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美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与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0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安排提纲陕西师大附中田春锋总体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第一讲:“为君权辩护”——欧洲君主专制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基础1.教学内容:第1课《欧洲的君主专制》、第2课《为君权辩护》。
2.课标要求: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3.教学计划:对欧洲的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进行简单介绍,分析15世纪开始“民族国家”兴起及“新君主国”的特点,理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俄国沙皇专制时代的相关史诗,重点强调托马斯·阿奎那、詹姆士一世及马基雅维利等人的君主专制理论主要内容。
4.课时安排:1课时。
第二讲: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1.教学内容: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2.课标要求: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3.教学计划:理解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认识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影响。
4.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三讲: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教学内容:第4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2.课标要求: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第四讲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考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背景1.历史传统1215年英国贵族逼迫英王约翰签订限制王权的《大宪章》1265年英国议会制开端,逐渐形成上院(贵族)和下院(市民)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政治前提: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9年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胜利,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竭力加强王权1688年“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议会邀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子玛丽继承王位,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议会的统治,为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二.过程1.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以明确的法律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征税权和征兵权影响:君权由神授变为由法律授予并受法律制约,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地位,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图解英国君主立宪制(行政权)(国家象征)内阁君主下院议会上院(权力中心、立法权)选民2.责任制内阁形成含义: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过程:①1714年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不谙政务,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运行机制:①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②全体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影响: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3. 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①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参政议政②欧洲大陆革命潮流冲击内容:降低选民的财产限制,增加工业城市的议席影响: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提升,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3.两党制:1832年20世纪初托利党保守党辉格党自由党工党三.特点与影响1.特点: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议会主权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最高行政权,对议会负责;以代议制为基础;是民众斗争与政府妥协的结果2.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资产阶级统治体制发展的新模式考点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背景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政治前提:独立战争(1775——1783)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美建国初期实行松散的邦联制,无力解决国内经济、国际债务、国家安全问题,资产阶级要求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二.《1787年宪法》即《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内容:总统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军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与产生,每届任期4年,一般不超过两届国会掌握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洲两名,体现洲权平等;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举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2.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两党制)人民主权原则图解三权分立行政权总统国会最高法院3.评价:积极: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妥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开创了近代政治体制新模式消极: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4.两党制:民主党(1828)(驴);共和党(1854)(象)两党轮流执政。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课程标准】:说出美国 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1787年宪法1、背景:①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②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松散邦联体制,不利于美国的经济政治发展;③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等启蒙思想的影响【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邦联制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松散的中央政府?对外:缺乏共同防御、抵御外敌的合力;对内:缺乏统一的经济财政基础和高于各州的权力,无法实现关税、货币和法律的统一,不能很好地组织各州的事务,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链接】联邦与邦联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
各成员国保有主权。
代表:英邦联联邦: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物的权力。
代表:美国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3、内容:(1)联邦制原则①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②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合作探究】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这一制度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分权。
(2)联邦的法律各州不得违反,各州可以自己的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主要权力,各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3)既避免联邦制的松散,又防止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既有利于国家统一,又有利于各州的自治,有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2)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联邦制的权力结构:(重点)①国会:掌握立法权。
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州人口成正比,法律需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才生效。
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征兵等。
美国政体[内容摘要]:所谓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
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
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
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
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而不是政体。
[关键字]:美国政体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确立的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建立了邦联制。
美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在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度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又确保共和政体。
美国因为地域辽阔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保证国家利益,但中央集权过大又容易发展成为帝制。
如果美国要防止帝制,又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国应该怎么办?制宪会议上“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的一段话: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这段话的意图是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府的出现,最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2.确立的标志作为国家结构主要是由中央与地方两部分内容构成。
联邦制通过建立一个行政、立法、司法权力都凌驾于各州之上的联邦政府来保证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同时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的利益。
这种中央与州的分权主要是为了取得某种权力平衡。
但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国有主权属于联邦。
这就和邦联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
各成员国保有主权。
最初美国革命者效仿的是瑞士的邦联制。
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
所谓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第6讲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确立【清单串记】【名师点拨】1. 美国1787年宪法2. 邦联制与联邦制邦联制: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邦联会议的决议须经成员国认可且无法律效力。
邦联也不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联邦制: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的宪法和法律,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
3.美国政体中的分权制衡【认知深化】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1)理论基础:吸收了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思想家思想的精华。
(2)相互关系:“分权”是实现“制衡”的前提和基础。
“制衡”是分权的目的和结局。
(3)具体表现:(4)实施结果: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和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关键因素。
(5)存在问题:三大权力机关互相扯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难以真正贯彻。
(6)本质:分权仅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分权,而不是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分权。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典例 1.(2020·全国Ⅲ卷·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
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
这一主张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
而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 C项;据材料“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说明限制各州权力,排除 A项;据材料“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说明麦迪逊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且据所学制宪会议以后美国为联邦制,排除B项;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说明扩大联邦政府的同权力同时,还有规定地方的权力界限,中央与地方分权而治,排除D项。
近代史政治史专题(世界史部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阶段特征】本专题主要介绍了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先后确立。
由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不同,反封建的彻底性各异,各国政治民主程度发展并不平衡。
但其本质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通过议会立法,限制君主或总统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本专题具体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共和制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有一个先例。
从1789年起,法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德国在完成统一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其整体与欧美国家相比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内容体现】【典型例题】一、英国和美国一直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但两国的政治面貌却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两国的政治制度及主要特点。
(2)分别指出两国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3)概括说明两国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原因。
答案提示:(1)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
主要特点:英国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美国是共和制为根基,总统制、联邦制为表现。
(2)法律依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是革命胜利后新旧势力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美国:独立战争彻底摆脱殖民统治,没有传统势力的包袱,但各地利益存在激烈冲突,是各种现实利益冲突妥协的结果。
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革命后,一直沿袭中世纪的议会选举制度,议席每郡和自治市一律选派两名代表。
美国——联邦制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一.政体的确立—总统共和制(通过《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1.背景:⑴邦联制的弊端使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对内:不能稳定统治秩序;对外: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⑵在地域辽阔的大国防止出现专制帝制(古罗马),确保共和,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补充:其他的有利条件。
①前提: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民族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三权分立)。
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拥有一定的民主基础,封建思想不浓厚。
2.确立——《联邦宪法》三权分立、三大原则⑴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制)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
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②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属于各州人民。
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为后来对抗中央提供可能作用: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
⑵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归于国会(并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行政权归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以及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权力),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互相制约。
(详见课本三权分立的图示)作用:维护共和,防止联邦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专制。
⑶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州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总统由各州先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出。
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二.国体的确立——联邦制(也是通过《联邦宪法》确立的)1.概念(特征):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考验:1861—1865年南北战争(林肯最大的贡献在于维护联邦的统一)实质:是州权至上还是联邦至上,是国家分裂还是维护统一的较量。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第四讲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及演变课标要求: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
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和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指导学生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社会背景特别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的任务和性质,理解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内容主要是介绍美国民主宪政逐步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美国早期民主改革、西进运动和美国内战以及黑人人权问题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对民主权利完善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评价。
教学难点:1.体会《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中所蕴涵的民主思想。
2.在政治铁三角中,利益集团所起的作用。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说到美国,大家也许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可同学们或许不知道,在200多年前,它还只是英帝国的殖民地,美国的领土也仅仅局限于北美大西洋沿岸。
是什么因素促使北美爆发独立战争呢?为什么说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什么样的政体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
教学主体:一、独立前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一)北美殖民地有自由传统1.殖民地的建立:(1)时间:1607年-1733年(2)地点:北美大西洋沿岸(3)数目:13(4)居民:英国移民,主要是生活贫困的农民和受迫害的清教徒。
2.殖民地的地方自治权:(1)在各个殖民地,总督是母国的代表。
(2)各级地方政府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市镇及高一级管理机构)(3)殖民地居民享有比英国人更广泛的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3.殖民地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种植园经济4.教育的普及及启蒙思想的传播:(1)初等教育相当普及,就读大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2)启蒙思想的传播:“不言而喻的真理”。
(二)殖民地对英国高压政策的反抗――“无代表不纳税”1.英国对殖民地的高压政策(1)背景:“七年战争”①时间:1756-1763年;②结果:英国战胜了法国;③对英国的影响:英国获得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大片土地,但给英国政府造成了庞大的财政赤字。
(2)目的及表现:缓解财政困难,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
(联系英国政府的态度)2.殖民地的反抗(1)口号:“无代表不纳税”(2)方式:递交请愿书或抗议书;赶走税吏,焚毁税票。
(3)代表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①原因:英国当局颁布茶叶税法,对殖民地进口茶叶税征收关税,但免去东印度公司向殖民地销售茶叶的关税。
②概况:马萨诸塞的波士顿。
③影响:a.英国当局为惩处波士顿,宣布关闭波士顿港口,并派军队进驻该市;b.殖民地居民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要求英国政府放弃高压政策。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2、序幕:莱克星顿枪声(1)时间:1775年4月19日(2)概况:马萨诸塞州的民兵袭击破坏民兵弹药库的英军。
(3)意义: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
3、《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布独立(1)机构:第二届大陆会议(2)起草人:杰斐逊(3)时间:1776年7月4日(4)内容: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
(引用课本上的摘录)(5)意义:《宣言》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4、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胜利因素(原因):华盛顿的领导;大陆军的艰苦战斗;富兰克林等人争取国际支持(法国,西班牙,荷兰参战,俄国武装中立),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战役中打败英国。
(2)标志:1783年9月,《巴黎条约》的签订。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1、原因:(1)美利坚合众国虽正式诞生,但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美国形势动荡不安。
①时间及标志: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②国家体制:松散的邦联③松散的表现:中央最高机构是邦联国会,但邦联国会权力极小,各邦均有完整的主权与军队。
各邦自行其是,彼此矛盾重重。
(2)华盛顿、麦迪逊等革命元老决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制。
2.依据:制宪会议通过的1787年宪法(1)制宪会议召开概况:1787年5月,费城,13个邦的代表,华盛顿主持。
(2)1787年宪法:①内容:a.1787年宪法是对整个政府框架的规定。
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制宪者煞费苦心,设计了一系列分权制衡的机制。
b.按照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分构成。
(其余见课本)。
②地位: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止专制的机制。
3.第一届联邦政府的诞生: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美国总统。
四、基本人权保障――《权利法案》:1背景: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引起不少人的不满和担心;杰斐逊要求增补人权内容;一些邦的议会在通过联邦宪法时,附有要求增加权利法案的条件。
2.制定与实施:(1)起草者:杰斐逊(2)实施:1790年国会通过(3)内容:见课本3.评价:(1)积极: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是美国宪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局限:没有修正宪法的另外一个重大缺陷,即对奴隶制的确认。
五、民主宪政的扩展(一)早期的民主改革——公民权的扩展(自由权、普选权、平等权等)1.杰斐逊:坚持民主政治改革的榜样(开展了美国早期的民主改革)。
(1)消除党派成见,保护少数人权力。
(2)废除限制民众言论自由的法令。
(3)废除进口奴隶的贸易。
杰斐逊在扩展美国民主宪政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是扩大了公民的自由权。
2.杰克逊:平民总统。
(1)取消对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2)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子的普选权。
杰克逊在美国早期的民主改革中推动民主宪政的扩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扩大了公民权。
(二)西进运动与民主建州——民主制度在空间上的扩展1.含义:美国独立后进行的领土扩张和移民跟进开发的运动,史称西进运动。
2.范围:从大西洋沿岸扩大到太平洋沿岸,向南扩大到墨西哥湾。
(三)美国内战——民主制度的巩固1.内战的原因:(1)对西部新扩张领土的争夺。
(2)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3)导火线: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
2.内战主要经过:(1)爆发:1861年。
(2)推动:《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3)结束:1865年。
综合探究:思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在美国内战以及民主建设方面有着怎样的作用?提示:废除了美国的奴隶制,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大量的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促使北方在内战中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南方分裂国家的计划没有得逞,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
也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3.评价:(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进步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起飞;联邦制经受了考验并更加巩固;内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废除了奴隶制并保障黑人权益,体现了民主宪政的发展。
(3)局限性:未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四、宪法修正案——民主范围的扩大1.内容:废除奴隶制和保障黑人公民权。
2.意义:使美国民主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生活在美国的人种。
(黑人通过这三个修正案获得了公民权)。
3.缺陷:没有在法律上解决种族歧视问题。
五、黑人民权运动1.序幕: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公交汽车罢乘事件”。
2.高潮:1963年马丁·路德·金领导的进军华盛顿运动。
3.结果:美国国会和总统相继颁布全面的民权法令,最高法院也宣布种族隔离违宪,黑人获得各种平等权。
(三个民权法案)。
六、课堂总结:对美国民主宪政的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美国民主宪政的基础和根本推动力;民主的扩展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任何一种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进程充满坎坷与曲折;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不彻底不完善的。
课中思考题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课:【课中思考题】1.《独立宣言》中的天赋人权与洛克的天赋人权有什么异同?洛克是英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他提出天赋人权观,认为一人生而是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私有权,国家是人民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送成社会契约并建立起来的,如果国家不能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人们就有权推翻它。
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继承了洛克的决赋人权思想,认为造物主赋予人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成立政府.他用“谊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洛克阐述的财产私有权,从而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与洛克一样,他认为如果政府违背人们的意愿、损害了人们的利益,人民就有权力来改变或废除它。
2.美国的政治体制与孟德斯鸿的理论有什么关系?孟德斯鸿认为,根据经验,凡掌有权力者,总爱滥用其权力,非遇限制而不能止;要使其不能滥用权力,即应以权力制止权力。
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是美国宪法采行分权制衡制的理论依据。
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种权力互相牵制和制约,防止任何一种权力过大而导致专制,依据的就是孟德斯鸿的思想。
【阅读与思考】阅读上面这段话,体会《独立宣言》的影响。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印度国大党的誓言借鉴的完全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思想,即首先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具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享有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占有生活必需品”实质上是阐述人们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
这段话还阐述了一个思想,即人民有革命权,如果一个政府压迫一个民族并使其丧失了这些天赋权利,人们就可以改变或废除它。
这说明了北美独立战争影响之深远,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取得成功以后,对其他殖民地人民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所以有人把北美独立战争称为“触发了震撼世界的大爆炸”。
【解析与探究】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早期移民有哪些精神动力。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获取北美广袤的土地、逃避繁重的赋税负担是移民的精神动力之一。
在英格兰,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租佃地主的土地,必须交纳繁重的租税;而在北美殖民地,获取土地很容易,而且不用负担任何租税。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人们移民北美的另一股精神动力是传播基督教信仰。
北美远离欧洲大陆,远离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迫害,因而成为清教徒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