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要点歌诀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语法知识词类歌诀名词: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
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
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
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
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
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
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
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
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
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
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
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
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各某另别其他。
副词: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
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
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
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初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精点歌诀㈠现代文阅读24 朗读技巧三字歌练朗读,没放松。
眼口心,都集中。
音句段,要搞通。
读重音,宜弄懂:强调读,须由衷;中心词,可轻重。
快慢处,要适中:哀深沉,应慢诵;喜怒乐,快速诵。
巧停顿,不尽同:语法短,味道浓;感情顿,灵活用;结构顿,没落空,句到段,理自通。
七年级(上)文学常识巧记口诀1.朱自清自清字佩弦,作品一大片。
诗文有踪迹,背影是名篇。
你我去欧游,秋实号扬州。
1.朱自清(1898年—1948年),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老舍老舍老北京,原名舒庆春。
本是满族人,能把姓字分。
龙须沟旁茶馆坐,四世同堂看骆驼。
戏说人生。
2.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3.曹操曹操真豪杰,军政属孟德。
小名瞒不住,三曹他人合。
汉末建安中,常写慷慨诗。
3.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4.李白李白本是谪仙人,一生常做浪漫事。
磨墨脱靴传佳话,青莲居士今后贫。
相惜杜甫称李杜,更有诗仙留后人。
4.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5.马致远马致远元千里,偏爱陶潜号东篱。
一曲秋思称鼻祖,光汉白马四家族。
5.马致远(约1250-约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6.史铁生史铁生生北京,瘫痪以后写人生。
命若琴弦清平远,务虚笔记小说成。
病隙常到地坛去,合欢树下慰心灵。
初中语文学习记忆口诀大全(珍藏版)中学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2中学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7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记忆口诀10初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要点歌诀16中学生作文:系列知识要点歌诀19初中语文:语法词类歌诀31初中语文:汉语知识要点歌诀32中学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
初中语文学习记忆口诀大全(珍藏版)中学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2中学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7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记忆口诀10初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要点歌诀16中学生作文:系列知识要点歌诀19初中语文:语法词类歌诀31初中语文:汉语知识要点歌诀32中学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顺口溜一、作品串联法1.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2.《骆驼祥子》家中《四世同堂》,于《春华秋实》之际来到《龙须沟》的一个《茶馆》前,看见《女店员》《方珍珠》正挥舞着《神拳》为老舍表演。
3.《三里湾》的《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前去贺喜,听到了充满“山药蛋”味儿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4.《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曹禺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5. 徐志摩《再别康桥》时,郁达夫正在北平感受《故都的秋》,朱自清则踏着《春》的脚步,享受着《荷塘月色》的美丽,来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找寻《绿》的《背影》,有幸观看了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闻一多听说后,为他作了《最后一次讲演》《死水》。
6.《李尔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去参加“奥赛(罗)”,想圆了《仲夏夜之梦》,遇到《威尼斯商人》,结果被有名的吝啬鬼夏洛克敲尽钱财,还名落孙山,“(麦克)白”跑了一趟,幸亏有莎士比亚的孩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之结伴,才回归故里。
二、四字口诀法1.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
《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2.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
刘向司马,《战》《楚》《史记》。
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3.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
父有乐府,《神龟》《蒿》《观》。
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4. 初唐四杰,卢骆王杨。
山水田园,王维浩然。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之涣昌龄,高适岑参。
李白浪漫,蜀道进酒;杜甫写实,三吏三别。
唐宋八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古文复兴。
5. 元曲四家,郑关白马;悲剧四部,赵汉窦梧。
明清小说,三水西红。
6. 《鲁迅全集》,著作颇丰。
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旧事新说,《故事新编》。
中学课本,除了《祝福》,皆入《呐喊》。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阅读、赏析”概念)1、“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
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
有无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文找。
人、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小瞧:开宗明义引话题,文章感情定基调;有无伏笔要留心,读到后面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气氛很重要。
3、“中间”是过渡,上下(承上启下)有关照;呼应开头或题目,层层深入有高招。
疏通文意找观点(关键词、中心句、中心段等),人物描写正(面)、侧(面)瞧。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集于此,两种论据(事实、道理)要记牢。
写人、叙事讲细节,形象、过程都重要。
看清“题干”莫慌张,“指代”内容前后(文章中的“有效空间”)找。
倘若还有其它项,根据情况另支招。
4、分析“结尾”有门道,以下字句要记牢:卒章会显志(主旨),篇末需点题(标题);情感主题可深化(升华),首尾呼应有深意;统摄全篇(有时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字节俭,当心文末双关语。
5、“表达方式”属写作,阅读分析用得着: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法记得牢。
6、“修辞手法(辞格)”最简单,答题也是得分点:比喻、拟人和排比,对偶、对比加三反(反问、反复、反语),设问、互文与夸张,另有呼告和双关。
7、“写作(表现)手法”不简单:借景抒情很常见;托物言志经常有;咏史抒怀找观点;动静结合想反衬;象征手法笼全篇;借古讽今需用典;虚实相生莫看偏;直抒胸臆有来由,出身、境遇想周全。
“赏析手法”与此同,以上概念记心间,对比鉴赏找“异、同”,另加词语很划算:语言风格也可赏,对比、烘托(衬托或反衬)不嫌烦;花鸟虫鱼山水木,人、事寓意在里边;内容形式均考虑,意象、意境蕴主观。
8、文后“注释”要看清,可能就是得分点:时间、背景有交代,思想、情感寓其间;生僻字词有诠释,疏通文意主旨显。
解析:例1:巴金有一篇标题为《灯》的散文,根据第1条和第8条可以看出:“灯”字在文中贯串始终,毫无疑问是起线索作用的;而联系文后的写作时间(第8条),可以得知写作背景为抗战时期,由此看出“灯”这个标题具有双关意义,它暗示“光明与希望”;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开头有“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自然环境描写,联系全文可知语意双关,暗示中国极左政治已经成为过去,农民生活开始好转,同时它还渲染出一种令人感到温馨的喜剧氛围。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口诀总汇阅读理解口诀总汇1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口诀:以物为题线索穿,凝聚情感主题现。
线索串起多个人,逐个分析情意深。
标题省略有悬念,补全情节主旨端。
见到喻体找本体,见到双关向深探。
特征为题铺情节,对比讽刺引深思。
地点景物画背景,渲染氛围作暗示。
2 理解开头句段的作用口诀:开篇点题点中心,总领全文引下文。
埋下伏笔作铺垫,交代背景和原因。
悬念设置兴趣起,首尾呼应结构紧。
3 理解结尾的作用口诀:结尾作用常总结,内容结构都要说。
总结照应点标题,卒章显志非常多。
深化主旨有方法,时空情感会飞跃。
景物描写作用多,出人意料引人思。
4 过渡句段的作用口诀:过渡语段好分析,承上启下说具体。
过渡自然结构紧,概括内容省力气。
5 情节鉴赏口诀: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折,伏笔照应作铺垫,表现人物性格多,主旨能不说?6 分析人物形象口诀:人物分析有规律,抓住事件问目的。
言行神貌探内心,他人言行也注意。
看到一人想一类,同类人群找共性。
父母慈爱无私献,勤劳坚强任劳怨。
教师爱生又爱业,和蔼可亲德才兼。
为官敬业又爱民,为民勤劳能奉献。
由此及彼去联想,结合文章分析准。
7 景物描写的作用口诀:景物描写很重要,交代背景奠基调。
渲染气氛烘心情,衬托性格好抒情。
线索过度助发展,深化主题意无穷。
8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口诀:解词是解句,上下连一起。
左右看搭配,背后找解释。
代词往前看,比喻找本体。
位置很重要,前后要看到。
结尾点主旨,理解中心靠。
9 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口诀:句子含义不明说,运用修辞显曲折。
遇见喻体找本体,遇见双关把底摸。
遇见反问化陈述,遇见反语说强烈。
上下联系把因探,结合人物收获多。
结尾总有点旨句,修饰词语细细嚼。
10 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口诀:品味词语看手法,列出内容作用加。
运用修辞形象生,情感丰富莫漏下。
化虚为实变具体,化静为动动感发。
动词要看因和果,背景影响不放过。
特征要看观察者,借用词语找本家。
11 赏析优美的句子、段落口诀:赏析语言选好角,手法内容加效果。
初中学科之语文知识点记忆口诀大全汉语知识要点歌诀㈠拼音⒈韵母定调法读准韵母看调号,一拼就要定好调,读出拼音就是字,声调不差半分毫。
⒉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碰出读音就是字,字词拼读没放松。
⒊标号歌如何标调有诀窍,首先记住其顺号:a o e i 和 u ü,依次排列来查找。
i u 并立标在后;轻声音节空“戴帽”;单个韵母头上标;抓住规律效果好。
⒋Y的拼写规则口诀小 i 当头他有气,i in ing 前站大Y;i 后紧跟 a o e ,小 i 就被大Y 替。
⒌ W 的拼写规则口决独子 u 前兄弟无,找个朋友叫大W,u 后同学a o e ,小 u 淘汰换大W。
6. ü的拼写规则口诀小ü领头天要变,先张Y伞再去点。
ü后天晴字照写,读音不变记心间。
⒎ ü上两点省写规则小ü爱撒娇,两眼柱上瞄。
碰到 jqx ,傲帽便取消。
8 .隔音口诀a o e 开头,又接他人后,两人若混淆,隔音号来标。
⒐音节大小拼写规则人名地名专用名,开首字母大写明。
叙写句子要注意,第一字母有样行。
㈡汉字10 笔顺规则要领先横后竖十字架,先撇后捺人不怕。
从上到下看清楚,从左到右没乱抓。
由外到内同携手,由内到外建国家。
先里头来后封口,先中后边水平佳。
11“六书”歌诀六书最早见《周礼》,象形指示和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 “四体二用”须熟记。
描摹事物为象形,造字最早的方式;辅助造字有指示,象形加符表新义;会意可分同异体,以上三种纯表意。
半音半意形声字,汉字最多应熟悉;基本类型有六种,分析结构抓本质。
12.形声字决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取声旁读字音,看形旁辩字义。
上与下左和右,内跟外都熟悉。
析结构多比较,六类型勤练习。
13 汉字书写诀书写汉字有诀窍:整体布局把握好,单个结构米字格,勤学苦练熟生巧。
㈢词汇14.词性辨别歌诀名动形、数代量,数量带名喜洋洋;名不副实是对头,各自去把主谓帮;动词经常作谓语,大多带宾响当当;形前可加很非常,记住性状勿相忘。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绝对实用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文章结构安排及其作用文章的结构,通俗说是一篇文章各个部分的整体安排,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
它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线索与脉络、段落和层次。
在考试中考的最多的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需要考生背熟开头和结尾分别都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只有两个:引出下文和吸引读者。
比如:开头的①段在文章中具体有哪些作用?答:第一段紧扣文章主题,引出下文。
中考语文说明文回答技巧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此类问题不常问)阅读题解题速记口诀1、“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
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
有无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文找。
人、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小瞧:开宗明义引话题,文章感情定基调;有无伏笔要留心,读到后面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气氛很重要。
初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要点歌诀㈠现代文阅读
24 朗读技巧三字歌
练朗读,没放松。
眼口心,都集中。
音句段,要搞通。
读重音,宜弄懂:
强调读,须由衷;中心词,可轻重。
快慢处,要适中:哀深沉,应慢诵;
喜怒乐,快速诵。
巧停顿,不尽同:
语法短,味道浓;感情顿,灵活用;
结构顿,没落空,句到段,理自通。
读忌讳,一口钟。
做腔调,现平庸。
真朴实,才正宗。
25 阅读圈划三字歌
开卷前,备笔砚。
读圈划,没空闲。
生字词,方框框。
关键词,圆圈圈。
总起句,打浪线。
优美句,横线联。
自然段,序号现。
分层次,两竖线。
重点段,括号全。
疑问处,问号点。
学能用,乐桃源。
26 阅读三遍歌
粗浏览,第一遍:重字词,疑难点;
辨音义,查字典。
理脉络,第二遍:
思布局,想谋篇。
多推敲,第三遍:
抓主题,概括练;写法妙,苦钻研。
讲方法,力气省。
㈡文言文阅读
27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领会语意。
翻译整句,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㈢考场阅读
28 考场阅读解题歌诀
整体通览第一遍,理清内容抓要点;再把题目审清楚,围绕要求读二遍,抓住条件与结论,理顺关系不能省;上挂下联不离题,比较排除方法选;核实准确写答案,考场高分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