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论老龄社会、老年教育与和谐社会作者:陈静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11期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迫切需要发展老年教育。
我们应当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把老年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对待,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关键词:老年教育;和谐社会;老龄社会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在满足老年群体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支持发展老年教育,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落到实处。
这项任务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老龄社会要求发展老年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中国老龄办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
这些数据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前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中国来讲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我们尚未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万福年华失能养老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国际6项指标,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遵循“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理念,拥有专业化管理和照护团队,围绕构建“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文娱活动、义工援助”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模式,为长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服务宗旨,让长者真正享受到温馨周到的服务。
点我预定定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现状
据中国老龄办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
同时,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篇一: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2012年7月10日)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全国老龄办,向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发布两条新闻。
一、关于今年“敬老月”活动的安排二、关于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指导和支持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这是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唯一的部门老年人状况科学调查,也是继2000年和2006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通过三次追踪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进入老龄化10年来老年人口基本状况、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以及我国老龄工作的动态发展情况,还对比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变化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这对研究了解我国老年人群体基本状况以及老年人群服务需求的变化状况,对党和政府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老龄政策,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2010年12月1日0时为调查时点,调查通过与规模成正比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样本分布在160个市县(区)中640个乡镇街道的2000个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共入户访问2万名老年人,获得有效总样本19986人。
追踪调查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汇总结果进行了加权处理,可以推论调查时点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总体状况的估值。
调查数据很丰富,主要数据已印发,我摘要发布主要数据和相关情况。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群体基本状况(一)老年人基本特征1男性占49.0%,女性占51.0%;随年龄增高,女性比例呈加大的趋势,80周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1.8:58.2。
年龄结构,60-69岁低龄老人占56.2%,70-79岁中龄老人占32.0%,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11.8%。
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2摘要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
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马斯洛需求层次农村养老俱乐部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
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
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
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
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
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在本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配合下,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完成了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工作,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基本信息,现向社会发布。
第一部分2010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信息一、老年人口基本信息老年人口总量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412.32万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31.02万人,占总人口的23.4%。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6.49万人,占总人口的16.0%。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3万人,占总人口的11.6%。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9.8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1%,占总人口的4.2%。
100岁及以上老人997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796人。
老年人口性别构成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7.3%,女性占52.7%。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3.8%,女性占56.2%。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39.1%,女性占60.9%。
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20.2%,女性占79.8%。
表1 2010年末上海市老年人口性别构成老年人口年龄构成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岁占50.4%,70-79岁占31.6%,80岁及以上占18.1%图1 2010年末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图2 2010年末上海市人口金字塔二、老年人口变动情况从2009年末至2010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5.32万人,增长4.9%;占总人口比重从22.5%增至23.4%。
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5.49万人,增长2.5%;占总人口比重从15.8%增至16.0%。
关于建立“失能老人”重点保障机制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774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建立“失能老人”重点保障机制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民政部办理提案人:杜惠平主题词:养老提案形式:个人提案内容:据中国老龄办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
同时,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以下统称“失能老人”)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失能老人的养老和护理对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如果说,对于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能是多个子女共同承担其生活照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猛增、“421”少子家庭和未富先老的挑战,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的状况是养老机构少,能够容纳失能老人养老的床位更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
还有很多失能老人,因为经费问题只能心想往之,未能入之。
少子女、缺床位、住不起,已成为失能老人安度晚年的严重障碍。
老人失能,政府不能失灵。
为此特建议政府尽早建立“失能老人”重点保障机制,以解决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
具体建议如下:1、以失能老人为重点,进行养老布局和方案设计。
一是养老机构要有不小的比例,招收失能老人。
由于失能老人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自主生活能力较差,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照和帮助,他们更需要机构养老。
如果我们的养老床位都被身体较好,行动自如的低龄老人占据,那么真正需要帮助的失能老人、高龄老人就无法入住,这是国家资源分配的一种不公。
为此,建议政府的公立养老机构要主要接收失能老人(特别是优先接收失能失独老人)和高龄老人,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把他们拒之门外。
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老龄办综合部主任杨东法)来源: 全国老龄办作者: 时间: 2011-08-16 点击: 3080 次同志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2010年度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情况:一、2010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1、养老保障2010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亿人,比2009年增加2157万人,增长9.2%。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征缴收入11110亿元,同比增长16.5%。
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
全年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同比增长18.7%。
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365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
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
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
城乡低保:全国城市低保对象共计2310.5万人,其中老年人338.6万人,占14.7%,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524.7亿元,同比增长8.8%;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45亿元,同比增长22.6%。
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10.3%和16.1%。
农村五保供养:2010年,国家修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1. 1980年: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结构相对较为年轻。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44%。
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实施的初期阶段,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2. 1990年:到了1990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开始逐渐显现。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9.45%。
这一变化既是我国人口规模逐渐增长的结果,也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有关。
3. 2000年: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1.92%。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有关。
4. 2010年:到了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明显。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3.26%。
与此我国人口总量也开始进入了负增长阶段,胎儿出生率下降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5. 2020年:进入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继续加剧。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至18.1%。
这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养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老龄化经济压力日益增加。
观点和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需求,例如老年旅游、养老服务产业等。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回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从198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7.44%增加到18.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7亿中新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张希敏)中国老龄办16日在北京发布《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公报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亿人,比2009年增加2157万人,增长9.2%。
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比上年增加233个;床位314.9万张,比上年增长9.0%。
公报说,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有了制度性保障。
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数已达576.4万,较上年增加145.5万,增长33.8%。
公报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3263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36亿,参合率达96%。
此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超3万亿元中新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张希敏)中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仅大陆养老服务的需求就在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是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16日在北京披露的数据。
阎青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自律公约》发布会上称,目前中国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快速增加,有些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已超过政府办养老机构,成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截至2008年9月,中国在民政部或工商部门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有4141家,床位411723张,收养老年人237876人,床位使用率57.8%。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探讨——基于《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摘要:本文结合最近颁布的《社会保障法》,阐述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背景及意义,回顾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历程。
结合近十年的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进一步说明了在该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解决途径1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产生背景及意义1.1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产生背景1.1.1 经济体制改革在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的概念开始淡化,职能开始变弱。
医疗、养老等事物推向社会,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不适应新的状况。
1.1.2 人口老龄化一般说来,人口老龄化 ,是指人口年龄结构中6 0岁以上或 6 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定数量后并继续增长的过程。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6 0岁以上(包括 6 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1 0 %以上 ,或 6 5 岁以上(包括65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7%以上。
2009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以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1.1.3 家庭模式变化家庭的4-2-1结构已经成型,4:2:1模式,即一个家庭,两位年轻夫妻,养活4位老人和一个小孩,也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甚至是8-4-2-1结构,对于30-50岁之间的人,负担可想而知。
表1.1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单位:%)(资料来源:刘贯平,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36)注:表中数据是指(各个年龄段人口数/总人Vl数)的比值。
由表1.1可见,每一百个劳动者赡养的老年人数量,由2010年的12个将增加到2050年的27个。
需要明白的是,这里还不包括劳动者需要赡养的小孩、无劳动能力人口的数量。
这意味着,中国目前面临着很重的养老负担。
2010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2010年,人口计生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规划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人口继续低速增长。
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亿人,“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5.1‰,实现了“十一五”和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目标。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机制基本确立。
受年龄结构影响,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继续增加。
人口计生统计报表显示,全国已婚育龄妇女27327万人,比上年增加335万人。
2.59 2.612.662.702.732.502.552.602.652.702.7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人图1 2006-2010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顺利开展。
在18个省(区、市,以下简称省)的10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69万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68%。
筛查出风险人群全部接受了针对性咨询指导。
成立国家级检验指导中心和先天性病残儿诊断研究中心,建立了优生人群数据库。
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下降。
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加强出生性别统计监测,实行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的省份不断增加,大力推动区域协作,严查“两非”取得较好成效,以村为主深入开展孕产期全程保健服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保持了2009年开始出现的下降态势。
119.25120.22120.56119.45118.06116117118119120121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图2 2006-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金融动荡背景下养老保险运作模式和保值增值问题的研究[摘要]在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现行的养老金运作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条件下,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使其享受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保障;保值增值;养老金运作模式一、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定义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指的是为兴办、维护和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而储备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退出社会劳动后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二、我国现行养老金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一)委托代理机制导致养老金运营成本高、收益率低目前,我国养老金主要采取委托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运作的模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种方式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形成过高的资金管理和监管成本,降低投资收益率。
进而使养老金运作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金运作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管理费收人主要与养老金规模挂钩,这容易引起三种不良现象:第一,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偏低,运作成本却不断攀升。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社保基金(含养老金)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为321.22 亿元,较2009年收益同比减少约62.21% ;然而,管理人报酬却从5.81亿元(2009)上升至7.24亿元(20 10),同比增加约24.54 %。
第二,养老金管理人重基金规模,轻理财水平。
我国养老金管理人主要是基金公司,对其而言,资金规模不仅是排名的主要依据,也是营销的重要嚎头。
考核的重要标准,也与管理费提取直接挂钩,因此,基金公司普遍重视基金规模的扩张,忽视在理财水平上的投人,投资运作能力与基金规模不能匹配。
第三,养老金管理人收益稳定,缺乏规避风险的积极性。
虽然现行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提取社保基金管理费的20%作为风险准备金,但管理人依旧可以获得至少80% 的管理费。
第四,管理费与业绩无关引发道德风险。
管理费与投资业绩无关可能引发老鼠仓等利益输送行为,加之老鼠仓等利益输送行为的隐蔽性、监管的有限性,养老金的安全运营面临极大威胁。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全国老龄办综合部主任杨东法发布日期:2011-08-16
同志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2010年度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情况:
一、2010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1、养老保障
2010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亿人,比2009年增加2157万人,增长9.2%。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征缴收入11110亿元,同比增长16.5%。
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
全年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同比增长18.7%。
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15365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
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基金支出200
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
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
城乡低保:全国城市低保对象共计2310.5万人,其中老年人338.6万人,占14.7%,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524.7亿元,同比增长8.8%;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45亿元,同比增长22.6%。
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10.3%和16.1%。
农村五保供养:2010年,国家修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4.1万户,计55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0.5%。
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98.1亿元,同比增长11.4%。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7.4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951.5元/人,比上年增长14.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8.9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102.1元/人,比上年增长14.1%。
高龄补贴:截至2010年底,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已达576.4万,较上年增加145.5万,增长33.8%。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截至2010年底,全年共落实资金33亿元,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受益对象已超过361万人。
2、医疗保障
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参保人数达4.3263亿人,比上年增加3116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4309亿元,支出35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6.5%。
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313亿元,个人账户积累1734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36亿,比上年增加300万人,参合率达96.0%;筹资总额1308.3亿元,新农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
2010年,老年卫生服务被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投入,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体检和健康咨询指导。
全国有5714万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3、养老服务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比上年增加233个;床位314.9万张,比上年增长
9.0%;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6%。
截至2010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344万人,比上年增加597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6.2%。
4、老年文体活动
2010年,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期间,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动。
基层文化馆、站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阵地。
文化部门牵头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文化品牌,连续12年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
老年广场文化、老年社区文化蓬勃开展,老年人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2010年举办了全国老年人健身活动展示,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1.2亿多元支持中西部省份建设“全民健身路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服务。
2010年,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
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401100个,参加人数4389万人。
共有其他各类老年社团组织共有37193个,参加人数456万人。
2010年,以“老年”为主题的图书出版物数量达286种,较上年
增加36种。
三、几点说明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统计局等多方面数据资料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老龄事业年度报告,旨在集中反映本年度我国老龄事业各领域的工作推进情况,老龄事业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成绩,提高社会公众对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认知水平,强化全社会老龄意识,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积极参与、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2、老龄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故公报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等公开发布的年鉴、公报及其它专项统计。
本公报统计了2010年度老龄事业发展状况,部分数据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时间内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反映我国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与趋势。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继2010年以来的第二次发布。
在前一年工作基础上,我们对公报的框架、内容和版式设计进行了一定调整,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
作为一份整合老龄事业多方面数据的综合
性报告,我们仍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请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提高,做好每年例行的公报发布工作。
此外,今年发布的时间晚于去年,主要原因是为给大家提供更准确的六普老年人口基本信息。
由于国家六普相关数据还在核实,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信息还没办法提供给大家,请大家谅解。
谢谢大家!。