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上第5课—郁达夫·故都的秋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23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中职语文授课教案课程:语文单元:第一编写教师:课题:故都的秋课型:理论学时:2节教学目标与要求: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并布置预习题1 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写作的风格特点。
2 思考:本文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二、回忆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概述这些诗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这首小令写了什么景什么人?明确: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随情异”。
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清、静、悲凉。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五故都的秋练习与思考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dùn)潭柘.寺(zhè)一椽.( chuán) 驯.鸽(xùn)点缀.(zhuì)颓.废(tuí)萧索.(suǒ )廿.四桥(niàn)二、“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
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课文开头与结尾都写南国之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文眼”是否相背离?参考答案:这些内容与课文的“文眼”是不背离的。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反衬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写中外文人、诗人,甚至囚犯,是为了说明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且“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种选材组材与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在对比、烘托中凸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突出课文的主旨。
三、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
1.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参考答案: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中“清”“冷”的特点,更凸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参考答案:作者调动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落蕊”,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
中职教育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描写故都的秋的散文——《故都的秋》。
2.解题。
为什么作者选择用“故都”而不是“北平”来描述这个地方呢?因为“故都”有历史的悠久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感,同时也包含了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这个标题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刻眷恋和悲凉之意。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就明确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这个特点是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的。
三、品读课文,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感情。
同时,他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情感。
四、总结课文,培养家国意识通过研究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故都的秋的特点,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感情。
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的珍贵和重要性。
有一种轻柔的感觉。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秋槐的落蕊来表现秋色。
秋槐的落蕊是一种特殊的景象,它们像花瓣一样飘落,但又不是花瓣,没有气味和声音,只有轻柔的感觉。
这种景象传达出秋天的柔美和静谧。
2)秋蝉残声图明确:“XXX的残声,有一种特别的哀愁。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XXX的残声来表现秋色。
XXX的残声是一种独特的声音,它传达出一种哀愁的情绪。
这种声音与秋天的凉爽和萧瑟相呼应,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深情和忧伤。
3)秋雨话凉图明确:第六至第十段描写了秋雨。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秋雨来表现秋色。
作者通过描写秋雨的细腻和凉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新和舒适。
同时,秋雨也带来了一种萧瑟和寂静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深情和忧伤。
4)秋日异果图明确:“那是秋天里的一种果子,有点儿像橙子。
但是不是橙子。
”这一幅图主要通过秋日异果来表现秋色。
秋日异果是一种独特的果实,它与橙子相似但又不同。
《故都的秋》课件21张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引言《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氛围。
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对于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共21张,将带领大家领略故都的秋之美,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
二、课件目录1. 课件封面2. 课文背景介绍3. 课文作者介绍4. 课文结构分析5. 课文内容讲解6. 课文重点词句解析7. 课文主题思想8. 课文写作特点9. 课文与生活的联系10. 课文与文化的联系11. 课文与历史的联系12. 课文与地理的联系13. 课文与艺术的联系14. 课文与哲学的联系15. 课文与科技的联系16. 课文与政治的联系17. 课文与经济的联系18. 课文与社会的联系19. 课文与心理的联系20. 课文与教育的联系三、课文背景介绍《故都的秋》创作于1933年,当时郁达夫正处于人生低谷,但他对北京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这篇散文以北京的秋天为背景,描绘了故都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氛围,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
四、课文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郁达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课文结构分析《故都的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描绘了故都的人文氛围;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
六、课文内容讲解(此处省略具体内容,详见课件)七、课文重点词句解析(此处省略具体内容,详见课件)八、课文主题思想《故都的秋》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传递了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故都的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