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关于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一:《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本文关键字: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世人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地球上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自然创造了人类,孕育了人类。
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直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孩子。
她包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错误。
她一直默默的付出。
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挽回。
她明白,她明白人类这样下去,终究会受到惩罚。
她不想,也不忍心看着人类受到惩罚。
于是她极力掩饰着人类的罪行。
同时她也等待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一天。
而人类却不知道母亲的痛苦和等待。
仍然伤害着母亲。
只想着怎么从母亲那里谋取更多利益。
人类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这不仅破坏了母亲原有的面貌而且也使母亲失去了健康。
此外,人类还破坏了植被。
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使树木大量减少。
原来是树林成群的地方现在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人甚至在山中建起了工厂。
森林大面积减少,这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也因为人类的破坏,使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
以前的宁波是个宁静的城市。
而前不久,沙尘暴竟然也袭击了这里。
这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因此我们多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得到很好的控制。
人类盲目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
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罗布泊,过去那里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那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而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溪流也干枯了。
那里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
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飞禽敢于穿越。
更过分的是人类不仅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垃圾藏到母亲体内。
还把工业污水排入母亲的血管内,母亲的血液被污染了。
可人类没想过:母亲的血液都被污然后该怎么办?人类将怎么生存?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实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自然观伦理学论文生态自然观伦理学论文预读: 摘要:一、从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不是由自然界的演化造成的,而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人的行为又是同人的观念紧密相联的.生态危机是人类的生存危机,也是人类的观念危机;是人类的道德危机,也是人类的自然观危机.要解决生态危机,不仅要调整人的道德观念,还要调整人的自然观念.哲学观念的变革,从来都是最深层次的观念变革,没有自然观的根本性转变,就不可能有关于自然界的伦理观念,就不可能有富有哲理的环境伦理学.自然观已经历了天然自然观与人工自然观两个发展阶段.天然自然观是人类自然生存的反映,人工自然观是人类人工(或技术)生存的反映.在前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自然生存.自然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天然资源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自然生存方式中,人依赖天然自然物生存,自然界提供什么,人就利用和消费什么.人类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去改造自然,更多的是必须被动适应自然界,甚至等待自然的某种“恩赐”.在自然生存中,人本质上与高等动物抑或其他生命体一样生存.因此,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是以人顺从自然为代价获得的.没有这样的原始和谐,人类就难以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方式便从自然生存转向人工生存.人工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人工自然物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人工生存方式中,人通过技术的应用,尤其通过工业化,大规模地制造人工自然物,创造了系统的人工自然界.人工生存也就是技术生存.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已不再是人类等待其提供资源的对象,而是人的技术作用的对象,是人通过技术进行制造和统治的对象.法国的彭加勒说:“今天,我们不再乞求自然,我们支配自然,因为我们发现了她的某些秘密.”?英国的李约瑟说,人们对自然界实行“封建或帝制的统治”?.人在自然界的面前从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也随之被打破.技术生存引起了自然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然界能向人类提供些什么,而是人类能把自然界改造成什么样以及由此可以获得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其出发点必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开始分裂,甚至走向对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曲解为君臣、主仆甚至对抗关系.于是,天然自然观就必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观.人类的技术生存和相应的人工自然观的确立,其弊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挥到了极致.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人姿态,使得资本不仅作为殖民者侵入一切非资本主义民族,而且作为殖民者全面侵入自然界,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征服.其几百年无节制逐利所欠下的自然界的巨大债务,至今仍然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负.但是,也要承认,对于自然界的这种征服者的态度,并非仅仅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产生,也有认识论方面的原因.因此,我国尽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克服人工自然观片面性认识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人类产生于天然自然界,又创造了一个人工自然界.人类在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天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均衡分布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实际上是两种自然碰撞和冲突的结果.然而,人工自然是人创制的产物,人的生存危机是人与他产生于其中的自然相对立的产物.显然,责任在人,而不在自然.近代工业社会使人完成了从自然生存到人工生存的转折,也相应地使人开始了从天然自然观向人工自然观的转折.人类既享受到这一转折的硕果,同样也尝到了它带来的苦果.维纳说:“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地发展到这个地步.”?技术生存引起的严重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对人工自然观进行反思,这必然导致自然观的新变革———从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二、从人工生存转向生态生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问题,就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技术生存转向生态生存.因为环境和生态危机是与技术生存相伴而生的,是技术生存的现实导致的恶果.生态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协调发展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态生存并不是否定技术生存的作用,它仍保留技术生存的合理内容,也必然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然而,生态生存所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而是绿色的、生态的、环境友好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态生存是“新技术生存”,是“绿色技术生存”,是“生态的”技术生存.它同传统的技术生存有本质的区别: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人类不再是在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工自然中生存,而是在和谐协调的生态化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即在生态自然中生存.生态生存是自然生存与人工生存的辩证统一,是人工自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在新的自然观念指导下,借助高技术和新技术革命向天然自然的复归.这就要创建生态自然这种新自然形态?.因此,生态生存是人类依赖生态自然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态自然是人工自然的生态化,或是天然化的人工自然.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不再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是双向的、可逆的,人工自然逐渐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向互动的大系统.生态自然还包括人自身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均衡发展,它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人类向人的生态化方向前进.从人工自然到生态自然,从技术生存到生态生存,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人类只有在这次转折中,才会真正实现对生态危机的超越.生态自然观是一种新的自然观形态,是从自然观的高度对生态自然与人的生态生存的概括.生态自然观对人工自然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利弊进行反思,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哲学总结和对未来生态生存模式的设想.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对人的价值和自然自身的本体论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关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生态自然观将对自然和技术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解,是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并重的自然观,是适应自然与超越自然相结合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强人类的生态意识,从而促进生态科技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发展观、生态伦理观及生态思维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等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三、环境伦理学与生态自然观传统的经济观仅关注利润、效益、经济增长,往往不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内,计入成本.实际上,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是以此为代价换来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以为GDP增长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等于社会发展.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片面化、极端化.新的经济观研究应与生态自然观研究结合起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这种生态经济观应思考新的财富准则.西方的“自觉资本主义”?、绿色GDP、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等,都体现了这一新视角.传统的科技观也仅关注科技的经济和生产力功能,强调科技为经济服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技高速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带来人类幸福、人性完善、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反,单纯地、急功近利地追求经济增长,使技术成了牺牲生态环境的帮凶.所以生态科技观应努力使这“第一生产力”成为清洁的、绿色的、生态的生产力.所谓的技术创新应从传统的单纯功利的技术创新转向绿色的生态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而且也应当成为保护自然的伟大力量.生态发展观强调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家设计及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状况等的生态化,也就是强调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家居、生态社会、生态生存,等等.人类的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许多领域都要求观念的转变,自然观与伦理观同样需要转变.环境伦理学把伦理关注的对象从人推广到环境(也即自然环境),因此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实质上是自然伦理学,这就同自然观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自然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自然的本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合理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观问题.显然,作为环境伦理学哲学基础的自然观,就是生态自然观.自然界本身有价值吗?或者说,自然界相对于自然界所有成员(而不仅仅是相对于人)有价值吗?在人工自然观中,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自然的价值只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要.正是这种片面的自然价值观(工具价值)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自然物都有其一定的位置,都对生态系统做出了贡献,因而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人类不仅要利用自然界对人的价值,还应当尊重自然界自身的价值.自然界本身具有生存(即存在)的权利吗?在人工自然观中,唯有人才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如果说自然界有什么权利,那只能是被人无偿占有的“权利”,实际上自然界只有义务.从生态自然观可见,自然界不是为了人而存在和演化的,每一种自然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自然物.每一种自然物都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演化相对于整体自然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即价值).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自然物,就不可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对自然物生存权利的尊重,就是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价值)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人工自然观中,平等的概念与自然观无关.人工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有用和可用,甚至是占有与被占有、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自然界也在“占有”“支配”“统治”着人.因而,在生态自然观中,自然界具有层次结构,自然物具有形态的差异.人永远都具有生物性即自然属性,就此而言,人也是自然界的一个层次,是自然物的一种形态,不应当具有“自然统治者”的唯一、不变的特殊地位.由此可见,环境伦理学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就应当从自然观的角度厘清这些问题.所以生态自然观是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传统自然观(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实际上是把人与自然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而生态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巨系统.因此,在生态自然观中,人们没有必要纠缠“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或“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找一个“中心”,就会把人们的认识引入误区.同人工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有了新的出发点.同样,同传统伦理学相比,环境伦理学也有了新的出发点.人工自然观与传统伦理学都只从人的利益出发,而生态自然观与自然伦理学则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就像传统伦理学同人工自然观有内在的联系一样,环境伦理学同生态自然观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与环境伦理学研究的落脚点,都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从人工生存或技术生存转向生态生存,即绿色生存,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也是人与人的和谐生存.这是人的全面、均衡的发展之路.。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论文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姓名:王枭学号:2021230072 专业:材料加工工程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古代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物质中寻找实在,创立了关于基本元素的学说。
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古代朴素自然观是指人们在古代时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的观察主要依赖于直接感知和经验,并借助于传统经验和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在这样的观察和解释方式下,形成了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山水神灵崇拜;(二)星宿神话传说;(三)五行相生相克;(四)气的概念和九宫八卦;(五)命运神秘拟人化。
山水神灵崇拜是古代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活动之一。
对于山、水、森林、湖泊等大自然景观,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神性,认为这些景观具有灵性,并认为自身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
因此,人们将这些自然景观和现象拟人化,并用神的方式表示崇拜和敬畏之情。
例如中国的泰山、黄山、嵩山等山脉以及淮河、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都有相应的神灵崇拜史迹。
在欧洲,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中,自然神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被视为掌握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的源泉。
星宿神话传说则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各种关于星座的故事,也称为星座神话。
在古代人们的眼中,星座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天神和英雄的居所。
每个星座都有其对应的神话和传说,这些传说包含了很多道德教育和虚构故事。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猎户座、天龙座等都有相应的传说,它们文艺富饶、形象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有趣的文化遗产。
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常用词汇之一,它指代着自然界中的诸多秩序和规律。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皆由五行构成,这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事物生成、发展和转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五行哲学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宇宙的方方面面,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运用,如医学、食物、和建筑等。
气的概念和九宫八卦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气是很难准确表述的,它既包括了自然界中的能量、物质的运动、形态、变化等方面,又包括了生命、思想、心灵等多个层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
浅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摘要]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与之相反的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
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发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时代意义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的总和,亦即哲学的“自然图景”。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
[1]只有创立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才有可能。
这一点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2]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含义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两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了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阐发。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周围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恩格斯的自然观亦即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益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魅力。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研究论文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自然观念,源自于古人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感知与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与分析,探讨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形成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形成的自然观并不是基于严格的观察与实验,而是依靠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想象。
例如,人们根据月亮的大小、天气状况和季节变化来判断时间的长短,根据植物的发芽和果实的成熟来衡量季节的变化。
此外,古代人们的信仰也对自然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分别对自然观产生了影响。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应该遵守天道,与自然相处和谐;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在自然面前,人类应该保持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
二、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的科学方法虽然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相比大相径庭,但是人们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归纳、对生命的敬畏等等。
同时,在一些现代科学领域中,人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念的影子。
例如在生态学领域,人们强调生态平衡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在气象学领域,人们研究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强调人类对气候的观察与应对能力。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启示意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虽然粗糙,但却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启示意义。
首先,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可以带给人们朴实和直观的自然认知。
人们可以借助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念,来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中一些基本的、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次,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可以用来引导人们建立更为有机和和谐的自然观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和经济的追求,已经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虎视眈眈。
借鉴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人们可以学习更为简单、清晰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总之,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虽然过于简单,但是其中隐藏着人们探索和认知自然的精神。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
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阐述了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只有三者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持续理性的发展。
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环境问题,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压力:耕地、饮用水、各种矿产资源等的人均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此外,工业生产的排放污染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单薄、政府的环保投入不足等原因都导致了目前我国生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更是成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间的差距增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严重。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没有正确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阐述的观点一样:无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只有将自然和人类视为整体求得共同的发展,才会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结合中国国情,为了谋求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平衡发展和生态问题,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将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可持续发展追求长久理性的发展,讲求自然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率。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绿色发展应运而生。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
【标题】试论《白鲸》中的生态自然观【作者】李林【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视野生态观【指导老师】魏旭【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一、前言现今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家和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不仅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多义的象征引起人们解读它的兴趣而且现在人们也开始尝试用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生态批评理论来解构这部作品。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的批评流派。
它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是谌 蛭; 涨餮现氐那榭鱿虏 摹I 难 勒庖桓拍钍怯?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研究》所提出的。
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在文学实践上生态批评首先通过寻找“自然”的缺席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其次生态批评揭露人们对自然的熟视无睹和肆意破坏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质问令人怀疑的普遍真理和那些歪曲和忽视自然写作文学的美学价值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怜悯、同情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1p63-65当前研究现状是国外生态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公认的流派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如格劳特费尔蒂借鉴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三段模式说”国内生态批评理论家也有不少如王诺先生著有《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鲁枢元教授著的《生态批评的空间》等但是生态批评仍处于建设阶段在理论定位、批评对象和批评方法上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国内学者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白鲸》及其它生态文学作品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从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些学者都试图深度挖掘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态自然观并对此做出评价。
他们探讨角度都有所不同有从《白鲸》生态世界来看有从自然与人人类主体欲望与整体的生态系统协调等问题来研究还有用生态伦理学来解读这部作品。
不管这些文献的研究角度有什么不同他们最终目的都是在寻求人与自然应该怎样达到和谐境界。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本人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关键词:东西方;自然观;比较;发展闪电是什么?怎么形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雨、雪、冰、霜又是怎样形成的?……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东西方对此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别,从而我们进行比较!一、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1]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自然观主要强调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融入自然,复归自然”都是这种平等思想的体现。
《中庸》[2]把“天、地、人”并称“三才”,说明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
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
”[4]这些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都表达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道家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与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殊途同归。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5]他们主张崇尚自然,顺从自然,追求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
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观,中国人发展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而非征服,平等而非奴役的关系。
黄玉顺在《中西自然价值观念比较》一文中指出:“盘古之化生为天地万物,即意味着人与自然同源同体,同情同构,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6]。
古代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赖以生存的物质时,应当节制。
它指出人应当惜生,生指的不只是人类的生命,也包括所有动植物的生命。
人不应当杀生,禁止各种有害于自然生长的行为,让各种生命自然成活和生长,“无伤”、“不夭其生,不绝其长”[6]。
不仅人的生命,所有其它的生命也都有其价值,有其意义。
在这些对自然万物的关爱背后则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中国自然观的发展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当前的自然现状,对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基础进行历史性的回顾。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
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包括如下几点。
(1)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首先是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熏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熏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其次是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后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
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
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3)科学技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
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以印度洋海啸为例,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机制,即使美国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做好准备,但竟然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有效途径,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4)科技、人文、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
因为在当代社会,地震、江河洪灾等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威胁、破坏力已大大缩小了,全球气候变化有2/3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当代自然灾害一般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比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专家们研究认为,造成这次大洪灾的原因是除了雨量过大造成洪水外,更在于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所致。
我们所提倡的新自然观将坚持人与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坚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可分割和内在统一,以承认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不仅要支付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要支付其生态等其他价值。
二认识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确立当代自然观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维阐。
,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的自然观就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创立了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
从本体论来说,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指向的自然界,是现实的自然界,而不是抽象的自然界,是被人类的本质力量中介了的实践的人化自然界。
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要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去把自然界“人化”.是因为马克思历来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把握自然的最基本的方式。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文明价值。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的表现和追求。
通过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维探索中得出: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着天然的耦合性,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中蕴涵有丰富生态文明价值。
马克思多维自然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法国著名的生态主义者作为人类自然观的精华,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类应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论,确立正确的生存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方面推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不断实现现代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出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以“主宰者”、“统治者”面目出现的“控制型”、“征服型”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从“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整体有机性的系统思维方式出发。
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提高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高度来审视,从而把生命联合体利益、人与自然的利益共同体作为道德的终极目标,本质上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只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从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辩证地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
为人类指明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价值观视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否则,人类仅把自然界当作征服的对象,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还会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所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是马克思自然观告诉我们的惟一选择。
三新中国初期,毛泽东的自然观对当代自然观的影响。
毛泽东自然观,是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自然界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这是辩证唯物论关于运动、变化、斗争和发展的自然观。
科学生态文明观是科学发展观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辩证思想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总称。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其中对毛泽东自然观思想实现的转变是最有突破性的。
一)理念的转变:“斗争理念”向“和谐理念”见过初期,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这是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责任。
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提出“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号召和领到全国人民进行又一场“战争”和“革命”。
他形象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成一场新的“战争”和“技术革命”,表现了他对待自然界的“斗争理念”。
我们把其归为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
在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为敌,向大自然开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
在这场新的“战争”和“革命”中,按照毛泽东思维逻辑的发展,胜利者和生存者只有一个即人类自身,自然沦为人类征服、改造和宰制的对象,而其结果是生态恶化,“自然必死”成为必然,同时预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和困境‘。
环境:“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发展经济,建设新国家,把思想的重心全部放在经济上,强调发展就是增长。
从一方面说,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发展经济解决很大部分人现实存在的温饱问题。
发展经济促进生力的解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前面所说,发展经济的思想还在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上,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的掠夺和盘剥为前提的,人类生产生活处于“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循环之中。
由此造成,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污染物和人工制品的积累、扩散,野生动植物的空间日益被挤占,地球的生态健康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这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科学生态文明观是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基于实提出的指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
文明意味着对动物本能生存方式的超越,人类必须以文化生存的方式生存在地球上,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是自杀式的文明,当工业文明将反自然倾向推向极端时,人类遭到了生存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它汲取了原始文化“亲自然”的优点,又继承了现代工业文明民主、法治等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人自然的和谐共生,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产资源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从建国初期生产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恶性循环逐步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这是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自然对人类的要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之路。
社会环境背景的不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不同,这必然造成实践的差异。
20世纪的前半期,内忧外患,中国社会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完成建立新中国的伟业,战争成为争夺领导权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现状,发展经济、建设国成为当时毛泽东领导新中国人民奋斗的最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