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2
第三节法国人民的民主追求一、大革命的背景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1)革命前法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2)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民非常贫困,导致法国工业的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3)法国在革命前保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一、二等级由教士和世俗贵族构成,他们是特权等级,享有免税权;拥有大量土地。
第二等级由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组成,他们是被统治阶级,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的冲突上。
2、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18世纪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即将开始的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3、直接原因(导火线):严重的财政危机,三级会议召开(1)由于宫廷的挥霍和连续的对外战争,法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国王路易十六企图通过向特权等级征税解决问题,无果;国王希望召开三级会议,试图迫使第三等级出钱来挽救统治危机。
(2)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强烈要求三个等级一起开会,按人数进行表决,遭拒绝。
(3)6月第三等级宣布自己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国民议会,遭到国王的阻碍,从而代表发表“网球场誓言”——制定宪法。
不久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
4、外部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作用。
二、大革命过程1、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一向被视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
2、大革命的三个阶段(1789-1794年)◆《人权宣言》(1)性质: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2)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3)主要内容:人权、民主、法治、尤其强调平等。
(4)评价:批驳专制王权封建等级,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亚洲国家社会改造。
r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魏三欧美代iom与®1第3讲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点全解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 法兰西共和历程:⑴过程:①1789年7月140,法国爆发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先后经历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和执政府统治四个时期。
(1)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军事专政,但法兰西不再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恢复了君主立宪制。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巴黎爆发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布成立。
(2) 实质:复辟与反复辟、民主与专制、共和制与君主制、议会民主制与军事独裁之间的斗争。
(3) 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小农经济发达。
③周围君主制国家的阻挠、干涉。
2.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 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军惨败。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③保皇派势力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2) 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①立法权属于议会。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由普选产生。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宪法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在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第五讲法国大革命与共和政体的确立课标要求: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自然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4.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国大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大革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脉络,了解和掌握历史反复后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有关史实。
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及恐怖政策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鉴别、分析能力。
并通过学生对法国共和政体在反复斗争后最终确立的相关史实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法国大革命及共和政体确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进步力量与封建反动势力的斗争始终影响着大革命的进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通过对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认识,表明政治民主化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也说明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点: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革命的三个阶段及其历史意义。
2.拿破仑的改革及其影响。
3.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不同作用。
4.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和1875年宪法。
教学难点:1.评价雅各宾派专政,理解大革命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2.评价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
3.拿破仑遗产。
4.围绕法国的政体而出现的各种势力派别。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1789年,法国爆发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为激烈的革命。
高一历史第九课笔记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 共和制确立的背景。
- 政治:法国自大革命以来,政权更迭频繁。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统治、拿破仑帝国等不同政权形式。
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反复较量,保皇派与共和派长期斗争。
- 经济:19世纪,法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 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影响深远,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深入人心,为共和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 共和制确立的过程。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统治。
-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共和制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
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 行政权归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 立法权归议会。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4. 共和制确立的意义。
- 从政治上看,共和制的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政权,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从经济上看,有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从国际影响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 政治: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各邦国的封建势力强大,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
- 经济:19世纪,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工业革命也在逐步推进,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