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论文【摘要】:中药被称为中国的国药,长久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了解很少,甚至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
因此,为了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首先应了解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某些药物若使用不当会中毒甚至死亡。
《中国中药杂志》曾报道过1例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
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g、1.5g、2g,前两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三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马钱子主含生物碱,生品含士的宁[C21H22N2O2],约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宁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
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已超出了中毒量。
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
另外尽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马钱子为例,经油制(200℃~300℃)后,士的宁的含量即减低为0.58%,而经砂烫(200℃~300℃)后,即减为0.89%,制碳后则全部破坏。
经研究表明,砂烫和油炸的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毒性却下降了48.5%和52.2%。
因此,进行科学的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2.品种混用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
20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重要减肥中心因在药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结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的病例,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也对中药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近年发生的一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第一起案例是2019年发生在湖南某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服用一种中药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肾功能损伤。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是由一家不规范中药厂家生产的,其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了中药行业的整顿和规范。
第二起案例是2020年发生在北京某中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儿童患有感冒症状,在中医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了一种中药颗粒。
该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了皮疹、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最终被确诊为药物过敏性休克。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颗粒中含有一种对儿童过敏反应较强的成分,未能及时诊断导致患者严重后果。
此事件再次引起了中医药界的警惕,促进了中药研制和应用的标准化。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中药虽然具有疗效,但在不当使用或制备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以下将列举一些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以警示人们正确使用中药的重要性。
一、2017年““六味地黄丸”事件2017年,一名患者因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出现典型的药物性肝炎症状,包括黄疸、腹胀、恶心等,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患者购买的“六味地黄丸”是在一家无资质的小药店购买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二、2018年“葛根颗粒”事件2018年,一名患者因服用“葛根颗粒”后出现喉部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经调查发现,该患者之前没有对该药物进行过敏测试,盲目使用导致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019年,一名患者因购买“通窍活血颗粒”用于治疗头痛,服用后出现严重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胃溃疡。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杨金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过去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其实,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药食同源,虽然也有毒性剧烈的,但可以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复方配伍与炮制、制剂技术而降低或解除毒性,因而相当多的医药工作者认为中药药性缓和,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这种观念导致在使用中药时经常发生过量、长时间或不恰当用药的情况,甚至不辨证而滥用,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不遵医嘱,迷信偏方、秘方、单方、验方而试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医药工作者不但自身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要做好对大众的正面宣传工作,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中药自身的因素所致中药自身因素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药材因素:(1)药材来源多样,品种混淆,真假难辨。
中药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导致商品药材中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如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原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再如广豆根和北豆根混用、关白附和禹白附混用、南北五加皮混用、独活和毒芹混用、九节菖蒲和石菖蒲混用等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等,不乏其例。
还有不少中药形似而质不同而误用的,如把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引起的莨菪碱中毒、莽草误作大茴引起的中毒、莨菪子误作菟丝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
(2)药材被污染。
随着野生中药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中药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污染等,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的如在海马腹中加重金石粉、在猪苓上粘水泥等。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2.案例二:附子过敏3.案例三:蜈蚣中毒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2.用药剂量不当3.药物相互作用4.患者个体差异四、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1.严格遵循医嘱2.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3.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4.避免长期自行用药五、结论正文: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不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草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然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草乌,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心慌等症状。
2.案例二:附子过敏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部分患者对附子过敏,在使用附子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3.案例三:蜈蚣中毒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但蜈蚣体内含有毒素,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蜈蚣,可能导致蜈蚣中毒。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中药成分复杂,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当:中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3.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对个体产生过敏反应,如草本中药中的花粉、霉菌等。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2. 药物质量问题:有些地方生产的中药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添加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或者药材存放不当引起霉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中药引发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同,对中药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比较敏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4.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或减少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 中药的剂量问题:中药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果剂量过大,可能会引发中毒反应;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效。
6. 服用不当:中药的服用方法、时间、用量等都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如果不按照规定方法服用,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包括药物成分、质量问题、
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剂量问题以及不正确的服用方式等。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除了中药本身因素外,在使用中因辩证不当,药不对症、配伍不当、服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日久蓄积、煎煮不当及机体因素也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旨在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于中药在使用中,既有准字号中成药,也有食字号保健品,还有没有法定质量标准的汤剂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配伍变化等大多没有严格规定;临床疗效的多靶向性等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如穿琥宁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药不当、劣药所致的有害反应,所以,目前所讲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广义的。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和笔者所在市各级医疗单位不良反应的统计,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药物本身的原因1.1 药材因素中药来源混乱、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
若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毒副作用的发生。
清代郑肖岩《伪药条辨》曾说:“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则良医仍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辅而行。
”指出伪药效差的一面,其次会加重病情,更重要的是伪药易发生毒副反应。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源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但即使同一原性药材,也可因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产地加工、炮制加工、储存条件的不同而影响药材质量。
1.2 药材污染中药在生长过程中残存农药,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微生物污染等不但会影响到中药质量,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如蜂蜜原为药食两用之品,如果蜜源来自雷公藤、夹竹桃等有毒植物之花,则有中毒的可能。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吴满芳(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都昌332600)[中图分类号]R289.9[文献标识码]B中药汤剂是应用最多、最早的一种剂型,不但制法简便,而且起效迅速。
然而,一些中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危害身体器官[1-2]o因此,需要加强中药汤剂不良反应的监护,通过分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保障用药效果和安全性⑶。
现对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临床资料共60例,均为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门诊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
男29例,女31例;年龄17~80岁,平均(46.87±3.16)岁;门诊处方37例,住院处方23例。
纳入标准:自愿参与研究,同意并配合随访,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
排除标准:存在药物过敏史,精神疾病,肝、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2方法停止服用中药汤剂后,用自制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调查问卷,对不良反应开展调查和随访,包括药方、疾病、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等。
3结果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7大原因,分别为药物因素26.67%(16例)、炮制不当10.00%(6例)、剂量过多21.67%(13例)、疗程过长16.67%(10例)、配伍不当8.33%(5例)、个体差异8.33%(5例)、用药不当8.33%(5例)。
4原因分析配伍不当。
中医中药合理配伍不但能增强临床疗效,而且还能保障用药安全性,但辨证论治不够准确,就会导致配伍不当,进而产生药毒副作用,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⑷。
例如雷公藤、黄药子、苍耳子等药材都具有肝毒性,但通过科学配伍可减少对肝肾的损伤,如雷公藤与白芍、甘草配伍,黄药子与当归配伍,黄罠与苍耳子配伍都可以降低毒性,还可以疏肝补肝的作用。
除此之外,将不同的无毒性药材配伍在一起,也可发生毒副作用,如麻黄与附子、大黄和山豆根等都会产生毒性⑸。
剂量过多、疗程长。
虽然中药具有温和性,副作用较低,但服用时间长或服用剂量过多,使药物长期聚积体内,也会引发不良反应⑹。
中药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药物的代表,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然而,近年来中药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产品质量不稳定、植物资源过度开采等。
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 中药存在的主要问题2.1 质量不稳定中药的质量不稳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中药的原材料来源广泛、生长环境不一,并且中药加工方法多样,容易导致产品质量的差异。
质量不稳定会导致中药疗效的不确定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2.2 植物资源过度开采中药大多以植物为原材料,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和采集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很多中药草本植物的自然资源遭受了严重的过度开采。
这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某些珍贵草本植物的灭绝,从而对中医药的发展造成威胁。
2.3 缺乏标准化管理中药行业缺乏标准化管理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中药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和药效评价等方面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导致中药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此外,部分中药生产企业也存在着违规行为,例如添加禁用药物成分或不合格原材料。
3. 整改措施3.1 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制定和完善中药的采收、加工、贮存和使用的标准,可以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比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中药原材料的质量评价和溯源管理,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
3.2 推进中药工艺研究和创新中药工艺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环节。
应加大对中药工艺的研究力度,探索新的工艺方法,提高中药的提取效率和产品品质。
同时,应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利用中草药的潜力,提高中药的整体质量水平。
3.3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为了解决植物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需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这包括建立中药植物资源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保护中草药植物的监测和管理,完善采集和种植的规范,推广中药种植与人工培育,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中药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王珊【中图分类号】R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72-01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的五官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多方面。
笔者将诱发不良反应的几种因素与同行们作一浅析。
1超剂量或疗程过长因素人们一般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在用药剂量方面比较随意,有的因长时间超剂量使用,引起蓄积性中毒。
如有资料表明的因长期服用雷公藤及多苷片可引起肝硬化腹水死亡。
还好由食用有毒中药或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因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如...头类药物用量稍大即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死亡。
黄药子、壮骨关节丸及黄药子的其他制剂因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引起肝肾损伤的报道。
2用药不当因素中医用药根据“辨证施治”,在临床用药如不对症不及起不到治疗的目的,反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如寒咳症,误用寒凉的蛇胆川贝液治疗,轻则久咳不愈,重则生变他症,如可能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他病症。
3药品质量因素药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而其质量又取决于原材质量的好坏,如中成药制剂方法不当或原药材质量低劣,亦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
例如临床报道的复方丹参片引起过敏性哮喘,板蓝根冲剂治过敏反应等例。
另有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炮制等因素。
4个体差异因素过敏性体质的病人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此外有年龄差异如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某些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临床报道六神丸中毒。
不少为新生儿或小儿滥用且过量服用导致。
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机体代谢缓慢。
使血中药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引起毒性反应。
还有性别不同,如有妇女比男子已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报道。
5中西药配伍因素临床中西药配合使用,有许多产生协同作用,加速机体康复。
但也不少产生拮抗作用,出现不良反应。
有资料统计,含较多金属离子的重要有石膏、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同西药四环素类及异烟肼同时服用,生成结合物妨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李付惠【摘要】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因此探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进行对策分析尤为必要。
本文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对预防及解决中药不良反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旨在让人们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人类安全健康使用中药。
%In recent years,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the reason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let people know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14【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分析【作者】李付惠【作者单位】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the reason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let people know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Reason,Countermeasure analysis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中药注射剂是一种含有中药成分的注射剂,具有快速高效、方便易用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中药注射剂也存在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损伤、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不正确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与西药不同,很多时候是针对一些中医证候和疾病的综合治疗,而非局部症状治疗。
如果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不正确,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方案不合理中药注射剂存在多种治疗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导。
如果使用方案不合理,例如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频率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
三、药品质量问题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质量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中药注射剂药品质量不好,例如药材来源不清、提取工艺不当、添加剂不规范等,就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该选择有信誉的制药厂家和药品代理商,确保药品的质量。
四、患者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不当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剂型,尤其需要注意使用时能否和患者基础疾病及同时使用药物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中药注射剂与患者原有药物有冲突或交互作用,在使用时就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五、专业知识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药理学、剂量、配伍等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生和护士负责,并且需要有规范的用药流程和记录制度。
如果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或不规范使用,就会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六、不良事件上报不足中药注射剂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因此需要加强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监测。
如果不良事件上报不足,就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影响临床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用药适应症、剂量、联合用药、药品质量、用药相互作用、专业知识、不良事件上报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指导和制度操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2012年全省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教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其有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该有害反应与医疗事故、药品质量问题和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区别,应予以分别对待。
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体现在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两方面,其中毒性反应会引起生理生化机能异常、病理改变和危及生命,应特别关注。
中医中药在临床上应用了几千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是每个药物工作者的责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中药已成为我国及全世界医药工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和药用新资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应用及多样化,中药材种植及环境的改变等问题带来了中药临床应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例如:中药注射剂是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新产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起效快,治疗效果好,在国民经济和中药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近几年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出现多起,中药用药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2001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禁用含马兜铃酸的13种中药产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4月在第六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明确指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随后宣布取消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和青木香等的药用标准。
一直以来,对中药是否存在不良反应问题有许多看法,从“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到“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均普遍存在。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中药不良反应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例如,一些人将误用中药、滥用中药和使用假冒伪劣中药所造成的有害反应认为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人将由中药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认为是中药不良反应;一些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性,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等等。
作者:李鹂,欧伟文,李毅,汪国成作者单位:(香港理工大学,中国香港)【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方法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结果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
主要表现为药物因素、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
结论应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为中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已成为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为此,本文就目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1 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据文献报道,有学者对1980~1999年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研究表明,除滥用、误用、中毒的病例报告,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2732 例,其中1980~1989 年发生不良反应280 例,涉及143个品种;1990~1999 年发生不良反应2452 例,涉及435 种药物;在2732 例不良反应个案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156 例,占总数的42%[1]。
另外,据统计结果显示,2001~2003 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占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13.5%,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77.2%。
2001年涉及152个品种,2002年涉及320个品种,2003 年涉及663个品种[2]。
同时,随着中药在世界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
截止2004-05,世界卫生组织共收到有关中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就达11716份[3]。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类型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内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
主要表现为轻微头昏、嗜睡、口干、乏力、食欲减退、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可造成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引起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和溶血反应等。
表现在心血管系统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在神经系统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在消化系统为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等;在造血系统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泌尿系统为肾功能衰竭、尿路上皮癌等,其他系统亦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3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3.1 药物因素3.1.1 品种混淆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
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
如同一味中药“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毒副作用很小;而后者为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东北三省,其内含有马兜铃酸A、B、D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期服用甚至可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
3.1.2 药物污染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较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机氯、有机磷等成分的农药且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等对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
这些污染源必然会对中药种植造成影响,有的可能较长期残留在被污染的环境和植物内。
如属有机氯类除虫剂的666、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时间较长,据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
人一旦服用这样的药材,亦会导致蓄积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
3.1.3 来源差异中药因产地不同,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同一地区所产的药物,也会因生长年限、采收季节不同而影响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如乌头含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有毒成分,对人体毒性很强,其含量多少是衡量乌头毒性大小的主要依据,常因产地不同而含量差别很大。
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5]。
又如芍药在5,7,11月采集时其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为7.2%,3.3%,9.4%[6]。
所以在用药时,因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应有所增减,以防药效不达或用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
3.2 药物使用3.2.1 炮制不规范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
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
尤其是毒性药物,如果未按要求进行加工和炮制,就会发生中毒。
如川乌、草乌中的双酯类生物碱,其致死量为3~4 mg。
人口服0.2 mg即可中毒。
经炮制后,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并进一步水解成乌头胺,其毒性仅为双酯类生物碱的1/2000。
因此,含乌头类的方剂需先煎、久煎,以降低其毒性。
3.2.2 长期服用中医对于同一病证的治疗讲究守法不守方,即不是一个方子一成不变地长期服用,而是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药量重新进行调整。
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
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
3.2.3 剂量不当每味中药都有其限定用量,这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中药运用的经验积累。
剂量过小,血液浓度低,产生不了治疗作用。
剂量过大,生理活性强烈,必然产生毒副反应。
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积,过量使用则水泻不止,有生命危险。
3.2.4 配伍不当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将中药毒性归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
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如用“相制”的配伍方法降低毒副作用。
如四逆汤,方剂中用甘草、干姜和附子配伍,就制约了附子的毒性。
对某些相恶、相反的药物要避免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
如黎芦与人参同时使用,黎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的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
3.2.5 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有所不同。
故《本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备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中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疗效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尤其是在缺乏科学与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手段、制剂工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制成注射剂,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例如双黄连制剂,其各种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而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中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5]。
3.2.6 药不对证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灵魂,药证相符,才能起到治疗作用;药证不符,轻则与病无益,重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还用此方治疗,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
可见如违反辨证论治原则,就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2.7 煎服不合理中药的煎煮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如先煎、后下、另煎、兑服等,均需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乌头类药物经久煎可破坏毒性成分,降低其毒性;若煎煮时间短,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破坏,用药后易引起不良反应。
另外,由于服用不当,也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远志、桔梗,均应在饭后服用,否则极易出现胃肠的不适反应;辛热、大寒的药在服药温度上应有所讲究,前者宜冷服,后者宜热服。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不加以注意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本草文献记载的荆芥忌鱼鳖、薄荷忌蟹肉等。
3.2.8 不合理联用中西药合理的联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或减轻和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但若配伍不当,则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中药朱砂、中成药朱砂安神丸等均有镇静安神作用。
西药溴化钠、溴化钾、三溴合剂也有镇静安神作用,但若同时服用,朱砂中的硫化汞与溴化物反应,产生刺激性的溴化汞,可导致药源性肠炎,出现腰痛、腹泻、赤痢样大便等。
因此,中西药的联合应用,一定要充分了解合用中西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做到合理组方,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绝不能机械地相加。
3.3 个体差异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常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生理状况等不同,对中药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如小儿、老人、孕妇、乳母这一特殊人群,较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这是由于儿童因其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老年人因各系统生理机能活动的衰退,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不同于青年,且多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障碍合并症,用药时同样易致不良反应;对于孕期、经期妇女更要慎用中药,以防不测。
有些中药成分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所以要注意乳母用药。
另外敏感性体质及特异性遗传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与常人不同,服药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其出现毒性与药物的药理毒性及用法用量无关,完全由患者本身体质所致。
如中外闻名的治疗外伤的云南白药,临床上就发生过在外敷刀伤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重病例[7]。
4 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4.1 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保证药品质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对于与药品质量有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
首先,从发展中药农业入手,对中药材种子资源、种植环境、农药使用和种植技术等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管理,建立中药材种植的GAP 基地,全面提高中药材的品质,从根本上杜绝中药品种混乱现象,减少种植过程的污染。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也必须按照GMP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特别对于中药注射剂,要加强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和提取工艺的研究,尽可能去粗取精;加强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条件的控制,减少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注射剂的差异;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环境的控制和先进设备的运用,避免由于制备过程的污染而引起不良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研究,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药品的流通领域,严格按照GSP的要求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提供优质的药品。
4.2 加大中药安全知识宣传针对目前人们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甚至是片面认识,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使人们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