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类自然观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0.6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眺巍巍群山、浩浩江海、漫漫沙漠、莽莽森林⋯⋯无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静听微风悠悠、绿叶沙沙、泉水淙淙、乌啼婉婉⋯⋯更使人感到大自然美妙无比!

大自然是凝固的旋律,又是流动的画卷。这神来之韵和这神来之笔怎不令艺术家浮想联翩,又怎不使科学家觅经拆幽呢!

那么何为自然,大自然又是如何被人类所认识,这种认识又是如何发展,这种发展又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呢?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自然的概念。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概念也是不尽相同,众所周知,现今我们理解自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发方面,从广义来讲,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从狭义来讲,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这是从自然的客观性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自然的概念做的正确解释。而自然观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这种看似简单的描述在哲学的历史上却经历了各种的曲折和磨难。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自然观的发展。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

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米利都学派本原学说的真正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这种自然观被称为有机轮的自然观,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自然哲学。

有机论的自然观,在希腊以外其他古代民族的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如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印度佛教的自然观等等。这些古老的自然观,尽管表述形式不同,但在视自然为充满内在活力和生机的整体这点上却是一脉相通的。有机论的自然观以及由对自然的认识导致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观念形态保存在古代的哲学中,同时作为现实的文化行为又体现在人类的实践中,对于古代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占据主导地位。新时代的哲学家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笛卡尔的二元论便是其经典表述,他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但是,笛卡尔认为,只有上帝才算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

后来,笛卡尔的二元论遭到了斯宾诺莎的批判。斯宾诺莎认为,只存在一个实体,就是上帝。实体是无限的,因而有无数的属性,但为人们所能知的只有两个:广延和思想。这又在事实上造就了属性二元论,被科林伍德批判为“蛮横的断言”。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从19世纪后期起,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物理学的革命,西方思想界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旷日持久的批判潮流为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前提。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致命缺陷是无法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笛卡尔二元论的重要后果是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由机械因果律支配的自然界,另一个是由理性的自由律支配的精神界。这两个世界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狄德罗把自然界非生物向生物的过渡归结为一定性质的元素“或多或少的量的比例”,进而断言“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与反作用”。

这个机械论的生命概念在19世纪受到了来自生物学的挑战。19世纪被科学史家称为建立生物科学自主性的时代,生物学从此成为既独立于物理学或物质科学又独立于精神科学的专门体系。关于生命本质的“生机论”代替了机械论的生命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试图以生命概念为中心,克服心物对立的二元论模式,建立一个一元论的生命哲学体系。虽然生命的概念是世界一般特性的一个重要线索,但它不是像柏格森努力想使它成为的那样,是对世界整体的充分定义。

这项历史性的难题,最终不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由生态科学的发展来解决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生物圈”概念的

重新界定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全球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才真正得到确认。

与此同时,物理学革命也对机械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物理学关于质量、空间、时间、能等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论依据经典力学所假定的稳定性被否定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借助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在总结柏格森等人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事件”和“过程”概念为核心的“有机体哲学”,又称“活动的过程哲学”。有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是一种与机械论的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哲学,它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新确认了古代自然观中的生命机体概念,因此成为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从19世纪到20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更加地客观更加的正确,而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就足以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而这篇文章便是《反杜林论》的哲学篇。仅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来说,《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手稿相比,有许多方面论述很简单,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相比,则是再全面,再简单不过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是科学的自然观。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