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教学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
一、读写结合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阅读和写作正是语文运用的两个方面。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具体而言,读写结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拓宽知识面: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3.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借鉴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可以不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实施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提供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提供各种类型的优秀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
通过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包括对文章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图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进行写作训练: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如写人物描写、写景描写、写记叙、写议论等,让学生在模仿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5. 及时给予反馈:教师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应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小学读写结合实施方案
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施小学读写结合教学方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课文和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愿意主动去阅读。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后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写作比赛或者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心。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角、阅读节等,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阅读和写作的经验,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另外,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小学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来。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
起阅读,鼓励孩子多写作文,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同时,家长还可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孩子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表现,共同为孩子的语文学习努力。
总之,小学读写结合实施方案需要教师、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
合作,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在读写中感受到快乐,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是指通过整合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方法,达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这种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较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核心是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然后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引导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运用于写作练习中,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势: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而丰富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1. 阅读与写作的比重需要平衡。
在教学中,应注意控制阅读与写作的比重,不断调整教学方向,以保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3.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使这种教学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实施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第1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灯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读中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点燃、性命、没来得及”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以“多好啊!”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灯光”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的含义(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二)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生2:幸福、安宁。
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知道感到特别温馨。
(三)师: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整体把握、提纲契领(一)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中教师插话点评。
(二)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一)抓住了“文眼”阅读,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多好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板书:“多好啊”)(二)生汇报,围线“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三)品读描写“灯光”的句子,悟表达方面四、拓展话题,读写结合(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
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亳州二中语文组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我这里谈的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
读写结合,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读和写巧妙结合,从而有效组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它还是一门教学艺术。
所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
也就是说,通过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对读写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呈现这样三种基本形式。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一: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常常被用在作文指导课上,其形式是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写作指导的元素,然后组织相关的写作活动。
路径之一:把阅读材料作为例文,进行句段仿写训练。
比如梁衡的《夏感》,在表现夏天的热烈和气势的时候,连续用了十几个动词。
我们可以将其拿来训练动词的表现力,让学生仿写春日的池塘,仿写秋日的田野,仿写的要求,就是要连续运用10个不同的动词。
这样的仿写,既直观,又实用,使学生对景物描写中的动感有了实践操作的体验和积累。
路径之二:把精美时文作为范文,进行写作专题训练。
我曾经读过一篇报刊时文《美丽如初》,这篇精美小散文后来被作为多地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文。
这篇散文,的高明之处是将母亲和我接弟弟放学这样的日常小事写得很丰厚,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文材料丰厚的原因,得出了引一笔,描一笔,忆一笔,宕一笔这四个一笔,并且当堂进行了写作训练:借鉴四个一笔,丰厚父亲送我上学。
这是丰厚写作材料的能力训练,我们还可以借助阅读进行其他能力点的训练,比如,阅读冰心的散文《微笑》,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片段连缀的作文结构形式,要求撷取生活中的小镜头,以幸福为主线进行串联。
路径之三:把阅读材料当做积木,在文字的不断变形中训练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亳州二中语文组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我这里谈的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
读写结合,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读和写巧妙结合,从而有效组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它还是一门教学艺术。
所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
也就是说,通过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对读写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呈现这样三种基本形式。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一: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常常被用在作文指导课上,其形式是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写作指导的元素,然后组织相关的写作活动。
路径之一:把阅读材料作为例文,进行句段仿写训练。
比如梁衡的《夏感》,在表现夏天的热烈和气势的时候,连续用了十几个动词。
我们可以将其拿来训练动词的表现力,让学生仿写春日的池塘,仿写秋日的田野,仿写的要求,就是要连续运用10个不同的动词。
这样的仿写,既直观,又实用,使学生对景物描写中的动感有了实践操作的体验和积累。
路径之二:把精美时文作为范文,进行写作专题训练。
我曾经读过一篇报刊时文《美丽如初》,这篇精美小散文后来被作为多地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文。
这篇散文,的高明之处是将母亲和我接弟弟放学这样的日常小事写得很丰厚,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文材料丰厚的原因,得出了引一笔,描一笔,忆一笔,宕一笔这四个一笔,并且当堂进行了写作训练:借鉴四个一笔,丰厚父亲送我上学。
这是丰厚写作材料的能力训练,我们还可以借助阅读进行其他能力点的训练,比如,阅读冰心的散文《微笑》,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片段连缀的作文结构形式,要求撷取生活中的小镜头,以幸福为主线进行串联。
路径之三:把阅读材料当做积木,在文字的不断变形中训练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的读写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手段,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灵活巧妙的启发引导,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情境创设。
例如,教授写作技巧时,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图片或实物等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读写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读书策略训练、写作能力提升等任务。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阅读拓展法阅读拓展法是一种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阅读报告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写作展示法写作展示法是一种通过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组织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散文读写结合方法教案教案标题:散文读写结合方法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和写作技巧。
3. 通过散文的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散文选集,包括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散文作品。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段精彩的散文开篇,引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教授散文阅读技巧(10分钟):1. 解释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抒发情感、描写事物、表达思想等。
2. 引导学生注意散文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
3.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散文阅读,包括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
示范散文读写结合(15分钟):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并展示给学生。
2. 阅读散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3. 指导学生根据散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散文的主题或情感,写一篇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3. 鼓励学生运用散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分享和反馈(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换写作作品,进行互评和分享。
2. 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改进和提高。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写作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并写下阅读心得。
2.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散文的主题或情感,写一篇较长的散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散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散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写作,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分析和比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1. 引言1.1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例如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进行写作,或者通过阅读后的讨论和分享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本文中,将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引言结束】.2. 正文2.1 什么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通过写作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阅读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要求他们进行文本摘抄、概括、仿写等操作,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归纳,并将所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表达。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锻炼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思考,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是一种很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2.2 为什么要进行读写结合为什么要进行读写结合呢?读写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阅读的内容。
通过读书和写作的结合,学生可以将阅读到的知识和信息实时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表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读写结合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散文读写结合方法教案教案标题:散文读写结合方法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散文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阅读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利用散文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难点:1. 散文的鉴赏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2. 如何将散文的特点运用到写作中。
教学准备:1. 散文选集或散文文章。
2. 学生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散文的喜好和欣赏方式。
二、教学展开(30分钟)1. 散文阅读理解:a.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文章,并进行朗读。
b. 学生个人阅读散文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c. 学生小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
d.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散文写作练习:a.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或情境,要求学生以散文的形式进行写作。
b. 学生根据主题或情境进行个人写作,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
c.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d. 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散文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三、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学生回顾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意见。
3.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2. 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的散文作品。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散文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业的质量评估。
3. 学生对于散文的鉴赏和欣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散文写作比赛或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2.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培养更广泛的文学素养。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之三余映潮——教学警语: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语言教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
我们要设计丰富的读写创造活动,让学生练笔的角度更加丰富。
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
可以说,读读写写、读写结合,不论是从教学内容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课堂活动来看,它都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最平实的教学手法,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是没有教师不会运用这种通俗教法的。
读写结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自然最常用最通俗最普及的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是课标中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
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时时训练的特点,不仅很好地表现了课标关于“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而且还明确地“暗示”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同学们读起来,还要让同学们写起来,这些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
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
如高中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些读写结合式的设计:1.提纲罗列: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情节提纲。
2.内容概述:写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杨志等人黄泥冈上被劫的经过。
3.简洁评说:先列出评介提纲,然后综合评述杜十娘这个人物,写成两三百字的短文。
4.表达感想: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葛朗台的看法,两三百字。
5.想象扩展: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与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6.定向探究:话说“凤辣子”。
要求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象。
7.变体改编:将《阿Q正传》的某个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8.技法体会:学习《墙上的斑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9.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10.理由论证: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上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这个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美妙的创意。
如:1) 句段读写——仿写学用句段读写,语言学用,就是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运动量比较大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请欣赏《纸船》的教学设计。
师: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
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师:这段小诗可以献给你感谢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边防军人,航天飞行员,孤独的小女孩,足球队员,北极探险队员,非常勤奋的人,非常贫困的人……师:这段小诗可以表达思念,表达问候,表达安慰,表达尊敬,表达关心,表达想念,表达热爱,表达同情,表达牵挂,表达敬佩,表达鼓励,表达赞颂……甚至还可以点示一种哲理。
(同学们当堂写作并进行交流),如:中国足球队员,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座大力神奖杯,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们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金光灿灿,满载着我们的鼓励、信任与期盼。
盲人小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片蔚蓝的天空,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关爱你的人为你撑开的,晴空万里,是在告诉你心中要永远憧憬着温暖与光明。
“硕鼠”,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张密密的大网,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正义与法律给你们敲响的警钟,法网恢恢,它将惩治你们步步膨胀的无耻的贪婪。
年轻的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登上了银光遍野的月球,不要惊讶它只是美好幻想。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写照,总有一天,人们会像杨利伟一样到银河浩瀚探访。
老师,假如你桌上摆放起一盆芬芳的康乃馨,请不要惊讶她的突然出现。
这是你深爱着的学生亲手栽培的,春夏秋冬,愿她带着我们的崇敬与思念同您相伴。
……2) 多向假设——放飞思绪“多向假设”也是一种——就课文内容进行多次的多向的“假设”,构成课堂读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又从更多的更为有趣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
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放“黄烟子”的乐趣。
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假如你是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员,请为“高邮的鸭蛋”写一个广告词。
8.假如你是作者,请以“我为家乡而自豪”写话。
3) 课文集美——含英咀华“课文集美”就是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进行“浓缩”与“聚集”,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积累语言的精华,并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文集美活动。
活动内容与要求:重写课文,浓缩课文,形成新的课文思路。
同学们分组活动,从课文中找句子,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新课文。
下面就是这份很美的材料,它集中了约两千字的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赞誉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夏季气温高达70℃。
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果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悲剧并没有止住。
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4) 艺术改写——锤炼语言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课文的内容或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生动的、别具一格的改写。
例:杜甫的《旅夜抒怀》的艺术性改写,就是高层次的写读活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以见到这样的艺术性写法:第一种:沿长江由蜀入湘的水上飘泊是杜甫一生中最后的旅程。
在这个安静而孤独的旅夜,天涯垂挂的星子犹如渴望的眼,而月光在水上的翻腾演示着世界永不停息的流动。
杜甫未必想到人生的尽头已经逼近,但他看见生命如今悬浮在一片空旷中。
诗是他热情的寄托,官是他报效君国、留名青史的凭借,而这一切似乎正从他的身边滑走,不能够再抓住什么,他犹如天宇中飘飞无着的鸥。
但以旷渺的天地来映衬的孤独,仍然在悲凉中写出了诗人不甘被厄运征服的高傲。
第二种:一杆孤耸的船桅,突兀在微风细草的岸,使幽静的夜泊,也显得孤清而惨淡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翻涌在湍流奔急的浪间,使瑰奇的江景,也增添了动荡与不安。
人们常称叹“星垂”二字“开襟旷远”,殊不知在出蜀漂泊的已届晚年的诗人心中,翻起的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限悲慨!星辰璀璨,无语地照耀着空旷无际的平野;月色茫茫,天水间惟留孤独的沙鸥绕桅惊飞,——当诗人在结句突发奇想,将自身与沙鸥作比的时候,你所体味的诗境,究竟是“旷远”的自慰,还是凄楚的自叹?它们若即若离,既在诗中,又在诗外,既有解说,又有评点。
将此作为例子介绍给学生,同时进行指导:还有没有新的写法呢?还可以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来写,从以现代诗译古诗的角度来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来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来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来写,从“唐诗素描”的角度来写……于是学生的手中就能诞生美好的诗式散文。
5) 微型话题——多角探究“微型话题”就是从某篇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众多的发散的可供“自由探究”的小话题。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提炼出10至20个小小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并进行探究,进而可以写成精短的文字。
如《三峡》的若干个小小话题,同学们需要从“美”的角度,自选内容,对课文进行品评欣赏,并将自己的体会写成简短的文字:《三峡》微型话题:美在结构,美在全文的层次,美在各段的层次,美在勾勒,美在镜头,美在画面,美在动感,美在动静结合,美在色彩,美在情景交融,美在视点变化,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景物的辉映,美在细笔的描绘,美在巧引渔歌,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文体写作的创造,第一段中的美,第二段中的美,第三段中的,第四段中的美。
《三峡》美点欣赏的微型短文:《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
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勾勒,写得异常的美。
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
《三峡》,美在侧面烘托。
进行正面描写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三峡》,美在一个特例。
作者用了一个特例来写水速之巨大;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快感。
《三峡》,美在景物的动感。
课文中描写的美丽的一角是很有动感的。
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
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