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长江》(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09.50 KB
- 文档页数:7
1《长江》教课设计课前预习:认识作者郭风及本文背景资料。
划出课文中碰到的生字词。
有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借景抒怀的写法,经过本文的学习领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叹。
“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谈谈这首歌颂扬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颂扬了长江,表达了颂扬祖国的感情。
)师:同学们,你热爱祖国吗?生:热爱。
师: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爱国,作为中学生如何做才算热爱祖国?生:关注国家大事,爱惜环境,仔细学习,乐于助人等等。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停于耳,今日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板书:课题、作者)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 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才出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繁荣昌盛,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忱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个期间也是新中国面对的一个特别期间(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可以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日。
二、预习展现:1、介绍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原籍福建莆田,1917 年出生。
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小孩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第一版作品50 多部。
他初期的作质量朴清爽、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景色画家、民俗画家与抒怀诗人材能的奇特一致。
其《叶笛集》于1959 年初第一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宽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欢乐。
”新期间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拥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邃的真理意蕴,表现了大家之风采。
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小孩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量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域第一版。
2 、 . 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培育()舢舨()驳船()货仓()三、初步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在读课文的同时,必定要拿起笔来仔细标志生字词,并标志自己的思想遇到触动的地方。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长江 2课时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掌握生字、词,把握文章主旨。
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识记生字、词。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4、在朗读中领悟作者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一)作者简介:郭风:1917,当代作家。
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
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
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学生朗读多媒体出示的作者的有关内容,了解作者(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
这是时代的开始。
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便于学生理解本文。
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字注音。
浦.口( pǔ)曙.天( shǔ)舢.板(shān)驳.船( bó)堆栈.(zhàn)吹拂.( fú)哺.育( bǔ)粼.粼( lín )玫瑰.( guī)湖泊.( pō)穿梭.(suō) 千年万载.( zǎi )2、解释词语。
长江(第二课时)一、认知学习目标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郭风的《长江》,感受了作者对祖国长江浓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作者在语言、修辞使用上有哪些特色。
2.学生大声齐读一遍学练案学习目标。
3.教师强调、点拨本节要点。
二、预习成果展示1.指名两个小组的B1学生代表本组上板给加点字注音。
若有错误,同组B2学生或A层学生上板改正。
2.指名B层学生回答此题。
1.(1)排比、拟人、比喻(2)比喻(3) 拟人三、课堂学习研讨问题一: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1.定向: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独学: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
3.对学:两人小组互相交流,一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二看不理解的地方是否可以解决,把不会的地方向组长汇报。
4.群学:B组向A组请教。
5.反馈:学生展示、汇报。
6.修正:把重点内容整理到学案上。
问题二: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教师点拨: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问题三: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品读课文:赏析精彩语句,学习本文修辞。
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作用;请用“________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来表达。
四、当堂训练检测1.自己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视帮助B层学生;2.B层学生向A层学生汇报,A1学生检查B1,A2学生检查B2;3.教师对共性问题予以点拨。
教师点拨:1.《英雄和花朵》郭风《山溪和海岛》《叶笛集》“大自然的歌手”2.(1)读起来给人一种欣喜之感,颇有气势,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⒈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掌握生字词。
⒉理解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感受文章中长江的形象。
⒊学习本文中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⒈有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⒉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中长江的母亲形象是本文又一个教学重点。
⒊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⒈如何再现时代特色,让学生正确准确地感受作者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⒉感受作者描写角度的不断变化是本文的又一个难点。
四.教学方法:辅导教学法和演讲教学法相结合。
五.学习方法:发现问题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长江,这条纵横华夏,横亘千古的巨龙,不仅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更用自己的智慧孕育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自古以来歌颂长江的文章有很多,郭风笔下的长江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风的《长江》吧!(二) 师生共读,整体把握⒈录音,教师自我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⒉让学生大声诵读,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⒊让几位学生诵读,正音正字,展示风采。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积极向上,热爱长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对未来充满希望……)文章是为写长江而写长江吗?说明理由。
作者为什么又要选择长江的黎明着重写呢?(对于学生的答案不要给予过多的否定,而应给予过多的鼓励。
⒌背景介绍作者郭风是一位当代作家,出生于1917年,亲眼目睹了就中国的落后腐败,亲眼目睹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
他们身担三座大山,终年劳作,却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无自己的地,无挡风的屋,几代人共住一个炕,兄妹共穿一件衣。
解放后,老百姓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斗地主,分土地,热火朝天地大干社会主义,努力改善旧中国的面貌,摆脱一穷二白的困境,作者深有感触,看着新中国,看着老百姓的笑颜,看着他们的干劲,看着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在一次乘船过江的时候,挥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2022最新2021长江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长江,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7公里,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江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长江》教案学习目标: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学习重点: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舢板( ) 驳船( ) 堆栈( )粼粼 ( ) 哺育( ) 瑰丽( )2. 说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它以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它以四月的风吹拂着的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 )(2)一串串的明珠一般的湖泊。
( )(3)我们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1)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 )(2)水呵,风呵,玫瑰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
( )二、重点研讨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长江》教学构想语言中,读者一时很难以发掘出,要让学生理解与评价作品的主旨,我想,能够说出来的恐怕不多,或是微乎其微吧。
但是,我们还是要教会学生读懂这相当具有难度的散文,这怎么教呢?这篇散文虽不长,但难度不一般,还得用两课时教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长江》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长江》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长江》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长江》。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长江》(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长江》
2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大意进行概括
3
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读全文,
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初步感知课文,根据理解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放幻灯片《长江》的图片。
评价任务:
以学案为参考,在探究过程中完成其中的相关题目并结合探究实际做好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借景抒情的使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歌词出自哪首歌吗?“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之歌》,那它又为什么要赞美它呢?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俗语也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中也提到长江,这又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
通过图片及配歌引出关于作者和长江的介绍,并将散文《长江》介绍给学生。
二、作家作品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
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下面请看课文《长江》。
四、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快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
下列生字词。
)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玫瑰()曙天()吹拂()舒畅.()
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容光焕发:
无边无际:
粼粼: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范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
六、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描写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七、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文章结构。
八、作业
1.积累词语和好词好句。
2、熟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并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2、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课前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准备合作探究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和结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合作探究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一、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参考答案: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
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参考答案: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参考答案: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
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参考答案:1)借景抒情的写法。
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见课本。
二、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
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参考答案:无啰嗦之感。
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参考答案:“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三、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本文通过描写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
(2)、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3)、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在同学间交流。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教学反思:
《长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学生爱读,也较易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
新课标中倡导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朗读中有自己的独特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放弃段落分析,主要以合作探究、情景分析为主。
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美,还要教给学生一点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本文的重要知识点得到了落实,学生对于我教的学习方法也是有所感受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朗读落实不好。
本文是一篇有着丰富内涵的散文诗,文章的内涵美缺少了朗读是不能充分体现出来的。
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只落实了两次阅读。
因为减少了朗读的时间,文章的内涵美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我知道语文课是不能离开朗读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文章的内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