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税收原理(1)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48
第一章税收原理部分1.如何理解税法的内涵。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或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预先规定的标准,对一部分产品(或收入)进行强制、无偿征收的过程及结果,体现为一定的分配关系。
税收的主体是政府,客体是一部分产品或收入,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依据是政治权力,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本质是为了体现分配关系。
2.如何辩证认识税收的特征。
税收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1)强制性:税收的征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来进行的,而一般的经济分配是以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主体根据财产所有权来进行分配的,两者的分配依据不同。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用法律的形式,对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制约。
国家对不同所有者都可以行使征税权而不受财产所有权归属的限制。
2)无偿性:税收的征收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的,不具有返还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
它使税收明显地区别于国债等财政收入形式,决定了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3)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和课征额度即开征税收的规则规范。
也称税收的确定性。
这一特征,是税收区别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的重要特征。
3.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者产生的顺序以及对应的税种体现,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1)在税收最开始产生的时候就出现了定额税率,它与财产相关联,源于当时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平均就是公平;当进入了商品交换时期,定额税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比例税率产生;而累进税率是到了19世纪初期才提出的,是因为当时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和边际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人们对于公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定的层面。
2)定额税率对应于财产税,是指每个计算单位的课税对象固定征收一个税额;比例税率对应于商品税,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的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累进税率对应于所得税,是指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适用不同的税率,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某)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某)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某)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某)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税率)。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第一章税法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义务人B、课税对象C、税率D、税目2、下列解释中,原则上不可以作为判案的直接依据的是()。
A、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审判解释,如《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B、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检查解释,如《关于必须严肃查处暴力抗税案件的通知》C、国家税务总局在执法过程中作出的解释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税收法律的解释3、关于税法的基本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税收公平主义赋予纳税人既可以要求实体利益上税收公平,也可以要求程序上税收公平的权利B、税收法律主义的要求是单向的,即要求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C、经济上的税收公平可以作为制定税法的参考,对政府及纳税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D、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原则中,纳税人已经构成对税务机关表示的信赖,但没有据此作出某种纳税行为,也可以引用税收合作信赖主义4、下列情形中,不属于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条件的是()。
A、超过纳税期限B、告诫在先C、已经采取了税收保全措施D、超过告诫期5、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法律关系消灭原因的是()。
A、纳税义务因超过期限而消灭B、纳税人自身的组织状况发生变化C、税法的调整D、因不可抗拒力造成的破坏6、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国家是真正的征税主体,税务机关通过获得授权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征税主体B、税务机关的权利与义务体现为职权与职责,征税主体享有国家权力的同时意味着必须依法行使,具有职权与职责相对等的结果,体现了职、权、责的统一性C、税务机关行使的征税权是国家法律授予的,这种权力可以由行使机关自由放弃或转让,并且不具有程序性D、对于纳税主体,按照纳税主体在民法中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单位7、下列关于税收公平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税收公平主义是近代法的基本原理即平等性原则在课税思想上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税法原则相比,税收公平主义渗入了更多的社会要求B、纳税人的负担能力无论是否相等,税负都是相同的C、法律上的税收公平主义与经济上要求的税收公平较为接近,其基本思想内涵是相通的D、由于税收公平主义源于法律上的平等性原则,所以许多国家的税法在贯彻税收公平主义时,都特别强调“禁止不平等对待”的法理8、下列有关税收立法权及程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经济学税收原理教案一、引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教案旨在介绍经济学税收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税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二、税收的基本概念1.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依法从居民和非居民的经济活动中征收的一种强制性财政收入。
2. 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纳税人无权选择是否缴纳税款,必须按照法定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2)普遍性:税收适用于所有纳税人,不分贫富、不分行业。
(3)固定性:税收征期、税率和税基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无偿性:纳税人对税收支付通常不能获得直接的等额回报。
三、税收原理与分类1. 税收原理(1)能够负担原则:税收应该根据纳税人的能够负担能力来确定,高收入者应承担更多的税负。
(2)公平原则:税收应当根据纳税人的收入或财产状况进行合理分配,追求社会公平。
(3)简洁易行原则:税收制度应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和管理。
(4)经济效率原则:税收制度应当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税收分类(1)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的,如个人所得税;间接税是由纳税人间接承担的,如消费税。
(2)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依据个人所得额或收入来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则以企业的纯收入作为基础。
(3)商品和劳务税:商品税是对商品销售额进行征收的税收;劳务税则是对劳务报酬所得应缴纳的税项。
四、税收对经济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与税收税收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税收收入为国家提供了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过高的税负会抑制企业的投资和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 资源配置与税收税收通过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征收环境税可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收入分配与税收税收制度可以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差别化税率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适当的增值税或个人所得税可以减少财富不平等的现象。
税法课程辅导第一章税收原理〔本章重点〕税收原理是税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税法之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当代税收学领域,研究税收的基本原理一般都是从研究税收存在的必要性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研究税收的概念、特征、职能、体系、原则等问题。
在本章之中主要介绍了:税收存在的必要性、税收的概念与特征、课税的依据与税收的职能、税收的体系和税收的原则等基本内容。
其中税收存在的必要性和税收的体系是学习中应着重理解和掌握的两个问题。
〔要点讲解〕一税收存在的必要性一、公共欲望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而用以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却相对有限,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欲望,始终是人类不容回避的经济问题。
人类的诸多欲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私人欲望和公共欲望。
前者又称私人欲望或称个人欲望,是指个人能够独自享有的需求,具有排他性;后者则是公共欲望或称集体欲望,是指公众可以共同享有的需求,不具有排他性。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
从本质上说,公共欲望是存在于众多私人欲望中的共同欲望,满足这类共同欲望是公众的共同需求,因而它具有社会公益性。
上述两类欲望的实现途径是各不相同的。
社会经济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这两种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各不相同,从而使上述两种欲望的实现途径也迥然不同。
其中,私人经济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主要特征,受制于厂商的逐利行为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而公共经济则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为主要特征,受制于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市场主体相应的博弈活动。
私人欲望的满足因其纯属独立个体自身享有某种效用的问题,具有排他性,因而可以通过市场途径来得到满足;而公共欲望因其是公众可共同享有的需求,每个个体的享有并不影响其它个体的享有,即不具有排他性,因而它不可能通过市场的途径来满足,而只能通过政府途径或公共经济部门来得到满足。
公共欲望不能通过市场主体的活动来实现,即市场机制不能满足公共欲望,只有政府才能担当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