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望诊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122
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中医诊断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听诊和触诊等手段,借助中医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听诊和切诊四种方法。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病机。
其中,望舌尤为重要,中医认为舌诊可以直观地反映脏腑的状况。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分布位置等变化,可以揭示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例如,舌质红、苔黄腻者可疑湿热内蕴、胃湿等疾病;舌质苍白、苔白者可疑气血不足、阳虚等疾病。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问诊和切诊提供依据。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了解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患者主诉口渴多饮、小便频繁,医生可能会判断其为“热证”;患者主诉四肢乏力、面色苍白,医生可能会判断其为“气血不足”。
问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部分,需要医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和分析患者的情况。
三、听诊:听诊是指医生用耳朵听取患者的声音,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患者在发声时会产生一些特定的声音,通过听取这些声音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听诊一般用于诊断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肺炎、心悸等。
在听诊时,医生通常会注意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心音等方面的变化,并结合其他的诊断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肺炎患者出现肺炎湿热壅盛时,可能在听诊时听到湿热壅盛所带来的湿音。
四、切诊: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强调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通过触摸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状况等。
例如,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者可疑气血瘀滞;舌苔厚腻、脉弦滑者可疑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
这四种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为中医准确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舌象等方面来获取病情信息。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也就是精神状态。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患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也很重要。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可能是血虚;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或有湿邪;面色发青,多与寒证、痛证、血瘀有关;面色发黑,往往提示肾虚或有水饮内停。
再者,观察患者的形体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形体肥胖者,多属痰湿体质,易患中风、消渴等病;形体消瘦者,多为阴虚体质,易患肺痨等病。
此外,舌象的观察在中医望诊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比如,舌红少苔多为阴虚;舌淡胖大,多为阳虚水湿内停;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多为气虚;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为实热;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则是通过闻患者身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湿热或热毒。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怕冷发热多为外感病;但寒不热,多为虚寒证;但热不寒,又分为壮热、潮热、低热等不同情况,分别提示不同的病证。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象、指甲等,以判断病情和体
质。
2.闻诊: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
呼出的气味,以了解病情。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了解病情和病因。
4.切诊:通过把脉、触摸患者的肌肤等,以了解病情和体质。
此外,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还包括脉诊、腹诊等,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证候有不同的诊断标准,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获取相关的病情信息。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1. 外貌观察:外貌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等。
2.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黄色的舌苔可能表示热病,白色的舌苔可能表示寒病。
3. 舌质:舌质是指舌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观察舌的形态、颜色、光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红可能表示热病,舌淡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4. 脉象:脉象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感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病情。
例如,浮脉可能表示表面的病变,沉脉可能表示内脏的病变。
5. 症候:中医望诊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病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症候。
症候是指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和,对应着特定的中医疾病诊断。
例如,面色苍白、舌淡白、脉虚弱可能表示气虚血虚
的症候。
总之,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判断病因、辨别病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得神有神精充神旺正常人病情较轻失神无神精亏神衰久病重病少神神气不足虚证或恢复期得神、少神、失神鉴别望神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得神清楚清晰明亮,灵活荣润灵活平稳不削少神不振懒言乏神少华迟缓少气松软失神不清混乱呆滞无华迟钝微弱瘦削假神(无神)——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意义:提示脏腑精气耗竭,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神志——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神识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精神烦躁不安目—-目无光彩——目光转亮——浮光外露,目睛直视面——晦暗无华-—泛红——两颧如红妆形——身体沉重难移-—想起床活动——不能自己转动饮食-—无食欲—-欲进饮食神乱分证表现意义脏躁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虚证,心胆气虚,心神失养狂证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阳证,痰火扰心癫病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阴证,痰浊蒙蔽心神痫病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肝风挟痰上逆细目二望面色常色与病色常色——健康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晦暗、暴露五色——赤色——热证/戴阳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潮红者——虚热证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戴阳证五色--白色—-虚证(血、气、阳)、寒证、失血证淡白无华-—血虚/失血(白光)白者—-阳虚(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亡阳证/实寒证/大失血五色——黄色——虚证、湿证淡黄,枯槁无华-—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黄胖——湿邪内阻面目一身俱黄-—黄疸鲜明如橘—-阳黄——湿热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五色-—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淡青/青黑—-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五色-—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确定疾病部位预测疾病轻重与转归《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灵枢·五色》分候法前额-—庭(颜)—-首面眉间—-阙——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鼻柱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鼻端、准头、面王)——脾鼻翼——方上——胃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颧骨下-—中央--大肠颊-—挟大肠——肾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细目三望形态一、形体——强弱胖瘦体强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肥人湿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二、姿态异常病人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动风预兆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战汗。
名词解释望诊的意思
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又称为望闻问切四诊法之一。
它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人体内在病理变化的方法。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精神状态、体态、舌苔、舌体、脉象等,以获取身体状况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病程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在望诊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异常情况,如苍黄、青紫、红赤等。
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目光,包括目神的清涩、神采是否有衰退等,以辅助诊断病情。
除了面色和目光,舌苔和舌体也是望诊时非常重要的观察对象。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厚薄、起伏等情况,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以及病变程度。
而舌体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则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平衡
情况等,进一步提供诊断依据。
此外,望诊中还包括对患者的体态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医生会注意患者的体型、身材是否消瘦或肥胖,有无异常的肢体姿势等。
同时,医生也会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如神情是否萎靡、是否有抑郁或兴奋等表现,这些都可能与患者的疾病有关。
最后,在望诊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更多信息。
脉搏的触感、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气血运行状况及病理变化等。
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将其与中医经典的脉象变化进行比对,以辅助诊断疾病。
综上所述,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舌苔、舌体、体态、精神状态以及脉象等,以获取丰富的病情信息,协助医生诊
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二章 望 诊〔概说〕1.何谓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望神(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神色形态 脏腑功能 活动(三)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迟纯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5.神乱:临床表现:(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望,即望诊,是通过对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目态等进行观察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医生可以从患者的面色和目态中了解到患者的气血情况、精神状态以及有无妊娠、中风等病症,从而做出初步的诊断。
此外,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象,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以及舌体的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进一步确定病情。
闻,即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脉搏等声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判断气滞、痰饮等病因,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判断声音哑息、发音困难等疾病,通过听取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脉象情况,包括脉搏的快慢、强弱、有无病理性等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身体的脏腑功能和病变程度,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问,即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和询问来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确定病情和病因的一种方法。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主诉、如何发病、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排便和排尿情况等,通过患者的回答来了解病情和病因。
此外,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情绪状态等,以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全面情况,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切,即切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和舌象进行触诊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掌握脉搏的弦紧、浮沉、滑涩等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
通过对患者舌象的触诊,可以了解舌苔的湿燥、光滑粗糙、舌体的湿润干燥等情况,进一步确定病情和病因。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对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目态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听取患者的声音和脉搏,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以及触诊患者的脉搏和舌象,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