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7.86 MB
- 文档页数:118
《透视》教案课程名称:透视学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15-16周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第一部分基础透视第一章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一、透视的由来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一)物体(二)画幅(三)眼睛四、透视的三种类型(一)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
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一)文艺复兴前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
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类型的透视效果。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简单的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
- 学生能够运用透视知识分析和创作二维艺术作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透视艺术产生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 不同透视效果的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 复杂透视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 将透视原理灵活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透视原理。
- 案例分析法:通过经典作品分析透视效果。
-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体验透视原理。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透视原理和案例。
- 纸笔工具:学生进行绘画练习。
- 教学模型:直观展示透视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透视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透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透视原理讲解- 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 分析不同透视效果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案例分析- 展示经典透视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透视效果。
- 引导学生思考透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 教师点评,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互动性等。
- 学生作品:透视效果、创意性等。
2. 反馈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 学生互评,分享创作心得。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
-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学生反思:- 对透视原理的理解程度。
- 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掌握透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知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透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透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 透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 透视技巧在绘画或设计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以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为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透视的原理。
2. 新授-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介绍透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透视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3. 活动一:透视现象观察与分析- 学生分组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如门、窗、楼梯等。
- 分组讨论,分析透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 学生代表分享观察和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4. 活动二:透视技巧实践-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透视技巧,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5. 巩固-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透视技巧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
-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透视技巧。
6. 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透视技巧在绘画和设计中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1. 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空间中的视觉效果。
- 透视现象:物体在空间中的视觉效果变化。
2. 透视的基本技巧- 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3. 透视的应用- 绘画- 设计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程名称:艺术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艺术与设计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2. 掌握透视学在绘画、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1.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透视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透视在复杂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透视练习图片或实物模型。
3. 绘画工具:铅笔、橡皮、画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透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透视现象?二、透视学的基本概念1. 介绍透视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讲解透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3. 展示透视原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三、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1. 通过展示经典绘画作品,分析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讲解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画面构图。
四、实践练习1. 学生尝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透视图形。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透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展示自己的透视图形,教师点评。
二、透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图、效果图等。
2. 展示建筑作品中的透视效果,分析其特点。
三、透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 讲解透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如产品外观设计、产品结构设计等。
2. 展示工业设计作品中的透视效果,分析其特点。
四、实践练习1. 学生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建筑或工业设计草图绘制。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学在绘画、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透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透视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透视教案透视教案我们面对的是三维世界,动画画面是二维的平面,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中表现三维的世界呢?方法多种多样,有土办法,有洋办法,有老办法,有新办法,最简单的莫过于二维空间表现法,如儿童画、乡间的皮影,记得《鼹鼠的故事》吗?都属于这一类别。
(演示范图,学生讨论,小结其特点,无纵深表现等。
)有人更喜欢在平面中再现立体三维,怎样才能使二维的物品表现立体呢?于是我们就有了三维表现的方法,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中国、外国都有,中国人往往把纵深去的线都画成45度角,用这种方法表现立体物。
国外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一套科学的透视画法,以正方形为例,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处理:一、平行透视——当六面体的任意一个面与画者视线垂直时,我们按平行透视方法表现。
⑴ 名词解释:① 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② 视平线:通过心点所做的水平线。
③ 心点: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为心点。
④平视、仰视、俯视的区别(看图解说)⑵ 展示范图,学生寻找规律。
试着寻找规律——① 与我们视线垂直的面不变;② 往纵深延伸的线向视平线上的心点集中;③ 以视平线为界,以上的变线前高后低,以下的变线前低后高;④ 西洋的焦点透视一个画面只有一个心点,一条视平线。
总结规则:① 与我们视线垂直的面不变,纵深延伸线向视平线上的心点汇集;② 到心点汇集线上的点高度相等,视平线上的点高度一致。
练习题:画圆、画六边形、画八边形思考题:为什么这两辆车不在一个平面上?答:视平线、心点不一致。
假定画面B点站着一个高度为1.7m的人,那么图中被选中的人物高度是多少?假如在A、B点各站一个身高大约等于桌子高度3倍的人,请画出?如果C点站了一个身高仅A/B点高度二分之一的小孩,那在画面上要怎表示?成角透视(平视)适用范围:当六面体的任意一个面与画者视线都不垂直时,可以按成角透视处理。
名词解释:① 变线:物体因距离我们远近而产生透视变化的线。
② 灭点:六面体变线的汇集点,它在视平线上,不同角度的六面体灭点也不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透视在绘画、摄影、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透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作图方法。
2. 教学难点:透视作图技巧、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透视作图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透视作品,提高学生对透视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透视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作品中的透视效果。
(2)提出问题:透视是什么?它在绘画中有什么作用?2. 透视基本原理(1)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2)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透视原理。
3. 透视作图方法(1)讲解透视作图方法,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2)通过实例演示,使学生掌握透视作图技巧。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1)分析经典透视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透视绘画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情况等。
2. 绘画作品:评价学生的透视绘画作品,包括透视效果、作图技巧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透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透视教案课程名称:透视知识课程类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和动手相结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深度感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画法。
教学难点:1. 透视规律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画法的创新和拓展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透视示范作品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透视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透视的效果。
2. 学生分享对透视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透视知识(15分钟)1. 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2. 教师通过示范作品和图示,讲解透视的原理和画法。
3.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动手实践(15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透视模板,尝试绘制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画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纠正绘画中的错误。
3.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深度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透视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3. 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提高审美水平和绘画技巧。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透视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教师提出透视画法的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和创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透视的基本知识和画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深度感。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提高了审美水平和绘画技巧。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透视规律绘制出具有立体感的图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透视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透视规律在绘制立体图形中的应用。
2. 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透视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思考透视在绘画、建筑、摄影等领域的应用。
二、讲解透视基本概念1. 透视的概念:透视是一种将三维空间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方法。
2. 透视的原理:透视的原理是利用人的视觉错觉,将三维空间表现在二维平面上。
三、讲解透视规律1. 一点透视:物体在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适用于绘制建筑物、街道等。
2. 二点透视:物体在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适用于绘制室内空间、家具等。
3. 三点透视:物体在视平线上有三个消失点,适用于绘制高大建筑物、远景等。
四、练习1. 让学生根据透视规律绘制一个立方体,运用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分别绘制。
2. 让学生观察不同透视规律下的立方体,感受立体感的变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透视基本概念和规律1. 复习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
2. 复习透视规律的应用。
二、讲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风景画、人物画等。
三、讲解透视在建筑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透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城市景观、室内设计等。
四、讲解透视在摄影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在摄影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透视在摄影中的应用,如风景摄影、人物摄影等。
五、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透视知识,绘制一幅具有立体感的风景画。
2. 让学生观察自己绘制的风景画,分析透视规律的应用。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透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运用透视规律绘制出具有立体感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