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农业大市,怀化如何立足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对于中西部山区特别是后发展山区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一、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规划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扶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竹木林纸、医药、果蔬茶、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
2009年,全市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69亿元、增加值86.62亿元,均比上年增长8.1%。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19.6:32.1:48.3优化为15.5:40.1:44.4,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8.9%,高于全省水平4.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4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较2005年翻了近一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5年间分别提高9.8和1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基地面积502万亩,发放劳动报酬达4.6亿元,人均工资10227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60多万户。
(一)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们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市粮油、果蔬茶、畜禽、竹木、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带初具雏形,鸡蛋枣、湘蕾金银花、木洞杨梅、紫秋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余亿元。
(二)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
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1. 提高农业科研投入,优先支持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3.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1.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2. 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链条效应,提高农业产值。
3.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
2. 培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3. 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旱涝能力。
2. 完善农业交通网络,提高农业物流效率。
3.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
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1.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农业资源。
2. 加强农业对外投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
3. 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七、增加农民收入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八、强化农业政策支持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
2. 优化农业信贷政策,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落实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九、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河南农业2023年第22期型升级滑县大力推广花生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实施减药、减肥、提质、增效;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高效低毒病虫害防治药剂,并应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和黏虫板对花生虫害进行诱杀防控,应用面积达0.67万hm 2。
滑县制定了适于本土的《滑县花生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花生生产水平(五)开展多样化技术服务,提升新技术普及率在指导花生生产的过程中,滑县技术人员下乡调查全县花生的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印制了《滑县花生高产栽培实用技术指南挂图》《滑县花生生产技术要点》,发放花生生产技术明白纸,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优选品种、增穴减粒、科学化控、平衡施肥、减药减肥、病虫害综合防控、适时收获、安全储藏等措施。
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偃师区可借鉴温县“地展会”做法,结合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划拨一定规模农田集中进行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
偃师区通过举办小麦种子观摩会和产业博览会等方式,宣传推介小麦新品种,扩大小麦良种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四)培育小麦种业龙头企业偃师区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对外引进或重组本区种业企业,建立偃师区种业集团公司,带动全区小麦种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责任编辑 于海)CHANYE ZHENXING产业振兴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花生生长关键时期,技术人员采取田间指导、项目区集中培训、电话咨询等多种灵活方式对全县花生生产开展技术服务,并录制田间管理技术视频在电视台反复播放,使优质花生生产关键技术措施入户到田。
二、存在问题(一)花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2018年,滑县花生种植面积2.58万hm种植面积2.50万hm2,2020年种植面积2.492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监管和拨付;花生种植优势区所在的CHANYE ZHENXING产业振兴。
宜阳县花椒产业发展的主要存在问题及建议作者:王爱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1期王爱香宜阳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高标准优质花椒基地、优质花椒苗木繁育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示范、加工、物流、电子商务等项目建设,打造“品种多样、安全优质、规模宏大、资源聚集、生态高效”的花椒产业名片,打造花椒产业发展的典范,使其成为能真正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
一、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宜阳县栽植花椒历史悠久,全县16个乡镇均有零星种植,长期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均未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从2016年扶贫攻坚开始,县政府将花椒种植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近两年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8年底,宜阳县全县花椒种植面积10万余亩,其中县城东部香鹿山镇13个村种植面积约2.5万亩;西部、南部韩城镇、柳泉镇、张坞镇、高村、盐镇、锦屏等乡镇种植面积约7.5万亩。
其他乡镇也有种植,但以零星种植,种植规模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自然条件较差宜阳县花椒种植的地区,80%以上的区域位于南北二山丘陵区,土壤地力情况较差,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尤其是干旱,该区素有“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对花椒的栽植成活,后期的产量的形成影响较大。
加之部分地区交通条件差,运输困难。
2、椒农科技素质较低由于广大花椒种植户的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年轻劳动力的大量进城务工,致使在家的人员大部分是老、幼、妇、文盲,因此,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应用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落后固化,使各项先进技术不能落实到位,花椒管理粗放,致使花椒产量品种较低较差。
3、产业链条较短目前,宜阳县的花椒产业大部分仅限于花椒的种植,以出售花椒为主,花椒加工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极差,使花椒产业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
4、品种杂乱宜阳县栽植花椒历史悠久,现存的花椒既有前些年种植的本地农家种和野生品种,又有近些年引进的陕西和四川的品种,这样的状况,使花椒的种植技术,收获季节、后期加工差异较大,为统一的管理和加工造成了诸多不便,效益相差也大。
| 2024年第44卷第2期 总第307期 | 1032.4 接地检查出于配料精度和安全因素的考虑,建议定期检查传感器的接地状态。
在配料过程中,可靠的接地不会让物料颗粒与金属秤体因相对运动而产生的静电发生累积,防止静电释放时影响配料精度或造成安全事故。
2.5 清洁保持配料秤接线盒以及重传感器的清洁,确保粉尘不会堆积在传感器和接线盒中,避免影响整体测量精度。
2.6 检查紧固螺栓定期检查配料秤传感器的底座或吊杆是否安装牢固,检查称重滚子旋转是否灵活。
确保配料秤的秤体处于“浮动”状态。
3 小结配料系统中的配料秤是精密设备,配料秤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饲料质量。
合理科学地配置、使用和维护配料称,是配料系统稳定准确工作的关键。
赵生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民勤县着力将畜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肉羊产业优惠政策,如“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2]。
2023年底,民勤县有肉羊产业园区1个(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共批准10个肉羊产业园区),规模化羊场601个,规模饲养户1 740户,肉羊存栏量80万只,出栏量240万只,形成了以规模化羊场为主导,农户繁育为补充的肉羊产业发展体系[2]。
2008年民勤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县区;2009年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养羊大县;2013年获得“中国肉羊之乡”的称号;2019年注册了“苏武沙羊”商标,并举办了首届“苏武沙羊节”,建成了苏武沙羊美食街,打造了民勤县羊肉特色饮食和苏武文化宣传的窗口,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称号,民勤县肉羊入选“甘味”农产品“好中优”产品目录。
1 肉羊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1.1 发挥惠农政策优势国家各项扶持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在民勤县得中图分类号:S81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2-0103-03摘 要:一系列扶持发展肉羊产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使民勤县肉羊产业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对民勤县肉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了肉羊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村⼀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基层“⼀村⼀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村⼀品”⽰范村镇的建设势态良好,乡村特⾊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整体上来看,“⼀村⼀品”⽰范村镇通过激发⾃⾝农业资源优势和⾃然⽣态优势,⾛⼈⽆我有、⼈有我优、⼈优我特的发展路径,推进了整村开发和连⽚带动,成为乡⼟特⾊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但是,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发展不平衡、差异化等原因,仍存在⼀些困难和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产业化层次较低,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我国已有的“⼀村⼀品”⽰范村镇在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些成效,形成了专业化的乡镇、村,但从实际来看,距离“⼀村⼀品”特⾊产业的预期还有较⼤差距,⽐如发展规模、区域集中程度等⽅⾯,都尚未达到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和要求。
第⼀,在促进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研发、产业培育、特⾊产品推⼴合作、特⾊农户⽣产、特⾊产品加⼯、⽣产和销售等⽅⾯并未形成有效闭环。
⽐如,部分村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仅停留在表⾯,在创新研发上没有优势;在⽣产经营⽅⾯,⼟地流转存在困难,种养殖难以形成规模化格局。
第⼆,缺乏强有⼒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转化增值⼒差。
当地培育的龙头企业带动能⼒不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和效果,没有形成企业农户为体系的联合和订单农业,农业经济效益低,⼜因为深加⼯较少,导致农业产业化⽔平低,⽆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品牌影响⼒弱,特⾊产品竞争⽆优势“⼀村⼀品”的实质就是通过开发出当地特⾊产品,从⽽带动⼀系列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品牌就是检验“⼀村⼀品”发展成效的标准之⼀。
⽬前,我国⼤多数“⼀村⼀品”⽰范村镇拥有注册商标或产品认证,然⽽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相对较弱,⽆法形成品牌效应;且⼤多数运营主体的资⾦、能⼒等有限,对品牌建设的整体运转能⼒不强,缺乏整体规划,也制约着“⼀村⼀品”产品的营销。
以武汉市蔡甸区莲藕为例,“蔡甸莲藕”在本地市场颇负盛名,部分产品也远销海外,然⽽,在品牌建设上⼒度尚显不⾜。
乡村振兴背景下郑州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建议陈义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摘 要:农村三产融合在整个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融合加速农村产业重组,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对郑州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地调研发现,郑州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发展模式有着多样化特点,但相较于三产融合较为成熟的地区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建议,进一步促进三产融合的发展。
关键词:郑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3)10-0056-03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之一,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农业提质、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15—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反复指出要推进和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三产融合。
国家一系列战略与政策表明,农村三产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推进工作。
所谓农村三产融合,即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三产融合水平在河南省居于前列,但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三产融合水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为了更好地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政策优势和环境,提升郑州市三产融合水平,现对郑州市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建议。
1 郑州市农村三产融合现状截至2022年底,郑州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0家,经工商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 810家,家庭农场达到899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个,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年营业收入1 142亿元,同比增长6.1%,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1∶1,土地流转率28%,乡村休闲旅游、物流电商、科普研学等新型产业蓬勃发展,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浅谈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其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建议,促进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产业化发展。
一、问题分析1.技术瓶颈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技术瓶颈。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院所往往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导致技术研发的实用性不高,难以转化为产业化的实际生产力。
2.产业转型不足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产业化发展中,往往囿于传统产业,缺乏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意识。
这样一来,往往难以满足市场对于新需求的需求,也影响了院所的产业化水平。
4.资金支持不足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产业化发展中,往往面临着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院所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限制了产业化的进程。
二、解决方案1.加强科研与产业融合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应加强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充分了解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院所应积极寻求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促进产业化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应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产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院所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式,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4.寻求多元资金支持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包括政府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资本等,解决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问题。
院所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得产业界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肇庆市位于广东中西部,西江北岸,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生长[1]。
肇庆市作为广东省主要粮食种植区和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之一,水稻产业是全市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9%和10%以上,占珠三角36%和40%以上,规模居全省和珠三角前列[2]。
近年来,肇庆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结合实际,大力推动水稻产业优质高效绿色发展。
笔者对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1发展现状1.1水稻种植情况肇庆市一直以坚持发展粮食优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高要、封开、怀集3大粮食主产区为主战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基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通过分析2018—2022年间统计数据(表1)[3],可以发现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年际间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6.43万hm 2和100.42万t 以上,分别占全市粮食生产的84%和88%以上。
在水稻单产方面,肇庆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等措施,水稻平均单产从2018年的6112.81kg·hm -2提高到2022年的6449.65kg·hm -2,实现水稻单产的稳步提高。
表12018—2022年肇庆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年份20182019202020212022粮食面积/万hm 219.5519.5519.9219.9620.04粮食产量/万t 113.38118.29121.22122.43123.36水稻面积/万hm 216.4316.5216.7916.7816.87水稻产量/万t 100.42105.10107.36108.05108.78水稻单产/kg·hm -26112.816362.746393.536439.376449.65注:数据来源于历年《肇庆统计年鉴》和肇庆市统计局公开数据。
基层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自1978年国家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种植粮食及其他农作物,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农村焕发出了巨大的青春和活力。
农民通过种地,满足家庭必要的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在农闲时间通过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收入。
困扰农村多年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农村人口就业的途径越来越多,而农业种植季节性要求比较强,多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及其他产业转移,农业种植多由年长的老者及妇女进行耕种。
由于受文化及传统耕种方式的影响,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益较低。
并且随着取消农业税及提留款后,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多数农村灌溉设施老化,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沟渠不能及时修复,劳动力的减少也使得一些不适宜继续耕种的土地被摞荒。
农业生产处于弱势产业地位。
但是,在近几年中,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
农村水利设施的改造,农业机械的运用,使农村成为一些人投资的选择。
一些业主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的向养殖方向转变,养鸡、养鸭、肉牛养殖、山
羊养殖、渔业养殖等农业产业模式相继农村各地出现,部分乡村旅游得到开发,多元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呈现。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在农村的产业布局,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低端农业产业项目。
一类以粮食、蔬菜、花卉苗木、水果种植为主。
另一类以养殖方主,包括部分低端水产养殖项目,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养殖项目。
但这些行业,经常要面对市场的不稳定和疫病的威胁,有的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生猪、牛羊养殖等,有的生长周期较长,如水果和花卉苗木种植等,由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生存能力较弱。
二是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通常由具有一定市场经济头脑的致富能手组织成立,部分群众参与,选择“订单农业”或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项目作为支撑,参与市场竞争。
这类组织规模相对单一的个体要大,资金投入也较大,抗市场风险能力要强,其选择的项目大多有较强优势,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如合川中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租用集体土地200多亩,发展锦鲤养殖,供应高端市场。
通过近10年建设,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万元,现已达到年产锦鲤10多万斤,产值近3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三是高端农业项目,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通过生产高端农业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综合效益。
如重庆广亚科技公司,通过流转农村集体土地近1000亩,投入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的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观光体验园。
园内种植有台湾四季果桑上万株,以及黑番茄、黑花生、黑土豆、黑苦瓜及金瓜、百香果、香水柠檬等奇异瓜果蔬菜300多亩,开办有小型体验农场等,建有迄今国内最先进的气雾培快繁中心。
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公司在近年中一直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已成功研制开发出桑果面、桑叶面、桑果饮料等11种农副产品,其中:桑果面、紫椹窑酒等5个品种获得国家专利。
其气雾培快繁中心,通过对光、水、温度等的控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种植出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产品,向高端市场供应,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价值。
同时,该公司在未来几年内,还将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种植台湾四季果桑1500亩,大力发展果桑后续产业链条,既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收益,还能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这三类产业,特别是后两类,基本上都受到投入大周期长、土地成本、技术要求高、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及市场风险的影响,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