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26
《声现象》复习一、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来源和危害定义 防治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五、教学课时:1课时1.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2.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3.《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就停止了,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记作Hz。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这两种声音人类都听不见。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如:医生用听诊器听诊。
《声现象》基础知识复习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咅的产生:声咅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__ 而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 。
______ 停止发声也停止。
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 ,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________ 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声音, _______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 传来的。
在空气屮,声咅以看不见的_____ 来传播。
3.声速:声音在空气 ( 15°C)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o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屮传播速度 ________ , 液体中次之,气体屮 __________ o4.冋声:冋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冋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____________ 人耳就能把 M 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_________ o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吋发出的声音。
2.乐音的三要素: 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 o(1) ________ :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_________________冇关。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匾,声咅的_____________ O(2) ________ : 是指声音的强弱,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振幅越大, _______ 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振幅、减小声音的发散。
(3) ___ 由发声体本身 ( 如材料、结构 ) 决定。
不同的发声体__________ 不同。
1、人耳的听觉范围 ( 可听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第三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够说 “振动停止, 声音也消失〞 。
2、研究方法:( 1〕、变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 2〕、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变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例题: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了,原因是手〔〕A 、不能够流传声音B 、吸取了声波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二、声音的流传:1、形式:以声波的形式流传。
2、条件: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流传,真空不能够传声。
例题: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能够直接对话,“天宫一号〞 目标翱翔器的发射标志住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正式开始,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定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其原因是〔〕A 、太空中噪声太大B 、太空是真空,不能够传声C 、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D 、声音只幸亏地面周边流传三、声速: 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关。
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 气体 < v 液体 < v固体四、回声:1、回声:声音在流传过程中,遇到阻拦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2、能够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假设不到 0.1s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房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依照 s=vt 知,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与阻拦物间距离最少是s=340m/s ×1×0.1s=17m 。
23 、回声的应用: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能够测定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14 、测量原理: s= v 声 t ,其中 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 为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
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第_____ 次课)教师: _______ 学生: _____ 年级: ________ 日期: ______ 星期: _______ 时段: ______ 课题《声现象》总复习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考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学习内容与过程知识点回顾以提问反方式回顾知识点(正确的打钩,不正确的作出标记)一、声音的产生:1、声咅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眩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咅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咅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咅;声咅在固体中传播吋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咅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咅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咅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咅;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15摄氏度吋,声咅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咅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咅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传到人耳的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 Is以上或者障碍物离人的距离在17米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咅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2、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就不相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肌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声音的特色或品质叫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