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区域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50.90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1亿,进城打工约0.8亿,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2亿。
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600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第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自2003年到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2.84万人次,创收达__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387.1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969.4元。
2009年计划转移7.3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亿元,其中向疆外转移2万人次,创收1.4亿元。
从今年1——4月的整体情况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
截止4月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__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27%,实现劳务创收9517.5万元,务工人均收入达405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57.8元。
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8050人次,创收达56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
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
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摘要] 当前,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速度慢,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有限。
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甘肃省应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以特色农业带动非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走一条“就近转移”与“区域转移”相结合的道路;发展有组织的国内外劳动力输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从而稳定有序的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导言农村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一种复杂的就业局面,显示出了农村就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的复杂关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关系到农民的收入问题,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
但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如何全面、有效的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甘肃作为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在如何实现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的转移方面也有着许多现实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述(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的。
现普遍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有劳动意愿并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在数量或质量上实际充分有效地结合而处在部分闲置状态的农村人口。
李仙娥、王春艳(2004)将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具体归纳为4种:第一种就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第二种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第三种为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第四种为当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就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
2022农综四真题名词解释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社会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是指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关系发生地在农村,或者与农业生产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的经济集群,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
3.城镇化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4.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指农村居民以村为自治区域,在没有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干预下,由村民自己组织起来,对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5.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特定行为模式的过程。
是将一种观念形态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活动。
这些行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决策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过程,二是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具有执行性、目标性、创造性、强制性、务实性,以及时间性的特征。
通常包括宣传政策、计划制定、组织落实、政策试点、全面实施、协调控制、追踪决策七个步骤。
简答题1、分析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其形成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劳动方式为手段,以物质技术为中介而构建的。
由于人的主体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存在使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存在一些问题,称为人地矛盾。
由于农业人口与农业用地面积不成正比,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称为人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