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综述

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的具体规定,是保障大学现实运行和战略、规划发展的重要规定。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用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大学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是大学治理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确切和公认的定义。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别敦荣提出“今天之所以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不是19世纪的德国大学制度,不是20世纪的美国大学制度,也不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我国大学制度,而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潘一山等提出“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明确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力和责任的一种管理制度。”别敦荣、潘一山等学者们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自的观点。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理念的载体,是规范大学运行的规范和原则,是符合中国

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运行与治理的规则体系的总和。

而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应当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自身的使命。二是开放性。大学应当是开放的,应当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学术思想、各种学术流派,包容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互动、相互理解和国际化,从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文化复兴。三是人文性。大学应当更加关注人性与人的发展,严格遵循“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卓越性。大学应当更加关注质量,更加关注效率,更加关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用优异的人才、创新的科学成就和高品质的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大学的主体性要求在大学内部要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开放性和人文性则要体现为学术管理上的“无为而治”;卓越性则要求把“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摆在高校发展战略的首要位

置。

在了解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笔者认为把握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也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

现代大学制度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是大学内部管理和治理结构的问题。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在我国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具有现代高等教育特性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政校分开、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科学管理”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自治与自律约束的有机统一,强调自主办学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在核心精神价值理念的构筑,本质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展现。要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的权力现状,强化大学运行的学术权力、遵循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质,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的核心问题。大学内部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在大学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设置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等服务型管理机构。二是运行机制。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评价机制等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确保

内部自治系统灵活、高效、协调运转,让“水能流到头”。

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论微观的学术权力建设还是宏观的综合管理均应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现代大学治理同样具有重要启示。高校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一个学术组织,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必须克服行政权力对学术研究的干预。

老子提倡的“无为”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要弃绝外在的、人工的妄为,使之成为无造作、无偏私、任其自发、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无为”是方法,“无不为”才是根本。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大学治理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是不可任为、妄为、乱为,而是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必然规律。“无为而治”在大学之中的引入,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把握、驾驭育人法则和学术规律,并把他外化和固化为大学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大学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营造一个平等、有序、公正、高效的制度环境,让不同利益主体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各为其为。大学领导者首要的职责就是制定制度并带头执行制度。在制度面前,不同利益主体的地位完全平等,领导者不享有制度之外的任何特权,不应干涉制度之外的别的事务。大学领导者要为“该为之为”,要让大家有“自为之为”,

从而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

“无为而治”是一种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状态,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和驾驭基础之上的。“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无六律不能正五音”,因此这种客观规律的固化和外化即为制度。而这种制度表现在高校学术权力管理上即去行政化。

当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梳理和完善。要建立师生员工和大学利益主体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对牵涉到诸多利益的问题要广开言路,让各方利益代表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切实发挥群众的作用,不断修改完善各项制度,使之真正能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理清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内涵、特征和本质,通透了融高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民主管理于一体的“无为而治”,才能明确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向和目标。我们既不能陷于宏观的泛论中,也不能流连于具体的狭隘中。要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借鉴发达国家的大学制度建设经验,密切联系我国大学的历史延续和现实发展,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与改革,完善和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