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历史下册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源流和文明的发展,是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其中最基本的一节课。
以下就是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三大文明
中国古代的文明可以分为三大类: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
黄河流域文明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文明,它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长江文明虽然不及黄河文明古老,但在一些技术方面却更为先进。
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之一,位于亚洲的西南部。
二、中华民族的始祖
中国古代有两个传说中的始祖:黄帝和炎帝。
黄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它们都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图腾。
三、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些神话往往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山海经》和《神农本草经》。
四、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们包括道德伦理、礼仪习惯、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尤其是中华民族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其中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均被充分保留至今,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去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七下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包括:
1. 历史的研究方法:考古学、史学、人类学等。
2. 人类的起源和迁移: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
3. 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为生转变为农业生产。
4. 文明的发展:农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城市、国家、文字、工艺等文明的发展。
5.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特点和区别。
6. 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封建社会的形成等。
7. 世界历史的发展: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8. 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古代的汉朝、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
9. 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参考。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可能根据教材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一、历史概念的引入1.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和演变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对过去的事件、人物、文化等的追溯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文明的传承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造就。
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为什么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现实,并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
历史也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1.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演变夏、商、周是我国古代的三个主要朝代,它们依次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夏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文明史正式开启。
商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周朝则是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实行分封制度,开展了周礼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周公的治国思想周公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周公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东方古国的崛起1. 东方古国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古代的东方古国包括了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古代文明古国,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埃及在建造金字塔和编制日历等方面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巴比伦在法律和建筑等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波斯则有着多元文化和宽容的特点。
2. 东方古国与我国古代文明的交流我国古代文明与东方古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不仅加速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方古国自身的进步。
东方古国的先进文明也对我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智慧之路——历史的启示1. 历史的启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吸取教训,指引我们前行。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具体知识点如下:
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
时间是581年;人物是杨坚隋文帝;都城是长安;统一时间是589年;意义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
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
标志: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
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
隋朝灭亡的时间是618年;灭亡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历史课文,讲解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文第一课《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讲解。
一、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隋唐时期的主要政治事件1.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2. 唐代的兴起:618年,唐朝建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
3.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为选拔官员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4.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5. 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 开元盛世: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经济、文化再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1. 诗歌:唐代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
2. 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他们的作品被誉为“颜筋柳骨”。
3. 绘画:唐代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伟大的画家。
4. 音乐舞蹈:唐代音乐舞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秦王破阵乐》等著名的乐舞。
四、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经济1. 科技:隋唐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雕版印刷术、火药等。
2. 经济: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五、隋唐时期的外交与民族关系1. 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隋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印度等进行了频繁的交往。
2.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中国境内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以下是这一课的知识点总结:
1.隋朝的建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在581年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隋朝在杨坚的领导下,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先后消灭了北齐和南陈,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3.隋朝的经济:隋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修建大运河、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隋朝还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4.隋朝的文化:隋朝时期,中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贫寒学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阶层。
同时,隋朝还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遗产,如书法、绘画、雕塑等,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隋朝的灭亡:尽管隋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隋朝的灭亡仍然不可避免。
隋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暴政所致。
在隋炀帝的统治下,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
最终,隋朝在618年被唐朝所取代。
以上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七下历史第一课人物事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
包括大禹、启、盘庚、周文王等。
这些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
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治水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禹",并被后世尊为"大禹治水"的典范。
启是大禹的儿子,他在继承大禹治水事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治水工程,为后世留下
了宝贵的经验。
盘庚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奠定了商朝的基础。
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推翻暴
虐的商朝后,建立了周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封建王朝。
这些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治水、文化等方面的杰出
成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事迹也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
面的探索和实践。
这些人物和事迹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
启示。
漠河县育才学校导学案
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编写教师:周龙艳
课题: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自学案
预学(课前)
隋朝的统一
1.建立:581年建立隋朝,定都______,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______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巩固:
(1)措施。
①经济上:编订______,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上:加强,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从605年起,在位时期开通。
3.概况:
(1)三点:北抵______,南至______,中心是______
(2)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创立:
(1)______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
(1)各地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导析案
思学
一、回顾隋统一之前的社会状况,探究分析并归纳总结隋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二、.观看微课:大运河的开凿,并结合教材:
1 .说出并识记开通大运河的时间、人物;
2 .绘制大运河简易图,并说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总结大运河开通的作用,知道大运河的重要地位;
互学(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说出科举制创建的过程;
2 .对比古代选官制度,结合影视资料:科举制的创立,分析归纳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意义。
3、列举隋炀帝的功与过,分析评价隋炀帝并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练习案)
测学:
单项选择题
1 .(2016•雅安中学半期考试)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是()
A.宋
B.齐
C.梁
D.陈
2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这个“短暂”的朝代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杨广
C.刘邦
D.刘彻
3 .隋朝实现国家统一的局面是在()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4 .(2017·内蒙包头·2)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6 .(2017·山东东营·4)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
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
”“此项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赵州桥
D.大运河
7 .(2017·黑龙江龙东·3)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
8 .(2017·山东青岛·9)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巩固案
材料: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