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牵张技术治疗皮肤缺损
- 格式:ppt
- 大小:581.50 KB
- 文档页数:23
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观察作者:张宝顺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8期【摘; 要】目的:观察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2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进行治疗,分析23例患者创面愈合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本组研究全部患者经过皮肤牵张后个性化治疗以后,创面均闭合。
平均牵张期为8±2天。
术后全部患者均可以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1年。
全部患者肢端血运良好、感觉功能良好,无伤口裂开、皮肤坏死和骨外露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效果满意,可以有效促进创面闭合,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有效,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皮肤软组织缺损缝合难度大,过去的方式为通过各种皮片、游离皮瓣、肌皮瓣、岛状皮瓣等对缺损的皮肤软组织进行重建和修复,但是该类方法均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并且皮瓣转移后难以保证质量,皮瓣感觉功能不良,外型损伤,继发关节部位挛缩,缺陷多且明显[1-2]。
传统治疗方式风险高,尤其是对基层医院而言,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2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2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患者15例,女患者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46.00±5.00岁,缺损受伤原因如下:车祸所致10例,重物砸伤13例。
创面面积为3.0cm*2.5cm-25cm*8cm。
1.2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后,实施早期清创处理,对创面表面的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然后进行VSD持续冲洗引流。
对新鲜创面,需要观察损伤的程度,对受损的肌肉血管肌腱进行重建和修复。
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
李丹凤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017)012
【摘要】@@ 各种外伤、车祸等原因造成身体大面积皮缺损,以往通常采用身体其它部位取皮,进行游离皮片移植覆盖,植皮区愈合速度慢、皮肤美观度差,摩擦易引起破损甚至感染,我科采用皮肤牵张带对大面积皮肤缺损病人进行牵拉术,避免了取皮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牵拉术前后的护理介绍如下.rn1 临床资料
rn2001年1~6月,我科共收治大面积皮缺损病人28例,男22例,女6例;上肢15例,下肢13例;年龄6~43岁.皮缺损面积最大为36 cm×24 cm,均于使用皮肤牵张带牵拉3~7 d后直接缝合伤口,伤口愈合拆线后形成线状瘢痕.病人出院后随诊,2例自觉局部轻度瘙痒,无其它不适.
【总页数】1页(P1159)
【作者】李丹凤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2
【相关文献】
1.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 [J], 韦赤勇;杨有猛;黄海多;李文恒;杨庆达
2.皮肤牵张带治疗地震伤致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 [J], 谢鑑辉;张妮;易银芝;董林;吴丽霞
3.应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治疗下肢皮肤慢性创面的护理 [J], 张杨西贝;柏彬;贾杨阳
4.高原低氧环境下应用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患者的护理体会 [J], 马子英; 卓么加; 祁万乐; 李静; 巩月英
5.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各类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 [J], 曲家富;杜晓健;曹立海;高建华;李绍光;彭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牵引器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应用皮肤牵引器是一种用于修复和重建皮肤的外科器械,它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原理、临床应用和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皮肤牵引器是一种常见的外科器械,它能够通过对皮肤施加持续轴向张力,促进切口边缘的愈合和皮肤的再生。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牵引力,使切口处的皮肤组织得到间接的张力刺激,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生成,加快创口愈合的速度。
皮肤牵引器还可以避免创口边缘的收缩,提高创口的张合度和外观美观。
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中,皮肤牵引器被广泛应用于修复各种类型的皮肤创伤、切口和缺损,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始终保持创口的持续张力,皮肤牵引器能够有效促进创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它还能够保证创口的张合度,减少瘢痕的形成,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皮肤牵引器的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不同类型的皮肤创伤和缺损修复。
比如在皮肤切除术中,皮肤牵引器可以有效拉开切口,避免创口张力集中,从而减少创口的感染和局部缺血的发生。
在烧伤患者的皮肤修复中,皮肤牵引器能够通过改善创口的血液供应和促进创面再生,有效避免瘢痕的形成。
皮肤牵引器还可以在面部整形手术中使用,通过对创口边缘的持续牵拉,使创口愈合后的瘢痕尽可能地与正常皮肤融合,提高手术效果和外观美观。
目前皮肤牵引器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皮肤牵引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皮肤牵引器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技术熟练的医生进行操作,否则可能会对患者的伤口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不同类型的创伤和缺损,需要定制化的皮肤牵引器,这对制造和使用的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40 ■吉林医学2018年8月第39卷第8期极控制血糖,以免二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导致疾病恶化。
此外,由于长期降糖药和抗结核药的联合使用,可能会对肝脏 造成损伤,应密切观察,高度重视,定期监测肝功能,同时服用 保肝药物[1〇]。
由于二病合并发生会相互产生不利影响,使治 疗难度加大,还要做到二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中老年人要注 意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定 期进行体检,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便早期发 现结核病灶。
结核病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发现 血糖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参考文献[]童晓燕,赖明红.糖尿病合并结核病14例[].临床 肺科杂志,2003,8(4):357.[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 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 S288 -2008) ,2008 -1 -16.[]陈伟,夏愔愔,李涛,等.2015年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形势分析[].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6,5(1):32. []金关莆.浸润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507例临床分析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 :1090.[]李丙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126例治疗体会[].临床 肺科杂志,2005,10(4) :409.[]晋树亮,赵辉,吴河.糖尿病合并肺结核60例临床 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4)411.[]杨敏.7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吉林医学杂志,2015,36(4) :640.[]曾丽翔,陈秉熙,李亚发.短程化疗方案合并糖尿病肺结核的近期疗效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6,28(2) :74.[]杨敏.7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吉林医学,2015,36(4) :641.[10]游育东,吴永和,邱钱沣,温陈媛.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杂志,2013,34(30) :6317.[收稿日期:2017-12-15编校:李晓飞]托氏皮肤牵张器结合负压引流装置(VSD)在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张弓,李松军,董杰[遵义医学院附属第五(珠海)医院骨科,广东珠海519000][摘要]目的:探讨托氏皮肤牵张器结合负压引流装置(V S D)在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自制微型牵张器治疗皮肤缺损87例张新华黄勤郭洁83临床实践【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牵张术的适应证。
方法选择87例因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缺损用微型牵张器封闭创面的患者,评价近期、远期效果。
结果皮肤牵张术可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缺损。
高张力线方向皮肤缺损封闭宽度为2.5—5.5cm。
低张力线方向封闭宽度为4.0~13.0em。
皮肤病变或缺损实际修复面积最小为3.0cl t n x6.0cm,最大为13.0c m×20.0em。
伤口I期愈合率达到98.7%。
结论皮肤牵张术可用于多种皮肤缺损的修复,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皮片和局部皮瓣移植。
【关键词】微型牵张器;皮肤缺损自2002年我们在皮肤缺损修复研究中研制了微型皮肤牵张器,经临床证实可用于多种情况下的皮肤缺损的关闭,解决了一些普通缝合法和皮肤扩张术无法解决的皮肤缺损修复难题。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7例,男65例,女22例,年龄10-48岁。
皮肤缺损共分为16个类型,缺损最大宽度11.5em,最小宽度3.5cnl。
皮肤缺损部位分布于头皮、躯干和四肢。
其中切口不良愈合裂开5例,局部皮肤Ⅲ度烧伤8例,局部皮肤热压损伤l 例,局部皮肤电击损伤5例,先天性毛发异位生长9例,皮肤鳞癌切除创面3例,扩张皮瓣供区缺损8例,皮肤瘢痕切除创面9例,双侧眉下垂提紧5例,额颞皮肤除皱术3例.腹胀性张力伤口1例,四肢躯干黑毛痣9例,撕脱伤皮肤缺损6例,巨大神经纤维瘤l例,头皮瘢痕性秃发6例,外伤后残留创面8例。
1.2微型皮肤牵张器:微型皮肤牵张器为自行研制的手术器械,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基本构成:1根齿条,2个牵张头,2个固定螺栓和2根钢针。
该牵张器体积小,重30—35g,最大展开长度8em。
1.3创面制作及修整:各种创面先做两侧皮下层剥离.范围距创缘3—5cm,认真止血。
双手推动创缘两侧皮肤使创缘向创面中央靠拢,确定皮肤的最佳移动方向和两侧创缘线形的对合情况。
如果两侧缘的线形和创缘长度不一致,选用猫耳畸形修整,使两侧创缘合拢;相互吻合。
自制简易皮肤牵张器治愈皮肤缺损10例摘要】目的:提高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
方法;自制皮肤牵张器,对9例皮肤缺损患者行皮肤牵张治疗7-28d。
结果;创面愈合。
随访1年,外观仅有线形瘢痕。
结论:自制皮肤牵张器可有效治愈较大皮肤缺损创面,覆盖组织、外观满意。
关键词:皮肤缺损自制简易皮肤牵张器皮肤缺损的原因有很多,如外伤、瘢痕、肿瘤等。
修复皮肤缺损的传统方法也较多,常见的有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植两大类,但这些方法缺陷较多,并有较高的局限性,如皮片移植须有良好的软组织覆盖,不能直接移植在骨质及肌腱、血管、神经表面,且术后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与周围皮肤差别较大,弹性差,不耐磨损;而皮瓣移植或转移手术难度大,须专科医生才能完成,且供区创伤极大,往往要牺牲一根重要血管等,手术失败率高,且大多臃肿、感觉差,严重影响皮肤美观。
我科综合相关资料,参考市面上的商用皮肤牵张器,自行设计制作了简易皮肤牵张器,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造价低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5~65岁。
骨筋膜室综合征致皮肤缺损2例,急性创伤性皮肤缺损6例,皮瓣坏死2例。
创面部位:上臂1例,前臂2例,大腿2例,小腿4例,足1例。
皮肤缺失面积:最小3.0cm×6.0 cm,最大5.0 cm×20.0 cm,均为全层皮肤缺损。
1. 2 方法1.2.1 皮肤牵张器的制作简易皮肤牵张器由三部分组成:①克氏针。
普通医用克氏针,根据创面横径大小,分别选用直径为1.5 mm 或2.0 mm克氏针两根。
②带状橡皮条牵引弓2—6条,用于调整两根克氏针间的张力,使缺损区两侧皮肤逐渐靠拢,直至对合。
③有齿夹或止血钳2-6把,用于固定带状橡皮筋。
1.2.2 手术方法皮肤缺损创面术区常规消毒、铺单、清创,潜行向两侧游离创缘皮下1.0~2.0 cm,选择直径为1.5 mm或2.0 mm 克氏针,距创缘1。
0~1.5 cm处,先沿伤口创面一侧纵走向波浪形插入第1根克氏针,穿透皮肤全层,使克氏针间隔穿入皮下、皮上,露出皮上部分克氏针长度要稍长于带状橡皮筋宽度,两端露出于皮外并反折,以防滑脱;同样的方法于对侧穿入另1根克氏针,并使该克氏针露出皮上部分与第一根对齐,分别于每个波形间皮上部分置入1条带状橡皮条牵引弓,紧缩橡皮条牵引弓至被牵拉皮肤局部不发白为度,并用有齿夹或止血钳固定,油纱布覆盖创面,无菌纱布包扎;术后每1-2天紧缩牵引弓橡皮条1次,并同时更换伤口敷料,直至皮缘靠近,对合后需持续牵张2周,皮缘可自行愈合。
皮肤牵张器联合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討皮肤牵张器联合负压伤口治疗(NPWT)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LACDW)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治疗的LACDW患者6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NPWT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皮肤牵张器治疗。
比较两组创面面积,透明质酸(H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创面分泌物的细菌计数,分析患者HA及VEGF水平与创面面积及创面分泌物的细菌计数的相关性。
结果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及创面分泌物的细菌计数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1、7、10 d的创面面积及创面分泌物的细菌计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患者的创面缺损无法给予一期闭合;③伤后24 h内入院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者;②有吸烟史者;③存在血管闭塞型疾病者;④有恶性肿瘤者;⑤有血液疾病者;⑥有其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予以创面细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科学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另给予营养支持和避免组织受压,以及对症治疗等处理。
对照组另给予NPWT技术治疗,为患者消毒并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后,按照创面的大小制作好一次性的负压引流材料规格形状,孔径为400~600 L,确保创面能完全覆盖。
在腹膜之后连接好负压源,将负压调节为-15.96~-10.64 kPa,实施持续性的负压吸引,监测引流的通畅状况和液体性状。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皮肤牵张器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在对患者常规清创后通过TopClosure型皮肤牵张器进行治疗,为使用区备皮,通过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棉进行清洁,并彻底干燥。
皮肤牵引器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应用
皮肤牵引器是一种用于皮肤修复和重建的医疗器械,其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领域。
本文将对皮肤牵引器的原理、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优势进行阐述。
皮肤牵引器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施加持续性的轻度拉力,在受损皮肤周围形成适当的张力,促进伤口边缘的组织再生和愈合。
皮肤牵引器一般由牵引框架和牵引弹力器组成,其中牵引框架通过固定于皮肤周围,而牵引弹力器通过调节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得受损皮肤得到合适的拉伸和张力。
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应用中,皮肤牵引器能够帮助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增加受损皮肤的面积和可用血供,以促进伤口边缘的再生和愈合;二是减少组织损伤和缺血时间,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三是改善伤口的外观和形态,提高功能恢复。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皮肤牵引器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如创伤造成的皮肤缺损和组织纤维化;二是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如瘢痕挛缩和瘢痕隆起等;三是在先天性畸形修复中的应用,如畸形外耳修复和唇裂修复等;四是在手术后的皮肤修复中的应用,如癌症切除后的皮肤重建和乳房重建术后的皮肤修复等。
相比传统的皮肤修复方法,皮肤牵引器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可调节的牵引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伤口类型调节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二是持续的拉力,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再生,提高伤口愈合速度;三是便于操作,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比较方便使用;四是较少的并发症,相比其他修复方法,皮肤牵引器的并发症较少,对患者的伤害也较小。
皮肤牵引器在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皮肤牵引器在皮肤修复和重建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美丽。
[13]HamannP,Ho l andR,HyrichK,etalFactorsasso-ciated with sustained remissionin rheumatoid ar-thritisinpatientstreatedwWithanti-tumornecrosisfactor[J]ArthritisCareRes,2017,69(6):783-793 [14]Sung YK,Yoshida K,Prince FHM,et al Prevalenceandpredictorsforsustainedremissioninrheumatoidarthritis[J]PLoSOne,2019,14(4):e0214981 [15]KanbeK,ChibaJ,InoueY,etalBiologic-freeremis-sionbyorthopaedicsurgeryinnon-respondertoin-fliximabforrheumatoid arthritis[J]Springerplus,2015(4):607[16]Kanbe K,InoueK E f icacyofarthroscopicsynovec-tomyforthee f ecta t enuationcasesofinfliximabin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Rheumatol,2006,25(6):877-881[17]Oh K,Ishikawa H,Abe A,etalE f ectsofsurgicalinterventionondiseaseactivityofrheumatoidarthri-tis:casesofsurgeryforrheumatoidarthritisofthelowerlimbstreatedwithbiologics[J]ModRheuma-tol,2014,24(4):606-611[18]Yano K,Ikari K,Inoue E,et al E f ect of total kneearthroplastyondiseaseactivityinpatients withes-tablishedrheumatoidarthritis:3-yearfo l ow-upre-sultsofcombined medicaltherapyandsurgicalin-tervention[J]Mod Rheumatol,2010,20(5):452-457收稿日期=2020-0628作者简介:杨化群(1980—),男,副主任医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844000。
皮肤牵张与植皮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分析周 强,罗保星(新疆阿瓦提县人民医院,新疆阿克苏 843200)【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时使用皮肤牵张与植皮治疗的效果。
方法 收集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共8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4例)和观察组(4例),对照组接受植皮治疗,观察组接受皮肤牵张治疗,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均更优,P均<0.05。
结论 在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皮肤牵张治疗的愈合时间短,手术指标更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皮肤牵张;植皮治疗;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1.36.02针对软组织缺损,临床上的传统干预方式主要为清创后换药,确认创面清洁并且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给予植皮治疗使创面闭合[1]。
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痛苦,但是容易出现供皮区感染、周围神经损伤、肢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而且创面愈合的时间较长,容易形成瘢痕,因此无法满足患者对于美观的追求[2]。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皮肤牵张治疗。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共8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4例)和观察组(4例),其中,对照组男3例,女1例;年龄在20岁~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9±4.4)岁。
观察组男2例,女2例;年龄在20岁~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7±4.4)岁。
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植皮治疗,观察组接受皮肤牵张治疗:麻醉后彻底清创,之后根据创面的形状、大小选择克氏针(直径1.0 mm),将其尖端弯成弧形,在距离创面约1 cm处穿入皮肤真皮层,适合长度后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