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与下图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C.一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得以正常召开D.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答案 B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
答案 A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1912年颁布B.图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C.图3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解析该题目为逆向选择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三部法律文献的图片来考查对近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不久就被袁世凯撕毁,故没有在实践中保障人民民主,D选项表达不符合史实。
答案 D4.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解析“红卫兵组织”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组织,而“破四旧立四新”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1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2、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以下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B.政治协商制度仍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C.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D.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3、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4、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拨乱反正,顺应民心C.改革开放,发展经济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6、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实质。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四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48年,《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
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
”由于经济的集中导致当时的欧洲A.封建割据状态逐步被打破B.各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C.民主共和制政体逐步确立D.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经济的集中趋势,而当时欧洲国家封建割据状态仍然严重,如意大利和德意志,经济的集中为政治上打破封建割据,促进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经济的集中与殖民扩张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当时欧洲也有君主立宪制国家,不一定是民主共和制政体,故C错误;1848年之前国际工人运动已经兴起,故D错误。
【答案】A2.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只能”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一、选择题1、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看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白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岀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
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収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屈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在屮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來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八【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増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两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人口増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Z所是” 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纲考情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加试——(c)1.召开: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1)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2)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3)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内容:筹建新中国(1)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2)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基石。
(4)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课时检测(二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解析:选A 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有利于增加民众对新政权的向心力,故A项正确;B、D两项的标志都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提高新政权在民众中的认同感,故C项错误。
2.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某某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解析:选A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某某,故A项正确;《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文学刊物,故B项错误;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与材料中“1956年8月1日”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教育刊物,故D项错误。
3.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
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X。
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某某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某某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解析:选B 鼓掌表决是一种倒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中遭遇了挫折,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错误;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规X投票表决,体现了某某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某某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 项错误。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第四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跟踪检测(详解)1 / 11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跟踪检测一、单选题1.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
关于他们的相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 . 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B . 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 . 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D . 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在新中国建立的,国家的统一是前提,这两种制度都属于我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它们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所以A 、B 、D 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故排除。
特别行政区额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民族自治区则没有高度的自治权,所以C 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
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发生了变化。
政协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A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B . 中共确立执政党地位C . 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D . 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答案】C【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这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这一局面得以结束,政协性质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C 项。
1954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 项;中共确立执政党地位是在新中国成立时,排除B 项;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政协性质变化无关,排除。
3.1961年6月,毛泽东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A.祖国统一是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前提B.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C.淡化了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D.旨在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扫除障碍【答案】B【解析】材料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这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构想,故选B;台湾不可能支持新中国回归联合国,排除A;当时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强烈,排除C;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D。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中阐述道:“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
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
”这表明( ) A.中央政府是全国政协下属机构B.政协是国家权力机构C.全国政协与中央政府分权制衡D.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3.“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①③ B.①②④C.③④ D.②④5.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不居于领导地位6.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执行者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随后,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内阁总理”的周恩来马上开展工作。
这一史料说明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 A.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B.由乡村转移到城市C.恢复和发展生产力D.筹建新中国答案:D2.(2018·浙江嘉兴高二下期末)阅读如下组图。
那一年,人民的选举()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答案:D3.《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②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4.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
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2017年8月7日,“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
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纪念()①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④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6.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
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名校联盟联考)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答案 A2.(2017·贵州贵阳模拟)将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和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 C3.(2017·贵州贵阳模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
”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各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以政协为舞台,合作参与国家管理,犹如“大合唱”,故C项正确。
答案 C4.(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解析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以后一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故A项正确。
答案 A5.(2016·陕西商洛质检)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解析1949年《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所以本题选C项。
答案 C6.(2017·广东惠州模拟)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A.解放战争时期B.新中国成立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毛主席语录出现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语录内容也反映出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故C项正确。
答案 C7.(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为1957年廖冰兄教授在《漫画月刊》上发表的漫画,被《人民日报》批为“反党毒草”。
这体现出()A.国家希望文艺能配合经济建设的高潮B.中共中央要纠正文艺脱离实际的现象C.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D.文艺政策具有和风细雨治病救人的特点解析漫画只因文字表述就被曲解为“反党毒草”,反映当时文艺领域的“左”倾思想,联系题干“1957年”可知,这是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所致。
答案 C8.(2017·湖北黄冈模拟)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解析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故B项错误;当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持“文革”的错误,即所谓的政治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A9.(2017·河北沧州模拟)“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
”材料现象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B.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C.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反映了村民大会召开的情况,这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扩大的表现和结果,D项正确;村民会议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因而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A项错误;村民会议可能实现了全民公决,但不能代表我国民主政治都实行全民公决,B项错误;村民会议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国家事务的会议,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10.(2016·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A.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解析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三者都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
11.(2017·广东中山模拟)“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A.不同的国情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解析“异”的本质内涵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B12.(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析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第一幅反映建国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6·陕西师大调研)(25分)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英特尔高级院士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材料二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10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9分)答案(1)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
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
(2)特点: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步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政治转型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政治转型效果不彰。
(3)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12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
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
”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
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12分)解析第(2)问,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
答案(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