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红斑的病因有哪些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多形红斑可能由六大因素引起*导读:由于多形渗出性红斑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所以病因学说较多。
主要指对具有过敏体质者而言,他们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容易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粘膜上出现多少不等的多种形态的红斑、水疱、糜烂等。
常见的有关致敏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巴比妥类、保泰松、退热药、代兰丁或卡马西平等。
……由于多形渗出性红斑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所以病因学说较多。
一、药物过敏反应主要指对具有过敏体质者而言,他们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容易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粘膜上出现多少不等的多种形态的红斑、水疱、糜烂等。
常见的有关致敏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巴比妥类、保泰松、退热药、代兰丁或卡马西平等。
二、免疫因素许多学者研究了免疫与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关系,认为免疫因素也是发病的一种可能的因素。
如Kraeger等(1973)测定了5例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的巨噬细胞集聚活性(macrophageaggregationactivity,MAA),其中2例MAA增加。
Safai等(1975)报告了两例由临床与组织学诊断的大疱性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血清和疱液中IgG均有升高现象;而早期疱液中补体成分下降,免疫复合物升高。
Kazmicrowski等(1978)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17例多形渗出性红斑的皮肤切片,发现所有在发病24h内早期损害的标本中,均在乳头层的小血管上显示有C3和/或IgM沉积。
三、病毒感染Soltz-Szots(1963)报告用单纯疱疹病毒疫苗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时诱发了多形渗出性红斑。
Shelley(1967)用单纯疱疹病毒疫苗0。
01ml作皮下注射,复制了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发生。
除单纯疱疹病毒外,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等都可作为抗原而诱发本病的发生,故多形渗出性红斑被公认为系一种变态反应。
四、细菌感染主要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它们作为抗原而致病。
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白喉杆菌、类丹毒杆菌等。
多形性红斑治疗方法多形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简称EM)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出现多种形态的红斑,通常伴有水肿和疼痛。
该病多发生在年轻人,男女发病率相当。
病因至今未明确,可能与感染、药物过敏、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以下将介绍多形性红斑的治疗方法。
1. 病因治疗:如果能确定多形性红斑的病因,如感染或药物过敏等,首先要停用或治疗相关的病因因素。
2. 对症治疗:- 皮肤护理: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热水烫洗,使用温水清洁皮肤。
可选用温和的无香皂洗液。
- 皮肤保湿:在红斑消退阶段,可涂抹适当的保湿霜或乳液来保持皮肤湿润,并缓解皮肤疼痛。
- 减轻疼痛:可以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或局部外用消炎药来减轻疼痛和水肿,但需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以免造成其他副作用。
-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暴晒、风吹或过烫的食物等刺激,以防加重皮损。
3. 免疫调节治疗:- 牛首丸:为传统中药制剂,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口服或外用。
- 斑蝥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免疫反应。
常用的剂量为10-20mL,每日一次,连用3-7日。
- 全身激素治疗:短期应用小剂量的泼尼松龙(例如10-60mg/日)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水肿和消退皮损,但需注意副作用,如肾上腺功能抑制、骨质疏松等。
因此,在应用激素时需要以最低剂量、最短时间为原则,并在激素逐渐减量以后进行。
4. 免疫抑制治疗:- 阿霉素:免疫抑制剂,作用于T淋巴细胞,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每日用量为1-2.5mg/(kg•d),分3-4次口服。
- 复方甲氨蝶呤:作用于DNA合成途径,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功能。
常用剂量为10-20mg/日,分2次口服。
- 光疗:紫外线B(UVB)和脉冲光治疗可用于治疗红斑,但需注意副作用,如光毒性反应和皮肤癌的风险。
5. 注意观察和复诊:对于多形性红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形红斑多形红斑是一种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粘膜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形似虹膜状,以春秋两季最为多见,冬季亦可罹患。
好发于手、足背,颜面及四肢伸侧,常呈对称性。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发病有╳╳╳╳╳╳╳╳╳╳╳╳╳╳╳╳╳╳╳╳╳╳的特点。
多形红斑相当于中医的“猫眼疮”、“雁疮”、“血风疮”、“寒疮”等范畴。
【病因及发病机理】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寒外袭而致阳气不足,不能通达四末,加之寒气隆盛,致使气血周流不畅,气血凝注,阻于肌肤而发;或因素体血热,复感风热之邪,以致营卫不和、血热蒸肤,湿热内蕴,外淫肌肤而成;或因素体禀赋不耐,感受药毒,或血热化毒,入扰营血,毒热内攻而致,甚则热毒炽盛内陷成危候。
2.西医发病机理发病原因未明。
西医学目前认为其是抗原--抗体变态反应,变应原种类甚多,包括各种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白喉杆菌、类丹毒杆菌等)、病毒(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炎白质炎病毒等)、真菌(毛癣菌、球孢子菌、组织孢浆菌等)、原虫(疟原虫、毛滴虫等)、支原体、药物(长效磺胺、阿司匹林、安替匹林、砷剂、巴比妥、溴剂、洋地黄、大仑丁、碘、汞、青霉素、水杨酸盐、氨苯砜、米诺地尔等)、内脏疾病(结缔组织病、癌、Hodgkins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钩虫病)以及其他(妊娠、月经、放射线、饮食和接触过敏)等。
【临床表现】1.症状与体征特点(宋体,小四号字,空两格,加粗)前驱症状有四肢倦怠、头痛、低热、食欲不振和关节、肌肉疼痛,部分病例有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皮疹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风团等。
根据按皮疹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斑疹-丘疹型、水疱-大疱型和重症型。
(1)斑疹-丘疹型此型最常见,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要皮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多行性红斑是什么?
导语:对于多行性红斑相信大家了解的不多,这种疾病患上之后十分痛苦。
浑身都会有粘膜受损,甚至性器官都会遭到病痛的折磨。
有的还会诱发其他的各
对于多行性红斑相信大家了解的不多,这种疾病患上之后十分痛苦。
浑身都会有粘膜受损,甚至性器官都会遭到病痛的折磨。
有的还会诱发其他的各种疾病。
所以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的患者表示十分同情。
这类患者平时最应该注意的就是保暖问题。
那么什么是多行型红斑呢?下面小编就带您了解一下吧。
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发粘膜损害,皮疹呈多形性,典型损害为靶形或虹膜状损害。
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可与感染细菌、病毒(特别是单纯泡疹病毒)、酶菌、原虫有关,也可由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妥类、水杨酸盐类及生物制品致病,还有人与寒冷有关。
多形红斑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常伴黏膜损害,易复发。
本病病因复杂,药物、慢性感染病灶、食物及物理因素均可引起本病。
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病也可出现多形红斑样皮损,临床上将病因不名的称特发性多形红斑,病因明确的称症状性多形红斑。
本病呈自限性,但易复发。
多形红斑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皮肤病。
近几年来,本病与单纯疱疹病毒的关系颇引人瞩目。
有人指出,30%以上多形红斑病人是由疱疹病毒所致,并已通过试验予以证实,即用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进行皮内注射后,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这类的病特别难以治疗,而且很容易就复发了。
如果您发现您有这。
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病理病因,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病因*一、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皮肤病。
,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患儿。
反应原可为感染(主要为单纯疱疹病毒、细菌、真菌感染),药物(磺胺药、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抗惊厥药物、镇静剂),食物(鱼、虾、蟹、牛奶、鸡蛋),物理因素(冷、日光),某些疾病(风湿、自身免疫病)等。
约半数病例在发病前1~3周有原发病的历史或服用药物史。
感染引起发病的潜伏期较药物引起者潜伏期长。
有的病人的发病与慢性病灶感染,如扁桃腺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慢性附件炎等有关,有人指出,30%以上多形红斑病人是由疱疹病毒所致,并已通过试验予以证实,即用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进行皮内注射后,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有的病人往往是磺胺制剂、解热止痛药、镇静安眠药剂、抗生素等所引起的药疹;有的病人的发病与慢性病灶感染,如扁桃腺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慢性附件炎等有关;有些是体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之一,象风湿热、伤寒、波浪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肉芽肿及各种恶性肿瘤等均可伴发多形红斑;部分患者的发生是吃用日常食物如鱼肉、蛋等之后引起的;其他如X线照射、月经紊乱,妊娠等也可伴发。
还有相当数目病列之原因仍难于查明。
*二、发病机制皮疹是由于体液漏入真皮内血管而产生的此外尚可有坏死性因素存在其作用对表皮最明显。
皮疹可能是发生皮损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水肿液的压力可使表皮突出而形成水疱,渗出液的改变可引起皮损颜色改变皮肤病变主要发生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先发生血管扩张和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继而红细胞渗出至血管外。
表皮下可见空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
严重病例整个表皮层发生坏死。
黏膜病变与皮肤病理改变相似。
重症病例内脏器官、心、肺、脑等也可累及。
中医认为本病原因血热或脾虚湿盛、复感风热或风寒之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肤;或因饮食失常,食入禁忌而诱发。
多形性红斑的病因有哪些
皮肤上出现大片大片的红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很多患者就诊多形红斑病时都会咨询到多形红斑的发病原因。
一、药物过敏反应
主要指对具有过敏体质者而言,他们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容易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粘膜上出现多少不等的多种形态的红斑、水疱、糜烂等。
常见的有关致敏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巴比妥类、保泰松、退热药、代兰丁或卡马西平等。
二、免疫因素
许多学者研究了免疫与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关系,认为免疫因素也是发病的一种可能的因素。
如Kraeger等(1973)测定了5例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的巨噬细胞集聚活性(macrophage aggregation activity,MAA),其中2例MAA增加。
Safai 等(1975)报告了两例由临床与组织学诊断的大疱性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血清和疱液中IgG均有升高现象;而早期疱液中补体成分下降,免疫复合物升高。
Kazmicrowski等(1978)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17例多形渗出性红斑的皮肤切片,发现所有在发病24h内早期损害的标本中,均在乳头层的小血管上显示有
C3和/或IgM沉积。
三、病毒感染
Soltz-Szots(1963)报告用单纯疱疹病毒疫苗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时诱发了多形渗出性红斑。
Shelley(1967)用单纯疱疹病毒疫苗0.01ml作皮下注射,复制了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发生。
除单纯疱疹病毒外,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等都可作为抗原而诱发本病的发生,故多形渗出性红斑被公认为系一种变态反应。
四、细菌感染
主要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它们作为抗原而致病。
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白喉杆菌、类丹毒杆菌等。
五、支原体感染
目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使人致病的病原。
如Lyell等(1967)从2/13例严重多形渗出性红斑的水疱中分离出肺炎支原体、且补体结合抗体效价升高。
又从另外5例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的口咽部分离出肺炎支原体、口腔支原体和人类支原体I型。
关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目前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是支原体膜及其代谢产物直接粘附于呼吸道而致病;另方面是变态反应。
六、其它因素
如患者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食物过敏、病灶感染、乃致遭受寒冷等皆可诱发本病。
总之,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的多形红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容貌,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与人交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尽早治疗,治疗时应到正规治疗多形红斑的医院去治疗。
原文链接:/piyan/2014/0806/18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