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经过规范化、体系化和法律化的教育体系,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需求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和质量评估: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使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通过质量评估来衡量学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学校管理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体制,包括学校领导团队、教师队伍和行政支持。
学校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和协作,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3.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现代学校制度注重提供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等,以适应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4. 学生评价和支持体系:现代学校制度通过学生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学业成就和全面发展。
同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学业规划等支持服务。
5. 学校与社区合作:现代学校制度与社区合作,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促进他们与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综合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它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现代大学制度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包括理论研究以及实际运作两个层面的内容。
( 1) 从理论研究上讲,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理念, 是对于高校既保持自身的学术自由同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模式的探索。
有研究者认为理想的大学制度本质在于能够妥善地处理大学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大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大学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行民主管理。
别敦荣认为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 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
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大学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在进行中逐渐成熟的一种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完善都刻上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烙印。
( 2) 从实践上讲, 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就是一种现代大学制度。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开端是以19 世纪洪堡主持的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的柏林大学为标志的。
洪堡第一次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 并且形成了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 如学术自由这样的价值和传统。
概念在公立高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这一根本性原则下的大学制度研究,方可称之为“现代大学制度”二、要探析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必须深入其“制度内核”———权力和利益。
1. 现代大学制度的权力本质制度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规则体系和权利关系,它的形成及其影响程度是由权力所决定的。
,权力结构决定着制度结构,权力直接影响制度供给,权力运行的表现形式便是制度。
权力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形成及其约束强度,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因为权力主体决定着资源配置,从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关于大学的规则体系和权利关系,它的形成及其影响程度是由权力决定的。
康宁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市场和学术力量”。
大学之内涵何谓大学?格林斯潘、比尔盖茨这两个人,都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感到自豪的学生,可是到最后这两个学生都没有取得学位?耶鲁大学法学院长说了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那些原本比较聪明,但他/她还不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够把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智慧的地方。
这句话大家可以认真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他这句话解释了格林斯潘和比尔盖茨为什么不能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原因。
因为他们绝顶聪明。
而只有那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才需要大学。
大学就是把这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而最后变成智慧的人的殿堂。
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正门有一幅浮雕,这个浮雕是:老师在讲课,慷慨陈词,手舞足蹈,而下面所有的学生都在睡觉。
所以说在大学里面,学生睡觉是天然的权利。
另一幅浮雕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后门,这个浮雕正好相反:学生们分成了两排,一看就知道,争论的已经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指责的手势都有,这个时间老师在睡觉。
我们思考一下这两组浮雕。
大学的主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如果不把学生作为主体,而只把老师作为主体,实行这种教育观,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
所以老师再有积极性,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老师就是多余的。
大学要有大师什么是大学?哈佛大学1909年到1933年做了24年校长的雅培劳伦斯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之所以备受尊重,不在于哈佛大学有多少座高楼,而在于哈佛大学有一代又一代备受人尊重的大师”。
这句话,被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把它总结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这句总结非常精确,我认为比哈佛校长说的更有雅气。
大学之“大”,在于大德、大爱,在于大学问,在于有大师,在于大楼,在于大业、。
“大德”,意味着一所大学有担当民族责任的德性。
集“大德”、“大爱”、“大学问”于一身的,堪称“大师”。
大学之“大”,也包含有“大楼”的意思,大学应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为教员提供维持其尊严的待遇。
收稿日期:2012-11-01作者简介:方晓辉(1976-),男,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管理研究;姜超,绥化学院助理研究员。
方晓辉姜超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的核心要素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概括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然后从重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制定和落实大学章程、完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重塑大学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把握的核心要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核心要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116-05(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2011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两年来各试点院校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形式,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制定学校章程、完善教授治学、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是,现代大学制度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1.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第一,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
目前在关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上教育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1810年德国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办学指导思想,这被视为现代大学共性的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
我们之所以把柏林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源,是因为洪堡在柏林大学推行了新的办学理念,即大学不再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对新知识的探索作为办学目标,这一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在“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上,因此,一般把“科研功能”引入大∗∗∗第33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3月Vol.33No.3J 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Mar .2013116. All Rights Reserved.学作为现代大学创立的标志。
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范本一、引言学校制度是指为了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学校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学校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范本。
二、教育目标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制度。
学校应当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制度应明确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要求。
三、课程设置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置制度。
学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制度还应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师资招聘、使用、培养和评价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教育评价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评价制度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避免过分强调分数和应试教育。
六、校园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需要健全校园管理制度。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行政管理等。
校园管理制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七、家校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应强调家校合作制度。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应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家校合作制度应促进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问题,共同协作提供学校教育。
八、学校文化建设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应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制度。
学校应着力塑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和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应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作者:刘向兵陈蓝蓝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9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发展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源于西方,传统上认为是以“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为特征的西方大学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和知识的依赖日益提高,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的大学不仅仅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界定的,而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考量,以现代化的制度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是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套维持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
在这套规则体系中,从内部要求大学的普遍价值得到维持和发展,从外部要求大学的组织运行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顺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普适价值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诞生在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价值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而逐步形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其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中国特色。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借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普遍共识,又要立足中国国情、融入中国特色。
1.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体现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
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
尽管每个国家因为政治、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每个国家的大学都会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制度的国家特色维护并不会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大学的普适精神。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素作者:徐少华章兢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01期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掀起了一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新高潮。
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其内涵和基本要素研究着手。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从宏观层面上要规范政府、社会与高校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上要调整好高等学校内部权力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内涵;要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1-0013-05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 徐少华(1972-),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1];教育部部署了国家教育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其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4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也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本文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素,希望能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尚无准确、明晰、公认的界定,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为发轫于洪堡在柏林大学创立的现代大学制度原型,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是沿着洪堡创立大学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
欧美一些大学通过提倡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建构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并通过大学制度创新来推动大学的创新与发展。
当然,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定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构建中的事实,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式与适应性、国际性和本土性并存的特征。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
广义上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指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方针建立起来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大学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高等学校的规范和秩序。
其外延包括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外部制度,反映大学与政府以及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体现规范高校内部各种关系。
而狭义上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指高等学校内部权力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章程、教授委员会制度以及高校内部管理的其他制度。
因此,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就是要立足构建政府、大学、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重点解决好政府怎么依法管理大学、社会怎么对大学参与和监督大学,在内部关系处理上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等[2]。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素大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政府、社会、教授、学生、校长等,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在宏观层面,包括政府、社会和高校;在微观层面,包括董事会(理事会)、校长、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要素。
1. 宏观层面的基本要素宏观层面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政府、社会与高校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其目标是构建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明晰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我国最早引进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假道日本传来的德国大学模式,之后经过了美国模式的改造,后来又经过了原苏联大学模式的改造,今天似乎又在向美国大学模式靠拢[3]。
美国建国之初,制宪者们认为教育应独立发展,不应受政府的限制与控制,他们反对专制,信奉民主自由,担心过多的国家干预会影响科技和教育的独立发展。
美国奉行的是联邦主义,联邦主义是美国中央(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根据宪法划分权力、治理国家的两元制。
联邦主义并不是与权力大小、强弱联系在一起的,也不意味着权力的分散,而只是一种权力组合方式,是以地理区域为纽带的。
由于宪法的束缚及其他现实原因,联邦政府的赠地法案及一系列资助行为都是通过间接的、宏观的手段来控制、影响大学教育的[4]。
相比美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我国政府对大学的控制力更强。
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政府能够集中力量,迅速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
比如,世纪之交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中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地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客观上也为我国摆脱亚洲金融危机阴影作出了贡献。
还有“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使我国一批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现正开展的高校和社会创新力量协同创新,也必将大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机制建设。
当然,不利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广受争议的本科教学评估等。
政府过度控制,在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刀切”或“切一刀”现象,形成众多高校“齐步走”、“千校一面”,而忽视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凸显的发展要求,容易造成大学办学的自主权不够,限制了高校无限的发展活力,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我国政府要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改变以往政府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减少对高校具体办学事务的行政指令和直接干预。
具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应从直接的人财物控制转变到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制定标准、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产品,管理的手段主要是立法、拨款、规划、政策指导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
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第二,完善高等教育法规,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逐渐扩大。
也正是由于这些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当我们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审视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时,又时常感到办学自主权不够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高校学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招生自主权不足,特别是财政自主能力、经费使用自主权等缺失,使高校发展受到明显的限制。
目前,我国大学的财政收入渠道单一,绝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这也是我国大学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的原因之一。
财政不能自主,谈办学自主权就会底气不足,经费的自主使用权也必然受到控制。
如美国密歇根大学2010年财政预算多达50多亿美元,然而从州政府获得的拨款却不足5亿美元。
这种财政结构十分清晰地解释了密歇根大学虽然是公立大学,但却能享受很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实质。
只有当大学的财政渠道实现多元化,大学对于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政府的控制与大学的自主才能达到一个平衡。
我们要以立法的形式切实加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相信高校自己能够办好学校,要将原本属于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回归给高校。
在这方面可借鉴的如英国,政府采用第三方委托方式,财政拨款分配交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而质量则由质量保障署负责。
第三方的主导方式使得政府和大学保持了“舒适的距离”[5],虽然政府的财政拨款多,但高校仍享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
第三,积极推进社会参与高校建设的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与社会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强,当代的高等学校决不能是游离于社会之外或社会边缘的一种机构组织。
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仅靠高校自身是乏力的,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相互协作。
我们要构建社会资本投入机制,通过实施高校捐资给的税前减免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捐资办学;要构建人才培养的补偿机制,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积极吸引大学生就业的职责;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要主动向社会开展服务,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高校的图书馆、运动场和校园在假期有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义务;要完善社会机构监督高校办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高校办学进行监督。
2. 微观层面的基本要素微观层面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党委会、校务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四个基本要素,其目标是构建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其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推进专业评价四个方面。
第一,完善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高校是集政治、行政、学术三元一体的组织体系,高校的治理结构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高校行政权力系统中,构建起党委集体领导、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职能部门执行、纪检监察等部门监督的行政运转机制;在高校学术权力系统中,建立起学术委员会集体决策、校长和院长执行、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的学术运转机制。
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要相对分离、相互支撑、相互制衡。
目前重点要强化学术管理职能,其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
对学术委员会,一是要扩大其外延,明确学术委员会是有关学术事项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二是深化其内涵,学术委员会委员不仅要做好评审专家,更要通过调研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方案和相关建议,制订合情合理、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学术标准;三是完善其管理运行机制,包括会议制度、奖惩制度、回避制度等。
如湖南大学新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设计出了较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术委员会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重大的改进,为学术事务管理,特别是以前行政管理上较为棘手的学术争议、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体委员感到自身的工作的重要性,决策咨询的意见也得到尊重,参加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学校以学术为本的观念得到强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氛围更加浓厚。
学术委员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代表着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向,它使教师从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决策者,实现了事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意味着一场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对于我们优化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大有裨益。
第二,加强章程建设,彰显章程的效能。
大学章程是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主要就办学宗旨、内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自律性基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