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家人的爱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10《家人的爱》(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课程背景《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有时代特征和育人价值的故事、事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基本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第10课,《家人的爱》。
本课的主题是家庭和家人的关系,通过一个充满爱和关心的家庭,让学生体验到家庭和谐、幸福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美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人,体验家庭的温馨、和谐和幸福。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爱是无私的”,培养对家人和家庭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家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的定义和家庭成员的角色;•了解家庭的温情和和谐,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理解“爱是无私的”,学会感恩和关爱。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爱是无私的”这个概念,体验到家人之间的爱和温暖,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教学内容和方法活动1:观看视频,认识家庭和家人1.让学生观看一个有关家庭的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视频中的家庭和家人,重点介绍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义务。
2.通过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温馨和和谐的联想,引导学生说出家庭和谐、无私、包容和关爱的价值。
3.让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家庭是什么?你的家人有哪些?他们在你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收获,并引导学生体察家庭和谐、无私、包容和关爱的精神。
活动2:分享爱的故事,理解“爱是无私的”1.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则关于爱的故事,强调爱是无私体现在何处。
2.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理解“爱是无私的”这个概念,体验到爱的权力和责任。
活动3:绘制家庭画,树立正确的家庭观1.让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为主题画一幅画,记录和表达对家庭和家人的感恩之心。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说课稿《10 家人的爱》2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10 家人的爱》这一课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述家人之间的爱,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懂得珍惜家人,学会感恩。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开始认识和关注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他们对课文内容有着强烈的共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人之间的爱,学会珍惜家人,懂得感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学会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学会感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人之间的爱。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人之间的关爱。
4.情感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学会关爱家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家人之间的爱,引出课题。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人之间的爱。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家人之间的关爱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互动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6.小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关爱家人。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家人之间的爱家人→ 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珍惜→ 相处的时光感恩→ 家人的付出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家人之间的爱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学会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0《家人的爱》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家人的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第10课时的内容。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父母对学生的爱、学生对父母的爱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要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个性等原因,对家庭的爱缺乏认识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爱,激发他们的家庭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人之间的爱,知道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家庭情感,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学会感恩和回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庭的爱,增强学生的家庭情感。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家庭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家庭的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家庭》,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家庭情感。
2.讲授新课:讲解家人之间的爱,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家庭的爱,如亲子游戏、家庭成员互相问候等。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说课稿《家人的爱》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家人的爱》是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一个主题。
本单元有四个主题构成: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
《家人的爱》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
《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了解和分析,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理解疼是爱,严也是爱;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行为与习惯:养成懂得体贴家人,回报家人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及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感受和家人一起时的快乐及家人对自己浓浓的爱。
重点: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难点: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三、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节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
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爱”的调查和感- 1 -小学道德与法治第2 册恩孝心卡两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从而让学生回报家人的爱。
四、说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影视录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爱的体验。
五、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学生搜集一件小时候用过的物件或小时候的照片、视频等。
《家人的爱》说课稿庄素凤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家人的爱。
我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家人的爱》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人的爱》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视频和生活情景图,感受和体验家人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蕴含着深深的爱。
《家人的爱》一课共分为: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这样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主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不清楚,不理解家人的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引导儿童感受家人的爱,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让学生体会家人疼爱是一种,严格要求更是一种爱。
二、说学情: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好。
所以我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简单的生活情境图和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家人对孩子们的爱。
如果他们在理解方面有困难,我随机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情景内容,当学生发言时,我及时点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勇敢的说出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2)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2.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并激发爱自己家人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养成懂得体贴家人,回报家人的好习惯。
四、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教学难点: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直观演示,讨论,讲解,引导发现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视频及图片内容,动手写让学生理解家人的爱,激发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活动一:家人的爱藏在哪里1、出示图片:现在衣服与原来衣服对比图问:这是小时候穿的小衣服,看看你现在穿的衣服,二者有什么变化?2、出示图片:儿时小手印、脚印追问:好可爱的小手啊!现在,请你伸出你的手,我们比较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一个提问一个追问,引导学生得出总结:衣服变小了,我们长高了还学会了很多本领等等。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家人的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家人的爱》的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展开,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其次,让学生了解家庭中的各种角色以及各自的责任;最后,培养学生关心家人,懂得感恩和回报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庭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尚未形成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家人,懂得感恩和回报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2.难点:培养学生关心家人,懂得感恩和回报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家庭生活的小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呈现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成员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了解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5.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和回报;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人之间的爱的重要性;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家人之间的关爱行为,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10.家人的爱-部编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家庭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生活、家庭角色、家庭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结构紧凑,情节感人,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家庭模式和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2.意识到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了解不同角色的责任;3.培养关心家庭、热爱家庭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不同角色的责任;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方法1.观看故事视频;2.组织小组讨论;3.进行角色扮演。
教学流程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通过介绍家庭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家庭的关注和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观看故事视频,体验角色情感(20分钟)展示一段故事视频,让学生体验故事情节中角色的情感,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家庭责任和角色分工。
3. 分组讨论,剖析故事中的家庭责任(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故事中的家庭责任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家庭成员的责任和角色分工。
4. 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角色(3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分角色进行扮演,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作用,增强对于家庭责任的认知。
5. 总结,反思家庭责任的重要性(5分钟)通过讨论,反思家庭责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觉关注家庭、热爱家庭,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说课稿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是《道德与法治》第十讲:家人的爱。
这一讲是以家庭为主题,教给学生关于家庭生活、家庭角色、家庭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通过观看故事视频、组织小组讨论和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和认识家庭的作用,探讨不同家庭成员的责任,培养关心家庭、热爱家庭的情感和态度。
首先,我们会观看一段故事视频,让大家体验故事情节中角色的情感,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家庭责任和角色分工。
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家庭的关注和兴趣,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家庭。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家人的爱》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的第10课,本课的内容是第一节课内容的延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家人对自己的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教材设置这一课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父母长辈无私地、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的子女,“而孩子却不能感受到家长的爱,或许会认为父母疼爱自己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通过本课的教学,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使学生深刻体会家人的所作所为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懂得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
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
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和爱。
【学情分析】1、现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由于长辈对他们的宠爱与娇惯,使他们很难体会到严格要求对自己成长和对自己将来的好处。
通过本课的学习会让学生反思:家人各方面都宠你、惯你,对自己的害处,从而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知道疼是爱,严也是爱,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
2、学生习惯了家长对自己的宠爱与娇惯,体会不到到父母对于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今后的好处。
生活中,学生想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对长辈的爱,家长往往舍不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2)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2.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并激发爱自己家人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养成懂得体贴家人,回报家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及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感受和家人一起时的快乐及家人对自己浓浓的爱。
【教学重点】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2.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教学难点】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搜集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照片或有意义的物品。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0.家人的爱》说课稿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家人的爱》。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说板书”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研说,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家人的爱》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的第2课,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深刻体会家人的所作所为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从而使学生学会不给家人添麻烦,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
而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回报这份爱。
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二、以人为本,说学情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倍受长辈的宠爱与娇惯,很难体会到严格要求对自己成长和对自己将来的好处。
另外生活中学生想在家中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家长往往舍不得让孩子去锻炼。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也会让学生反思:家人各方面都宠你、惯你,对自己的成长并非好事,从而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为了自己的更好地成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能在细节中发现家人的爱,说出家人的爱。
3.懂得感恩,能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
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展示、师生交流、学生小组体验分享等手段实施教学。
将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人对自己的爱,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生活在爱的怀抱里,形成初步的回报爱的欲望。
2.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
3.初步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家人对自己不同的爱,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家人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说课稿1. 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家人的爱》位于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家庭”单元,是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家庭关系、感受亲情的重要一课。
它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增进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的任务,还为后续学习“我与社会”、“我与国家”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难点则在于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难点形成的原因在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情感表达能力有限,且往往习惯于接受而非主动表达爱。
2. 说学情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6-7岁之间,他们正处于情感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对家庭有着天然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然而,由于年龄限制,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爱”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各异,部分孩子可能羞于表达情感。
因此,教学需注重直观性、趣味性,鼓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学习困难预测主要包括:学生可能难以深刻理解“家人的爱”这一抽象概念,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表达感激之情。
解决策略包括使用生动的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及布置家庭作业促进亲子互动,加深理解。
3.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爱的能力,并能简单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对家人的爱与感激之情。
目标达成通过情境创设、故事讲述、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并表达家人的爱,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同步提升。
4.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感受家人之间的爱。
-难点:鼓励学生将感受到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表达感激。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包括利用多媒体展示家庭温馨场景,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以及通过模拟情境练习表达感激之情。
5.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选择:采用情境教学、故事讲述、互动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10.《家人的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家人的爱》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后两个话题《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的爱,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旨在深入体会家人间的情感,形成家庭意识。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得到来自家人的过多关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享受家人的爱是理所应当,很少意识到自己要爱家人,更没有家庭意识。
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懂得一家人要相互关爱,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发现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的爱。
2.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3. 感受家人之间的爱,爱自己的家人。
教学重点是:感受、体会家人之间的爱,学习表达对家人的爱。
难点是:感受家人之间的爱,爱自己的家人。
四、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说一说从中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到一家人互相关爱的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家人的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体会家人之间的爱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人的爱》(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家人的爱》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来到我家”和“我的家人”两个栏目,旨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的启蒙,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两个栏目,我将课堂教学主题定位为:在认识家人的基础上了解家人,引导学生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仔细剖析这两个栏目,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旨在从外貌、性格、爱好和做事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后者旨在从了解家人的故事以及家人的工作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学习关心家人。
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使很多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男孩子们容易得到来自家人的过多关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享受家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单亲、留守、再组家庭,一些孩子容易因为亲情的不完整怀疑家人对自己的爱,因此让学生了解家庭类型的不同,就会感受来自父母家人的爱,并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是孩子们生活急需的。
2、学生年段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少能注意到家人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家人为家庭的付出,是对家人爱的表现,让学生理解这些,是这堂课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
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
2、知识、能力: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1、发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
2、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
3、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二、说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教材分析]《家人的爱》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一个主题。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家人的爱;主题二、读懂爸爸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
“家人的爱”是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本主题有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哺育;第二是懂得正是由于有了家人的爱,才能使得自己健康成长;第三是知道感激、回报家人的爱。
《家人的爱》的编写,其时代感、生活性、针对性都很强。
《活动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
2、了解家人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3、懂得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活动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录像、感恩孝心卡等。
学生:调查表、照片、亲情故事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活动过程]活动一小诗导入,揭示课题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个小朋友写给妈妈的诗,仔细听: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暖暖的叮咛,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件温暖的毛衣,一次严厉地批评,一个紧紧的拥抱,点点滴滴记心头。
听出来了么?感受到什么?(伴着轻音乐)生:是关心、是爱……师:是啊,心有灵犀一点通,你们都听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体会《家人的爱》。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介绍介绍你都有哪些家人?教师相机贴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彩色头像(贴图)(设计意图:以一首小诗为切入点导入,利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本次的课题和主旨,让孩子细细品味这些日常所发生的简单的小事,先对家人的爱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活动二回忆成长经历,感受“爱”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出示生活照或物品,说说家人给你的爱。
师:是啊,这些都是我们的家人。
《家人的爱》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
2.学习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学会发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并心存感激。
教学难点:体会家长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学会关心家人,表达对家人的爱。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歌曲《让爱住我家》、制作家人曾经为我做过的事情调查表、贴心宝贝行动卡。
学生:填写调查表(家人为自己做过的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个小朋友写给妈妈的诗,同学们仔细听,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暖暖的叮咛,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件温暖的毛衣,一次严厉的批评,一个紧紧的拥抱,点点滴滴记心头。
学生交流:是妈妈的关心,是爱……教师小结:是啊,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家都听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家人的爱》。
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人的爱藏在哪里导语: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不感受着家人的关爱,那么我们具体是从哪些小事中感受到家人的爱呢?任务1:出示调查表,你们的家人为你们做过哪些事儿,请在相对应的事情后面画√。
思考:你从这个表格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能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呢?学生交流:爸爸经常晚上给我盖被子;妈妈忙着做家务是对家人的爱;爸爸辛勤工作,是对我们的爱……教师小结:孩子们,自从我们出生以后,家人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很多的事情,叫我们吃饭、说话、走路等等,他们的这些付出都是对我们的爱呀,我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在慢慢变老,我们要学会关心和体贴他们,回报长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活动二:辨析生活中的爱导语: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家人的爱,可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呢?让我们看一看命名和他奶奶的对话吧。
任务1:课件展示教材第38-39页绘本故事《肩头的爱》,同学们讨论,明明需要什么样的爱呢?奶奶的爱又是怎样表现的?学生交流:明明希望奶奶帮他做一切事情,包括背书包;奶奶很爱明明,但是让明明自己背书包……教师小结:奶奶很爱明明,但是没有一味的宠溺他,而是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奶奶的这种做法,我们要懂得理解和尊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独立,才能更好地成长。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课稿
《家人的爱》
说课教师:陈启云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家人的爱》是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一个主题。
本单元有四个主题构成: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
《家人的爱》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
《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了解和分析,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理解疼是爱,严也是爱;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行为与习惯:养成懂得体贴家人,回报家人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及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感受和家人一起时的快乐及家人对自己浓浓的爱。
重点: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难点: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节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
- 1 -
小学道德与法治第2 册
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
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爱”的调查和感恩孝心卡两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从而让学生回报家人的爱。
四、说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影视录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爱的体验。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学生搜集一件小时候用过的物件或小时候的照片、视频等。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发现爱
用故事《逃家小兔》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懂得了什么,从而为感知自己父母的爱作铺垫。
活动二:发现爱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在生活中,你们的家人为你们做过哪些事。
这里有一张调查表,请在相应的事情后面打勾。
活动三:辨析爱
1、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
2、学生讨论奶奶的爱是怎么样的爱?而小朋友又需要什么样的爱呢?
活动四:表达、升华爱
1、教师小结,过渡:孩子们,原来,家人的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你们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更深沉的爱。
(播放视频《来自天堂的短信》)
2、教师总结:同学们,家人的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因为有了家人浓浓的关心,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吧!
活动五: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第2 册- 2 -
出示:《弟子规》——入则孝。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八、板书设计
10、家人的爱
爱在
疼爱
爱
严格
我的爱
七、说课后反思
- 3 -
小学道德与法治第2 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