,词义同。
方言有亲切的长图情,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方言的艺术表现方言是全民族语言的地方变种,是汉语言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无形力量,也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独特方面。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弘扬方言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追逐和实现其复兴梦想的重要途径。
淮安方言作为江淮方言乃至中华方言的一个分支,是自古以来凝结维系淮安地区原居民精神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
淮安作为中华大地一座幅员曾经辽阔、历史悠久深远、文化内涵丰富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要复兴城市文化梦想,方言文化的弘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认识。
一、淮安方言历史悠久,是城市文化复兴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我市境内青莲岗、黄岗、城头村遗址出土文物都充分证明,淮安已有七千年以上的人文活动史。
语言早于文字,淮安方言比地方其它的人类文化实践不知要早多少年,堪称天荒地老、悠久深远,其与文字记载并行互证也已超过三千多年,如:淮安境内有一口语词叫“是三不是三”,意思是“一开始就、没怎么样就、不管怎么先”等,它和商周时期占卜仪式有关。
时每遇要事均先行筮卜仪式,均可做三次,有利即行,不利则止,《春秋·元命包》、《周礼》《曲礼》均有记载。
有“筮三卜三”之语,《曲礼》:龜为卜,筴为筮。
《尔雅·释诂》:卜,予也。
民间音讹出“是三不是三、事不过三”等语。
这个口语词的古老由此可见。
境内称蒲菜一为“蒲笋”,与《诗经》所说的“惟笋及蒲”的说法也非常接近。
形容因事心中忐忑的“惕惕怵cú怵”一词,也是淮安人枚乘在他的大赋名篇《七发》里首先使用渐而成为淮地常用口头语的;且这个词语除枚乘外,没有其他任何古代文人使用过,堪为淮人专用独享。
还有,淮人称植物的秸秆为“荄gài子、莞guàn-子”,也是两个极为古老的词汇,《尔雅•释草》:荄,根。
又说:莞,苻蘺。
《注》:楚谓之莞蒲。
《尔雅》一书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了,而口头词汇的出现则更要远远早于战国。
江淮方言的演变与发展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
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
”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
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
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
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
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
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
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
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2011年第2期总第104期No.2. 2011Sum 104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淮安方言语音浅析张牧如(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8)摘 要:淮安方言又称“淮语”,属于北方方言,在明朝时期,曾被定为官方用语,是宝贵的文化艺术。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员区域流动的不断加剧,淮安方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对淮安方言语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这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得以保存。
关键词:淮安方言;语音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1)02-0092-02收稿日期:2011-02-22作者简介:张牧如(1988-),女,江苏南京人,从事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一、 引言淮安方言又称“淮语”,属于北方方言,在明朝时期,曾被定为官方用语。
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如今以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淮安话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古今地域之差异。
广义的淮安话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清淮方言”,指以明清淮安府城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两地及其附近区域所使用的方言(江淮方言扬淮片两淮小片)。
近年来由于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狭义淮安方言也指淮安市城区(清河区)所使用的方言,而楚州区一带所用方言又被称为楚州方言。
二、 淮安方言语音的地区差异及分区在《淮安市志》方言章中,指出“淮安是江苏江淮官话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淮语’。
淮安方言指今淮安地区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
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
今使用口音以今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明朝时期,‘淮语’曾被定为官方用语。
”淮安方言区的分别区域包括: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楚州区、洪泽县高良涧、黄集、岔河、朱坝等镇和淮阴区王营、新渡,涟水保滩等部分乡镇,地域范围北起废黄河两岸,南到白马湖,西至二河,东到苏嘴--复兴--博里--流一沿线,人口200余万。
西游记中江苏淮安方言辨析西游记是司马迁所创作的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由于它在中国国家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它使用的江苏淮安方言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江苏淮安方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拥有独特的发音,也有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介绍《西游记》中使用的江苏淮安方言辨析。
首先,《西游记》中使用的江苏淮安方言的发音有一定的特点。
江苏淮安方言的发音特点在于它色彩鲜明,强调音节的准确性,同时重读和拼音较重要,音节的爆破性也比较明显。
另外,江苏淮安方言的发音比较融合,可以把它归纳为口齿结合语音特点。
例如,“yīng”是一个常见的音节,它是弱读,有着轻松的感觉。
在读音中,它是“ying”,可以让读者体验到明亮、活泼的发音。
其次,《西游记》中使用的江苏淮安方言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
江苏淮安方言的语法结构有着名词的复数形式,词语的变化形式以及句子的变化形式等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在江苏淮安方言中体现出来,使得它在《西游记》中更加有表现力。
例如,在江苏淮安方言中,一些名词会变化形式,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shàng”可以指“上升”,而“shǎng”则指“下降”。
最后,《西游记》中使用江苏淮安方言有着特殊的语义。
江苏淮安方言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bù”可以指“不要”,而“bú”则可以指“不”。
另外,江苏淮安方言的特殊语义还表现在它的定义很宽。
比如,“guàn”可以指“广场”,“官”,“管理”。
这些词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因此在《西游记》中可以用来更加精准地表达意思。
总之,《西游记》中使用的江苏淮安方言具有独特的发音,特殊的语法结构和多义性,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摘要:淮安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一部分,前人对淮安方言的语音虽有过较多研究,但并未对淮安区(原楚州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共同点与差异作详细的、具体的探讨。
本文将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对淮安区淮城镇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着重发现二者差异,探索淮安人学习普通话时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普及和推广普通话。
本文以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方言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角度,通过与普通话语音的对比,归纳总结淮安方言的语音特点。
其中主要包括淮安方言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以及音变特点。
对比主要通过表格这一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淮安方言;普通话;语音;对比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散,有的集体向远方迁移,有的和异族人接触,与当地土语混杂交融,汉语逐渐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地域方言既是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人自古就有“南北差异”这一概念(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南蛮”、“北侉”……),而江淮之间正是我国划分南北的重要标志。
经众多地理学者研究检验,最终发现“秦岭——淮河”不仅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还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淮安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地标之一。
一、淮安方言与普通话声母系统比较淮安话有18个声母(零声母+17个辅音声母),普通话有22个声母(零声母+21个辅音声母),二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这些相同与差异,依旧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备注:中间为例字,两边分别为它们的普通话发音和淮安方言发音。
为更加清楚、直观地展现异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例字声母,将用√显示;差异较大的,则直接用国际音标标出实际读音。
)bpmfdtn l lgkhxjgqkxh zcszh 纸、zjch床、c shsx r热、染肉、如l味、问、熬、月、安、温、王、要从上表的对比可以大致看出看出淮安方言既有与普通话的相同点,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分析总结如下:相同点:1.淮安方言与普通话共同拥有18个声母(零声母+17个辅音声母),分别为b、p、m、f、d、t、l、g、k、h、j、q、x、z、c、s、r、。
淮安方言集锦淮安是江苏江淮官话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淮语”。
淮安方言指今淮安地区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
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
今使用口音以今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
明朝时期,“淮语”曾被定为官方用语。
淮安话词汇大全:1. 形容词:胶干的,紧西的,清冷的,业燥燥的,西业的,酷含(咸)的,胶酸的,雪甜的, 沃苦的,西辣的,,聘香的,温臭的,水汲汲的,筋拽拽的,甜不掉掉的,含沾沾的,辣抽抽的,年机郭大的,秃国用用的,学细的,突人(烫人),刷刮,一当,性(厉害),渗人/活渗,斜丑(很难看),摁增(硬),谢拉拉的(血淋淋),人情呆呆的,正而八机的,花里版糟的,金屁琅琅的,琐嘴,得森,黑七妈乌的,利亮,革贱人子的,意歪,颜闹闹的,吉杠,没多大丁嘎子,散不拉咋的,咋呼咋呼的,唧咕唧咕的;2.动词拍(PAI,用脚踢),撂(扔掉),髓的了,(毛线散掉),惯(摔),倦(踢),涛(用拳头捣),优(甩动),火(兴奋),次刚(训斥),直刺(一直走),摆摆(放在水里涮),漆(吃),K(第二声,打的意思),喷当(往一起拥),搞(搅拌),呛起来(竖起来),腔(腌小菜),难(第四声,按住),拾当,获(用巴掌打),帐饭/床饭,妥尸(睡觉),国用(动单),KEN(第四声,拿) ;3.常用器具:帖测子(铁锹),足沟,茶吊子,把子(刷锅用的),溜列子,刚狼锅,小批椅子,接达欺,条素,袜子,孩子(鞋子);4.贬义词二衣子(变态),次子(白痴),挖头日脑的,椅风做骑,骑皮郭掉的,神气六国的,死不烂俺的,哇呜国机的,渗不拉机的,死头眯眼的,眉次目瞪,鬼大流吹的;5.常用语:一沃老,看格子(硬币),把拔(屎),汗踏子,上该(上街),看二层子,大汪,小究 / 峡子,磕堂,次所,国堵堵来气,给个/煤个/骑个,绝对;6.食品:扬沙玉(马铃薯),沙业(山药),大夹豁(韭菜盒子),坨子(肉圆),浑荡(混沌),提早(猪爪子),蒸芹菜(黄花菜),滑肉(全是肉);7. 动物:玛药(蚂蚁),曲线(蚯蚓),呕(二声,牛),麻qi'er(麻雀),老雏(老鼠),馅(象),言(羊),老ke'er(大母猪),席(蛇)。
家乡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位于京津冀地区西部,淮阴洼地上,地处几内亚热带潮湿--季风性气候,炎热多雨,夏季炎热,西北风偏多。
淮安既保留了中原古老的风俗文化,又吸纳周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人情文化,具有明确的区域性特征。
淮安的人们有着较好的礼仪教养,乡音腔也很独特,有“淮话”和“南淮话”之类的方言,淮安市多数民族都是以民族传统为主要生活方式,多个乡镇把乡风、乡韵、乡情融合到一起,形成整体的淮安特色风俗风情。
淮安人素来以勤俭持家著称,备饭、备粮、畜养重视,农家自己动手打造,尤其是以节约著称,勤劳智慧相结合,按时享受性价比较高的禀性。
淮安人口气脉很浓,和睦社会关系。
大家团结、和睦地共处,有共同追求幸福快乐的信念,多次代代相承,共同建设淮安,追随本乡特色文化发展。
性情开朗、独具特色、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淮安民众的友谊,营造出浓浓的乡愁、爱国之情,让每一位淮安人都充满了“自强、自引、励志”的精神,让爱古敬新、把百姓劳动成果报答淮安、以诚信维系交往凝聚爱心。
论淮安方言的特点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它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表征,是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安方言是中国诸多方言的一种,它隶属于北方语系的江淮方言,又称“淮语”。
在明朝,曾定为官方用语,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如今以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是国家治河、漕运、盐运、榷关重地,是运河沿岸的一大都市。
南北往来,多元文化交流形成淮安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此外,淮安地区地处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南北地域文化、民俗气候的交汇过渡地带,故其语言习俗呈现南北方交融的特点。
淮安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越方言交汇的结果,俗称南蛮北侉至淮安不蛮不侉,区别在于入声词汇的多少,卷舌的有无。
淮安方言主要特征有平卷舍不分,前后鼻音不分,“l”与“n”相混。
淮安方言声母的特点整体来说“l”与“n”相混,平卷舌不分。
淮安方言的声母为b、p、m、f、d、t、l、n、g、k、h、j、q、x、z、c、s、zh、ch、sh、r等。
具体特点:
一、古全浊声母在淮安方言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普通话一致。
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淮安方言里是不分的,淮安方言多用z、c、s来代替zh、ch、sh。
二、淮安话中“l”与“n”相混,但并不是简单的把“l”念成“n”,“n”念成“l”,而是一般洪音韵母发“l”,细音韵母发”n”。
淮安方言韵母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入声韵,入声收吼塞音韵尾。
一、淮安话有些单元音与普通话区别是很大的,如“直”发音tsy ,“热”发音ji,“夜”也发音ji,“福”发音fo等。
二、有些在普通话是鼻音韵母,而在淮安方言念单元音。
如“蛋”发音ty,“安”发音y,“晚发音wy”,“便”发音bi。
三、有一些在普通话中是复元音,在淮安方言读成单元音。
如“六”发音lo,“犹”发音u。
淮安方言也有些特色的方言,比如:“您”叫“诺格”,“今天”叫“该个”,“明天”叫“煤个”,“昨天”叫“骑个”,“好”叫“不丑”等。
淮安方言语音发展趋势,我个人认为淮安市受海泗方言(东北起连云港,西南到泗阳一带的北部江淮方言)的冲击最大,清江浦方言受淮阴区,涟水方言影响最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淮安方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变化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向普通话靠近。
淮安方言淮安方言概述淮安话即江苏省淮安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地点之一。
淮安话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古今地域之差异。
广义的淮安话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清淮方言”,指以明清淮安府城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两地及其附近区域所使用的方言(江淮方言扬淮片两淮小片)。
狭义的淮安方言因为淮安政区调整和地名更替而指代不同,一般而言(尤其是2001
年淮阴淮安地名调整前),狭义淮安方言特指原县级淮安市、也即古山阳县今楚州区所使用的方言;近年来由于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狭义淮安方言也指淮安市城区(清河区)所使用的方言,而楚州区一带所用方言又被称为楚州方言。
以淮安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淮剧、淮书等。
这些曲艺部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方言
广义的淮安方言区今日除了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和楚州区外,还包括邻近的洪泽县高良涧、黄集、岔河、朱坝等镇和淮阴区王营、新渡,涟水保滩等部分乡镇,地域范围北起废黄河两岸,南到白马湖,西至二河,东到苏嘴--复兴--博里--流均一线,人口200余万。
声母特点(1)古全浊声母在淮安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
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淮安话里是不分的,淮安话用z,c,s来代替zh,ch,sh,。
淮安方言的声母归类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2)古见系的开口二等字,多有声母不颚化(开口呼)、颚化(齐齿呼)两读。
文读念j,q,x,白读念g,k,h。
(3)影母和疑母混同,皆读为零声母。
与普通话一致。
这里从略。
(4)淮安话中…l‟与…n‟相混,但并不是简单的把“l”念成“n”,“n”发成“l”,而是一般洪音韵母前发“l”,细音韵母前发“n”。
(5)淮安方言不区分尖音与团音。
韵母特点
淮安方言的韵母与普通话大致是相对应的,普通话中的双元音,淮安话里往往读成单元音韵母。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和普通话不同的情况。
(1)古咸山摄三分为桓欢、寒山、先天韵。
如官与关,山与扇,在淮安话里读音是不同的,而这些读音在普通话里相同。
(官读如guon与关不同,扇读如xian与线同音,然读如yan与严同音)(2)普通话的前、后鼻音韵尾,在淮安话中没有区别。
淮安话的en与eng,in与ing是不分的。
(3)普通话有些字读e,淮安话里读uo。
如:河(读如
huo)、课(读如kuo)。
入声与调值淮安话作为江淮方言与北方官话的最大区别在于保留了古入声,入声有明显的喉塞音,因此淮安话有5个声调,单字调值如下:阴平中降调:42(例字:妈);阳平中升调:24(例字:麻);上升低平调或低降调:21/11(马);去声高平调:44/55(骂);入声短促:4/5(抹)。
淮安方言有声母18个,韵母46~48个(洪泽高良涧为48个,楚州区、清浦区为47个,清河区一带为46个),入声韵12~13个。
学校教育
xiá子【小jiú,小孩】(孩子)
hái子(鞋子)
wǔ们(我们)
回gā(回家)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了,希望采纳!
斑驳的夜0295 2014-08-07
淮安市是由原来的淮阴市和淮安县,淮阴县(王营县)等几个县合并改叫淮安市的.淮安话和北京话的声母基本一样,就是翘舌音都不用翘,有些韵母后鼻音都发前鼻音,如北京的京,就不用后鼻音G."声""生"都不用后鼻音.
老淮阴人和老淮安人说"我"字土话说"嗯",第三声.淮阴县人说"我"字是叫"卯". "爱"字发音时,不要把声母"啊"的音发出来就行了.
"你"字如果是真正的淮阴人发音基本一样,如果是楚州人(老淮安人)就不说"你",而是说"咯咯",拼音:lo ge
不过社会已经进步了,时下年轻人也说"你"了.
那边人对北京话还是很青睐的,不必硬要学淮阴话,如果学不像,将是很好笑的,权当是开个玩笑吧!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