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论文——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的建立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语言哲学中的两对概念探讨论文涵义和所指的区分是弗雷格在语言哲学上的重要贡献,它构成了20世纪语言哲学的两个语义学要素,这也是语言的两个功能。
弗雷格是为了解决同一性问题才区分出涵义和所指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成了后来的Frege'sPuzzle(N.Salm-on)。
弗雷格理解的涵义是一个十分丰富的语义学要素,尽管他本人对涵义理论并未给出一个系统的框架,但他开创了语言哲学的这两个主题:意义理论(狭义)和指称理论,统称为意义理论(广义),也即是说,语言哲学即是研究广义意义理论的哲学。
弗雷格认为语言与世界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并且语言可以对世界有所描述,这依赖于他对涵义的定义,因为他认为涵义决定指称。
正是在此意义上,弗雷格被归入描述论者的行列,而不是一个直接指称论者,因为其意义即是描述性质,上一部分我们已经探讨了世界的结构:对象+概念,那么与此相应,语言的两个语义要素———涵义和所指———是如何指称实在的呢?他分别从专名、概念词、句子来加以详述。
弗雷格认为专名是单称词,所有指称一个单独对象的语词或短语都是所谓的专名,专名指称对象,专名的涵义是:给出指称的方式。
他并没有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广义的专名还包括摹状词和句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都是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
专名事实上是一个描述性的短语,这构成了专名的涵义,通过专名的涵义专名能指向一个具体的对象。
弗雷格认为每一个专名都有涵义和所指两个部分。
专名、专名的涵义和专名的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反之则不成立。
也就是说,一个专名必有一个涵义,一个涵义必有一个所指,但一个所指可用多个专名(符号)表示,可由多个涵义来确定。
当然,一个专名对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如“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可理解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出生在斯塔吉拉城的人,《形而上学》的作者。
但弗雷格认为只要一个专名能指称一个对象,至于是依赖哪些涵义来确认这个对象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对专名的涵义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依赖理解者对语言整体的足够把握;其二,我们不能把握专名的全部涵义,在给出专名的涵义时,它只是对专名所指称的对象的某个片面的认识;其三,专名的涵义提供了对其所代表对象的一种表示方式,专名的涵义可以作为把握其指称的手段或根据。
亨普尔覆盖律模型亨普尔覆盖律模型(Hempel's covering law model)是由德国逻辑学家卡尔·格斯特尔·亨普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科学解释模型。
该模型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发生和推理过程,以及科学理论的形成和验证过程。
亨普尔覆盖律模型是科学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科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科学解释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覆盖律和可证实性。
覆盖律要求解释必须包含一个普遍性的科学定律,该定律能够涵盖所要解释的现象。
可证实性要求解释中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可观察和可验证的。
亨普尔认为,科学解释的核心在于将特定现象归因于普遍性的科学定律,并通过实证证据来支持这一解释。
亨普尔覆盖律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科学解释:首先,确定要解释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观察。
然后,根据现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科学定律作为解释的前提条件。
接下来,将这些前提条件与观察到的实证事实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如果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最后,对解释进行验证,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解释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优点在于其逻辑严密性和可验证性。
通过将科学解释建立在普遍性定律和实证证据之上,可以使解释更加可靠和科学。
然而,亨普尔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假定自然现象可以通过普遍性定律来解释,但并不是所有现象都能被定律所解释。
其次,亨普尔模型忽视了解释中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假设对解释的影响,有时可能导致解释的片面性和误导性。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亨普尔覆盖律模型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科学解释的基本框架。
科学家可以通过使用亨普尔模型来构建科学理论和解释自然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然而,亨普尔模型并不是唯一的科学解释模型,还有其他的模型如贝叶斯网络和因果关系模型等,它们对于科学解释和推理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亨普尔覆盖律模型是科学哲学中的一种重要解释模型,它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发生和推理过程。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1. 什么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是20世纪初诞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哲学问题理解为语言问题,并且通过分析语言来探寻问题本质。
分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精确的语言运用和逻辑分析。
在分析哲学家看来,理论陈述的意义与真假关系是通过语言规则来确定的,因此要精确掌握这些语言规则并运用于分析和理解哲学问题。
分析哲学家主张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哲学问题,这种方式被称为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强调使用语法和逻辑规则来理解和分析理论陈述,以理性的方式来准确描述和解决问题。
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有休谟、拉塞尔、维特根斯坦等。
2. 什么是语言哲学?语言哲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的核心思想是语言反思,旨在厘清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关系。
语言哲学家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因此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对于哲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哲学家关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包括描述性语言和意义语言的区别、语言与信仰、语言与社会规则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弗雷格和奥斯汀的著作。
弗雷格主张语言是指称规则的追求,而奥斯汀则提出语言行为规则的理论。
3. 什么是逻辑哲学?逻辑哲学是指将逻辑运用于哲学问题中,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
逻辑哲学家认为逻辑是哲学问题的基础,因为逻辑规则贯穿于人类的思考和理性活动中。
逻辑哲学家关注逻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逻辑分析在解决哲学问题中的有效性。
逻辑哲学的目标是提高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解决哲学问题。
逻辑哲学家强调逻辑学习的重要性,并探究逻辑知识如何应用于哲学问题、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逻辑哲学的重要代表有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蒯恩、罗素等。
4.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的关系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都是以语言和逻辑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它们都强调精确的语言运用和逻辑分析,但在重点和研究方向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分析哲学强调通过逻辑分析来研究哲学问题,主张精确掌握语言规则用于分析和理解问题。
著述评论语言哲学的实验转向——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评介李金彩21世纪以来,分析哲学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方法论变革。
哲学家借鉴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等惯常使用的实证研究范式,尝试为诸多古老的哲学议题给出新颖的注解,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丰硕且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一种“哲学科学化”或曰“科学哲学化”的趋势。
实验语言哲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美国哲学家爱德华·麦希瑞(Edouard Machery )等于2004年发表在Cognition 上的《语义学:跨文化风格》①一文算起,实验语言哲学诞生至今正好20周年。
众多英美哲学家(如Michael Devitt、Genoveva Marti 、Nat Hansen、Joushua Knobe、Eugen Fisher、Ron Mallon,等等)围绕名称指称问题以及意义的阐释等核心语言哲学议题,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争鸣与持续的实证探索,业已发表两百余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两部英文论文集集中探讨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
这一系列研究通过考察大众视域中的语言哲学论题,开拓了语言哲学的实验研究路径,开启了语言哲学作者简介:李金彩,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讲师,明园晨晖学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验语言哲学视域下的专名指称机制建构”(21CZX065)。
073著述评论的“实验转向”,推动了语言哲学的发展②。
在国内学界,虽有不少学者积极关注并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实验哲学运动,但针对实验语言哲学这一子领域的具体研究仍处于缓慢起步阶段。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实验语言哲学”“实验语义学”“语义直觉”等关键词,实验语言哲学文献仅十余条。
梅剑华教授作为长期在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领域深耕的中国哲学学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国际研究热点,在《实验哲学、语义学直觉与文化风格》③一文中,首次较为系统地引介了该哲学运动。
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的建立与反思摘要:科学解释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亨普尔的“演绎—律则”(D —N)模型和“归纳—统计”(I—S)模型,二者合称为“覆盖率”模型,这被认为是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
本文将介绍覆盖率模型的建立及其遇到的困难,给科学解释寻找新的进路。
关键词: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亨普尔;新的进路The establishment and reflection ofthe covering-law modelAbstract: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deductive- nomological model and inductive-statistical model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covering-law model. This is considered the standard model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vering-law model , in order to find a new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nto the road.Key Words:Scientific explanation; The covering-law model; C.G.Hempel;New approach科学解释一直是科学哲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因为科学不仅仅是描述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解释自然现象,发现其中包含的自然规律。
作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模型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948年,亨普尔(C.G.Hempel)和奥本海默(P.Oppenheim)合写的名为《解释的逻辑研究》中提出“演绎-律则“(deductive-nomological)即D-N模型,1962年亨普尔又提出的“归纳-统计”(inductive-statistical)即I-S模型。
第1章导论主讲人:肖静“语言哲学”被称为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场革命。
语言分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
在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且其范围也越来越宽,语言哲学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广。
1.研究现状1.1 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有些哲学家认为,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并没胡什么区别,或者说区别不大。
比如,弗雷格、达米特等人,斯特劳森认为,分析哲学的核心是语言哲学。
而且,分析哲学家一般都认为,语言哲学是其他所有哲学的基础。
相反,也有些人认为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是不同的。
比如,戴维认为语言哲学是一个哲学领域,而分析哲学是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方法。
语言哲学,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能更早,蓬勃发展于二战后,到了60年代下半叶,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开始频频出现和使用。
由此可知,“分析哲学”先于“语言哲学”,可以说,分析哲学是哲学的一门学校,或一个研究领域,语言哲学是由分析哲学发展而来的,或者说,有一种哲学,开始称为分析哲学,后来称为语言哲学,迷米特认为,分析哲学与其他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分析哲学首先相信,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达到对思维活动的哲学解释;其次相信,只有以这种方式而不是以其他方式才能够达到一种广泛的解释。
实际上,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而达到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结果,正是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共同的东西。
从名称上来看,“分析哲学”突出和强调的是分析,而“语言哲学”突出和强调的是语言。
所谓分析,乃是指方法。
所谓语言,乃是指对象,即分析的对象。
1.2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哲学英文中有两个词表达语言哲学,五个是“philosophy of language”,另一个是“linguistic philosophy”或“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
本书用“语言学哲学”表示“linguistic philosophy”或“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
英文的这两个表述在有些人的菱中是有区别的。
论文写作技巧如何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准确和清晰地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研究,并从中得出结论。
本文将探讨一些论文写作技巧,帮助你进行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1. 理解研究结果在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之前,首先需要全面理解所获得的数据和实验结果。
认真阅读和研究结果的相关背景文献,并确保自己对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样本数量等细节有清楚的认识。
只有对研究结果有全面的理解,才能进行准确和深入的分析与解释。
2. 结果的概括与描述在开始详细解释研究结果之前,先对结果进行概括和描述。
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关键数据,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研究的核心内容。
可以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增强读者对结果的理解。
3. 建立合理的分析框架针对研究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果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的不同方面,通过逻辑推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建立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应该是有条理的,便于读者理解和跟随。
4. 解释与结果相关的变量在进行研究结果的解释时,需要考虑并解释与研究结果相关的变量。
这些变量可能包括独立变量、控制变量或噪声变量。
解释这些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 对比分析和结构比较有时,一个单一的研究结果可能不足以支撑某个结论或论点。
这时,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或结构比较。
对比分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来加深对结果的理解。
结构比较是指将研究结果与相关理论模型进行对比,从而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
6. 引用其他研究的结果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可以引用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样可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并将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连接在一起。
7. 引入可能的限制和局限性在解释研究结果时,也要提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限制。
这些局限性可能包括样本容量有限、实验设计问题、数据收集方法等。
覆盖论中相关概念定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覆盖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群体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覆盖论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朗贝尔提出,后来被引入到国内学术界,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在覆盖论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会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社会调查、采访、观察、统计分析等,通过这些手段获取、整理和分析大量的社会数据,以揭示出规律性的关系和结构。
覆盖论与传统的宏观分析方法相比,更注重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关系中进行深入挖掘,以揭示出其中的微观机制和运作规律。
在覆盖论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覆盖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与覆盖论相关的概念定义:1. 覆盖:覆盖是指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
覆盖通常是一个有限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现象,研究者通过对这些覆盖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2. 覆盖界定:覆盖界定是对研究中所选择的覆盖对象进行明确和具体的描述,包括研究对象的性质、范围、特征等。
覆盖界定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3. 覆盖论题:覆盖论题是指在覆盖论研究中所设定的研究问题或研究目的。
覆盖论题应该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以指导研究者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
4. 覆盖论方法:覆盖论方法是指在覆盖论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覆盖论方法包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采访、观察、统计分析等技术,以获取研究数据和揭示研究结论。
通过对这些覆盖论相关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覆盖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方法论基础,从而在实际研究中更加有效地开展覆盖论研究工作。
覆盖论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还可以为我们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the definition of lexical coverage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词汇覆盖率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词汇覆盖率是指一个语言学习者在特定文本中所能理解和使用的词汇范围。
了解词汇覆盖率对语言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相关概念、测量方法,并探讨影响词汇覆盖率的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即引言、正文、覆盖率定义与意义、影响词汇覆盖率的因素以及结论。
- 引言部分将提出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本文主题,并引入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覆盖率定义与意义部分将阐述什么是词汇覆盖率,为什么关注词汇覆盖率以及测量方法;- 影响词汇覆盖率的因素部分将探讨不同文本类型、文化差异以及学习者个体特点对词汇覆盖率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内容并给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提供关于词汇覆盖率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的详细介绍。
通过深入探讨词汇覆盖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语言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所需掌握的词汇,并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最终,本文将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和建议。
这样写对吗?2. 正文正文部分将对词汇覆盖率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和讨论。
首先,我们将详细解释什么是词汇覆盖率,并介绍其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探讨测量词汇覆盖率的方法及其应用。
词汇覆盖率是指一个给定的语言材料中所包含的语言单位(通常是单词)与所涵盖的整个语言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所有语言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
换句话说,它衡量了一个特定文本或者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单词数量在整体单词库中的比例。
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一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文本或学习者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该语言的掌握程度。
词汇覆盖率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他们当前对于目标语言中常见单词的水平。
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等相关技能方面,高覆盖率表示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已知单词组成的句子和段落。
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的建立与反思摘要:科学解释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亨普尔的“演绎—律则”(D —N)模型和“归纳—统计”(I—S)模型,二者合称为“覆盖率”模型,这被认为是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
本文将介绍覆盖率模型的建立及其遇到的困难,给科学解释寻找新的进路。
关键词: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亨普尔;新的进路The establishment and reflection ofthe covering-law modelAbstract: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deductive- nomological model and inductive-statistical model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covering-law model. This is considered the standard model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vering-law model , in order to find a new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nto the road.Key Words:Scientific explanation; The covering-law model; C.G.Hempel;New approach科学解释一直是科学哲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因为科学不仅仅是描述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解释自然现象,发现其中包含的自然规律。
作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模型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948年,亨普尔(C.G.Hempel)和奥本海默(P.Oppenheim)合写的名为《解释的逻辑研究》中提出“演绎-律则“(deductive-nomological)即D-N模型,1962年亨普尔又提出的“归纳-统计”(inductive-statistical)即I-S模型。
由于D-N模型和I-S模型都必须至少包含一个普遍规律(或统计规律),因此,合称为科学解释的覆盖率模型,意指在科学解释中援引的定律覆盖或包含了被解释项的内容,覆盖率模型被成为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
下面对覆盖率模型的建立、困境、出路逐一作出具体阐述。
一.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的提出1.科学解释建立需要满足的条件科学解释包括Explanandum被解释项和Explanans 解释项,但是建立一个科学解释仅有这两项是不够的,还需要满足相关的一些条件。
作者在《解释的逻辑研究》中就谈到了科学解释建立需要满足的条件,具体如下:(1) Explanandum被解释项必须是Explanans 解释项的一个逻辑后承。
(2) Explanans 解释项必须包含普遍定律,而且这些定律必须满足对Explanandum被解释项的衍推性要求。
(3) Explanans 解释项必须具有经验内容,它至少在原则上必须能被实验或观察所检验。
以上是科学解释建立的逻辑性条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亨普尔的观点:解释就是论证;解释中的论证即意味着Explanandum被解释项可有普遍率导出;由此决定了解释与预见在逻辑上同构,区别仅在于其实用目的不同,或实际推演与被解释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同。
(4)构成Explanans 解释项的语句必须是真的。
这一条是科学解释建立的经验条件。
2.“演绎-律则“(deductive-nomological)即D-N模型的提出通过分析大量解释事例以及对上述结论的思考,他们认为在科学解释中,Explanans 解释项中的定律是全称形式的,Explanans 解释项与Explanandum 被解释项之间的关系是演绎的。
一个解释可以理解为一个演绎论证,把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模型称为解释的“演绎-律则”(deductive-nomological),即D-N模型,它的一般形式是:就这样,他们把科学解释及其过程完全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精确的、严格的关于科学解释的形式理论。
3.“归纳-统计”(inductive-statistical)即I-S模型的提出但是在日后的研究中,亨普尔发现那些全称普遍的规律,只是自然律的一种,这个模型没有考虑统计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统计的,因此,在1962又提出了“归纳-统计”(inductive-statistical)即I-S模型。
二者合称为覆盖率模型,被认为是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
4.对覆盖率模型的完善在D—N模型和I—S模型的基础上,亨普尔又进一步思考,即使在Explanans 解释项含有统计形式的定律时,Explanans 解释项与Explanandum被解释项也有可能是演绎相关的,与此对应的解释模型应该是“演绎统计模型”(the deductive —statistical model),简称D—S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I—S模型的Explanandum被解释项是关于Explanans 解释项中统计定律所涉类中一给定个体成员的一个单称陈述,而D—S模型的Explanandum被解释项是与Explanans 解释项中统计定律密切相关的一类现象的概率陈述。
可以说,D—S模型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覆盖率模型。
二.科学解释覆盖率模型遇到的困难从方法上看,科学解释的覆盖率模型所使用的方法是逻辑演绎和经验归纳。
从内容上看,两个模型都强调定律的重要性,亨普尔之所以称它为“覆盖率模型”,就是为了强调普遍性定律和统计性定律在科学解释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亨普尔是经验主义者,而且是早期的逻辑经验论者,所以在认识科学解释这个问题时,只注重逻辑形式的分析,而忽略了Explanans 解释项与Explanandum被解释项之间除逻辑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相关。
归纳覆盖率模型遇到的困境,可概括如下:1.关于理想化的论据和实际解释之间关系的困难1974年Ardon Lyon提出的金属受引力作用的解释反例:所有金属都导电···○1所有导电体都受引力作用···○2———————————————所有金属都受引力作用···○3这是对D—N模型的反例。
我们从上述可以看出,由○1和○2确实演绎推导除了○3,而且○2又是定律,○1和○2在原则上完全可由实验或观察来检验,完全符合D—N模型的要求。
但是金属并不是因为其导电才受到引力作用,前提和结论解释不相关。
可见D—N模型陷入了解释相关性的困扰。
亨普尔在《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中,例举了虹的物理解释,虹的现象是作为太阳的白光在诸如产生云层中的球形水滴中的反射和折射的结果而出现的。
这个说明用有关光的光学定律表明,每当喷雾和薄雾水滴为观察者后面的强烈白光所照亮时,就会预期到虹的出现。
因此,即使我们从未见过虹,由物理说明所提供的解释性知识,也会构成很好的根据来预期或相信虹将在特定环境下出现。
这就是所谓的解释相关性要求:所引证的解释性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理由来使人相信被解释的现象确实会发生或者真的已经发生过。
2.解释与预测的对称性困扰标准解释模型认为解释与预测是对称的,它们在逻辑结构上是同一的,预测是潜在的解释,解释是已知的预测,它们之间只是知识状态的不同。
但是对于这样的说法,很多人提出了质疑,1966年Sylvain Bromberger提出了旗杆和影子的反例:一旗杆立于一平地上,当给定太阳方位和旗杆高度时,我们可以根据光线直线传播定律等,推出阴影的长度。
类似,当给定太阳方位和阴影长度时,我们可以推出旗杆的长度。
两者都符合D-N解释模型,但是阴影的长度并不能解释旗杆的长度。
这个例子推翻了亨普尔提出的解释与预测的对称性,而且我们知道,当A 解释了B时,B不能解释A,否则便是循环论证和因果反向,所以解释应该是单向的、非对称的。
但是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D—N模型存在这样的困扰,而且是它自身消除不了的。
3.无需定律的困扰在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无须定律的解释实例,例如1959年H.Scriven 提出的威廉大帝不入侵苏格兰的反例:对于此的解释可以这样阐述,威廉大帝不想占领苏格兰的土地,而只是想通过打败苏格兰王使他效忠自己从而巩固北方边界。
这个解释不含任何定律,所以覆盖率解释模型并非普遍适用。
在D—N模型中,规律起了本质的作用,而现在这个本质的作用被取消了,这就对覆盖率模型提出了挑战。
4.统计解释模型的高概率困扰亨普尔认为,如果前提并不能给结论以高概率支持,其理由的解释力就会削弱,所以就不能算作真正有效的解释。
但是,对于此问题,很多人又提出了质疑,1986年Salmon提出了心理治疗反例:许多患有N型神经官能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都痊愈了···○1琼斯患有N型神经官能症并经过了心理治疗···○2琼斯痊愈了···○3N型官能症有一个特点,患者即使不接受治疗也会自动痊愈。
所以,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过心理治疗,最后都会痊愈。
所以这里的概率r是高还是低,都不能按上述解释琼斯的痊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计解释的高概率要求不是解释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解释的必要条件。
三.科学解释模型的新进路覆盖率模型遇到的困难,是其自身所不能解决的。
针对以上所述的这些问题,很多科学哲学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的进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条。
1.本体论进路针对覆盖率模型的对称性困扰,萨尔蒙(Wesley Salmon)认为这需要因果关系来解决,他指出解释不是论证,解释就是要阐明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
他因此倡导并建立了解释的因果相关(causal relevance)即C-R模型,提出了科学解释的一条本体论进路。
萨尔蒙的C—R模型使低概率事件成为可解释的,还使无因果关系的解释项被排除。
C-R模型似乎更符合科学和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类型的解释,但是因果解释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可以说,因果理论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不用逻辑论证关系替代,又不让形而上学实体渗入关于因果性本身的说明。
那么,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关于不可观察对象之理论的实在论信念。
2.认识论进路沿着亨普尔开辟的认识论路线,范·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把目光转向了语境和语用,继续修正改进它。
在他看来,解释理论面对的两大难题是有些事件不可解释,有些论证不符合直觉的解释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