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从属性与独立性统一说之提倡
- 格式:pdf
- 大小:422.68 KB
- 文档页数:5
共犯从属性原理
共犯从属性理论是德、日等大陆法系刑法学共犯论的基本原理,探讨狭义共犯的成立(或可罚性)是否从属于正犯的实行,以及从属之正犯应具备何种条件。
共犯从属性理论包括实行从属性和要素从属性两方面内容,实行从属性说和限制从属性说应予提倡。
共犯从属性理论可以贯彻与应用到共犯的成立条件及其他相关的一系列共犯具体问题中,比如共犯未遂的可罚性、加功于符合构成要件但阻却违法之正犯行为的可罚性、加功于无责任能力正犯行为的可罚性、加功于不可罚事后行为的可罚性、加功于无故意正犯行为的可罚性、未遂教唆的可罚性、间接或连锁共犯的可罚性、共犯与身份之情形的认定、共犯发生认识错误的认定,等等。
共犯从属性立场的坚实贯彻,有利于一些疑难、争议问题的妥当解决。
共犯具有实行从属性,且其犯罪性和可罚性低于正犯,预备犯又极其例外地被处罚且处罚很轻,因此预备共犯不罚。
自杀行为缺乏法益保护对象,不违法。
根据共犯的限制从属性原理,参与自杀不成立犯罪。
参与自杀的性质不同于以教唆、欺骗方式的杀人间接正犯,也不同于受嘱托杀人。
教唆之罪与正犯实行之罪不同,但具有实质重合性的,正犯“实行过限”时,教唆犯和正犯罪名不一致,教唆犯因责任主义仅成立教唆之罪名;正犯“实行不足”时,一般来说教唆犯和正犯罪名一致,因为教唆犯从属于正犯的客观不法,个别情况下由于刑法特别规定(比如
结果加重犯)以及罪名之间性质的特殊性,教唆犯可成立教唆之重罪,正犯仅成立实行之轻罪。
干货福利| 法硕刑法与法考刑法观点差异总结法硕、法考刑法观点差异参加过司考的小可爱们在备战法硕时,对于刑法上的一些观点可能有些迷茫,为什么法硕讲的和司考时讲得不一样呢?其实法硕刑法和司考刑法是差异比较大的一个学科,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区分。
凯程法硕小姐姐将其总结整理为24条,大家不妨先收着~差异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不同◆法硕中两人都必须达到法定年龄、有责任能力,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才成立共同犯罪◆法考中不要求两人都达到法定年龄、有责任能力,只要共同实施了客观上的违法行为就成立共同犯罪。
例如:16岁的甲为15岁的乙盗窃望风,法硕认为由于乙未到达盗窃罪的责任年龄,甲、乙不成立共犯;法考认为两人成立共犯,只不过主犯乙未到年龄,无罪;帮助犯、从犯甲则成立盗窃罪,甲要对乙盗窃的结果负责。
差异2共同犯罪中◆法考采“共犯从属性”说,即教唆犯、帮助犯成立的前提是实行犯实施了犯罪行为,如果实行犯未实施犯罪,教唆、帮助行为不成立犯罪;◆法硕采“共犯独立性”说,即教唆犯、帮助犯可以独立存在,不要求实行犯实施犯罪。
例如:甲教唆乙杀人,乙并未杀人,按法硕观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未遂,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考中由于乙没有实施杀人行为,甲也不成立犯罪,甲、乙均无罪。
差异3如果教唆他人犯罪,他人却早有犯该罪的故意◆法考中教唆者应按心理的帮助犯论处;◆法硕中教唆者应按所教唆的犯罪的未遂论。
例如:甲教唆乙杀死丙,乙早有杀丙故意,从而杀死丙,法硕中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法考中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心理帮助犯。
差异4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不同◆法考大致采取“结果说”即当出现行为人希望放任、行为性质所决定的法定构成要件实害结果为犯罪既遂;◆法硕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即当行为人完整实现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时为既遂。
,并根据犯罪构成的既遂形态将犯罪分为:行为犯、危险犯、结果犯。
差异5关于危险犯◆法硕中的危险犯是就犯罪的既遂标准而言的,当行为产生了造成危害结果的现实危险时为既遂的犯罪。
考研知识点整理经验:法硕、法考刑法观点差异总结参加过司考的小可爱们在备战法硕时,对于刑法上的一些观点可能有些迷茫,为什么法硕讲的和司考时讲得不一样呢?其实法硕刑法和司考刑法是差异比较大的一个学科,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区分。
凯程法硕小姐姐将其总结整理为24条,大家不妨先收着~差异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不同◆法硕中两人都必须达到法定年龄、有责任能力,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才成立共同犯罪◆法考中不要求两人都达到法定年龄、有责任能力,只要共同实施了客观上的违法行为就成立共同犯罪。
例如:16岁的甲为15岁的乙盗窃望风,法硕认为由于乙未到达盗窃罪的责任年龄,甲、乙不成立共犯;法考认为两人成立共犯,只不过主犯乙未到年龄,无罪;帮助犯、从犯甲则成立盗窃罪,甲要对乙盗窃的结果负责。
差异2共同犯罪中◆法考采“共犯从属性”说,即教唆犯、帮助犯成立的前提是实行犯实施了犯罪行为,如果实行犯未实施犯罪,教唆、帮助行为不成立犯罪;◆法硕采“共犯独立性”说,即教唆犯、帮助犯可以独立存在,不要求实行犯实施犯罪。
例如:甲教唆乙杀人,乙并未杀人,按法硕观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未遂,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考中由于乙没有实施杀人行为,甲也不成立犯罪,甲、乙均无罪。
差异3如果教唆他人犯罪,他人却早有犯该罪的故意◆法考中教唆者应按心理的帮助犯论处;◆法硕中教唆者应按所教唆的犯罪的未遂论。
例如:甲教唆乙杀死丙,乙早有杀丙故意,从而杀死丙,法硕中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法考中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心理帮助犯。
差异4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不同◆法考大致采取“结果说”即当出现行为人希望放任、行为性质所决定的法定构成要件实害结果为犯罪既遂;◆法硕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即当行为人完整实现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时为既遂。
,并根据犯罪构成的既遂形态将犯罪分为:行为犯、危险犯、结果犯。
差异5关于危险犯◆法硕中的危险犯是就犯罪的既遂标准而言的,当行为产生了造成危害结果的现实危险时为既遂的犯罪。
关键词: 教唆犯从属性说独立性说二重性说内容提要: 教唆犯性质之理论众说纷纭,主要有从属性说、独立性说、二重性说等观点。
反观这些学说的合理性与存在基础,从属性说更为合理,它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与理论支撑,符合罪刑法定的精神与保障人权的需要。
一、教唆犯性质之学说分野教唆犯作为一种犯罪现象古而有之,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教唆犯罪现象的不断增多,对教唆犯的定罪量刑才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相应地,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各种学说应运而生,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教唆犯从属性说共犯从属性说的理论基础是刑法客观主义。
刑法客观主义认为:“犯罪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如果没有客观的行为便没有犯罪;不以行为而以行为人的主观恶意为处罚根据,会混淆法与伦理的关系。
”【1】刑法客观主义注重行为,因此,又称行为主义。
基于客观主义立场的共犯从属性说的基本理由是:(1)共犯的处罚根据与正犯的处罚根据是相同的,既然正犯的处罚根据在于行为人引起了发生结果的具体危险,那么在被教唆者、被帮助者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时,帮助行为和教唆行为本身还不具有发生结果的具体危险,因此不具有可罚性,不能作为未遂犯加以处罚。
(2)从立法政策的角度考虑,共犯独立性说过于扩大了处罚的范围,使刑罚权不合理的扩张,不利于对人权的保障;在被教唆者、被帮助者没有实施威胁、破坏法益的行为时,即使不处罚教唆者与帮助者,也可以确保人们的平稳生活和社会利益。
(3)共犯独立性说将教唆行为、帮助行为解释为实行行为,不符合人们的一般观念,也不符合有关行为的理论。
(4)未遂以着手实行为前提,所以教唆、帮助的未遂不得独立适用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只有当被教唆者、被帮助者着手实行犯罪以后,才可能对教唆者、帮助者适用未遂的处罚规定。
(5)从刑法分则的条文来看,没有关于教唆犯、帮助犯的处罚规定,所以只有当实行犯着手实行了犯罪时,才能使用共犯的规定,对教唆犯、帮助犯以未遂进行处罚。
【2】刑法客观主义是在反对封建刑法的干涉性、恣意性、身份性和残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保障人权、促进法治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一、问题切入案例一:X教唆Y去杀Z,同时又教唆并不知情的Z利用正当防卫杀死Y,于是,Z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果真杀死了Y.本案中Z具有防卫的意思,X并不具有防卫的意思,Z构成正当防卫。
[1]问:X的行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还是间接正犯?案例二:甲发现乙意欲杀丙,且正持刀扑向丙,为保护丙的生命安全,甲教唆丙杀乙,但丙在并无防卫意思的情况下(正好也要去杀乙)杀死了乙,丙构成偶然防卫。
[2]问:对于甲、丙的行为各自在刑法上应如何评价?案例三:甲被乙于某晚在某乡间小路上抢劫,十分气愤,于是怂恿人高马大的朋友丙也从这条小道通过,并告诉丙这段时间社会治安不大好,建议丙夜间行走时带上一把刀防身。
果如所料,丙在夜晚通过这条小道时遭遇乙抢劫,结果乙被丙正当防卫杀死。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或者间接正犯?案例四:十六岁的少年甲(初三学生)教唆十五岁的少年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乙盗窃。
乙利用自己精湛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侵入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得人民币一千万元。
问:甲的行为是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还是间接正犯?案例五:十五岁的少年甲邀约十六岁的少年乙为其盗窃望风。
问:乙的行为是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还是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案例六:甲教唆乙自杀,问: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案例七:甲教唆本犯乙(实施了盗窃行为的人)就自己的刑事案件作虚假供述(该案情也同时涉及其他同案人),问:甲是否构成伪证罪的教唆犯,或者妨害作证罪的正犯?上述问题的回答与我们在共犯的要素从属性程度的问题上是坚持极端从属性说、限制从属性说、最小从属性说还是一般违法从属性说的立场有关。
德、日在共犯的本质问题上素来有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学派立场之争,现在共犯从属性说无疑属于通说。
日本学者将共犯从属性的内容归结为实行的从属性、要素的从属性与罪名的从属性。
关于要素的从属性,自从德国学者M.E.迈耶提出可能存在夸张从属形式、极端从属形式、限制从属形式、最小从属形式的分类以来,四分法一直得到德、日多数学者的赞成。
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性说”——“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性说”2013-10-05 09:15:45 来源:法律考试⽹评论:0点击:552认为,教唆犯、帮助犯的成⽴,不以正犯成⽴为前提。
其效果是:其⼀,教唆、帮助未遂的,也可罚;其⼆,“共犯独⽴说”认为被教唆者、被帮助者实⾏了该当构成要件的危害⾏为,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成⽴正犯的,对于教唆者、帮助者也可按共犯(教唆犯、帮助犯)处罚。
认为,教唆犯、帮助犯等其他共犯的成⽴,以正犯成⽴为前提。
其效果是:其⼀,教唆、帮助未遂的,即被“共犯从属性说”认为教唆者、被帮助者没有实⾏犯罪的(正犯不成⽴),则教唆、帮助者独⾃不成⽴共犯,不具有可罚性;其⼆,教唆、帮助他⼈犯罪,被教唆者、被帮助者实施了该当构成要件的危害⾏为,但由于某种原因不构成犯罪、不能成⽴正犯的(如未达刑事责任年龄),则教唆、帮助者不成⽴共犯,但仍具有可罚性,作为间接正犯处理。
2014司考刑法——共犯(狭义的共犯)从属性2014-05-28 08:58:36 来源:法律考试⽹评论:0点击:432 1、实⾏从属性 狭义共犯(教唆犯、帮助犯)在刑法分则中并没有被明⽂禁⽌,其刑事责任依赖于实⾏犯,所以,⽆实⾏犯,⽆共犯。
2、要素从属性 狭义共犯(教唆犯、帮助犯)是经由诱发他⼈犯罪或者推促他⼈犯罪⽽成为刑法处罚的⾏为,其刑事责任依赖于(从属于)⼀个主⾏为。
即共犯的成⽴是以主⾏为存在、并满⾜⼀定构成要件为前提的。
但是主⾏为达到何种程度,即具备犯罪构成中的何种要件,才可以成为共犯成⽴的前提,有三种不同的标准:(注:⿊⾊代表主⾏为具备的要件。
) 例:甲(15周岁)求⼄(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同意。
某夜,甲抢夺被害⼈的⼿提包(内有1万元现⾦),将包扔给⼄,然后吸引被害⼈跑开。
⼄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离去。
关于本案,下列哪⼀选项是错误的?(2012年第9题,单选) 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B.甲与⼄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C.⼄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D.⼄成⽴抢夺罪的中⽌犯 3、罪名从属性 (1)正犯的故意超出了狭义共犯的故意:罪名可以不同。
开场白:共同犯罪是犯罪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一种未完成形态,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还包括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我国刑法第24 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共犯中止,对于共犯中止,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是一种空白状态,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有比较大的争议。
一、单个人犯罪的中止条件(简单的介绍,重点是介绍共同犯罪的中止的学说)1、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的过程中”,可以使预备阶段,可以是实行阶段,也可以是实行后(法定既遂之前)阶段(比如投毒)。
注意:不管发生在那个阶段,必须没有形成其他任何停止形态。
案例一: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甲实施暴力,见甲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于是将甲送往医院,甲经治疗后鉴定为重伤。
(故意杀人的中止犯)案例二:丙基于杀人的故意对仇人丁猛砍20刀离开,30分钟后,丙为了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丁还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于是心存悔悟,立即将丁送往医院治疗,丁经治疗后鉴定为重伤。
(故意杀人的未遂)二、共犯中止的类型三、部分共犯中止的认定之前我们接触到的理论是:部分共犯人想要成立中止犯,必须在自动放弃犯罪的基础上,有效的阻止其他共犯人的实行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若果部分共犯人成立中止犯,则该部分共犯人的中止行为对于其他共犯人属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其他人则以未遂犯或预备犯论处。
共犯中各个行为人之间,基于他们犯罪意图的互相联络,犯罪行为的相互配合,使得他们己经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相互分工、彼此配合的统一整体,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处于这个整体行为的有机统一体中并与这个统一体的犯罪结果具有因果关系,所以,这种个体行为与整体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得在对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标准认定上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对于共犯的中止的认定,其时间性,自动性,客观性与单个人犯罪并无太大出入,但在有效性的认定上却很复杂。
共犯的基本观念一、共犯的概念与种类所谓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现犯罪,这是最广义的共犯概念。
二人以上故意共同实现犯罪的,可谓中间意义的共犯。
狭义的共犯,是指相对于正犯(共同正犯)的教唆犯与帮助犯。
最广义的共犯,可以分为任意的共犯与必要的共犯。
所谓任意的共犯,是指在法律上预定为单独犯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情况。
例如,刑法规定盗窃罪时,所预想的是一人盗窃,当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盗窃行为时,则是任意的共犯。
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共犯处罚原则,便是就任意的共犯而言。
德国、日本刑法将任意的共犯又分为共同正犯、教唆犯与帮助犯三种形态。
【这是德国、日本刑法理论的观点。
其实,“共犯”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就犯罪形态而言;二是就共同犯罪人而言。
德国、日本刑法理论认为任意的共犯是最广义共犯的一种,同时又认为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是任意的共犯的三种形态。
笔者仍然按照德国、日本刑法理论的观点进行论述。
】共同正犯、教唆犯与帮助犯一起被称为广义的共犯,其中的教唆犯与帮助犯则被称为狭义的共犯。
由此可见,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的分类主要是对共犯形态的分类,不只是对共犯人的分类(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共犯人的分类)。
所谓必要的共犯,是指刑法分则或者其他刑罚法规所规定的,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犯罪。
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共犯,不包括这种必要的共犯。
一般认为,必要的共犯包括对向犯与多众犯。
对向犯(对立的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行为相互以存在对方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如重婚罪、贿赂罪。
【一种观点认为,单纯以作为对象的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犯罪,不是对向犯。
】窝藏罪不是对向犯,因为窝藏罪的成立不以被窝藏的犯人实施对应的行为为前提。
刑法所规定的对向犯,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双方的罪名与法定刑相同(如重婚罪);二是双方的罪名与法定刑都不同(如贿赂罪的行贿与受贿);三是只处罚一方的行为(片面的对向犯,如贩卖淫秽物品一般只处罚卖者一方,不处罚买者一方)。
【虽然这种情况不是共犯,称为对向“犯”并不合适,但由于这种犯罪也要以对方的行为为要件,故刑法理论仍然称为对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