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全集(简介及目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汪曾祺简介1. 汪曾祺的生平汪曾祺(1920年3月3日-1997年12月14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汪曾祺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的祖父汪锡良、父亲汪化中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汪曾祺自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
2.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2.1 小说创作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农村人民的乡土情感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白鹿原》等。
其中,《白鹿原》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
2.2 散文创作除了小说创作,汪曾祺还以散文作品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有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有的作品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题。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淡雅的笔触和自然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亲切而舒适的感觉。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将平凡的事物和日常的场景转化为文学的艺术形象。
2.3 翻译工作除了自己的创作,汪曾祺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
他将外国文学经典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他翻译的作品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个文学流派,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
在翻译工作中,汪曾祺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力求做到忠实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基本资料姓名:汪曾祺性别:男出生年月:1920—1997籍贯:江苏高邮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关爱生命,平安世界。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内容简介······此次全集的出版以汪先生的手稿作为第一位组稿来源,为呈现出一部更加全面、翔实的《汪曾祺全集》做了充足准备。
全集还增添了汪先生的书画、对联、戏剧等多项内容。
随着一部全面、翔实又精美的《汪曾祺全集》和广大读者见面,是对已仙逝十余年的汪先生的最好纪念之一。
新版《汪曾祺全集》除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书信卷外,还包括谈艺卷(收录汪曾祺对于诗歌、京戏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书画卷等,在以往的汪曾祺文集中尚未收录,是新版《汪曾祺全集》中的一大亮点。
作者简介······在万千“汪迷”期盼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倾力打造的《汪曾祺全集》于2019年1月出版。
该全集收入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分12卷: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谈艺2卷,诗歌及杂著1卷,书信1卷,并附年表。
共400多万字。
一,全集贵“全”,收文最多。
比较北师大版《全集》,人文版《全集》新收佚文数量如下:小说28篇,其中25篇创作于民国时期;散文卷、谈艺卷新收文章合计100多篇;剧作7部;诗歌卷收录汪曾祺诗歌257首,较北师大版(88首)多出169首,其中40余首从未见于汪曾祺作品集;书信卷收293封,(北师大版《汪曾祺全集》收汪曾祺书信55封)。
其次,从文类看,不仅收入汪曾祺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收入了他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收入迄今发现的全部书信,还收入了书封小传、题词、书画题跋、图书广告、思想汇报等日常文书。
可以说,《全集》收尽汪先生全部文字著述。
这些新增内容,一部分是由汪先生子女提供的,一部分是由学者陆续在报刊上发现的,还有一部分是人文社向社会广泛征集而来以及根据线索追踪查找到的。
这三个渠道汇集了相当可观的内容,极大丰富了汪先生作品、文稿的数量,并将拓展人们对汪先生文学成就的认识、增进对汪曾祺本人的了解。
汪曾祺研究述评目录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学术论文(1563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全文(31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主要以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篇目,以及“中国知网”国家级重要刊物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对象。
汪曾祺研究述评:毕文健《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2期赖闽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 1997年第02期翟文铖《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文学史教程参考包括: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市井平民和下层只是分子的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们有些卑琐的心理行为,他的小说不无针砭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
小说中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也因民间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而受到“拯救”,某些陈旧气味受到抑制。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强调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
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可以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这方面,他继续的是40年代“京派作家”做过的那种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人物生平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
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
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
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
”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
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
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
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
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
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汪曾祺作品集》作者:汪曾祺txt下载作者简介·诗·早春(五首)旅途(八首)·小说·复仇落魄鸡鸭名家羊舍一夕(又名: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看水王全黄油烙饼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天鹅之死大淖记事七里茶坊鸡毛故里杂记李三·榆树·鱼徙晚饭花皮凤三楦房子钓人的孩子钓人的孩子·捡金子·航空奖券鉴赏家职业八千岁小说三篇求雨·迷路·卖蚯蚓的人尾巴故里三陈陈小手·陈四·陈泥鳅云致秋行状星期天昙花·鹤和鬼火金冬心讲用拟故事两篇螺蛳姑娘·仓老鼠和老鹰借粮日规故人往事戴车匠·收字纸的老人·花瓶·如意楼和得意楼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虐猫八月骄阳安乐居小学校的钟声王四海的黄昏故乡人打鱼的·金大力·钓鱼的医生·散文·国子监下水道和孩子果园杂记葡萄月令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天山行色湘行二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随笔两篇水母·葵·薤故乡的食物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花园夏天冬天人间草木北京人的遛鸟罗汉草巷口岁朝清供故乡的元宵昆明菜五味肉食者不鄙手把肉豆腐贴秋膘栗子豆汁儿宋朝人的吃喝寻常茶话泡茶馆七载云烟西南联大中文系新校舍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赵树理同志二三事闻一多先生上课木芙蓉胡同文化看画老舍先生遥寄爱荷华——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观音寺午门忆旧沽源菏泽游记隆中游记泰山片石萝卜手把羊肉·杂记·《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汪曾祺作品自选集》重印后记《人间草木》:卓然一家汪曾祺永远的汪曾祺:评《人间草木》《知味集》征稿小启《知味集》后记《草木春秋》后记漫忆汪曾祺再说汪曾祺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良……,都是理想生活的色彩。
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然而,这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受戒》与《边城》结尾翠翠与傩送那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2.《异秉》《异秉》初写于一九四八年,一九八零年重写。
这篇小说跟《受戒》《大淖记事》不同之处在于,故事性更是微乎其微。
小说开始介绍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接下来这篇小说用了它一半的篇幅,描写王二的发达小史。
说是发达小史,也就是他的熏烧摊子红火了起来,壮大了起来。
其实并没有故事。
一大段接着一大段而来的,都是描摹——生活的面貌,做生意的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到王二的踪迹了,只有汪曾祺在事无巨细地讲解着。
有时候就迷惑了:汪曾祺要写什么?待从他编织的事物细节里跳出来,不在此山中,在山顶俯视全局,才看清他的人物已随着这描摹发展下去。
比如第三段写了王二的熏烧生意,从做买卖的用具到熏烧的种类,非常细致。
接下来的一段荡开去,写这条街上的一个店铺“源昌烟店”,这个烟店是王二的熏烧摊子坐落之处,烟店的没落衬出熏烧摊子的崛起和红火。
下一段又写到熏烧的种类,已经不同于前面的描写,这一次是生意扩大了的表现。
也就是说,小说每一处大段大段的看似无关的描写其实都是有意为之的有关。
再比如接下来又写到了春联、汽灯,都是写出了王二的发达起来。
到了过渡阶段,也就是小说的“转”的部分——“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
”怎么看得出来呢?就是,舍得花钱去听书,舍得花钱去赌(这里的赌是过年时的怡情,不是平时里的嗜好)。
由“舍得花钱去赌”便引出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地——保全堂,和这发生地的人物——陈相公。
那么,既然可以直接由“舍得花钱去赌”引出下文,“舍得花钱去听书”这一千来字的描述岂不多余了?或者换一种说法,把这个去掉,好不好?当然是,不好。
没有了听书,这个过渡部分就太急躁,目的性太强了。
汪曾祺全集(简介及目录)
汪曾祺全集(简介及目录)
本套书收录了在量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散文、戏剧以及其他作品,从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对汪曾祺先生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内容提要
本套书收录了在量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散文、戏剧以及其他作品,从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对汪曾祺先生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目录
钓人的孩子
鉴赏家
王四海的黄昏
职业
八千岁
小说三篇
尾巴
云致秋行状星期天
故里三陈
昙花鹤和鬼火金冬心
拟故事两篇日规
故人往事
讲用
桥边小说三篇虐猫
八月骄阳
安乐居
毋忘我
瑞云
黄英
蛐蛐
石清虚
双灯
画壁
陆判
荷兰奶牛肉
捕快张三
同梦
小学同学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捡烂纸的老头
瞎鸟
小芳
樟柳神
明白官
牛飞
虎二题
护秋
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