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最新推荐)
- 格式:ppt
- 大小:9.44 MB
- 文档页数:39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肿瘤科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最新的科技进展。
本文将综述肿瘤科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免疫治疗的突破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科研究的热点。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能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以使用PD-1抑制剂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攻击癌细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某一特定变异进行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发现肿瘤细胞中的致病基因变异,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针对性的药物。
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赫赛妥珠单抗,该药物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针对不同的致病基因变异,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研究和治疗。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进一步研究了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基因敲除、基因修复等。
四、液体活检的应用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但这一过程痛苦且可能造成并发症。
而液体活检则是通过检测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实现对肿瘤的无创检测和监测。
液体活检可以用于肿瘤早期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复发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液体活检技术,不仅能检测肿瘤的存在,还能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科领域的新进展及最新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0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晚期肠癌进入了在基因状态和原发部位(左右半)指导下的精准一、二线治疗时代,免疫治疗的应用也在近几年来开启了另一条征程。
结直肠癌作为大家熟知的冷肿瘤,是否可以在免疫治疗时代的浪潮中掀起新的波浪,仍还需要漫长的探索时期。
关于微卫星不稳定谈起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概念是微卫星稳定状态。
微卫星是分布基因组中小于10个核苷酸的简单重复序列,是一类呈高度多态的遗传标记,非常容易出现复制错误。
DNA修复机制中存在错配修复机制(mismatch repair,MMR),在DNA复制出现错误时进行纠错。
当机体处于错配修复缺陷时无法纠正微卫星复制错误,会出现微卫星突变,进一步导致基因的不稳定即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
通常情况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来判定微卫星是否稳定。
存在一个以上的蛋白缺失,就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dMMR基本等同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
在结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的比例随着肿瘤的分期而不同。
Ⅱ期肠癌患者MSI-H/dMMR发生率为20%,通常这一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而Ⅳ期患者发生率为4%~5%,这就意味着临床上大约95%的患者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1]。
MSI-H肠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2015年5月30日ASCO年会的专场上汇报了KEYNOTE-016研究结果,并在当天获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cine)全文在线发表[2],应该说这个研究不仅开启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dMMR泛癌种当中的应用,同时也打开了肠癌免疫治疗之门,并且将肠癌的免疫治疗根据微卫星稳定的状态分为2种不同的结局。
KEYNOTE-016研究将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患者根据MMR状态分为3个队列(MSI-H/dMMR肠癌队列、MSI-H/dMMR非肠癌队列和MSI-H/pMMR肠癌队列)。
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进展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多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到如今的靶向治疗,每一次进步都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在众多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中,免疫治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一颗明星。
免疫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的“防御部队”,它能够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病原体以及体内发生变异的细胞。
然而,癌细胞非常狡猾,它们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打破癌细胞的这种“免疫逃逸”机制,让免疫系统重新发挥作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中的一类重要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PD-1/PDL1 抑制剂和 CTLA-4 抑制剂。
PD-1 和 PDL1 是免疫系统中的一对“刹车分子”,当它们结合时,免疫系统的活性会受到抑制。
癌细胞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表达 PDL1 来与 T 细胞表面的 PD-1 结合,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
PD-1/PDL1 抑制剂能够阻断这种结合,让T 细胞重新恢复活性,对癌细胞展开攻击。
CTLA-4 则是另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CTLA-4 抑制剂能够促进 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了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在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不仅如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还在一些难治性癌症,如肝癌、胰腺癌等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这些患者带来了生存的机会。
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也是免疫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增强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2020晚期胃癌免疫治疗进展从1960年5-fu开始晚期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的化疗之路,之后经历了2006年V325研究奠定了DCF(多西他赛联合氟尿嘧啶和顺铂)三药的地位,再到后来的EOX方案(卡培他滨+表柔比星+奥沙利铂;real2研究),2008年spirits研究(S1+顺铂),直到2012年TAGO研究前,晚期胃癌经历了漫长的化疗探索时期。
尽管多项Ⅲ期临床研究确立了以紫杉类或铂类联合氟尿嘧啶类为主的用药策略,尽管不同的用药选择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从3~4个月提高到13个月左右,但是化疗的平台期始终无法再超越。
虽然我们看到阿帕替尼治疗三线及后线晚期胃癌较安慰剂延长了生存以及雷莫芦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Regard研究和Rainbow研究)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看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胃癌非一线治疗的获益,但是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始终举步维艰。
那么免疫时代的到来,是否会改变晚期胃癌的治疗模式,今年ESMO报道的2项研究为晚期胃癌的治疗打开了新的局面,为此一起梳理和回顾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的路程。
2016年6月Lancet Oncology公布的KEYNOTE-012研究正式开启了晚期胃癌的免疫治疗之路。
KEYNOTE-012是多队列的伞计划的Ⅰb期研究,涉及到头颈部肿瘤、乳腺、胃癌、尿路上皮癌等多个癌种[1]。
在胃癌队列中我们看到帕博利珠单抗单药(10mg/kg)≥三线治疗晚期胃癌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纳入人群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36例患者中看到8例患者有缓解,客观缓解率(ORR)达到22%。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4个月;6个月的PFS率为24%,6个月的OS率为69%。
中位起效时间为2个月,中位疗效持续时间为6个月。
不良反应3~4级发生率为13%,没有治疗相关的死亡。
KEYNOTE-012首次证实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在晚期胃癌中可观的抗肿瘤活性和可处理的治疗相关毒副反应。
免疫治疗的新突破与应用案例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治疗癌症等重疾病的新选择。
除了传统的放化疗外,免疫治疗能够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的新突破在于开发了一些新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PCC)。
这种药物能够阻止抑制免疫细胞反应的分子,使得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这种药物的出现,对于许多治疗手段无效的肿瘤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希望。
许多服用了这种药物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甚至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状态,这种效果非常鼓舞人心。
举个例子,大约一年前,58岁的吴先生被诊断为患有晚期肺癌。
初步治疗后,他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
然而,在尝试IPCC治疗后,吴先生的病情稳定了下来,并且一些症状还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尽管IPCC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它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疗效和潜力。
除了通过药物来增强免疫系统,还有其他的一些免疫治疗方法也值得关注。
例如,使用病毒和癌症细胞相互作用,增强癌症细胞的免疫反应。
此外,免疫细胞疗法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治疗方式,该方法通过将免疫细胞从患者中提取,改造成攻击癌细胞的细胞,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来治疗癌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也可能被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
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领域里,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有多项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
总之,免疫治疗的新突破,给癌症和许多患有重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未来还有很多研究和应用的空间。
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挑战和不足,但我们应该对这种治疗手段抱有希望和期待,并为持续推进相关研究努力。
胃癌和结肠癌的免疫疗法乔青 (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胃癌和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
免疫疗法是利用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如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抗体)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介绍免疫疗法在胃癌和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揭示其对胃癌和结肠癌的抗肿瘤机制和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分类(1)刺激免疫反应:通过使用多种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刺激剂,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胸腺肽α1、胸腺五肽、甘露聚糖肽等,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提高对胃癌和结肠癌的免疫应答。
(2)抑制免疫抑制:通过抑制免疫抑制分子的活性,如CTLA-4、PD-1等,恢复机体免疫系统对胃癌和结肠癌的攻击能力。
这些免疫抑制分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阻止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而免疫疗法可以通过抑制它们的作用打破这种抑制,从而增加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3)免疫细胞疗法:通过收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经过基因工程修饰后再注入患者体内,增强机体对胃癌和结肠癌的免疫应答。
(4)抗体疗法: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抗体靶向胃癌和结肠癌细胞,如抗PD-1、抗PD-L1和抗HER2等,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这些抗体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结合,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的效果。
免疫疗法的应用单一免疫疗法抗PD-1免疫疗法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单一免疫疗法。
抗PD-1抗体可以靶向T细胞上的程序化死亡蛋白-1(PD-1),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抗PD-1免疫疗法在胃结肠癌治疗中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治疗反应率。
联合免疫疗法联合免疫疗法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免疫疗法治疗胃癌和结肠癌。
抗PD-1免疫疗法与抗CTLA-4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组合方案。
抗CTLA-4免疫疗法可以抑制T细胞上的抑制性信号,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2020晩期胃癌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完整版)在全球范围内,胃癌(gastric cancer ,GC )的发病率高、预后差。
据2018 年全球癌症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病例数的45%以上,因胃癌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50%以上。
D2根治术仍是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尽管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复发和转移仍然是GC的主要死亡原因。
提高R0切除率、降低复发和转移率已成为治疗的主要目标。
因此,新辅助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辅助和新辅助疗法包括化疗和/或放疗,目前已越来越多地与手术结合用于局部AGC甚至早期GC。
研究显示,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手术切除率,降低远处转移和复发率,通过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具体其方案、最佳治疗周期和组织学应答评价尚未明确,其适应证、可行性和长期生存效益仍存在争议。
本文将主要介绍AGC新辅助疗法的现状和未来的挑战。
治疗适应证表1总结了各国际指南推荐的不同新辅助治疗适应证及策略。
Guidelines Ne i Ybei mnul Mher 叩yStage Regimen Evidence Stage Regimen Evidence NCCN (2018.V2)cT2・ N;my TX. TC. PFL.1cT2. Nany TX. TC. PFL.2BXEI.OX ・FOI-FOX,FOLFOX・ FLOT XELOX. CRT 一45 GyJGC.A Guideline (5th liiny. Bulky N————edilion) ESMO (2016)>TIN0 5 FU and platinu m-IA—一—basedCSCO (2019)Stage 111ECF (2A). PF2A ECU Stage 111CRT 45-50 Gy1(T2N3MO. T3N2・<2A). XEl-OX(T2N3MO. T3N2・(5-FU/plaiinum-3M0・ T4aNI-<2A)3M(),T4aNI-based/Taxol)3M0|3M0)Korean Practice Not con5»dcrcd (or—Not considered for rcscctiiblc <J CGuideline (201S)resectable GC表1胃癌新辅助化疗和放化疗的当前临床适应证注: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JGCA:日本胃癌协会;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TX:紫杉醇+卡培他滨;TC:紫杉醇+顺钳;PFL:顺钳+氟尿脚定+甲酰四氢叶酸钙;ECF:表阿霉素+顺钳 +氟尿嚅卩定;PF:顺钳+氟尿腳定;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钳;FOLFOX: 氟尿嚅喘+奧沙利钳;FLOT:多西他赛+奥沙利钳+氟尿嚅卩定;EGJ:胃食管交界处;CRT:放化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 )指南建议对临床分期为T2N0-3M0 的可切除GC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肿瘤免疫治疗(Tumor Immunotherapy)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的能力来实现癌症的治疗。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介绍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解除对激活免疫细胞的抑制,使免疫系统能够主动攻击和清除癌细胞。
目前,已经有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了FDA的批准,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如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等。
二、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发展个体化免疫治疗是指根据患者个体免疫系统的特点,通过精确的分析和评估,设计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个体化免疫治疗成为可能。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可以确定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的探索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个体化免疫治疗,还有一些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例如,激活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的抗原递呈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特异性抗原结合,并再注射到患者体内,能够有效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工程疫苗也是正在积极研究的新兴免疫治疗方法。
四、联合治疗策略的应用联合治疗策略是将不同的免疫治疗方法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联合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如肿瘤疫苗、细胞免疫治疗等,能够显著增加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策略的应用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已经显示出很大的潜力,并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结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为抗击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
上消化道肿瘤诊治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一、 ESD围手术期护理 (1)二、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3)三、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操作技巧与护理配合要点 (5)四、上消化道肿瘤靶向药研究进展 (7)五、超声内镜 (9)六、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10)七、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 (12)八、 ESD规范化操作及进展 (14)九、 ESD手术操作技巧 (16)十、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治进展 (18)十一、内镜色素染色在消化道早癌中的应用 (20)十二、高效完成ESD剥离的关键 (21)一、ESD围手术期护理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适应证()A.明确有淋巴转移的早期胃癌B.肿瘤侵犯固有层C.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D.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麻醉的患者E.直径≥2cm的息肉参考答案:E2.单发性息肉摘除后()年随访内镜检查1次,阴性者()年1次,再阴性者()年1次,如发现息肉则重新开始A.1;3;5B.2;3;5C.1;2;5D.1;1;2E.1;2;3参考答案:A3.根据病变大小,ESD术后给予禁食()小时,情延长A.6B.8C.12D.24E.36参考答案:D4.ESD术后迟发出血和穿孔通畅发生于术后()A.1小时B.6小时C.12小时D.24-48小时E.1周左右参考答案:D5.关于食管黏膜特点叙述有误的是()A.上皮层薄B.黏膜下层组织少C.血管分布多D.术中出血多E.食管肌层厚参考答案:E二、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进展1.我国食管癌的病理多为()A.腺癌B.鳞癌C.小细胞癌D.腺鳞混合型癌E.腺棘癌参考答案:B2.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解剖交界以下()以外的胃部区域按胃癌进行分期A.1cmB.2cmC.3cmD.4cmE.5cm参考答案:B3.根据第8版UICC/AJCC的TNM分期系统,食管癌pTNM分期预后分组因素包括()A.T,N,MB.TNM和组织学类型C.TNM和部位D.TNM和部位,组织学类型E.TNM和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参考答案:E4.食管癌血行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是()A.肝脏和脑部B.肝脏和骨C.肺部和脑部D.肺部和骨E.肝脏和肺脏参考答案:E5.目前食管癌化疗常用一线方案()A.顺铂+氟尿嘧啶B.多西他赛C.紫杉醇D.伊立替康E.铂类+熊去氧胆酸参考答案:A三、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操作技巧与护理配合要点1.下消化道内镜诊疗操作时宜用针长()A.2mmB.3mmC.4mmD.5mmE.6mm参考答案:C2.ESD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什么疾病的手术()A.胃癌B.胆结石C.胰腺炎D.脑出血E.宫颈炎参考答案:AESD手术中使用的止血钳的工作原理是()A.牵引组织B.输送药物C.使蛋白质凝固,阻断血液循环D.分离粘膜层E.测量组织厚度参考答案:C3.ESD手术前,对于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需要禁食禁饮()A.2到4小时B.4到6小时C.6到8小时D.8到10小时E.10到12小时参考答案:C4.关于内镜下止血夹止血方法叙述有误的是()A.属于化学方法使黏膜组织的凝固变性B.损伤小C.止血速度快D.再出血发生率低E.并发症少参考答案:A四、上消化道肿瘤靶向药研究进展1.关于分子靶向治疗叙述有误的是()A.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B.与放化疗协同作用C.对化疗及放射治疗失败的病人无效D.具有细胞调节和稳定性作用E.不同靶点的新药合用可产生抗癌协同作用参考答案:D2.下列关于食管癌的内镜检查及评估不正确的是()A.白光内镜检查可以观察黏膜表面病变,如糜烂、溃疡、结节等B.白光内镜检查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指导活检部位选择C.染色内镜检查可提高病变检出率,指导活检部位选择D.超声内镜检查可评估病变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情况E.活检技术包括钳取活检、针吸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参考答案:B3.下列对于胃癌靶向药物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胃癌靶向药物研究众多,目前在中国获批适应证的限于抗HER2药物曲妥珠单抗和维迪西妥单抗B.曲妥珠单抗是靶向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克隆抗体,最初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C.雷莫芦单抗是靶向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克隆抗体,多项药物临床试验证实其有助于延长一线化疗耐药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D.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作用于VEGFR2的小分子化合物E.玛格妥昔单抗是一种具有高亲和力的抗HER2抗体参考答案:C4.目前,针对HER2的主要治疗药物是()A.帕尼单抗B.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C.吉非替尼D.尼妥珠单抗E.西妥昔单抗参考答案:B5.HER-2过表达、PS评分≤2的食管及EGJ腺癌一线推荐()A.曲妥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顺铂B.安罗替尼C.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D.安罗替尼+免疫治疗E.雷莫西尤单抗+紫杉醇参考答案:A五、超声内镜1.超声内镜下消化道管壁至少分()A.3层B.4层C.5层D.6层E.7层参考答案:C2.关于食管癌超声内镜检查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是()A.可观察局部淋巴结大小B.可判断肿瘤侵犯深度C.可观察局部淋巴结内部结构D.可观察食管周围组织有无受侵E.可适用于各种食管癌病例参考答案:E3.胃窦部0.8*1.0cm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超声内镜检查该病变起源于粘膜下层,呈均匀高回声,首先应考虑()A.平滑肌瘤B.间质瘤C.异位胰腺D.脂肪瘤E.囊肿参考答案:D4.胃癌T2表现为()A.侵犯至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基本完整B.侵犯至粘膜肌层,局部粘膜下层显示不清C.粘膜层至粘膜下层增厚,固有肌层局部增厚D.病灶与奇静脉间的高回声界限消失E.胃壁全层结构消失、增厚,病灶外缘呈锯齿状向腔外突破参考答案:C5.以下关于超声内镜描述正确的是()A.超声内镜不适用于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检查B.超声内镜不适用于胰腺及其周围血管的检查C.超声内镜适用于胆道疾病的检查D.超声内镜不适用于胃周围病变的检查E.超声内镜不适用于纵膈内病变的检查参考答案:C六、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进展1.抗HER-2代表药物()A.曲妥珠单抗B.帕尼单抗C.依维莫司D.替雷利珠单抗E.雷莫芦单抗参考答案:A2.综合考量疗效、安全性和治疗费用,对于IHC2+晚期胃癌人群三线治疗的优选药物()A.维迪西妥单抗B.恩沃利单抗C.替雷利珠单抗D.斯鲁利单抗E.帕博利珠单抗参考答案:A3.目前,下列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研究结果成功的是()A.曲妥珠单抗-ToGAB.拉帕替尼-LOGiCC.贝伐珠单抗-AVAGASTD.拉帕替尼-TYTANE.西妥昔单抗-EXPAND参考答案:A4.HER2阴性胃癌2024年新增的一线免疫药物是()A.舒格利单抗B.帕博利珠单抗C.信迪利单抗D.替雷利珠单抗E.奥那妥珠单抗参考答案:A5.晚期转移性胃癌应采取()A.化疗药物B.以全身抗肿瘤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D.靶向治疗E.手术治疗参考答案:B七、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1.根据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5年·北京),食管鳞癌高风险人群不包括()A.长期居住于食管鳞癌高发区B.一级亲属有食管鳞癌病史C.既往有食管病变史D.无吸烟史E.长期饮酒史参考答案:D2.食管早癌的内镜下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A.席纹征B.银色征C.粉色征D.局部血管纹理消失E.局部粘膜发红、发白,边界清楚参考答案:A3.推荐高风险人群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为()A.40岁B.45岁C.50岁D.55岁E.60岁参考答案:B4.下列哪项不属于食管癌前疾病()A.食管白斑症B.反流性食管炎C.贲门粘膜撕裂D.食管憩室E.Barrett食管参考答案:C5.推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A.5B.2至3C.1.5D.1至3E.3至5参考答案:D八、ESD规范化操作及进展1.早期食管鳞癌放大内镜下AB分型不包括哪项()A.AB.B1C.B2D.B3E.C参考答案:E2.关于ESD术后穿孔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胃ESD穿孔的风险最低(胃远端)B.研究发现,ESD的穿孔率在食管为2.6%,胃为4.2%,结肠为14.1%,C.张力性气胸或气腹是罕见的,但担心穿孔并发症,需要紧急减压D.穿孔的发生率和切除的难度(大小、位置)无关E.如果出现穿孔,建议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参考答案:D3.早期食管癌、食管炎诊断可采用()A.卢戈氏碘反应法B.甲苯胺蓝染色法C.靛胭脂散布法D.冰醋酸染色法E.结晶紫染色法参考答案:A反应性染料不包括()A.卢戈氏碘液B.刚果红C.酚红D.肾上腺素E.亚甲蓝参考答案:E4.下列哪项不属于外牵引法()A.钛夹-牙线法B.磁珠锚法C.双通道内镜法D.夹上夹牵引E.双镜联合法参考答案:D九、ESD手术操作技巧1.不属于注射的方法()A.右手注射法B.左手注射法C.内镜注射法D.出针注射法E.旋镜注射法参考答案:E2.标记时一般采用的顺序()A.由近及远,由低至高B.由远及近,由高至低C.由近及远,由高至低D.由远及近,由低至高E.由近及远,由口至肛参考答案:D3.关于预切开的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由低到高B.由近及远C.避免回拉切割D.病灶大小、位置、术者水平决定切开范围E.需环周切开参考答案:E4.ESD操作时镜子握持方法正确的是()A.小指无名指握持内镜B.小指握持内镜C.无名指握持内镜D.小指无名指中指握持内镜E.无名指中指握持内镜参考答案:B5.关于注射技巧叙述有误的是()A.注射位置:邻近标记点外侧进行,原则是使标记点外侧隆起最高B.注射方向:由近及远,先高位后低位,后一针在前一针的“山脚”进针C.注射量:注射后要保证标记点外为同一高度、同一平面,食管黏膜,不宜注射过高D.注射范围:??根据术者预切开速度及预切开策略而定,而并不需要一次性将全周完成注射E.注射方法:先穿刺到黏膜下层深部,然后一边拔针一边注射;先穿刺到黏膜下层浅部,然后一边进针一边注射参考答案:B十、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治进展1.早期食管癌ESD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项()A.空间小,但是可以翻转操作B.蠕动快,尤其卢戈氏液染色后C.心脏、主动脉搏动,壁外器官压迫D.肌层薄,易穿孔参考答案:A2.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T1a 淋巴结转移为0%B.T1b-SM1淋巴节的转移几率为9%-20%C.T1b-SM 2的病变,淋巴结转移风险高达50%左右D.T1b-SM2为MM距离SM200μm以内参考答案:D3.食管癌的发病因素()A.亚硝酸胺类化合物B.真菌毒素C.遗传因素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4.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呈0-III型病变时浸润深度多为()A.黏膜肌层B.黏膜固有层C.黏膜下层D.固有肌层参考答案:C5.关于早癌食管癌AB分型下列哪项说法错误()A.该分型是常用分型B.出现难形成环形的异常血管考虑B2型C.出现B3型也可以考虑行ESD术D.出现小的AVA时要考虑病变发生在EP/LPM参考答案:C十一、内镜色素染色在消化道早癌中的应用1.不属于染色剂基本要求()A.本身具有颜色B.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C.被染色的染色体或者胞浆有被染色的特性D.无致癌性参考答案:D2.哪一种不是醋酸染色观察病灶的方法()A.醋酸轮廓法B.醋酸冲洗法C.醋酸NBI观察法D.醋酸动态观察法E.醋酸三明治法参考答案:B3.碘染色不适宜的人群()A.孕妇B.儿童C.甲亢患者D.碘过敏者参考答案:B早期胃癌内镜下粘膜特征有()A.发红、苍白、糜烂、出血、颗粒、结节B.血管走形紊乱、消失C.异常肿瘤血管形成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4.醋酸三明治法配比方式()A.0.2%靛胭脂10ml+1.5%醋酸10ml+清水30mlB.0.2%靛胭脂30ml+1.5%醋酸10ml+清水10mlC.0.2%靛胭脂10ml+1.5%醋酸30ml+清水10mlD.0.2%靛胭脂10ml+1.5%醋酸10ml+清水10ml 参考答案:A十二、高效完成ESD剥离的关键1.下列哪项不是ESD操作的优势()A.可控制病变的切除形状B.整块切除率较高C.便于进行病理评估D.并发症风险更小参考答案:D2.早期胃癌目前较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是()A.开腹手术B.内镜下氩气刀治疗C.内镜下EMR治疗D.内镜下ESD治疗参考答案:D3.下述哪种不是Erbe电外科设备常用的模式()A.Endocut QB.Dry cutC.Spray电凝D.慢速电切参考答案:D4.ESD操作时理想的剥离层次()A.黏膜层B.黏膜肌层C.黏膜下浅层D.黏膜下层下1/3参考答案:D5.ESD操作时止血采用的模式首选哪种()A.电切模式B.软凝模式C.强凝模式D.APC参考答案:B。
《胸腺五肽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状态及近期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胃肠道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手术是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然而手术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免疫功能的紊乱和下降,这可能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胸腺五肽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
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腺五肽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状态及近期疗效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期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胸腺五肽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治疗。
2. 实验设计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
实验组患者在术前开始接受胸腺五肽治疗,持续至术后一周。
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的围手术期治疗。
3. 实验指标本研究的实验指标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等。
三、实验结果1. 免疫状态实验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胸腺五肽治疗后,其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等免疫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比例也较对照组有所改善,说明胸腺五肽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2. 术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好,包括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所缩短。
3. 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主要包括感染、吻合口漏等术后并发症。
4. 近期疗效实验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较对照组更好,术后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胸腺五肽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胸腺五肽还能够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近期疗效。
这可能与胸腺五肽能够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有关。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进展唐瑶;涂水平【摘要】肿瘤免疫治疗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抗体类药物ipilimumab、nivolumab 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进展期黑色素瘤,这给难治性、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并有望成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消化道肿瘤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且消化道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复发率较高,总体预后较差.目前开展的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试验部分治疗效果显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情况作一简略介绍,并对其评价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6(021)007【总页数】7页(P385-391)【关键词】胃肿瘤;结直肠肿瘤;肝肿瘤;免疫;治疗;CTLA-4抗体;PD-1/PD-L1抗体【作者】唐瑶;涂水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200127【正文语种】中文肿瘤免疫治疗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将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至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
自1891年美国医师William Coley开展应用链球菌和细菌毒素治疗肿瘤的试验开始,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利用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攻击并消灭肿瘤的设想,并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漫长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Burnet和Thomas提出了“免疫监视”理论,认为机体中出现的突变肿瘤细胞能被免疫系统所识别并清除,为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4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Steve Rosenberg等应用白细胞介素(IL)-2治愈第一例肿瘤患者,给肿瘤免疫治疗带来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