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回顾拓展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49.67 KB
- 文档页数:13
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主课人:小主人:小组:学校审核:课题回顾拓展八课型自学探究课+巩固展示课课时1 时间12.19目标我明确:1.抓住本单元训练要点: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回顾的同时理解更深刻,更利于在实际中运用。
2.通过读、议、说、背,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加深对本组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重点:难点: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学习流程: 自学探究课: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尝试练习-达标检测巩固展示课:明确目标-自主合作-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复习提升课:明确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升-达标检测师生随笔【温故知新我热身】一.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我能行】二. 交流平台1.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2.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3.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4.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日积月累1.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2.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3.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4.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成语故事1.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
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合作探究我快乐】三1.小组内合作探究上面的内容.2.小组准备展示. 学法提示:抓住本单元训练要点: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回顾的同时理解更深刻,更利于在实际中运用。
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自己读懂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
年级:六年级班级学生姓名:单元组:第二组口语交际、作文、回顾拓展总课时:4 主备教师:王浩然审查人: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二、分组交流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③表达是否流畅;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第二课时习作一、编写提纲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一、佳文点播台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知道氧化反应有剧烈和缓慢之分,并能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特点分析,归纳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定义,理解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发表观点才能与大家进行思想和意见的交流,这只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联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带着责任感去学习。
【重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辨析
)、甲烷+氧气
氢气+氧气。
蒿沟乡小学学案纸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审核人:学案设计个性化设计回顾.拓展三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学习重点: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学习过程一、预习达标情境预设: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比拼二:读悟警句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4.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单元研习任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本单元研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了解任务的要求和目标。
2、掌握完成单元研习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单元研习任务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概念。
(2)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策略,能够有效地开展研习活动。
2、难点(1)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的研习任务中。
(2)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团队协作的最佳效果。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
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写作等活动,检验所学,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任务解读1、仔细阅读本单元研习任务的文本,明确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例如,若任务是针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要清楚评论的角度、重点以及字数等方面的要求。
2、圈画出任务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理解其含义和指向。
如“深入剖析”“结合时代背景”等表述,明确任务的深度和广度。
(二)知识储备1、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要点,包括课文内容、知识点、文学常识等。
2、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拓宽知识面,丰富对研习任务相关主题的了解。
(三)制定计划1、根据任务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研习计划。
包括时间安排、研究步骤、分工合作等方面。
2、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控性,确保能够按计划顺利推进研习任务。
(四)实践探究1、按照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如进行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
2、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和思考,为后续的总结和汇报做好准备。
(五)小组讨论1、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2、共同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互相启发,完善研究思路。
(六)成果整理1、对研究过程中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设计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本次复习导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能量;•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耳感知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公共广播系统:通过扩音器将声音传播到远处;•电话系统:通过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传达信息;•音乐系统:通过扬声器放大声音,提供良好的音质。
四、导学要点整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公共广播系统、电话系统和音乐系统。
五、课堂练习1.主观题:声音是一种什么波?2.客观题: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快?a)固体b)液体c)气体d)都一样速度六、课后作业1.思考并写出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声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阅读课本第二章内容,做好笔记和思考题。
七、复习要点总结•声音是一种振动,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以上是《声现象》单元的复习导学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后,同学们应该对声音的定义、传播特点,以及声音的产生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我们来了解下空气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引入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去发现空气对我们的作用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完成调查记录表1.阅读材料或自己的生活常识,完成调查记录表我们周围的空气①.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 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②.地下的空气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
它们以自由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形态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空气基本上是由大气而来,但也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
③.水中的空气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
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
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台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①.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
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植物每天都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
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教师活动21.阅读材料,整理完成调查记录表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246”练能型课堂导学案——六年级上册语文回顾·拓展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任务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任务二:日积月累(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246”练能型课堂导学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上)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回顾·拓展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预习:会读写词语盘点的词语。
探究学习:一.词语盘点读读写写1、组长组织组员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组内开火车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全班小组交流易错的词语。
3、分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读读记记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二.我的发现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三、日积月累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四、成语故事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当堂检测:(略)课后总结:。
《246练能型课堂》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回顾·拓展二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2.收集表达思想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3.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预习检测:
我能填空。
悠悠天宇旷,()浮云终日行,()
明月有情应识我,()
江南几度梅花发,()
探究学习:
一.日积月累。
1.小组里比赛读,比一比谁背得多。
2.你最喜欢那几句?为什么?
3.我知道这句的意思。
二.趣味语文。
1.读读短文内容。
2.思考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短文告诉我们什么?
当堂检测
1.你能背诵日积月累的诗句吗?
2.我要把最喜欢的诗句默写下来。
课后总结
1。
回顾·拓展二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组号:_______ 姓名:_______第二课时一、自主复习词语盘点,识记词语,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jiéchūxiū zhùshè jìshīɡōnɡzǔ náo kònɡ zhì( ) ( ) ( ) ( ) ( ) ( )hōnɡ dònɡjiān jùyì rán chǎn pínɡmiǎn lìè liè( ) ( ) ( ) ( ) ( ) ( )níjiānɡchà dào zhēn zhìbìmiǎn ménɡ lónɡqī liánɡ( ) ( ) ( ) ( ) ( ) ( )yǐn yònɡjūyōnɡɡuān xuán yá qiào bìkuánɡfēnɡ nù háo( ) ( ) ( ) ( )rě rén jī xiào qǐn bùān xísī cháo qǐ fúkě jiàn yìbān( ) ( ) ( ) ( )二、回顾小测: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
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
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①疑问句②反问句③设问句2.文中引号的作用是:()①表示引用②表示强调③表示特指④表示否定3.在下面试着画出“人”字形线路火车爬坡的示意图。
统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本,掌握人物通讯的定义和特点等新闻常识,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态度。
2、阅读本单元新闻评论,掌握文本议论性特点,赏析语言特色。
3、朗读古代诗歌,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劳动场景。
【基础回顾】一、通讯1、通讯:新闻体裁的一种。
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方法,对事情、人物、经验、问题等进行比较详细、生动的报道。
2、通讯特点:同时具备新闻性和文学性。
新闻性:体现为材料(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社会功能的时效性,它是客观的,核心是“真”。
文学性:体现为表达技巧的多样性,作者立场态度,读者主观感受,它是主观的,核心是“美”。
新闻性,其人其事真实客观、有报道价值——指向写什么;文学性,观点态度、语言、手法——指向怎么写。
3、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
4、人物通讯: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5、人物通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实现新闻价值,往往会采用各种表达技巧。
技巧分析可以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着手。
二、评判一篇新闻作品是否优秀有以下标准:(1)新闻价值是否具备时代感。
好的新闻,应该有较强的时效性、绝对的真实性。
与时代的主题和格调一致,或弘扬时代精神,或反思现实问题;或能带给读者某种精神力量,或能引导读者审视现实问题。
(2)报道角度是否满足读者需求。
一篇好的新闻稿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对社会热点的信息需求,使读者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有所收获,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3)结构层次是否清晰明确。
一篇好的新闻稿,标题要鲜明、准确、简洁、吸引人,以实题为主,讲究文字的排列美;主体部分应紧扣主题,有具体、充实的选材,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4)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2024部编版人教版数学上册2年级第2单元教材扩展教案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教材不再只提供基础知识,而是越来越注重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本篇文章将对2024部编版人教版数学上册2年级第2单元教材进行扩展,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培养出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数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能够熟练使用小学数学工具,并且熟练掌握使用各种工具的技能。
4. 培养幼儿手眼协调及逻辑思维能力。
5. 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掌握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认识。
2. 学习以卡片和火柴棒构成图形的方法,发现数的规律,进而认识加法的概念。
3. 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利用小学数学工具学习数学运算。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参与感更强烈,激发兴趣,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 课堂教学法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培养出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教学法让孩子们进行讨论,让孩子们知道不同的思维方式。
可以让不同的孩子来分享自己的思路,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1. 加法的概念。
2. 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技巧。
五、教学方法1. 通过看图认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展示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通过图片来认识数的概念。
2. 通过小组讨论和竞赛形式来学习数学孩子们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竞赛,通过互动来学习数学。
3. 通过带图例的演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使用数学工具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带图例的演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使用数学工具的技能。
六、案例实施1. 课前准备准备一些小学数学工具和火柴棒。
2. 实施步骤1) 学习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拿出一些数,告诉孩子们这是什么东西,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认识。
2) 学习以卡片和火柴棒构成图形的方法教师可以拿出卡片和火柴棒,让孩子们用卡片和火柴棒构成图形,进而让孩子们认识加法的概念。
词语盘点一读背并积累词语。
熟读背诵。
1、出示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q īng shu ǎng y ín s òng ch àng h è p ù b ù清 爽 吟 诵 唱 和 瀑 布d ǒu qi ào t ǐng b á sh ēn q ū j īng zh ì陡 峭 挺 拔 身 躯 精 致Ào mì jìng mì y ǎn z òu t àn su ǒ奥 秘 静 谧 演 奏 探 索(2)理解下列词语并仿写。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仿写:津津乐道(AABC )左冲右撞(含反义词)行色匆匆(ABCC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自主探究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词语盘点学习什么体验学习 怎样学习一、合作学习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shén qí y ōu y ǎ bi àn r èn q īng x īn hu ān yu è神 奇 优 雅 辨 认 清 新 欢 悦q īng cu ì n íng j ù è zu ò j ù q í mi ào w ú b ǐ清 脆 凝 聚 恶 作 剧 奇 妙 无 比b ù j ū y ì g é ni án gu ò hu ā ji ǎ不 拘 一 格 年 过 花 甲2、读懂词语后试着背下来。
一、 按要求写词语。
1、ABB2、ABAC3、ABCC同学们,学习了《词语盘点》,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小组交流学习检测 学习反馈。
回顾•拓展三
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反复阅读词语盘点,并抄写两遍。
2.读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
3.熟读《四时之风》。
4.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预习检测
1.读词语盘点并听写。
2.朗读《四时之风》。
探究学习
一.阅读交流要求
1.交流自己通过阅读说明性文章增长的见识。
2.用单元小结列表的方式,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交流。
二.回忆课内外阅读过的说明文。
三.汇报、填表
四.学习日积月累《四时之风》
1.讲解这首诗的格式特点。
四句为一节,全诗共四节,中间空开为一节的标志。
2.指导生读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3.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
(2)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
二.推荐科普名著
1.师简谈《森林报》。
2.师推荐其他科普读物。
3.课堂分小组阅读科普读物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四时之风》。
课后总结。
城关一小语文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新知
城关一小语文导学案第二课时---展示交流
(学生先各自自测,然后指名汇报,并订正答案)
一、我会正确读下面拼音,
能把词语写正确。
li a n p e ng p ei t ai xi u ku 1y ou zh
( )() ()()
Ti an f u t ao qi f a ng ai j 1m o
()()()()、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最喜小儿亡(w u w a ng)赖,溪头卧剥(b o b a o)蓬莲。
2、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j in j i n)地笑出了声音
三、补充四字词,并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不自()默()()声()尽脑()
()心所()一本()()运转()()
1、这是一道难题,我()想呀想,终于有了眉目。
|
2、在老师面前,他总是(),可在同学面前调皮得很呢!
四、我能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8分)
1、,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
补充意见
3、路曼曼,吾
将。
|
4、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荀
子》
5、我还能写一句课外积累的名言或诗句。
五、读一读、把你想到的一个成语填在括号里
1、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
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
城关一小语文导学案第三课时---评价反馈
城关一小语文导学案
古诗文言文
城关一小语文导学案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城关一小语文导学案第二课时---作文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